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绘画作品的分析方法(1 / 1)

(一)对学前儿童性格和情绪情感特点的分析

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学前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其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通过运用专业美术知识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对学前儿童的性格特征、情绪情感特点等的了解。台湾学者郑明进对这方面有比较集中而明确的研究结论:[6]

第一,色彩变化的幅度和无色彩(黑、白、灰)的使用,可以看出儿童的性格特点。例如,性格积极、活泼的儿童使用色彩较多,而消极、拘束的儿童用色少或只爱用无彩色。

第二,从选用色彩的种类、明暗、曲线和直线的构成中,也可以了解儿童作画时的情绪状态。例如,儿童心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用明朗的红色、粉红色、黄色、黄绿色等色调;而心情郁闷、烦躁、不安的时候,则用色较少,且倾向于使用黑色、紫色、暗绿色等色调。

第三,画面上又短又直的线多而曲线少、锐利的角度出现多,则表明该儿童是属于攻击型的。

第四,画面描画很仔细的,大多是内向型的儿童,而画画得生动、粗壮、有力的,则是外向型的儿童。

第五,画面出现特殊形体并注意远近法,只用黑色去描画的,儿童则可能具有分裂性格的倾向。

(二)对学前儿童艺术思维活动特点的分析

此外,由于学前儿童在绘画创作中的思维活动是多通道地获取、再造、物化审美心理意象的活动,因此,通过对学前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儿童的艺术思维是怎样的,包括艺术思维过程中的知觉、反省和制作的特点。

1.学前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

学前儿童对绘画创作原材料的获取是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来进行的,其中主要是他们的视知觉。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学前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过程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它反映了学前儿童对物体一般结构特征的把握。绘画活动中的视知觉不同于一般的视知觉,它是视觉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是一种积极的视觉思维。除了视觉外,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还要借助触觉、嗅觉、听觉通道参与进行。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静物写生”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学前儿童是怎样表现其知觉到的物体特点的,在作品中他们会力图反映物体比例、空间遮挡关系,其知觉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和个人倾向性。

此外,儿童的知觉受其自我中心主义心理特点的影响,使其只画自己所注意或关心的事物,即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的某些细节,并且受学前儿童客体永久性观念的影响,其在绘画时会主动把事物不完全的部分补足。同时,由于对艺术思维来说,知觉是获得审美心理意象的过程,审美心理意象是事物在儿童头脑中所形成的融入了主体情感色彩的表象,因此,通过对学前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对感性世界的敏锐观察和自我解释,而且可以知道他们的喜好和情感世界。

例如,某幼儿在画“跑得很快的人”时,描画了人跑动时胳膊与腿的摆动、身后像风一样的斜线、流出的汗、随风飘动的辫子、脸上愉悦的表情等,反映出幼儿很在意并能凸显运动的细节,且喜欢奔跑带来的畅快感;在画“我乘公共汽车”时,不仅把公共汽车画成长方形,里面有很多椅子,坐着很多人,而且要画出“汽车冒出的烟特别难闻”;在以“母亲节”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也有学前儿童以各种动物为主要形象,画了“妈妈”和“宝宝”在一起的很多愉快的生活画面:拥抱、亲吻、手拉手、照顾、送礼物,表现了母子之间的喜爱、依恋关系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学前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反省

儿童会对通过知觉获得的审美心理意象进行心理加工与改造,这一过程也就是艺术思维的反省过程,它包括体验和对信息的形式分析两个方面。研究发现,学前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反省是对审美心理意象再创造的过程,具有直觉性、无意识性、情感体验性等特征。此外,由于学前儿童的思维受到的牵绊和束缚比成人少很多,加之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绘画中往往会表现出自由、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幼儿用长短不一的斜线或曲线表现狂风,用缠绕在一起的线团表现龙卷风,夸张因“刮大风”而带来的物体状态的变化,如房子、大树歪倒了,麦当劳的牌子、树叶、人、柳条、汽车,甚至小朋友的牙齿等都被吹到了天上。

由于在艺术思维活动中,儿童没有任何功利性,他们无拘无束,可以上天入地,也可以投入地与画面事物同喜同悲,因此在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中,可以发现儿童敏锐丰富的通感表现。例如,儿童把太阳涂成绿色的,对此的解释是“绿色的太阳会让我们感到清凉”;将云朵画成有各种表情的面孔,说“云彩也有高兴的时候和不高兴的时候”。

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我们还可以了解儿童的生活经验,洞察儿童在对事物有了深刻体验后,通过绘画自由表达或宣泄的情绪情感。例如,在“开心(不开心)的事”绘画作品中,儿童表现出:“我想吃肯德基时,妈妈笑眯眯地答应我,但是爸爸瞪着眼睛、竖着头发不同意!”这样一种有趣的生活经验和复杂而生动的情感体验。

3.学前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制作

学前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制作是儿童借助于工具和材料,伴随着语言和动作将审美心理意象物化的过程。儿童对事物的知觉和体验必须通过纸、笔、颜料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以及造型、设色、构图等艺术语言才能形成绘画作品。

研究发现,制作中也有反省,而且儿童喜欢构图胜于涂色,往往一次性完成绘画创作,在创作中几乎不作太多考虑,而是直接作画,下笔流畅,线条大胆,涂色随心所欲,不存在成人所谓的败笔。研究还发现,儿童在创作中充满自信,能以较多的方式使用线条和形状,如开放性的和封闭性的、爆发性的和控制性的,并根据自己的情感、愿望或按物体固有色来涂色。

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是他们的知觉与情感的物化形态,他们将自己对外物的知觉与情感通过绘画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传达给他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对学前儿童的艺术思维进行研究,有助于教育者进一步深入认识学前儿童的认知、情感、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助于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对学前儿童作品其他方面的分析

1.儿童完成作品的正确程度

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水平与应用水平,影响着他们完成作品的正确程度,是进行实物研究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学前儿童对知识、技能,以及学习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判断其发展水平。

2.儿童完成作品的时间与质量的关系

在正确完成作品的基础上,学前儿童完成作品所用时间的多少反映了其能力的强弱,因此应将儿童完成作品的时间与作品质量综合起来加以分析。

3.儿童完成作品的形式

完成作品的形式反映了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任务完成方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体现出其所具有的技能技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