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访谈中的常用技巧(1 / 1)

访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活动。通常情况下,被访者不会轻易地将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私告诉别人。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谈技巧。

研究者在访谈中常用的技巧包括提问、倾听、回应、记录与非语言行为。提问是访谈的基础,其他活动都是建立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会倾听就无法提问和回应,更无法把握被访者的内心世界;回应是对被访者表述内容的深入探究,与提问类似,也是以提问方式进行表达;记录和非语言行为同样是成功访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这几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提问

在谈话前经过简单的介绍后,就进入正式的访谈阶段,开始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问,直接关系到访谈的成效。

1.问题的类型

提问的问题一般为开放型或者封闭型问题,开放型问题常以“为什么?”“是什么?”等疑问句形式出现在问题中。例如,“您如何看待幼儿的反社会性行为?”研究者提这类问题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被访者的理解能力,不同的问题对应不同层次的被访者,确保被访者对问题不会出现困惑。封闭型问题对被访者回答的方式和内容有较为严格的规定,一般只需要被访者回答“是或否”。例如,“您是否经常接受孩子的请求?”一般来说,开放型问题适合文化程度较高的被访者,而封闭型问题则更适合文化程度较低的被访者。

除上述两种问题外,还有一种具体性问题,主要是询问被访者具体和细节,说明事实的问题。例如,“您的孩子回家后都做什么?”

2.问题的排列顺序

除了要注意问题的类型,还要注意问题排列的顺序:一是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宽泛到具体,注意循序渐进;二是按照问题的逻辑性或事情发展的顺序来问,不能东问一句西问一句。这里要注意问题的自然过渡,一般可以用“您刚才说到……,那么我想了解……”类似的句式,使问题导入自然。研究者应注意倾听被访者的谈话,将其之前所谈内容的某一点作为导出下一个问题的契机。

3.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回答不作任何评价。研究者要对所提问题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如果被访者对问题会意错误,研究者可以在不给予暗示的前提下,重复问题或者作出进一步解释。尤其是涉及不同观点或者是有争议的话题时,无论研究者是否赞同,都不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只能作出中性的反应,如“我明白您的意思了,请继续说”等。

(2)保持被访者的访谈兴趣。被访者的合作是访谈成功的重要前提。当谈话双方的气氛趋于紧张,研究者可以暂时转换一个被访者感兴趣的话题来缓和紧张气氛。

如果被访者厌倦回答问题,或者情绪低落,此时研究者可以暂停访谈,稍作休息。待被访者情绪稳定后继续访谈。

(二)倾听

在访谈中,倾听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因为研究者只有通过倾听被访者的回答,才能切实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尽管倾听更多是一种无声的形式,但忽视了这一环节,研究者就会难以把握访谈进程,因为倾听决定了回应的方式、内容。

1.不要轻易打断被访者的谈话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对被访者的一种尊重。一般来说,被访者说话时都有自己的逻辑,虽然某些时候研究者可能认为被访者的谈话偏离主题,但被访者的表述一定有自己的目的,认为有必要说出来。研究者一定要耐心倾听,不要有丝毫厌烦情绪,不仅要注意被访者所说的具体内容,而且要结合被访者的身份特征,来思考他这样说的目的和愿望是什么。

2.把握沉默时机

在访谈中,经常会出现被访者因为不好意思、有意拒绝回答、建设性地思考问题等而导致沉默现象的发生。

如果谈话双方已经建立起良好的氛围,谈话也一直很顺利,而此时被访者在某一问题上突然沉默下来,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组织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述。此时,很多研究者可能会焦虑地认为是自己提问不恰当而导致被访者的沉默,往往会为了打破僵局而立刻主动发话,来缓解内心的焦虑。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打断被访者的思路,失去深入了解谈话内容的机会。因此,研究者首先要提高自己容忍沉默的能力。当然,某些时候研究者无法确定被访者长时间保持沉默的原因,此时可以试探性地用温和、友好的语气询问对方:“请问您在想什么呢?”这样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对方当前的心理。

要做到上述内容,研究者就要对自己提问有充分的认识,对当时的访谈情境有一定的判断。总之,当被访者沉默时,研究者不要立刻发话来打破沉默,要先判断被访者沉默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回应。

3.有感情的倾听

人的情感很容易产生共鸣。一般来说,如果研究者没有相应的情感表露,被访者也不会轻易表露出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研究者如果在访谈中摆出公事公办的死板面孔,会使被访者感到压抑,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研究者在倾听过程中应该明显地表现出对对方的同情、理解、宽容,接纳对方的情绪体验。这样,被访者往往会受到对方的感染,感到自己的情感被对方理解,才会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回应

回应是指研究者对被访者在访谈过程中的言行作出的反应。回应的目的是使研究者与被访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及时地将自己的态度、意向和感觉传递给被访者。回应会影响到被访者的积极性和谈话内容。

1.认可

认可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回应方式,是指研究者用简洁的方式表示自己正在关注被访者的讲话,并希望对方继续说下去。具体方式包括一些语言行为如“对”、“是啊”、“是吗”、“很好”等;还有一些如点头、微笑、与对方拥有同样的面部表情等非语言行为;甚至可以是如“啊”、“恩”、“哦”等几个简单的语气词。尽管研究者并没有直接说出什么实质性的表示鼓励的话语,但如果在访谈中频繁使用这些方式,被访者感到自己所说的内容被接受,从而愿意继续交谈下去。

2.重复、重组和总结

重复是指研究者将被访者所说的内容重复一下,目的是引导被访者继续就该内容的具体细节进行陈述,同时检验自己对该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重组是指研究者将被访者所说的内容换一个方式说出来,以验证被访者前后所说内容是否一致和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无误。总结是指研究者将被访者所说的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出来,目的是帮助对方理清思路,同时检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这三者虽然形式不同,但作用都是一致的。都是研究者为了给被访者理清思路,检验自己对被访者所谈内容的把握是否正确,同时也为了表明研究者对被访者所说内容非常感兴趣,从而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

3.追问

追问是一种特殊的回应方式,是指研究者就被访者的回答中出现的关于某些事件、观点、概念、疑问等进一步询问,以达到深入了解的目的。

例如,在倾听了一位父母对孩子教育经验的介绍时,发现对方提到的“赏识教育”这一概念很有意思,希望进一步了解,于是就问:“您刚才使用了‘赏识教育’这个词,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赏识教育’吗?”当对方对“赏识教育”进行展开解释之后,你还可以就具体问题进行追问。

4.自我暴露

有经验的研究者会在访谈中适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暴露自己。自我暴露是指研究者就对方所谈的内容,通过叙述自己相似的经历或经验作出回应。这可以使被访者了解到研究者曾经有过和自己类似的感受,从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使访谈气氛轻松、平等。例如,“我平时也……常常会……”,但是这种自我暴露要注意恰当的时机,以免喧宾夺主。

(四)记录

访谈的目的是收集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资料来自于研究者的现场记录。现场记录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的最终结果。当被访者同意接受访谈后,研究者要找一个利于交谈、便于观察对方行为和便于书写记录的位置,随即进行访谈。访谈过程中,如果需要录音或录像应先征求被访者意见。一般来说,如果被访者没有异议,条件也允许,最好能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1.人员记录

一般来说,个别访谈必须是研究者亲自作记录;集体访谈中,可以安排专人记录。现场记录主要是记录被访者所说的内容。有时也可以记录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看到的,如访谈环境、被访者的行为、表情、反应等;有时还可以记录下研究者在访谈现场的感受和体会。

用笔记录要注意提高笔记速度,事后要及时进行整理,把记录不完整的内容补充完整,把没有记录下来的补上,同时也不要一味埋头记录而忽视了适当的回应。

2.机器记录

某些时候,由于一些原因研究者的笔记难以获得完整的谈话记录,为了获得更完整的信息,在征得被访者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借助一些设备来辅助访谈。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者笔记的误差,整个访谈情境可以重复、再现,便于日后资料的分析和整理。研究者也可以不必为笔录而分心,可以专注于谈话内容。

使用辅助设备时,要事先检查设备是否运转正常;如果是录音器材要放在距离被访者近一些的地方,保证音质清晰;如果是摄像器材,要放在被访者稍侧面的位置,避免被访者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五)非语言行为

访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除了有语言行为,还有各种非语言行为。如外貌、衣着、动作、面部表情、眼神、谈话距离、沉默时间长短、说话的音量等。双方的非语言行为可以提供很多重要的信息,能有力地反映被访者的情绪体验。

一般来说,被访者在说话的时候会表现出相应的非语言行为,如高兴时会笑,伤心时会哭。如果被访者的非语言行为与其语言表述之间矛盾(谈论痛苦的经历时,脸上却是轻松、开心的表情),这便为研究者验证被访者所说内容的真伪和了解被访者的人格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因此,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对被访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进行关注,同时作出一些简短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