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用再送书信(1 / 1)

话说当曹利用带着宋真宗最大的诚意前往辽宋边境上时,辽军并没有停止南侵的脚步。辽军在瀛州吃了败仗以后,继续围攻大名府。

此时,镇守在大名府的王钦若、孙全照等人认为,辽军此举应该是拖延时间,想麻痹宋朝,而曹利用此去凶多吉少。最终,王钦若等人将曹利用留在大名府,因为此时辽军攻势正猛。众人的态度都是让曹利用等看一看事态再说,否则一旦落入辽军圈套,将得不偿失。(7)

于是,曹利用就暂时留在了城里。此时辽军另一支先锋部队由萧挞凛带领,已经进抵澶州城外,三面合围,声势浩大。

此举更进一步让孙全照等人觉得,辽军的和谈不过是个幌子,等辽军对澶州北城部署完毕,一定就会对澶州进行围攻。

曹利用只能在大名府里守着,等待朝廷进一步的决定。

辽军不断在澶州集结。这时候,澶州北城由李继隆镇守,他命人坚守不出,利用各种弓弩击退靠近澶州城的辽军。

但辽军军营里似乎还是弥漫着一种厌战情绪。他们虽然一路南下,除了祁州和遂城之外,基本上没有夺得一座像样的城市。

这种情况下,宋辽实际上已经开始对峙了。尽管辽军在澶州城下集结,但宋军士气似乎要比辽军高。

这种情况下,辽军高层要继续与宋军和谈的意愿便越来越强烈了。第一封信发出去之后,宋朝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中。宋朝派出的谈判使臣,辽国也一直迟迟不见其踪影。这时候,辽国上下颇为焦急。

从当前的宋朝部署兵力情况来看,宋朝几乎动用了全部兵力。而整个关南之地的宋军,也仅仅占到了宋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宋朝还有三分之二的兵力,正在向北方战场移动。辽国举国之兵也就二十多万,可宋军有九十万。

在这种兵力悬殊对比之下,辽军想要占得上风,绝非易事。

萧太后非常清楚这一点。当辽军细作听说宋真宗已经在去往澶州的路上时,萧太后慌了。这次宋真宗亲征,对辽军和宋军意味着什么,她比任何人都清楚。

萧太后命萧挞凛带领辽军先锋部队对澶州进行包围。而她自己则在大名府暂时休整,判断眼前的局势。

种种迹象表明,这次辽军已然陷入了宋军的包围中。周围全是宋朝的市镇,每个市镇都有宋朝的守军。辽军这次若没有与宋朝达成协议,想要顺利北返,难上加难。王超率领的大军一直在定州驻扎,就等着辽军返回时,对辽军进行合围,进而达到全歼辽军的目的。况且,还有杨延朗、田敏、周莹、孙全照等人都手握重兵,虎视眈眈。

辽国这次已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此下去,举国之兵只怕要全部折在宋军手里。

眼前的形势,对辽军非常不利。

这时候,辽国高层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和谈上。可是曹利用竟然在大名府里不出城,这让辽国高层一筹莫展。

萧太后等人非常清楚,曹利用之所以没有到辽营,还是在担忧辽国和谈的诚意。

可既然已经发出去了第一封信,此时战争也已经到了相持阶段,和谈是摆在辽宋两国眼前的必做之事。且只有和谈这条路可走,即使宋朝不愿意,辽国必然也要主动找宋朝接洽和谈之事。

战争已经无法解决辽宋的关系了。

萧太后继续和王继忠商议和谈之事。王继忠认为,第一封信很显然没有引起宋朝的重视,宋朝上下一定会对第一封信持怀疑态度。或许在宋朝看来,辽军攻势正猛,如何会主动提出和谈?他们绝不相信辽国会主动和谈。

王继忠认为,为今之计还是继续修书,与宋朝交换意见,直到宋朝相信辽国确有和谈之意,两国谈判使节才能真正坐到谈判桌上展开和谈,否则捉迷藏式的书信交往,只会加深宋朝君臣的怀疑。

萧太后对此表示赞同。辽国已是骑虎难下,这种悬军深入,已经犯了兵家大忌,让局面变得非常窘迫。

萧太后本人自然非常珍惜辽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成果。她不希望这次被宋军群起围攻。若辽军在战场上没有取得实质性胜利,一方面辽宋关系将会继续恶化下去,宋也会不断给边境增加兵力,威胁幽云地区。另一方面,她也没办法给辽国上下交代,毕竟这么大规模的进军,竟然一点好处都没有捞着,谁都难以接受。

和谈,已经成了最佳的选择。

于是,王继忠又给宋真宗写了一封信,派人将信件交给了石普。有了上一次的交往,石普对和谈之事也颇为重视。虽然从心理上说,他根本不愿意和谈,因为此时辽军来时顺风顺水,可要想顺利回去,整个关南之地的守军们不会答应。

但是,石普也很清楚,宋真宗是希望和谈的。不然,宋真宗也不会给辽国高层回信,甚至不会派出曹利用到辽营和谈。(8)

这时候,武将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既然王继忠三番五次找他,他也不能意气用事。毕竟和谈还是战争都牵涉辽宋两国利益,不是他一个莫州守将能决定的。

看到王继忠再一次来信,石普和上次一样,火速处理这件事。随即,石普派出亲信张皓拿着王继忠的信件,南下给正在亲征路上的宋真宗送去了。(9)

然而,送信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

当时,莫州在边境线上,而辽军已经南下。在辽宋攻防的整条战线上,都有辽军主力。当张皓拿着王继忠的信件由北往南的时候,被辽军擒获。(10)

这件事,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身在莫州的石普,也不知道张皓会被辽军俘获。

辽军以为抓住了宋朝派出的细作,便将张皓等人准备处死。但这个张皓也是机灵人,他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并拿出了王继忠写给宋朝皇帝的书信。辽军将士一看,虽然半信半疑,但已经不能将张皓等人随便处死了。

这件事涉及辽宋和谈,谁也不敢马虎。于是,辽国守将们将擒获张皓等人的消息,上报给了萧太后和辽圣宗。萧太后听说后大惊,火速命人将张皓等人请到自己的斡鲁朵,问清楚情况之后,对他们进行了款待。

随即,萧太后派出贴身侍卫送张皓等人出营,让张皓携带宋真宗赐给王继忠的手诏,直接去大名府,敦促在大名府逗留的曹利用北上和谈。(11)

张皓等人只能赶往大名府,将信件交给了王钦若、孙全照等人。但王钦若、孙全照等人还是担心辽国心怀不轨,认为这是辽军的缓兵之计,并没有让曹利用继续北上。(12)

辽国上下苦苦等待曹利用,仍然不见曹利用的身影。

然而,这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辽军主帅萧挞凛被射死了。宋朝的床子弩直接射中了萧挞凛的额头,让萧挞凛没有生还的机会。这给本身就士气低落的辽军又增加了一份恐惧。

主将折戟,萧太后再一次感受到了恐惧。但是,她作为辽军统帅,必须稳住,因为全军将士都在看着她。

萧太后严密封锁萧挞凛战死的消息。她辍朝五天,以此平复心情。萧挞凛是这次南下的辽军主帅,现在主帅都死了,还打什么仗?

此前,萧太后本想对澶州进行合围,逼迫宋军,与辽军和谈。可自从宋真宗到了澶州之后,宋军士气大振。此时,萧挞凛竟然意外死亡,难道是上天有意为难辽军?萧太后将这一切因素综合起来,发现辽军早已陷入宋朝的包围圈中,但绝不能让宋朝知道萧挞凛已经被床子弩射死之事。否则,宋军会全部扑向辽军,到时候辽军必然会被周围的宋军一点点蚕食掉。

萧太后觉得自己死了不要紧,可辽国几代君主积攒下来的家业,若是断送在自己手里,自己就成了辽国的罪人。

辽国好不容易在她和辽景宗手里逐渐变强,若这次宋军全歼了辽军主力,那么辽国势必会陷入一种内忧外患的紧张局面中。他们苦苦经营的江山社稷,也会一下子倒退几十年。

这时候,萧太后必须镇定。她如果乱了,辽国就乱了。

沉浸在巨大恐惧和悲痛之中的萧太后,命令围困澶州的辽军继续进行攻打,造成辽军不拿下澶州决不罢休的表象。

但在暗地里,萧太后命王继忠抓紧时间再次给宋真宗写信,敦促宋朝和谈使臣北上与辽国和谈。因为迟迟不见曹利用的身影,这次,萧太后给宋真宗致信,希望宋朝换一个谈判使臣到辽营谈判。(13)

这次,王继忠的信就有些着急了。这封信,被火速送到了澶州。

接连收到辽国最高层的来信,宋真宗心动了。若之前辽国来信商谈和谈事宜只是试探宋朝虚实的话,接连三封信就不像是故意试探宋朝了。

宋真宗觉得,这时候应该与辽军和谈。毕竟辽宋打了这么多年仗,如果真能坐下来用和谈的方式解决掉困扰两国多年的边境关系,倒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对于辽国频频来信,宋朝似乎感受到了辽国上下急于和谈的某种目的。

随即,宋真宗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此时的朝堂上,主战派得势,寇准不建议和谈。寇准的话直截了当,如今辽军虽然兵临澶州,但辽军是孤军深入,宋军已然对辽军形成了合围之势,这时候辽军迫切想要和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今,宋朝皇帝在澶州,四方将士严阵以待,此时应该是一举歼灭辽军的最佳时机,怎么可以在这种情况下与辽和谈?

对于寇准的意见,宋真宗并没有表态。宋真宗只是表示自己不愿意穷兵黩武,祸害百姓,希望宋辽停止战争,两国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仅此而已。

所有人都沉默了。这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局面,谁愿意天天带兵打仗?

但是寇准觉得,如果这个时候不一鼓作气彻底击溃辽军,数十年后辽军必然会再度南下,侵扰宋朝边境。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痛击辽军,然后北上,深入辽营,将契丹人尽数诛杀。即使不能灭族,也可以将契丹人赶到大漠深处,让他们不敢再进军中原。

宋真宗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宋真宗认为,即使现在要歼灭辽国主力,难道辽军会坐以待毙吗?辽军铁骑在平原上的战斗力,想必所有人都见识过。宋军若要歼灭辽军,就得出城迎战。可出城应战,宋军步兵多骑兵少,势必会吃亏,能不能消灭辽军尚不可知。退一步说,即使宋军开门迎敌,即使宋军能够击败甚至消灭辽军,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宋军必然也会受到重创。战则两败俱伤,和则互利共赢。所以,宋真宗坚持和谈。

面对宋真宗执意议和的态度,寇准知道再说已经没有意义。

这时候,前方的杨延朗、田敏等将领也上书,希望朝廷不要与辽军和谈。当前的情况,宋军占领绝对优势,何必再与辽国和谈?前方将士们都希望围攻辽军,实施歼灭战。

宋真宗将杨延朗等人的上书直接扔在一旁,看都不想看一眼。宋真宗觉得,在这些武将眼里,不打仗他们似乎就无事可干了。

宋真宗既然想和谈,谁都不能阻挡他的决心。至于说幽云十六州,宋真宗已经不敢再想了。他的伯父、他的父亲,都没能从契丹人手中将幽云十六州夺回来,他又哪有能力完成这项未竟的事业?如果能与契丹就此罢兵,他就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宋真宗对文武大臣解释说,朕荣登大宝以来,希望国家能安定,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不再有战乱的侵扰。如今,黄河已经结冰,辽军的铁骑随时可以纵马过河。如果辽军过了河,汴京就危险了。虽然此时辽军想和谈,但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万一辽军在和谈的过程中再搞出什么幺蛾子来就麻烦了。(14)

和谈势在必行,不过宋朝要继续做好防御,如果辽军真心和谈,一切都有可谈的可能;如果辽军想战,宋军也会随时应战。

和谈,成了板上钉钉之事。于是,宋真宗命人草拟了诏书,让人拿着诏书前往大名府交给王钦若,希望大名府守将们放曹利用北上,与辽军和谈。宋真宗还给王继忠专门写了一道密令,让王继忠促成宋辽和谈之事。(15)

接到宋真宗的诏书后,王钦若、孙全照等人就知道和谈已经成了定局。他们再强留曹利用已然没有意义。于是,他们便与王继忠联络,让王继忠派人来接曹利用北上。

辽宋之间,停火了。

辽军虽然在澶州集结,但没有再次发动攻击。而澶州北城的宋军,也都在密切关注城下的辽军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