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物分析的基本要求(1 / 1)

实物分析是指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解释或假设。由于实物资料产生的背景(包括实物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存在意义)有差异,因此在对实物进行分析时,应将其放回特定的背景中加以考虑,注意辨别实物制作者的动机、意图以及实物使用者的目的等,努力去客观、全面、真实地再现实物的意义。

(一)考察实物资料本身的“倾向性”

所谓实物资料的“倾向性”,是指它的产生受到其制作者本身所奉行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点、心理状态、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实物资料进行分析时,必须要考虑到它所产生的这些“倾向性”背景因素,可以尝试不断追问和思考以下问题。

这件实物是谁制作的?制作者本人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制作出来的?制作的目的是什么?

它是如何被使用的?谁在使用?为什么使用它?使用后有什么结果?

这件实物中什么被记载下来了?什么被省略掉了?什么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使用者为了理解这件实物需要知道什么?

只有通过思考与解释以上问题,我们才可能“进入到”实物中去,设身处地地分析实物资料的表面形式与其深层次的内涵之间的关系。

(二)审视研究者自己的“倾向性”

面对同一的实物资料,研究目的、个人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背景知识等存在差异的不同研究者,可能会作出不完全相同的分析与阐释。也就是说,研究者的这些个人因素会对实物分析造成制约,因此研究者在考察实物资料“倾向性”的同时,也要审视自身的“倾向性”,可以通过不断提醒自己以下问题来进行反思。

我为什么要收集这些实物,是用于什么样的研究目的?

对这些实物我有哪些先入为主的“设想”,这些“设想”如何影响我的分析思路和结论?

对这些实物我是否有个人的“好恶”,这种“好恶”是否影响了我对实物资料的分析态度及结论?

我是怎么从收集到的实物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这种反思是研究者对自身“倾向性”的一种自我监控,在自我监控的基础上对个人倾向性进行调节,可以避免研究工作中出现大的失误。

(三)运用专业知识对实物进行分析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仅仅凭借一般的常识、从平常的视野出发对实物进行分析,而应借助于专业的知识、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实物加以解释。一般来说,研究者的专业知识越多,对实物的分析就会越深入透彻。例如,我们在对学前儿童的积木建构作品进行分析时,就可以借助于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和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分析积木建构作品所反映出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心理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当时的情绪状态等。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研究者都具备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因缺少某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无法对实物资料作出适当分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向专业人员请教,或请其一起参与分析工作,在其帮助下完成实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