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报告与普通研究报告非常类似,通常包括如下部分。[11]
第一,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现象和问题。
第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个人的目的和公众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
第三,背景知识,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者个人对研究问题的了解和看法、有关研究问题的社会文化背景等。
第四,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抽样标准、进入现场、与研究对象建立和保持关系的方式、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式、写作方式等。
第五,研究结果,包括研究的最终结论、初步的理论假设等。
第六,对研究结果的检验,讨论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和伦理道德问题等。这一部分在一般的研究报告中是很少有的,但在质的研究报告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也反映了质的研究的研究特色。研究效度的讨论主要是对研究过程中影响资料真实性的因素的反思;由于质的研究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而且样本通常很小,因此很难有定量研究意义上的“推广度”,但读者如果阅读时得到了思想上的共鸣便产生了一种认同性推广,如果研究建立的理论有一定的诠释性,也可能起到理论性推广的作用;伦理道德问题包括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公正合理原则、公平回报原则等,在质的研究报告中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反思要有所体现。
然而,与普通的研究报告相比,质的研究报告的形式比较灵活。首先,上述这些部分不一定在所有质的研究报告中出现,如有的研究报告将文献综述资料融入对原始资料的分析之中。其次,研究报告中各个部分的内容不一定严格按照上述顺序排列,如有的作者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将研究结果放在报告最前面,而对方法的反省放在论文的最后。但一般来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或顺序,所有在研究设计中提到的部分都应该在研究报告中有所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