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资料的分析方法
(一)分析步骤
文字资料的分析步骤包括:阅读原始资料、登录、寻找本土概念和资料系统化。[4]
1.查看原始资料
分析文字资料的第一步是认真查看原始资料,这个过程也是寻找资料的意义的过程。在熟悉资料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从不同层面仔细琢磨其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比如,面对一份访谈记录,我们可以从词语层面(被研究者使用比较多的词语)、话语层面(话语上形成的前后呼应结构)、语境层面(谈话中围绕某些词语提供生动的事例和具体细节)、语用层面(有关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用途)、主题层面(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反复出现的行为和意义模式)等方面去寻找资料的意义。
2.登录
所谓登录就是将有意义的词语、短语、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这要求我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抓住资料的性质和特点,并且在不同概念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登录中一个十分具体的工作是寻找有意义的“码号”(最基础的意义单位)。如果某些词语在资料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就说明其是被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可以作为码号进行重点登录。比如,在调查年轻父母对当前学前教育状况的看法的访谈记录中,发现不止一位家长提到“孩子入园难”,我们便可以选择这一概念作为码号,在资料中注意寻找这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重点登录。码号通常用数字或符号表示,以利辨认和查找。
登录可以直接在原始资料复印件的空白处进行,重要的词语和短语可以用笔直接圈起来,码号写在登录资料的旁边。等一份资料的登录全部做完以后,应该将所有的码号及其代表的意义另抄在一张纸上,与原始资料装订在一起,以便今后查找。条件允许的话,这些工作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
3.寻找“本土概念”
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看法的概念,就是所谓的“本土概念”。这类概念和学术概念与一般常用概念不同,反映了被研究者自己的认识、个性和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被研究者使用的“本土概念”和我们所理解的语词并不是一致的,相同的语词实际上表达的是不同的理解。比如,一个年轻教师的谈话中反复提到某个孩子是“特殊儿童”,通过深入分析谈话记录我们发现,她所说的“特殊”并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儿童在心智特点、感觉能力、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常态,或是具有某种障碍,而是指这个孩子的家长采用了很多不同寻常的教养方式过分溺爱孩子。
寻找“本土概念”的方法,一是寻找那些被研究者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概念,这些概念对他们来说往往比较重要。二是寻找被研究者在使用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概念,这类概念在被使用时往往伴随明显的情感表达,对被研究者来说也十分重要。三是寻找容易引起我们注意的概念,如被研究者没有使用一般常用的词语而是用了某个特定表达方式的概念。
4.资料系统化
第一轮登录完成后,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码号汇集在一起,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其系统地排列起来,便于我们今后查找和了解资料浓缩后的意义分布与相互关系。
另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可以随时储存和调出资料的档案袋系统,然后对资料进行归类,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在一起,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
由此可见,实物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是边分析边整理,边整理边分析。
(二)分析手段
1.写作分析
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就有关主题进行写作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其中,分析型备忘录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陈向明(2001)提出,在这种备忘录中,研究者应问自己以下问题。[5]
我目前找到了什么本土概念?
我是如何找到这个本土概念的?
我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本土概念?
这个概念表达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我有什么资料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这些资料可以对这个本土概念作出什么解释?
是否可以有其他不同解释?我将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的解释?
这个本土概念与其他哪些理论或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有联系?
今后我如何进一步就这个概念进行探讨?
2.图表分析
除了用文字外,我们还可以用各种图表的方式简洁、直观地展现出资料的内容和其中蕴涵的各种意义关系。例如,我们根据幼儿游戏活动录像的文字记录,可以列出其与同伴社会交往方式的一览表。在画这类图表时,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这个图表是否可以表现出资料的内容?
资料的各个部分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部分资料是否可以归到其他类属中去?
图表通常是边思考边画出来的,设计图表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