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质的研究报告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类属型和情境型。
(一)类属型
类属型主要使用分类的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报道。
类属法适合以下情况:研究的对象(人、社会机构、事件等)比较多,很难进行个案呈现;研究的结果中主题比较鲜明,可以提升出几个主要的议题;资料本身呈现出分类的倾向,研究者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使用的是分类的方式。
这种写作手法的优点是:可以比较有重点地呈现研究结果;逻辑关系比较清楚,层次比较分明;符合一般人将事物进行分类的习惯。但这种方法的弱点是:研究的具体场景、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和生活故事、研究者使用的具体方法、研究的过程、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可能会失去。有时候,为了将研究的结果分成类别,我们可能会删去一些无法进入类别但对回答研究的问题非常重要的信息。
(二)情境型
情境型写作非常注重研究的情境和过程,注意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或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由于注重研究或事件的具体情境,情境法通常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个案的方式呈现出来。个案可以涉及一个人、一个社区或一个事件,也可以由数人、数个社区或数个事件拼接而成。个案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自然发生的故事,也可以是作者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各种事件的组合。
情境法的优点是:可以比较生动详细地描写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可以表现研究对象的情感反应和表情变化;可以揭示事件之间的衔接关系;可以为研究者提供自我反省的机会。这些个案具体、生动、逼真,能够将读者直接带到研究的现场,带到研究对象的生活情境之中。
但是情境法没有将研究结果分门别类地列出来,通常也不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分开处理,因此这种叙事方式在一般人看来显得“不够简洁”、像“流水账”、太像在“讲故事”。
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可以使用类属法作为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同时在每一个类属下面穿插小型的个案、故事片段和轮廓勾勒。也可以情境法作为整个报告的主干叙事结构,同时按照一定的主题层次对故事情节进行叙述。总之,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比单独使用其中之一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