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行为目标和测验内容分类
1.智力测验
测被试的智力高低,其结果常以智商(IQ)来表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量表(WISC-CR)、瑞文推理测验等。
2.能力倾向测验
测被试潜在的某种能力,以了解其发展的可能性,预测个人能力发展倾向。如音乐、美术、体育、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能力倾向测验。
3.成就测验
测被试经某种形式的学习或训练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或熟练水平,如识字量、阅读、算术测验等。成就测验可以是学科成就测验或综合成就测验。
4.人格测验
测被试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人际关系等人格心理特征。较为著名的有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验(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等。
(二)根据测验对象分类
1.个别测验
个别测验指主试与被试一对一进行的测验。个别测验的可靠性比较高,主试能有效地观察控制被试的行为反应。但是,个别测验费时费力,短时间内难以获得大量的资料,并且对主试的要求较高。
2.团体测验
团体测验指一个主试能同时对许多被试进行的测验。团体测验节省人力与时间,在短时间内能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效率较高。但是,被试的反应不容易控制,并且测验效果不及个别测验可靠。
(三)根据测验材料分类
1.语言、文字测验
语言、文字测验指测验内容是以语言、文字形式构成,被试要用语言、文字作答,主要是纸笔测验。语言、文字测验实施比较容易,在学校系统广泛应用,适宜于进行团体测验。但是,它易受被试的教育程度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2.非语言、文字测验
非语言、文字测验又称操作测验,是以图形、模型、实物、工具等作为测试材料,被试需要动手操作才能完成。由于被试不需要用文字作答,因而特别适合文字表达有困难的被试,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比较著名的测验有: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画人测验等。
(四)根据测验的参照系分类
1.常模参照测验
常模指具有一定代表性,并且数量足够大的样本在某项测验上的平均成绩。常模是评价被试测验成绩的相对标准。常模参照测验是一种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的测验,是将被试的测验成绩与同类对象在同一测验上的平均分(常模)相比较,从而解释分数,确定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方法。常模参照测验要有常模对照表。常模有地区性常模和全国性常模,地区性常模只适用于特定的区域。例如,在城市获得的常模就不一定适用于农村或边远地区。全国性常模适用于全国所有的同类个体。例如,儿童的身高、体重就有全国性常模,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就有全国性常模。
2.目标参照测验
目标参照测验又称标准参照测验,是衡量被试实际水平的测验,将被试在测验上的分数与事先制定好的某种标准进行比较,看被试是否达到了目标规定的要求。目标参照测验的特点是依据标准,判断被试的达标程度,而不是将被试的成绩与他人成绩作比较。如英语水平测试、毕业考试、动作技能测试、体育达标测试等。
(五)根据测验的标准化程度分类
1.标准化测验
由专家学者或专门机构采用系统的科学程序编制的、在测验实施过程、评分手续、分数的解释上具有统一标准的,并对测验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标准化测验编制和施测有一套标准程序。测验编制包括确定测验目的、科学命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试测;根据数量化指标筛选测验题目;鉴定整个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建立常模、确定指导语、时限和施测条件;规定评分标准、分数转换和解释方法等。标准化测验所获得的测验结果比较客观、可靠、应用范围较广,一般测验调查应尽可能选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
2.非标准化测验
指测验的编制和实施不按标准程序进行的测验,通常由教师或研究人员自编的、为临时测验所用的简单测验,如课堂测验、考试、等级评定量表等。这些测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制而成,它通常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联系;测验内容与教材内容、教学进度一致;难易程度由教师把握;针对性较强。非标准化测验的编制省时、省力、灵活、方便。不足之处在于测验的客观性和标准化程度不如标准化测验,测验的实施和记分也不甚严格。
除了上述的分类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分类。如按测验的执行方式,可以分为口头测验、纸笔测验、操作测验、计算机测验;按答案和评分的客观性,可以分为客观题测验和主观题测验;按测验目的,可以分为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示性测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