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卫生的含义
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指维持和增进人们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以及矫治各种不健康心理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
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工作规程》也规定“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学前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加强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结合以上要求,我们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要以维护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儿童心理正常发展为目标。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发育过程中,许多儿童会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学前期的各种生理、病理的因素及社会环境等不良影响都可能干扰儿童的正常心理发育。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1],发达国家的3~15岁儿童和少年中有持久性心理发育障碍的患者约占5%~15%,发展中国家所报告的数据也相近,男性较女性为多。
国内外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及环境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遗传是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个体通过遗传获得人的解剖生理结构及特点,如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生来没有大脑的无脑儿不能产生心理活动;心理学家们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症、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唐氏综合征是常见的染色体先天缺陷,会造成个体先天愚钝。虽然先天的遗传素质对个体的智力水平、活动能力、个性特征等都有影响,但其作用也不是注定不可以改变的。遗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个体是否表现出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还需要看后天环境作用。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发展倾向可以得到防治和在一定程度上的纠正。
2.胎内环境
子宫是个体最早生活的环境,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亲那里得到养分,母亲的身体健康、情绪状况、服药、营养等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母亲在怀孕的前两个月患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失明、聋、心脏缺陷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造成心理和情绪障碍;如果患病发生在怀孕中期,会造成胎儿视、听和语言等方面的障碍。
孕妇情绪波动大或消极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其分泌的神经激素会改变胎儿的正常生物节律,使得新生儿一落地就带着一种先天的情绪障碍。这类孩子在身体发育上也显得格外矮小、瘦弱和抵抗力差。
孕妇所处的环境如果有较多的有害化学物质也会对胎儿造成损伤。如孕期接触大量的汞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迟钝,大量的铅的摄入会导致儿童产生学习问题和多动表现。
除了以上谈到的两个因素外,围产期脑损伤所致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早产、宫内发育迟缓,也可能导致儿童智障、语言障碍、行动障碍等心理和生理问题的发生。
(二)环境因素
环境包括儿童出生后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及经过改造后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又分为儿童成长的家庭、幼儿园及其他社区及社会大环境。
1.家庭
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和主要环境,学前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其他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家长不但遗传给子女生理特征,家长的教养方式、个性、价值取向、家庭气氛等都会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专制型的家长用自己的权威,采用下命令、斥责、体罚的管教方式,剥夺幼儿的合理需要,或提出超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要求,导致幼儿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焦虑或攻击、反叛等不良心理品质。家庭中家长教育意见不一致或对孩子吹毛求疵可能导致孩子说谎。争吵、冷漠的家庭氛围中,儿童缺乏安全感,往往过度焦虑、心情压抑、自我封闭、对认知活动缺乏兴趣,也可能急躁暴戾、易怒、好攻击或孤僻、冷漠、退缩,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2.幼儿园
幼儿园是3~6岁学前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幼儿园环境创设、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等也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偏执偏激、态度倨傲、动辄训斥,可能造成幼儿情绪紧张、退缩。近年来因教师体罚、责骂、挖苦而使幼儿受到身心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情节严重的会造成幼儿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在幼儿园中,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会形成高压控制的师幼互动关系,幼儿教师过于强调规则,常常扮演纪律的维持者、幼儿生活的管理者等角色,忽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合理需要,而无法与幼儿处在平等的位置进行对话和情感交流,也可能造成幼儿心理紧张,担心犯错,社会退缩,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心。对纪律的过度强调也压抑了幼儿活泼的天性和探索的好奇心,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也有影响。目前有许多幼儿园班额过大,幼儿人均获得面积拥挤,幼儿生活在采光不足、空气污浊、拥挤不堪及周围噪音干扰的环境下,不但使幼儿易患生理疾病,而且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导致激动、心情烦躁和攻击性行为增加。游戏材料匮乏、教育活动枯燥等也可能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3.社会文化环境
在宏观层面上,城市化进程、社会风气、大众媒体、教育观念等也影响着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竞争不断加剧,造成家长对子女的过高要求,使幼儿疲于奔波在各培训机构,使得其压力过大。这可能造成幼儿学习兴趣的丧失,部分幼儿可能逃避现实、拒绝长大、个性发展幼稚,单一地以认知发展状况甚至仅仅以考试分数衡量儿童发展的社会评价标准也使成人忽略幼儿情感及社会性发展。
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汽车尾气排放中的重金属铅进入儿童体内导致儿童易怒、易躁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行为。有人通过调查发现,住在噪音严重的城市中的儿童的血压,比住在安静区域中的儿童血压高,也有人发现,长期生活在飞机噪音环境中的部分儿童智力水平明显下降。
目前传媒传播的内容含有许多不适合幼儿的因素。各种武打片、战争片、电脑游戏甚至颇具影响的动画片中都包含大量打斗情节,这可能诱发和增强幼儿的攻击性;由于学前儿童认知的局限,常常无法区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差异,媒体中的恐怖、血腥场面极易引起幼儿的恐惧反应,恐惧的累加有可能造成幼儿社会适应障碍;媒体中大量性信息的存在会导致幼儿性意识的过早萌发,影响幼儿成长。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工作繁忙,使幼儿过多地在各种媒体陪伴下成长,不但导致幼儿身体抵抗力变差,视力下降,也使幼儿毫无选择地接受各种有害信息,影响其正确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及人际交往欠缺导致幼儿情感淡漠、语言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迟缓,此外,信息的声、光、电效果及图像化使得儿童感觉阈限提高,这将不利于他们适应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
[1] 徐勇:《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