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质的研究(1 / 1)

学习目标

1.理解质的研究的定义、特点;

2.了解质的研究的基本程序;

3.熟悉质的研究中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步骤;

4.了解质的研究成果的组成、呈现方式、写作原则和写作步骤。

情境案例

“老拐子”的故事[1]

“老拐子”在南京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习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不难看到这样的场面:当孩子的意愿和家长们发生了冲突,双方正僵持不下,家长们束手无策之时,便会对孩子们说:“你要是再不听话老拐子就该来了,把你拐走!”于是,原本借助哭闹坚持自己主张的孩子便逐渐安静下来,即使并不情愿,也要做出乖巧、顺从的样子。经验表明,此类事例在众多幼儿教育实践中并非罕见,相反可以称得上司空见惯。那么,“老拐子”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威力?为什么家长乐于采用这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它在儿童教育的实践中有怎样的普及性?如何客观地评判它的功能与价值?要弄清这些由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现象而引出的问题,对于幼儿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刘晶波博士运用质的分析方法中的开放式访谈法,并借鉴社会学领域关于社会事实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对上面所列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与理论探讨。她采取街头偶遇取样与目的性取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面对面地进行深度访谈或单纯询问式的电话访谈;通过个别单独访谈与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最后形成了一份关于恐吓教育法的研究报告。

评析:近年来,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日益受到关注。作为一种不同于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研究范式,质的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研究情境的参与,直面实事,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