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观察(1 / 1)

观察也是质的研究中收集资料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不仅是一个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还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观察类型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质的研究提倡参与性观察,即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和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看其言行。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直接接触和互动,观察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进行的。

在质的研究中,观察同样需要一个初步的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观察的地点,观察的时间和次数,观察的方式和手段等。观察提纲至少要回答这样六个方面的问题:[7]

谁?(有谁在场?他们是什么人?他们的角色、地位和身份分别是什么?有多少人在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在场的这些人在群体中各自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谁是群体的负责人?谁是追随者?)

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场的人有什么行为表现?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说话、做事时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调和形体动作?他们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开始的?哪些行为是日常生活的常规?哪些是特殊表现?不同参与者之间在行为上有什么差异?他们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何时?(有关行为和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持续了多久?频率如何?)

何地?(有关行为或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这个地点有什么特色?)

如何?(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事情的各个方面相互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有什么明显的规范或规则?这个事件是否与其他事件有所不同?)

为什么?(促使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关人员对此有什么看法?有关人员的目的、动机和态度是什么?)很显然,这个问题要通过一定的推论,不能完全通过外部观察获得。当然,参与型观察不排除现场询问的方式,因此也可以通过这类方式获得被观察者的想法。

为保证观察结果的尽可能客观、真实,在参与性观察中,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回应式互动”,即只对被观察者发起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不主动采取行动。

观察的记录极其重要,在记录时,除了可以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知觉器官以及其他仪器设备(如摄像机、录音笔等)作记录外,还可以作笔录。现场笔记是最重要的研究资料,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描述部分与反思部分。描述性观察笔记的具体要求是:应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必须注意完整、细密;不要概括。因为描述性语言越详细,其推论程度必然越低。反思性观察笔记主要包括研究者自身对观察过程的个人叙述,也可能包括下列因素:对所发生事件的感受或评论、对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反思、对伦理困境和冲突的反思、对观察者思维框架的反思及其解释等。记录的语言应具体、清楚而实在,并尽可能使用被观察者的语言,尤其是他们的核心或本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