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研究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1 / 1)

教育实验效度是实验研究法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它是指一项实验研究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1966年由坎贝尔和斯坦利提出)。其中内在效度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关,外在效度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推广性有关。

(一)实验研究法的内在效度

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真实程度,表明因变量的变化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的影响,内在效度高,说明因变量基本由自变量的变化导致,实验效果可靠性高;反之,则实验结果无法准确解释,难以确定其结果究竟是由实验处理产生,还是由其他无关因素所导致。

实验研究法内在效度的高低,取决于对无关变量控制的程度。影响内在效度的无关变量主要包括以下八种。

1.履历效应

也叫历史的影响或同时事件,是指在研究进程中出现的实验处理以外的各种事件对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如停电、大众传媒等的影响。

2.被试的成熟

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研究进程中被试自身发生的自然成熟(如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增长,身心疲劳等)会降低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

3.前测效应

也叫测验,指在前测和后测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实验研究中,学生在前测中得到的关于测验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的经验可能会影响到后测的效果,进而影响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

4.测试手段、工具的一致性

指工具的测量方式、评判标准、实验者等的异同都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一般来说,采用标准化测验及同一主试内在效度较高,采用自编测试工具及不同主试内在效度则相对较低。

5.被试选择的偏差

指在选择被试时,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在如知识基础、能力、态度等的方面不对等会影响实验结果,从而成为影响实验研究内在效度的一种因素。

6.被试的缺失

指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研究中,有些被试可能迁居、生病等原因中途退出实验组或离开控制组,由此造成两组被试不等,影响研究结果。

7.统计回归

也叫中值回归,指有前后测验的实验研究中出现的一种趋于平均数的常态回归。在研究中最好不要采用将极端分数者(高分或低分者)单独分组。

8.多种研究因素和条件的交互作用

指以上其中因素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构成影响实验研究法内在效度的另一因素,如被试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等。

内在效度是评价实验研究法本身质量的基本指标。内在效度越高,说明实验研究法设计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二)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即实验结果可以推广到其他对象或情境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研究的推广度。

影响实验研究法外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种[14]。

1.样本的代表性

实验所选样本的代表性程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对象推广程度。实验样本所代表的总体范围越广,实验结果推广的范围也就越广。如在幼儿园大班实验的结果,只能适用于大班,而不能推论到中班或小班。

2.对实验处理的描述

实验结果的推广具有重复性研究的特点。如果实验处理的具体实施方法描述得比较详细、准确,在推广过程中的重复程度就高,反之,就无法进行重复性研究,也就无法将实验结果进行推广。

3.实验者主观因素和被试主观因素

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者和被试的主观态度和情绪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普遍意义。如果实验者和被试对实验的态度保持中立,实验产生的结果就比较中立,实验结果就会顺利推广,反之亦然。

4.多重处理的干扰

如果某实验组重复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处理,那么后一实验处理将受到前一实验处理的干扰,产生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导致不能推广到单独处理中。

为保证实验研究法的质量,研究者在设计和实施研究时,必须通过随机设置控制组,设计控制,统计控制、双盲实验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控制无关变量,尽可能减少和限制影响实验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因素,并减少和限制这些因素所发生的作用,以提高实验研究法的可靠性和推广性,保证实验研究法的质量。

本章小结

实验研究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一种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实验研究法的含义、特征及其类型、阶段;重点是关于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理论和实验设计的内容方法,难点是实验设计。学习时建议同学们注意《阅读导航》的资料,结合学前教育实践案例,加强模拟练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思考与练习

1.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相比,实验研究法具有哪些特征?

2.实验研究是如何分类的?请查找学前实验研究法案例分析说明。

3.结合学前实验研究法案例,简要叙述实验研究法的基本阶段。

4.某研究者拟进行“环境与活动空间创设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于是在一所幼儿园随机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身心健康发展状况测试,并将该班前后测试平均分数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①分析该研究使用的抽样方法,写出名称。②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③写出该实验设计的模式,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④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5.自选一个学前实验研究法课题,并从以下方面进行实验设计:①实验假设。②实验对象与抽样方法。③实验变量分析及处理控制。④实验配组与具体设计。

6.选择一份学前实验研究法报告,根据本章所学理论进行评析。

阅读导航

1.梁永平:《教育研究方法》,六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从实验研究法的含义、类型、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程序、实验设计与评价等角度对实验研究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并提供了典型案例。

2.陈莉:《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实验研究法》;王冰:《认知绘画课程促进3~6岁幼儿视觉认知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法》;陈铿:《幼儿的美术图式——3~6岁幼儿绘画中多维空间表达的美术实验研究法》。

以上均为关于学前实验研究法的硕士论文,实验设计科学,结果分析透彻,建议与讨论深刻,成果表述规范。

[1] 王冰:《认知绘画课程促进3~6岁幼儿视觉认知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法》,沈阳师范大学,2007。

[2] 王冰:《认知绘画课程促进3~6岁幼儿视觉认知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法》,14页,沈阳师范大学,2007。

[3] 王冰:《认知绘画课程促进3~6岁幼儿视觉认知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法》,15~31页,沈阳师范大学,2007。

[4] 王冰:《认知绘画课程促进3~6岁幼儿视觉认知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法》,沈阳师范大学,2007。

[5] 梁永平:《教育研究方法》,173~175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6] 陈莉:《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实验研究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7]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谌业锋,主页http://jksyf.scxxt.com.cn。

[8] 陈莉:《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实验研究法》,13~15页,23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9] 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37~39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 陈莉:《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实验研究法》,12~13页,15~18页,64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1] 陈莉:《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实验研究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2] 陈莉:《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实验研究法》,12~13页,20页,22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3] 梁永平:《教育研究方法》,199~200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4] 梁永平:《教育研究方法》,199~200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