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1 / 1)

学前卫生学 李静 8210 字 7天前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言语障碍、进食障碍及各种不良习惯和其他神经心理障碍等问题。

一、睡眠障碍

儿童睡眠障碍是以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质量降低为主,因年龄的不同有着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可有多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如梦魇、睡惊、睡行症、磨牙、梦呓、打鼾或呼吸暂停等。不良睡眠直接影响孩子体格及智力的发育,使其注意力、记忆力、组织能力、创造力和运动技能受到损害,还会引起一系列行为问题。婴幼儿处于不断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护大脑、提高机体免疫力,良好的睡眠质量对学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梦魇

梦魇又称梦中焦虑发作,是指儿童做内容恐怖的梦所引起的焦虑、恐怖发作。目前报道大约有7%~15%的儿童有梦魇发生,最多见于3~7岁儿童。

1.症状

儿童在噩梦中伴有呼吸急迫,心跳加剧,自觉被重物压住身体和四肢不能动弹,惊醒后仍有短暂情绪失常,表现出紧张、害怕、出冷汗等症状。

2.原因

梦魇发生在快速眼球运动(Repid Eyes Movement,REM)睡眠期。病因可能与精神因素和躯体因素有关,有的幼儿睡前听了恐怖故事,看了害怕的电视镜头或受了严厉批评或恐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或不愉快;有的是躯体有肠道寄生虫、呼吸道感染等器质性疾病;有的在睡前吃了大量食物或胸口受压等也可造成梦魇。

3.矫治

①为预防幼儿梦魇,应避免引起他们紧张焦虑的诱因,消除其不安情绪,如尽量避免睡前给幼儿讲恐怖故事或让他们看可怕的电视镜头,不要用恐吓或打骂的方式教训孩子,不要用妖怪、大灰狼、打针等吓唬孩子,以免强烈刺激幼儿,使幼儿内心焦虑。②几乎所有的幼儿都惧怕黑暗,了解宝宝对黑暗的想象,帮助他们找出恐惧的对象,如墙上的影子、被风吹动的窗帘、楼上人走路的声音等。可利用《黑暗》《床底下》《汤姆的噩梦》等婴幼儿绘本帮助幼儿解除对黑暗的恐惧。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规律,睡姿保持平躺或右侧卧,避免俯卧压迫心脏和胃部,引起噩梦。

(二)睡惊

睡惊发生在约2%~5%的幼儿中(4~7岁多见),男孩略多于女孩,入睡后半小时内发作,发作次数不一,可一夜数次,亦可几天或十几天发作一次。

1.症状

睡惊是一种意识蒙眬状态。小儿入睡一段时间后突然喊叫,坐起,两眼直视或紧闭,手脚乱动,惊恐哭喊,出汗。一般经10余分钟又复入睡,醒后不知夜惊发生。

2.原因

引起幼儿睡惊的原因主要为紧张、受惊等心理因素,如亲人患病、与父母分离、处于陌生环境,外伤和意外事件致使的焦虑和不安等。睡前听恐怖紧张的故事或看此类电影、电视也会导致睡惊发作。此外,也有部分睡惊幼儿有家族史。

3.矫治

①睡惊发作时家长不必惊慌,可抱住孩子抚慰,用温毛巾给他擦脸,帮助其安定下来,待发作过后,让其重新躺下,给他盖好被子而不需做特殊处理,次日也不谈论睡惊之事。②尽量找出引起孩子心理紧张的原因,消除引起睡惊的心理诱因。平日尽可能为幼儿建立良好的亲情氛围,增加与幼儿相聚的时间,孩子犯错时不予以严厉批评、恐吓;睡前可用舒缓的音乐或温馨的小故事让幼儿放松,不可使幼儿太过兴奋。③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睡觉习惯,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夜惊一般不需用药治疗,若发作频繁,可能是神经异常的表现,应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药物。同时,需做脑电图检查,以排除癫痫的可能。

二、情绪障碍

(一)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复合情绪,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特殊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在学前阶段易焦虑幼儿容易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和害羞心理。

1.症状

孩子胆小害怕,对环境变化敏感;当焦虑发作时,在情绪上出现烦躁不安,容易发脾气,充满敌意,做噩梦,缺乏食欲,大哭大闹,情绪低落,严重的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如气促、出汗、恶心、呕吐、头痛、腹痛、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2.原因

焦虑的产生有遗传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及突发事件影响等原因。患儿往往是个性内向和情绪不稳定者,具有家族性高发率;父母教育方式粗暴、专制和缺乏耐心或过分溺爱都会造成孩子胆小、畏首畏尾、依赖和焦虑;此外,突遇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亲人离世等会使孩子的安全感遭受巨大打击,常常无端产生焦虑不安。

3.矫治

①鼓励孩子适当的情绪宣泄,当孩子受委屈、失败、身体疼痛(如打针)时哭泣或发脾气,只要不伤人伤己,就不应制止。②放弃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孩子犯错时不进行严厉惩罚,问明原因,讲清道理;对孩子不溺爱、不过度保护,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在生活中培养独立、自信和勇敢精神。③给幼儿足够的心理支持,查明行为产生的原因,解除诱发焦虑的心理应激因素,同时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应对能力并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④针对学前儿童入园产生的分离焦虑,家长可与幼儿教师协调通过上半天幼儿园、亲子共上幼儿园、让幼儿带着自己熟悉的物品(如小毯子、布娃娃等)上幼儿园、幼儿园张贴亲子照片等方法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认同感,一般在1周~1个月可消除分离焦虑。

(二)恐惧

本能的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肌体觉等刺激引起的,如身体位置突然的急剧变化、从高处摔下、尖锐刺耳的高声等。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是从4个月左右开始的,如“视崖实验”中婴儿对深度的恐惧,2岁左右开始幼儿出现与想象有关的“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狼、怕坏人、怕鬼怪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的类型不断增加。幼儿期恐惧是指幼儿对特定的动物、人、物品或情境产生的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

1.症状

恐惧发生时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在生理上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表情紧张、瞳孔放大,严重者可出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瘫软,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

2.原因

恐惧多为习得性反应,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有关,如大人经常以恐吓的方式教育或逗孩子(如不听话就让大灰狼来吃你),或对孩子过度保护,担心孩子受伤、受骗,而对生活中的现象夸大其词,如为了让孩子不乱跑,而吓唬孩子说街上有很多拐卖孩子的人;此外影视图片中的恐怖、血腥画面也可能引起孩子的恐惧反应。

3.矫治

家长和教师不可采取恐吓、威胁的方法教育幼儿,平时应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恐惧情绪和引发恐惧的原因,给孩子讲明真相,增加常识,陪伴孩子投入到恐惧情境中,学会应对。必要时采用系统脱敏法,使幼儿分阶段接近恐惧对象,从而减轻直至消除对特定事物的恐惧。

(三)屏气发作

又称呼吸暂停症,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于2~3岁的婴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次数逐渐减少,6岁以后就很少见了。儿科权威教科书中将其归属神经官能症或儿童不良习惯,并按神经官能症处理。

1.症状

患儿每遇不合意之事,忽然哭叫两三声,即刻呼吸暂停、两唇发绀、脸色苍白,严重者全身强直或角弓反张,甚至意识不清及抽搐。大约一分钟左右才恢复呼吸,神志转清,青紫消失。

2.原因

屏气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不明,儿科学临床治疗中发现该病患儿常同时伴缺铁,有缺铁性贫血的情况,在补充铁剂后该病也不再发作。因为屏气发作常因婴幼儿需求未得满足、受挫时发脾气剧烈哭闹而出现,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儿童溺爱反应”或亲子关系不良反应之一。

3.矫治

当孩子有屏气发作现象出现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是否贫血,如有贫血,应遵医嘱补充铁剂。该病的发作必有情绪方面的诱因存在,如委屈、不满、生气、惊恐等,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各种情绪刺激,批评或拒绝孩子,应寻找最适当的能使孩子接受的方式。

(四)社会退缩

社会退缩是幼儿在所有社会场合下均独自行动的一种现象。退缩行为多见于4~7岁儿童身上,约有1/4的儿童会有某种程度的害羞或社会退缩。退缩行为阻碍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影响其认知和社会化的发展。童年时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有可能会持久地影响到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1.症状

爱森道夫基于儿童不同的趋避动机将社会退缩分为:安静孤独、沉默寡言和活泼孤独。安静孤独是指在同伴环境中,儿童独自进行建构游戏和探究活动的行为。沉默寡言是指儿童跨情境的旁观和无所事事的行为。活泼孤独是指儿童由于频繁的不得体行为而被同伴厌恶、拒绝,不得不独自游戏,但同伴的拒绝和独自游戏并不能给其带来强烈的消极情绪的行为。主要行为表现是:胆小或害羞,不愿到陌生的地方去,甚至连逛儿童乐园、看电影、随父母做客都不肯;在家沉默寡言、孤僻,不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即使家中来了客人也要躲起来,惧怕与人见面;容易生气,拒绝集体活动等。怕上幼儿园,在幼儿园中哭闹不休或紧张害怕、惶恐不安,甚至出现情绪淡漠、睡眠不安等症状。

2.原因

社会退缩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1)从主观因素来看,气质类型上比较内向、羞涩的孩子更容易退缩;大脑诱发电位的研究也发现,社会退缩幼儿右脑额叶上表现出相对较强烈的脑电活动,因此更容易表现出消极情绪,在与父母分离时和在新环境中更容易表现出害怕,行为抑制的孩子与非抑制的孩子相比,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更强;从认知上看,由于幼儿头脑中的某些原有经验或其他心理因素影响了幼儿对事物的感知,幼儿不能很好地把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需求,也会出现行为偏差和退缩;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幼儿具有不安全内部工作模式,会认为周围环境是无法预测、不安全和没有反馈的,这种感觉会导致幼儿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退缩心理及行为;此外,多次遭遇挫折的幼儿更容易表现出自卑和退缩。

(2)从客观因素来看,家庭不良养育方式会导致幼儿社会退缩,如父母过度控制和保护,Rubin(1988)的研究指出,母亲在幼儿自由游戏时的过度卷入情况能导致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打骂孩子等也会造成幼儿退缩;成人对幼儿消极的反馈和评价会让幼儿产生“自己不行”的想法,家长和教师的过高要求、缺乏耐心、语言粗暴会伤害孩子自尊心,也可能造成幼儿的退缩;同伴互动的缺乏也是导致幼儿退缩行为的重要原因,“早期与同伴隔绝的儿童存在着后来调整问题的危机”,限制儿童与同伴互动,会使孩子失去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一旦进入陌生群体就会因此遭受其他孩子的责备与冷落,从而情绪低落,渐渐厌恶和害怕集体生活。

3.矫治

因不同原因造成的退缩行为应分别矫治。①从小对幼儿进行正确教养,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培养其自信心。教育者不对孩子求全责备,追求完美,多肯定孩子的优点。②家庭氛围和谐,夫妻关系和睦,与子女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令幼儿感觉安全的心理环境。③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动,指导其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如学习自我介绍、向他人打招呼、目光交流、微笑、物品的分享、冲突的处理等。

三、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违反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出现说谎、攻击、偷窃、破坏行为等。学前期儿童的品行障碍主要是攻击性行为和说谎。

(一)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攻击等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经常出现的身体上、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1.症状

幼儿通常表现为发作性暴怒、冲撞、打人、咬人、踢人、侵犯他人财物等攻击性行为。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多于女孩。

2.原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生理、心理及环境等方面的原因。①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气质类型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如胆汁质的婴儿长大后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②幼儿感受到挫折、威胁、羞耻或不满时,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如家长对幼儿的正常合理要求不能满足导致孩子出现挫折感。③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专制型”或“放任型”家庭,这两类家庭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专制型”家庭过于控制幼儿自主性,不但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也容易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习攻击行为;“放任型”家庭对幼儿过于溺爱、有求必应,造成幼儿任性、霸道。④目前各种影片中太多的暴力情节也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攻击性行为。

3.矫治

发现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①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应宽严有度,给予孩子在家庭中的平等权利。②提高孩子挫折容忍力,教会孩子适度疏导不良情绪。③发展幼儿移情能力,学会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感受他人情绪。④帮助幼儿学习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策略和技能。⑤不要把孩子丢给电视机,让孩子在成人陪伴和指导下有选择地观看电视。

(二)说谎

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说假话,并不是所有的说谎都是品行障碍,年幼儿童由于认知和思维的发展所限,常常不能区分现实和想象、自我和环境、事实与愿望,常因幼稚无知而说谎不属于品行障碍,如晚上孩子做梦去游乐园坐飞机玩,第二天告诉小朋友说爸爸带自己去游乐园坐飞机了,这就是没有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来。这种情况不属于品行障碍。

1.症状

为了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责备、惩罚,故意编造谎言。

2.原因

幼儿说谎往往多是成人教育失当所致。①幼儿对各种物品好奇,有时失手弄坏,或幼儿犯了其他错误,如成人能理解并宽容对待,幼儿能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如父母太过严厉甚至体罚,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为逃避惩罚而说谎。②成人错误的榜样示范,有时成人会出于各种理由说谎,孩子有较强的模仿性,成人的不诚实行为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③幼儿有时也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说谎,比如不想吃饭就说肚子疼。

3.矫治

说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发现幼儿说谎时父母应及时教育。①成人要多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理解幼儿心理,不要轻易对幼儿的说谎进行批评,区分是有意说谎还是无意说谎。②不要过分斥责幼儿的撒谎,尽量不以严惩对待幼儿犯错,代之以讲道理等更民主的方式。③成人给幼儿正确的示范,如有非说不可的善意的谎言应在事后向幼儿说明原因,讲清道理。

四、言语障碍

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和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如发音出现问题、口吃、言语发展缓慢、听觉障碍、缄默,等等。

(一)口吃

这是儿童中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男女比例为3~5︰1。典型的口吃多发生于学龄前2~4岁时,据调查,我国幼儿口吃的发病率在10%左右。

1.症状

口吃主要表现为说话时语言不畅,频繁发生重复或延长说话的声音、音节或单词,或屡次发生不正常的停顿,导致语流节律混乱。口吃儿童讲话时常常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伸颈昂头、摇头挤眼、握拳,直至想说的话说出来以后才完全放松下来。幼儿期多为连发型口吃,即连续重复某个字音,如“这,这……这是什么?”

2.原因

幼儿口吃有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①研究发现呼吸系统出现阻隔如鼻下胛异常肥大、鼻息肉会造成口吃,语言神经功能障碍也会造成口吃。②幼儿期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关键期,幼儿模仿性很强,如果幼儿周围有人有口吃现象,幼儿会由于好奇、顽皮去模仿而造成口吃。③由于幼儿思维和语言活动有时并不同步,可能出现语言跟不上思维的情况,如果家长和老师过分关注可能造成幼儿精神紧张,造成口吃。④幼儿在语言获得期难免出现语音不准、语言不流畅的情况,成人的过度纠正也会给幼儿带来心理压力,造成口吃。

3.矫治

①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习惯,让幼儿从模仿中学习正确的语音、语调。对幼儿不正确的发音习惯、不连贯的语音,要让他们注意倾听,多进行练习。②消除说话时引起情绪紧张的因素,是矫正口吃的关键,成人在与幼儿对话时,对其口吃行为不要过度关注,要有耐心等待孩子把话说完,成人可用正确的表达引导孩子,但不应急于求成。③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除了正确示范外,也训练幼儿心平气和地说话,把要说的话想好再慢慢说出,平时可让幼儿多朗读儿歌和唱歌,以调整其说话的节奏。

(二)缄默

指儿童没有听说与发音器官障碍,在一定场合下言谈正常(如在家中),但面临特定的社会情境时(如在学校)持续性不语的复杂行为特质。3~5岁幼儿发病较多,女孩多于男孩。

1.症状

患儿在幼儿园和陌生人面前不说话,可以长时间静坐不动,通常用手势、点头、推拉或只是简单的“是”“不”“否”等单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而不能用轻松流畅的言语与他人进行交流。

2.原因

由于缄默症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心理障碍,研究认为其产生原因有生理及环境因素。①有研究发现(Kolvin and Fundudis,1981),缄默症患者50%有语言不成熟、42%遗尿、15%麻癫或脑电图异常、13%有智障家族史。患者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常有诸如羞怯、社会焦虑、恐慌发作或者有选择性缄默症病史。②家长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也会让幼儿养成敏感、畏惧、缺乏安全感的个性,一旦处于陌生环境会感到害怕,于是以缄默来克服内心焦虑。③幼儿生活中由于受惊、恐惧、生气或被人嘲笑而以缄默的方式进行防卫。

3.矫治

消除周围环境中导致患儿紧张的精神因素。不要过分注意其语言表现,特别注意在人多的场合不要勉强其说话,转移儿童对自己言语的注意力,也不要表现出因其缄默不语而焦虑,避免不良的暗示作用,也使其逐渐忘掉自己在言语方面的缺陷。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和锻炼。

五、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指在进食过程中的行为问题。有的是进食快、食量大,喜欢吃淀粉和高脂肪食物,从而导致肥胖;还有异食癖等。

(一)厌食

婴幼儿厌食就是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

1.症状

患儿表现为进食慢、拒食、吐食物、流质食物依赖时间延长,进食时咀嚼、吞咽困难等,自我喂食、餐具使用能力缺乏,餐间发脾气及破坏行为。

2.原因

婴幼儿时期的厌食表现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①生理因素。如慢性消化道疾病,长期消化不良、便秘等可引起食欲减退;服用抗生素类药造成胃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引起厌食和食欲不振。②不良喂养习惯也可造成孩子厌食。如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或给孩子喂食过多零食,不但挤占了孩子的胃,高糖、重口味的零食也提高了孩子的味觉阈限,造成对正常进食的影响;家长过量喂食,还有些家长允许孩子边玩边吃或追着孩子喂食。③心理原因。如婴幼儿受到精神刺激或心情不愉快以及受到强烈惊吓,精神萎靡,也可造成厌食和食欲减退。

3.矫治

首先要搞清厌食的原因。①因生理或疾病原因造成的厌食,可就医进行诊治,如因胃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厌食,停药后可缓解或消除症状,也可服用双歧杆菌类药物调节菌群。②家长应改变不良的喂养方式,定时、定点,清淡饮食;孩子胃部容量较小,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可采用少食多餐的喂食方法;喂食时将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物品拿开,也不要强迫孩子进食,如果拒食就暂时不要给他吃,等孩子饿了自然就会吃;家长在烹调食物时可经常变换饮食花样,利用蔬果汁增加食物颜色,做出花型吸引孩子进食。此外,家长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某些食物的偏爱与厌恶,平时应增加孩子的活动量,促进消化。③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厌食,要尽量消除导致精神不愉快的因素,家长也应控制情绪,以免因孩子厌食带来的焦虑感染孩子。

(二)异食癖

异食癖是指进食非食物性异物,是一种进食过程中的特殊癖好。异食行为大约于儿童1岁半时出现,在2~6岁幼儿身上最为常见,尤其是3岁以下幼儿,其中以男孩居多(男女比例1.29∶1),农村患儿多于城市患儿(1.6∶1)。1岁以前婴儿的啃咬非食物性东西不属于异食癖。幼儿异食行为的不良后果在于异物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如铅中毒、对消化道的腐蚀等。

1.症状

异食癖患儿持续性地进食一些非食物性异物,如油漆、泥土、墙灰、砖块、石头、纸片、头发、棉球、烟头等。即使遭到大人阻止,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常悄悄吞食。患儿大多表现出食欲低下、偏食、贫血及发育状况低下等。

2.原因

异食癖的发生有多种原因,有专家认为,儿童异食癖是由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意向障碍[1]。①生理原因。医学报告显示,某些缺铁性贫血和锌缺乏幼儿有异食行为。缺锌可引起味觉素分泌减少,导致味觉减退或味觉紊乱,锌参与体内很多酶的代谢活动,缺锌也会引起多个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异常;也有人认为幼儿因为吞食较多黏土,才造成体内铁、锌吸收障碍,从而导致贫血和缺锌;某些微量元素如钴、铜、氟、碘、铬、硒、锰等的缺乏也会导致异食;异食癖和铅中毒也有相关;在某些异食癖的患儿大便化验中还发现了蛔虫卵;此外,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患儿中也发现了异食行为。②环境因素。有观点认为,因家庭贫困,父母为谋生而忙碌,对儿童无暇管教,幼儿缺少食物和玩具,处于饥饿状态,或因好奇,也会捡拾非食物入口。③心理因素。家庭破裂、父母分离、家庭不和睦导致幼儿缺少情感关怀,受虐待、缺乏伙伴等使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心理发育迟缓等。

3.矫治

对异食行为的不同原因作具体分析后进行干预。①因生理原因导致的异食行为应通过服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②对幼小患儿要控制其周围环境,如不要把易于吞食的小玩具放在幼儿周围,对大一点的患儿可进行认知疗法,使其明白异食的不良后果。③抚养者要改善自己的育儿态度和方法,不能以责罚或束缚其手脚的方式应对患儿的异食行为,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幼儿,关心并加强对其饮食照顾,满足其情感及生理上的需求。④也可采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

六、不良习惯

(一)吮指

吮指包括咬指甲、吃手指、舔手指等,是周岁以前幼儿的一种常见行为,属正常生理现象。一周岁以后,吮指行为迅速减少。但是三岁以后的幼儿直到成人仍有吮指的习惯,就不再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过度吮指不但会弄伤手指、指甲,导致甲沟炎,而且会影响下腭正常发育而使牙列不齐。幼儿经常吮指也容易引起口腔、呼吸道、肠道感染。同时,不良的吮指习惯还使幼儿学习、游戏等活动的兴趣下降,注意力分散。

1.症状

幼儿吮指,以吮拇指者为多。有吮指习惯的孩子,常常把手指含在口中睡觉。正在吮指时,强行把手指拉出,孩子就哭泣。重度吮指者,被吮吸手指皮肤肿胀,甚至脱皮、破溃,仍不停止。有吮指习惯的孩子,部分发育至3~6岁时,可发展为咬指甲。多数咬指甲程度一般,不太严重;少数严重者,指甲可能被咬坏,或者咬光秃。

2.原因

幼儿为什么会吮指,相关研究一直认为情感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和心理上的羞怯、紧张、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以及行为受挫等是形成幼儿吮指这一不良习惯的主要心理原因。如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不和、经常争吵;父母养育态度专制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在幼儿园或家庭受到冷淡和歧视;幼儿性格孤僻和生理上缺陷,等等。有些幼儿就会通过吮指聊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渐渐地便成了习惯性动作。此外喂养不当,如断乳太早、母乳喂养不足、哺乳期过长或长期让婴儿吮吸安慰奶嘴、喂养无规律等,也可能形成孩子吮指。

3.矫治

①预防和矫治幼儿吮指不良习惯的首要方法,就是消除幼儿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情绪,杜绝斥责和惩罚,家长和老师多给这些幼儿关心和爱护,避免其感情上受挫,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在幼儿手上抹药水、涂辣椒等并非有效方法。②积极引导幼儿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游戏和活动,创造机会增加幼儿间的交往,分散其注意力。③纠正错误的喂养方法,培养幼儿有规律地进食。

(二)交叉腿发作

交叉腿发作,又称习惯性外**摩擦、情感交叉擦腿动作。指小儿摩擦外**(外**)的习惯动作,多见于1~3岁的幼儿,4~5岁也有发生,女多于男。

1.症状

幼儿将两腿交叉上下移擦,或跨坐在某些物体上活动身体,摩擦**,伴有面红、出汗、眼发直、呼吸短促、心跳加快等症状,此时小儿全不关心外界事物,女孩**部充血,男孩阴茎**,每次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

2.原因

出现该现象往往是有外阴局部刺激,如外**湿疹、蛲虫、不洁、裤子太紧、男孩**引起包皮发炎等,导致外阴发痒,于是小儿就用两腿摩擦来止痒,因而形成习惯。还有的婴幼儿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无玩具可玩时会把自己身体当作玩具玩,在国内某些成人喜欢在逗男孩时玩弄其**,这也可能成为男孩刺激自己**的原因。

3.矫治

①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清洗外**,穿的裤子不要太紧太厚,被子也不宜盖太厚,并注意不要俯卧睡觉,以免刺激外阴。②睡眠有规律,勿让孩子过早卧床,睡醒后也不要赖床,日间可给孩子设置需费体力的游戏或体育活动,以便卧床后尽早入睡。③生活中多关心幼儿,并培养幼儿广泛兴趣,当幼儿正在夹腿摩擦时,不可严厉训斥,应设法转移其注意力。④成人要注意保护婴幼儿隐私,尽量不身着开裆裤,以免孩子随意坐在地上导致外阴不洁或把**当作玩具玩耍,成人也不应玩弄婴幼儿**。

七、其他神经心理障碍

(一)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SI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指人的大脑不能顺利地把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进行正确有效分析和综合处理,致使个体与外界的接触发生障碍,使儿童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功能失去了控制和组合能力,导致行为失调。[2]感觉统合失调(以下称“感统失调”)多发生在5~12岁儿童身上。儿童感统失调被认为是与现代生活模式有关的一种时代疾病,该病在学前及学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国外报道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为10%~30%,对于学前儿童,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城市学前儿童中20%~30%有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3]还有的研究发现,乡镇幼儿园儿童感统失调率高于城市,男性学前儿童感统失调率在前庭平衡能力、触觉、本体感觉等方面明显高于女童。

1.症状

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按照感觉的类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表现。①视觉统合失调。这是个体对于视觉刺激物无法准确或完整辨别、组合与认知,从而造成视觉和其他功能不能在行为上起到统合。如空间知觉不准确、左右分辨不清、外出易迷失方向、拼图游戏表现出困难、写拼音写字常左右颠倒,如把“b”写成“d”。②听觉统合失调。这是指由于听觉辨别力、记忆能力、排序能力、理解能力、听说结合的能力等不能正常发挥而造成的一些功能相互配合的错位。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或记不住老师说的东西、常常听而不闻、不喜欢与人沟通、语言能力较差、常常自言自语或尖声大叫。③触觉统合失调。表现出触觉敏感或迟钝。触觉敏感的儿童讨厌别人各种形式的触摸,包括洗澡、洗头,甚至穿脱衣物;触觉迟钝的儿童痛觉迟钝,以至于常常受伤流血,孤僻、不灵活、反应慢等。④前庭统合失调。前庭感受器(包括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位于内耳,是身体的平衡器官,协调身体与地心引力的关系。前庭统合失调的幼儿平衡性差、易摔跤、经常碰撞东西,动作笨拙;常不能准确判断方位,因分不清左右而经常穿反鞋子;过于兴奋,爱做小动作,易冲突;有阅读障碍,常常漏读、跳读、串行;对于需双手协调完成的动作常做不好。⑤本体统合失调。本体觉是指大脑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其发展是以前庭平衡觉和触觉的发展为基础的,它能告诉个体关于自身位置、力量、方向和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本体统合失调的幼儿表现出拍球、跳绳等动作不协调、唱歌跑调、发音不准确;上课不能久坐,常东倒西歪,颈部常因无力而不能长时间支撑头部;上课发言口吃、语言表达差;做事拖拉,人际关系差,缺乏自信,脾气不好等。

2.原因

感统失调有多方面的原因。①遗传因素。傅桂英等[4]的研究发现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较易养型高,难养型儿童触觉统合不良得分最低,这表明感觉统合与气质有关。②孕产因素。孕期先兆性流产、妊娠反应严重、孕期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易造成胎儿营养不良或早产;孕期不良饮食如吸烟、饮酒、浓茶及咖啡等会造成脐带毛细血管萎缩,造成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分娩时异常(如羊水过多或过少、脐带绕颈或脱垂、胎位不正、产程过长)易造成胎儿缺氧;有研究认为剖宫产儿童缺乏经**分娩时头部的下降和对身体的挤压,因此更容易发生感统失调。③抚养不当。如过分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哭,造成孩子心肺功能减弱,口腔缺乏锻炼;家长摇抱少,孩子静坐多;家长过分注重清洁卫生,孩子无法与环境中的事物充分接触,缺乏触觉刺激;使用学步车或过早练习走路,忽略了爬行,导致儿童平衡觉和本体觉未得到充分发展;家长将孩子交给电视机,导致孩子交流、活动过少;亲子之间未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④错误的教育。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情感沟通和爱抚不够,使孩子出现肌肤饥渴;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家庭教育意见不一致,导致孩子左右摇摆,无所适从。

3.矫治

对于感统失调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应正确对待,不能将孩子因感统失调出现的行为表现定性为品行不良而采取极端、粗暴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儿童的外部感觉训练,如拥抱、抚摸以发展幼儿触觉,视敏度、视听分辨力、视听记忆力等训练、听觉理解力(如猜谜语)、听说结合训练(如词语接龙)、视—动统合联系(如穿珠、连线、剪纸)等。

例如:请将下列数字中的“2”圈出来(视觉分辨练习)

3 8 2 5 4 6 2 7 9 0 2 5 3 7 9 8

4 1 6 7 2 8 0 5 2 1 3 7 2 4 6 1

6 0 9 2 1 4 8 9 3 7 2 4 0 3 9 0

对于平衡觉、本体觉等内部感觉可通过运动训练,它主要运用滑板、吊桶、大笼球、平衡木、袋鼠跳、大陀螺等感统器具,对幼儿输入较强的感觉刺激,促进幼儿神经及其功能发展,实现感觉统合(见图8-1)。

图8-1 感觉统合训练器材

也可结合一些肌肉训练操对幼儿进行身体各部分肌肉训练,如彭海红和甘雯编制的感统训练操,能较好地弥补场地和器械的限制,也能促进感觉统合。

(二)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性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在儿童中比较常见的神经和精神障碍性疾病。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V)主要从症状上对该病进行了描述,并从两个维度(注意力涣散、多动冲动)将ADHD分为三个亚类型:注意缺陷主导型(ADHD—I),多动/冲动主导型(ADHD—HI)和混合型(ADHD—C)。ADHD以混合型与注意缺陷型为主,多动冲动型非常稀少。一般来说,国内外多数报道患病率为1.5%~10%,患者中男孩为女孩的3~4倍,30%~50%的患者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需注意的是,从国内外的情况看,近年来有被诊断过滥的趋势。

拓展阅读

自测儿童多动症

对儿童多动症应全面分析,慎下诊断。家长和教师可参照以予自测,若具备4条以上,请带儿童到相关心理卫生门诊检查,以免贻误。

1.需要其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常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4.做事粗心大意,常常有始无终。

5.很难集中思想听课、做作业或其他需要持久注意的事情。

6.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产生情绪反应。

7.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

8.难以遵守几天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9.学习困难、成绩差,但不是因为智力障碍引起的。

10.不是由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行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的。

(资料来源:麦少美,高秀欣.学前卫生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症状

①注意障碍。这是该症最明显的表现,患儿不能集中注意力于一定的场合或事物,缺乏选择性集中注意力,对于任何已开始的活动不能坚持始终,常常半途而废。②冲动性。患儿情绪不稳,极易冲动,做事仅凭兴趣,情绪波动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易过度兴奋、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受挫则易怒,发脾气、哭闹,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③行为过度。患儿从小就活动量大,有的在胎儿期就表现出好动,进食、睡眠等难以形成规律,好破坏,爱冒险,不知危险,其多动行为常不分场合。④学习障碍。虽然患儿智力无缺陷,但表现出学习困难。前三种症状是ADHD的核心症状,第四种则是注意缺陷的伴随症状。

2.原因

关于多动症的原因,目前较多学者倾向于认为是许多不同病因所致的一组综合征,或是先天遗传不良、某种神经递质缺陷的基础上,加上后天某些原因造成的脑损伤或精神创伤,促使了症状的出现或发展。①研究发现,患儿的父母、同胞和亲属中患本病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遗传对该病有影响。②脑部的缺血、缺氧等引起的轻微脑损伤也可导致此症,致病因素包括感染、中毒、外伤及出生时的难产或窒息等。③重金属中毒,特别是长期暴露在铅尘过高的环境中可造成问题行为和学习困难。④成人不良教育方法,如在孩子专心做某事时经常打断,使其不能保持注意力,或向幼儿提出超出其年龄特征的教育要求令其不能达到产生心理压力所致。⑤感觉统合失调也会引起儿童多动、难以自控。

3.矫治

①优生优育。②消除导致幼儿心理压力的各种因素,增加文体活动。③通过饮食调节,牛奶有助于血液中铅的析出,同时也有研究发现,限制西红柿、苹果、人工调味品等含甲醛、水杨酸类食品的摄入,对儿童多动症有一定疗效。④对患儿进行发展其注意力的专项训练(如要求孩子在一定时间内走出迷宫、连线条)及进行感觉统合训练。⑤遵医嘱用药物辅助治疗。

(三)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发育障碍,《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十版(ICD—10,1992)将其定义为:在3岁以前表现出异常、有缺陷的发展;特点为在社交互动、沟通、重复行为三方面的功能异常。该症一般起病在3岁以前,男童的发病率比女童高出三至四倍。

1.症状

①人际交往困难。自闭症儿童缺乏社会兴趣,难以和亲人建立亲情关系,没有对亲人的依恋,对人缺少反应,不看人,不理人。②言语和语言障碍。约有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语言,有语言的也表现出鹦鹉学舌,答非所问,声调缺乏变化的特征。③兴趣狭窄而异常,行为刻板,难以适应新环境。自闭症儿童缺乏正常儿童对玩具的通常喜好,他们可能喜欢观看车轮转动、踩踏窨井盖,旋转物体等,并长时间地重复该行为;有些患儿会有自伤行为,如抓、咬、用头撞击等行为,也可能攻击他人;他们极度讨厌改变,具有特殊固定的衣食住行习惯,稍有变化就会以大哭大闹来抗拒。④缺乏日常生活能力,表现出明显障碍。⑤感知觉和运动障碍。许多自闭症儿童有明显的感知觉障碍,有些对感觉刺激如光、噪音、触觉或痛觉等反应过度迟钝,有些则反应过度敏感。⑥认知缺陷。孤独症发生在从超常到弱智的各种智力水平的儿童身上。而且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伴随着智力障碍。大约20%的孤独症儿童有正常智力;30%有轻度至中度智力障碍;42%有中度和极重度智力障碍。

2.原因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可能与家庭环境、遗传、脑部疾病、孕期和围产期对胎儿造成的脑损伤有关。也有调查资料表明,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多数是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成天忙于工作,极少与孩子互动,亲子关系较冷淡,导致患儿缺乏情感、语言等丰富刺激,没有形成良好社会行为,但也有较多研究否定了该观点。可以肯定的是,本症生理性因素的可能性大于心因性。

3.矫治

该病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预后好坏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后来能自食其力,有的则需依赖他人。但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是目前认为最重要的治疗原则,应根据患儿的社会能力、语言能力、智力等不同制订教育及行为矫正计划,原则上不使用精神药物。

(四)儿童**症

儿童**症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率为1%~7%,多见于学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女发病率比例为3∶1。

1.症状

表现为同一组肌肉快速、频繁、刻板、重复、不自主、无目的的**。最常见的是头面部肌肉,表现为做鬼脸、皱额、眨眼、皱缩鼻子、鼻翼**、露齿、咬嘴唇、伸舌头、面颊肌**、伸缩颌部、点头、摇头、颈肌**、头向一边倒、头部转动等。也可发生于上肢、下肢、躯干肌及消化道。患儿可凭自己的意志有意识控制数分钟不**,但随之而来的是短暂的更频繁的**。

2.原因

关于**症发生的原因,有专家认为可能与情绪尤其是焦虑情绪有关,常常是儿童对于某些心理上的冲突矛盾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也有人认为与患儿曾有过活动遭限制历史有关。有人根据学习理论认为,患儿一开始只是对他人生理缺陷或病态(如他人面部**等)的模仿,后成为习惯性**。此外上呼吸道感染也可称为诱因。

3.矫治

对于患儿病前心理因素积极分析,找出可能的造成患儿心理紧张的因素,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缓解其压力,满足其需要;对于轻症患儿,家长应消除由于过分关注而造成的强化影响,使患儿不把注意力集中于“**”,使其自然消退,也可辅以行为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应及时就医,采用药物或针灸治疗均有一定疗效。

(五)遗尿症

遗尿症俗称尿床,是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1~2岁的儿童尚不能控制大小便;2~3岁儿童中约有80%以上的儿童可以主动控制大小便,但对夜间尿的控制较差;4~5岁儿童约有80%可以控制夜尿,即4岁时仅有20%幼儿遗尿;5岁以后能控制夜尿;10岁时有5%的儿童有遗尿,少数患儿的遗尿症状态持续到成年期。遗尿症的男孩比女孩多两倍以上。

1.症状

一般而言,幼儿5岁以后仍出现的在睡眠中不由自主地排尿,按国际统一标准,5~6岁每月至少尿床两次,再大些儿童每月至少尿床一次就可确证为遗尿症。

2.原因

遗尿症的发生有生理、心理因素及教育的影响。

(1)生理因素。第一,遗传。目前,已从“遗尿症家族”中找到遗尿的遗传基因,位于第13对常染色体长臂上。第二,疾病。如脊髓病变,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遗尿,肠道寄生虫、外阴周围皮肤炎、**结石等病变引起的遗尿,脊柱裂、尿道狭窄引起的遗尿等,此外,糖尿病患儿也有遗尿现象。第三,神经调节功能发育不全或失调及**发育迟缓。

(2)心理因素。第一,患儿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幼儿在生活中遭受重大创伤,或生活环境突然发生改变,造成心理紧张,会出现退行性行为,以遗尿形式表现出来。第二,过度疲劳,睡眠过熟,以至于大脑不能接受来自**的尿意刺激而觉醒。第三,梦境影响,有的孩子梦见自己上厕所,这实际上是有尿意了,但未能及时醒来,于是造成尿床。

(3)教育失当。第一,父母对幼儿的排尿训练缺乏或不当。第二,孩子遗尿后父母态度粗暴,使幼儿精神紧张,进一步破坏其正在建立的自控排尿能力。

3.矫治

(1)明确病因。带孩子到医院做详细身体检查,确定导致孩子遗尿等原因,以确定是生理病理原因还是心理、教育原因。

(2)晚上适当控制饮水量,上床前排尿,不要在睡前过度兴奋,导致过度疲劳。

(3)对于非病理性的遗尿,首先要解除患儿的心理压力,并帮助幼儿建立排尿的条件反射,在患儿经常遗尿的时间前,提前半小时将患儿唤醒,起床排尿,长此以往,建立起条件反射,孩子会养成在固定时间上厕所的习惯。

(4)遗尿会让幼儿感到不安、羞愧和自卑,因此应从精神上对其进行抚慰,不嘲笑、不训斥,让幼儿意识到遗尿是一种病,但只要耐心治疗,就能被治愈。

(5)生理病理原因应及时就医。

[1] 王建国,王凤枝:《儿童异食癖112例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第23期。

[2] 肖征:《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 单大卯:《对城市与乡镇幼儿园810名3~6岁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测试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 傅桂英,陈甘讷:《学前儿童气质特征与感觉统合失调相关关系的研究》,《四川医学》,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