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案研究资料的记录(1 / 1)

(一)资料记录的内容

个案研究的资料内容不仅应包括个案研究对象的现状资料,而且还应包括个案研究对象的历史资料。就学前儿童个案而言,其记录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6]以下方面。

第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或出生年月、民族、籍贯、所在学校及班级、家庭住址、民族习惯及禁忌、学历层次及文化水平等。

第二,个人身体健康资料。有无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有无身体器官伤害等。

第三,个体成长及心理发展资料。如母亲妊娠、出生及语言、动作、感知觉、人际交往、认知、情绪情感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生活习惯、自我态度及价值取向、品德行为情况等。

第四,个体家庭背景情况。包括父母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环境、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情况、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重大生活事件、家族遗传病史以及家庭所在社区环境、自然、人文、社会与经济发展等情况。

第五,个体所在的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情况。包括幼儿园或其他幼儿教育机构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师生的构成情况等。

第六,个体在家庭生活中的活动模式。个体一天生活的基本情况,如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空闲时间从事何种活动、看电视的情况等。

第七,个体在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的行为表现。

第八,个体与其他人(成人及其他儿童)的交往情况。

如是如何与教师和同伴交往的,人际关系如何等。

第九,个体使用各种材料(如玩具、图书等)的情况。

第十,个体通常的娱乐方式。比如观看电视的情况等。

第十一,个体对经常发生的事情和新异事物、意料之外的事物的反应。

第十二,个体的模仿风格如何,他对成功与挫折的反应怎样,是如何表现自我概念的等。

研究者要注意在不同时间里、不同情景下和不同活动中考察研究对象的表现,对比其差异。比如既要对比在室内与户外、园内与园外、家庭内与家庭外、独处和与他人相处、在小群体内与在大群体中表现的不同,也要注意对比幼儿在一周内不同时间以及一天内不同时间,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的情况。通过全面、细致的观察,可以使研究者更为深入地了解特定对象的有关情况。

(二)资料记录的方法

1.结构描述法

结构描述法在个案研究中运用得比较普遍,即按照大纲形式或者摘要表格形式的框架结构,将个案资料进行分类,然后将有关资料重新组织,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个案记录。这种记录方法便于研究者检索有关个案的资料,除了可以从记录中发现资料的匮乏或遗漏外,还可以进一步收集更详尽的资料。

2.半结构描述法

指根据实际情况逐项填写个案清单中的项目内容,从而获得个案身份、人格等基本资料。半结构式个人评定记录的项目内容包括[7]以下几方面。

身份和外表:姓名、居住地、职业、个案来源、相貌特征等;

生活史:个案史、生活经验、发展状况等;

目前状况:目前个人的处境、如何形成目前的状况等;

未来透视:未来需要掌握的是什么?环境提供的机会及限制怎样?采取行动会导致什么结果?将来会有哪些变化?

身心健康:个人目前生理及心理健康状况怎样?有哪些不正常的想法、感觉、行动和欲望?

普通人格特质:平常个人表现如何?较持久性及一致性的行为举止是什么?

特殊人格特质: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表现如何?

表达能力:个人如何表达其感觉及态度?

动机状况:个人需求、企图、欲望、惧怕、喜好或不喜欢的东西分别是什么?

能力:个人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适应环境的能力如何?

处事的倾向和感觉:个人对所遭遇的情景感受如何?有何期待或想法?

理想与价值观:个人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道德原则是什么?

自我概念: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想法如何?如何描述自己?

兴趣:个人认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相关的事情是什么?如何影响的?

社会地位: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别人对他的看法如何?

家庭亲属:个人与谁关系最密切?行为上最像哪些人?

对他人的反应:个案对他人的反应如何?想法如何?期待如何?

他人对个案的反应:他人对个案的反应、想法、期待如何?

与他人的交互关系:与他人分享的兴趣及活动是什么?

与他人相同或相异的观点:个案与他人比较,与他人相同及相异的观点是什么?

习惯与活动:生活习惯如何?如何支配时间和金钱?

经济状况:经济来源和物质供应来源有哪些?

实际事件:从实际发生的事件中显示出的个人心理特征是什么?

个案记录可以按时间顺序进行,如按年月先后顺序记录,或按研究进程的阶段(起始、调查、诊断、治疗、跟踪)进行记录;也可以按专题内容分项记录,如家庭状况、社区环境、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状况、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娱乐活动、精神状态、兴趣、职业等。在教育研究中,个案记录通常采用累积记录的方式,即对个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进行跟踪记录。

(三)资料记录的形式

1.日记或儿童传记

个案研究中的追踪研究最常用的记录方法是用日记或儿童传记对儿童定期进行观察记录,着重观察和记录儿童新出现的行为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注意对年龄越小的儿童,观察记录的时间间隔应越短,以后随着儿童的发展日趋稳定或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可慢慢延长记录的间隔时间。也可以采用逸事的方法记日记,注意记录要细致完整,应善于抓住关键性的语言和行为,随着日积月累进而作出系统分析,从中了解学前儿童的行为模式、存在问题和问题形成的原因等。

2.摄像和录音

除了用纸、笔作记录外,还可借助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收集特定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例如,可以定期拍摄幼儿动作的发展情况,也可录下幼儿的语言发展资料,以便长期保留进行日后的分析,或与其他资料进行印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