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的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质的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研究通常要求研究者到研究现场,对特定文化的人群进行详细、生动、情景化的描述,以探究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最早将质的研究应用于社会研究的是以社会学家乔治·米德(George Mead)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他们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其中也涉及一些与教育有关的课题。
到20世纪中叶,量化研究方法大量地被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质的研究受到冷落。20世纪70年代后,越来越泛滥的量化研究引起了西方部分研究者的反思。研究者发现,量化研究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时,容易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作形式化、凝固化、简约化和静态化的处理,损害了社会现象本身的整体性、意义性和动态性,未能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质的研究正好能够弥补量化研究的这些不足。人们重新审视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重新认识质的研究的重要性,质的研究方法逐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现在,质的研究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与思辨研究、定量研究不同的研究传统,具有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日益受到关注,并且在诸多领域中显现出它对于教育研究特有的优势和魅力。
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陆续介绍了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质的研究方法,并应用质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一些研究。其中,陈向明博士对质的研究方法作了最为系统详细的介绍,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开展了社会科学(主要是教育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