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逆转:曹利用和谈(1 / 1)

曹利用动身了,陪同曹利用的还有前文提及的张皓。此人是萧太后钦点的谈判陪同人员,也是多次穿梭于宋辽两国之间的宋朝小吏。他和曹利用一样,因为这次盟约被载入史册。

这是曹利用第一次到达辽营。尽管此前他已经多次想象过进入辽营的情景,可当他真正到达辽营时,还是被震慑到了。

曹利用看到辽军队伍整齐,不失雄威,契丹这个民族的好胜心,似乎远超中原王朝。尽管现在曹利用眼前的一切并非真实情况,因为辽国藏起了萧挞凛的死亡给他们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此时曹利用并不知道萧挞凛已死),至少对曹利用而言,他还是有一丝怀疑:这或许是萧太后故意为之,让他产生畏惧之心。

萧太后亲自接见了曹利用。

这时候,曹利用看到了让他吃惊的一幕:萧太后和韩德让竟然同坐在一辆车辇中,而辽圣宗和辽国的文武大臣则坐在两旁的车辆中。(16)这种规格,在中原王朝从来没有过。历朝历代那些垂帘听政的太后,无不遵从着制度和道德的约束。

对于辽国这种君臣礼仪混乱的情景,曹利用虽然吃惊,但他对草原上民族的习性也听说过一二,只能见怪不怪。

曹利用对萧太后表达了宋朝皇帝和谈的诚意,萧太后很高兴,这是她期待已久的结果。

但萧太后并未直接说起和谈之事。此前连着发出了三封信的辽国,这时候却表现出了傲慢的一面。萧太后没有重视曹利用——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整个会见的礼仪也很简单,萧太后只是命人在接见他们的空地中间临时支起了一块板子,摆上了食物,算是接待宋朝的使臣。(17)

曹利用对辽国这种傲慢的态度很不满意,但他并未表现出来。萧太后这是故意为难他,但此时曹利用明白,两国之间的和谈是大事,不能因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待遇,就将和谈这个最终目的抛诸脑后。曹利用不想节外生枝,对于辽国的傲慢无礼,他只能忍气吞声。

辽国对待宋朝使臣的傲慢态度,也表现出他们极力想争取和谈的主动权。

曹利用象征性地夹了一块肉,咀嚼了一下,感谢萧太后的“款待”。随即,接待事宜也就结束了。

接下来,辽宋开始和谈。双方谈判一开始,萧太后的态度就很强硬。

萧太后立马提出让宋朝交出关南之地,因为关南之地本是幽云十六州的地盘,是辽国固有国土,宋朝如果要诚心和谈,首先应该将关南之地交还给辽国,只有这样,两国的和谈才能进行下去。关南之地是一切谈判的基础和起点。

萧太后提出这个要求之后,让曹利用回答。辽国上下,也都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曹利用,甚至有人用异样的眼神,看着眼前这个并不魁梧壮实的宋人将如何回复萧太后的话。

这是一种震慑,企图倒逼曹利用让步。宋朝这次派出的如果是个胆小怕事的使臣,恐怕会被这阵势压住。可曹利用不是一般人,枢密院两次推荐他为和谈使臣,就知道他堪当大任。

看着辽国上下复杂的眼神,曹利用并没有妥协。三次和谈都是辽国先提出的,他虽然是和谈使臣,但对辽国从未惧怕过。他一直想上前线与辽军周旋,无奈造化弄人,最终将他推上了和谈的道路。

曹利用以温和的口吻表明,割地之事坚决不行,不割地是宋朝的底线,如果辽国坚持索要关南之地,那么宋辽只能重新回到战场上一决雌雄。针对不割地,曹利用还陈述了三点理由:其一,他断不敢做主,皇帝没有给他这个权力;其二,祖宗之地,寸土不能与人;其三,辽军举国南侵,都没能拿下关南之地,如今想利用和谈来索要,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当然,曹利用并没有直接回绝萧太后。他继而对萧太后说,本次和谈,他代表宋朝一方来辽营谈判,目的只是想促成和谈,并不想做超出他权限之外的事情。就请辽国拿出诚意,尽量把和谈的内容往双方都能洽谈的地方靠,如此,谈判才能进行下去。否则,辽国若揪住割地之事不放,和谈就没必要进行下去了。

曹利用说,他只是奉了皇帝之命前来商议,至于能不能顺利谈下去,还得看辽军最终的态度。

曹利用这一番义正词严的表态,让萧太后瞬间就愣在了原地。他们之前为此次和谈做的一切“不合理”,都没能吓住曹利用。萧太后从傲慢地接待曹利用,进而到讨要关南之地,都被曹利用游刃有余地挡回去了。

谈判就此僵持住了。(18)

坐在旁边的辽国文武官员都在窃窃私语,甚至有武将站出来想要给曹利用点儿“颜色”看看,但被萧太后威严的眼神给压住了。这时候,恫吓、威逼、利诱,对曹利用都起不到任何作用。萧太后看得出来,曹利用虽然身材不高大威猛,可他说的每句话都充满了力量,都让她无可辩驳。

看到辽营里大臣们议论纷纷,曹利用反而显得镇定万分。这种结果,他想到过,但决不会接受。

对于萧太后提出的割让关南之地,在他进门的那一时刻,他就感受到了。辽军想用这种威逼恫吓的方式,让他就范。曹利用自然不会上当,即使和谈进行不下去,即使他在辽营中丢了性命,他也不能干割地之事。

尴尬的气氛,让现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不适。萧太后见索要关南之地不可能,曹利用的态度就是宋朝的态度,可是和谈还得继续下去。辽国此时危机四伏,唯有和谈才能化解。宋朝虎视眈眈的各路兵马,都在密切注视着这次和谈的结果,万一和谈决裂,辽国真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况且,哪有和谈一次性就能谈成的?历史上的那些重要和谈,不都是交涉了多次,才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吗?

萧太后笑了,她赞扬了曹利用的勇气,表示自己很欣赏曹利用,也表示尽量将和谈的条件往能够实现的条件上靠。

看到萧太后松口了,曹利用也转变了一种口气对萧太后说,让宋朝割地万万办不到,但若是给辽国一些钱财,倒也不是不可能。不过,这一切还需要双方商谈,辽国这时候不能狮子大开口。

但是,对曹利用提出的给钱之事,萧太后没有明确表态。曹利用声称,岁币之事尚有商谈的余地,但还得探听一下辽军的意思,他自己对宋朝给辽多少岁币,心里没有底。他走的时候,宋真宗也没有交代,到底可以给辽国多少岁币。

就这样,和谈再一次陷入了僵局中。萧太后索要土地,被曹利用一口回绝;曹利用提出给钱的建议,数目也是模棱两可。

萧太后便不再提和谈之事。萧太后表示,既然和谈一时半刻做不到双方一致,那就先放一放,各自都重新思考,再做决定。

曹利用对萧太后的建议表示接受。在曹利用看来,辽军此时更想着尽快和谈,毕竟他们的粮草辎重运送很不方便,长时间拖延下去,对辽军很不利。

随即,萧太后带着曹利用一行人观看了辽军的骑兵,检阅了辽军部队。

曹利用知道,这和会面时受到的傲慢待遇一样。萧太后一直想通过这种办法,让曹利用惧怕,使得谈判的天平偏向辽国这一边。

但是,曹利用的态度一如既往,所有人都看不出曹利用心里所想。萧太后这一招恫吓的伎俩,对曹利用根本不起作用。

萧太后见来硬的不行,只能改变策略,采取柔和的态度,说不定能够打破僵局,于是设宴款待了曹利用。

但曹利用软硬不吃,不管是款待还是简单摆个桌子,放一碟菜肴,对曹利用而言都一样。他要在皇帝给他的权限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为宋朝谋一些好处。这让萧太后无所适从。萧太后觉得,宋朝在选择谈判之人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这个曹利用看似普通,但着实不好对付。这不是打仗,可以直接砍了对方的脑袋,谈判,需要智慧。

萧太后觉得,既然曹利用的态度如此坚决,这次和谈也就没办法继续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辽国也派出使臣,让曹利用带着去面见宋朝皇帝,对和谈之事进行再度商洽与交涉,这样和谈才能继续下去。

曹利用的软硬不吃,已经让她束手无策了。

当下,曹利用在营帐中歇息之时,萧太后正在为派出何人出使宋朝苦恼着。若辽国有曹利用这样的谈判之臣,何愁这次谈判不成?只是辽国人素来马上功夫高,谈判磨嘴皮子的本领小。中原的文化真是个好东西,它可以让一个看似文弱的人表现出强于武将的本领。

最终,萧太后选中了左飞龙使韩杞。

这个人素来能言善辩,胸中也有韬略,安排他出使宋朝最合适不过。随即,萧太后便派韩杞持国书,与曹利用一起面见宋真宗。(19)

曹利用一行不久就到达了澶州边界上。

前方的边境守将,已将曹利用返回澶州的事情告诉了宋真宗。

宋真宗得到辽国使臣到来的消息后,十分重视这次与辽使的会面。宋真宗便派出了澶州知州何承矩去迎接曹利用和辽国使臣,还派出了翰林学士赵安仁前去接洽相关事宜。在宋真宗的认知里,辽国人彪悍,也粗俗。

宋真宗对赵安仁交代了辽使来觐见时需要注意的礼节。(20)宋朝可不是辽国,可以由着他们的性子来。赵安仁和何承矩接上了曹利用一行之后,赵安仁专门和辽国使臣韩杞走在了一起,给他讲述了中原王朝的许多“规矩”,告诉他面见天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在见到宋朝皇帝之后,要行参拜之礼等。

韩杞此番前来,当然是希望见到宋真宗,亲自将萧太后交代的国书交给宋真宗。对于赵安仁提出的参拜礼仪,韩杞不理解,但也只能欣然接受。不过,韩杞心里还是犯起了嘀咕,宋朝的规矩就是多。

随即,赵安仁带领着韩杞面见宋真宗。

在韩杞入宫面见宋真宗之前,首先得跪在门口,将国书交给(外门内合)门使。等(外门内合)门使拿着辽国书信进去了,韩杞也不能动,要继续在门口跪着,等待宋真宗的接见。这些都是赵安仁教给韩杞的“礼仪”。韩杞不敢怠慢,只能按照宋朝的礼仪行事。(21)

这时候,内侍省副都知阎承翰打开了密封的辽国国书,交给宰相寇准。宰相寇准在文武大臣面前宣读了辽国国书后,才宣韩杞觐见。到了内殿,韩杞行了大礼,跪拜宋真宗,宋真宗赐座。(22)韩杞代表萧太后,向宋真宗问好。(23)

如此,整个接见仪式才算完成。宋真宗对韩杞说,贵国国书,我们尚有争议,需要商谈一番,烦请使臣到驿馆暂作休息,随后再召集入见,商议和谈之事。

韩杞便被带到了驿馆休息。

此时,宋真宗先询问了曹利用在辽营和谈的情况,曹利用据实以答。曹利用还说到了被接见之时辽国上下的傲慢态度。当下,便有人斥责辽国不懂规矩,对于和谈如此重要之事,竟然如此草率。

宋真宗对群臣的这些斥责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如何快速与辽国讲和。如今辽国使臣已经拿着国书到了宋朝,商谈和议之事才是工作重点。至于说曹利用受了委屈,等到和谈结束,给他升官就可以了。

群臣这才将关注点集中在了辽国国书上。

辽国的国书上第一款也是最重要的一款上明确写着,宋朝归还关南之地。宋真宗早已猜到辽国会索要关南之地,便对群臣们说,与辽国议和,辽国肯定会讨要关南之地,这是大家意料当中的事情。对于辽国索要关南之地,你们都说说,具体怎么回复?(24)

这时候,有人说关南之地从后周时期就是中原版图固有领土,后来宋朝的太祖皇帝继承大统,也将此地定为宋朝边境重地。如今这地方已有几十年属于宋朝,辽国有何资格讨要?也有大臣附和,关南之地断不能给辽国,若给辽国一些岁币,最终能够达成和平协定,倒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可是具体怎么操作,还是请官家您最终裁定。(25)

大臣们最终将球踢给了宋真宗。

此时,寇准还是不建议和谈。战争局势对宋朝非常有利,为何要屈尊和谈?但宋真宗和谈的决心已定,寇准已然改变不了。在和谈这件事上,宋真宗似乎一改往日的优柔寡断,立场十分坚定。

宋真宗对群臣说,关南之地是祖宗家业,不能在朕手里丢掉,朕能做的也就是守住。所以,割地之事断不可行。若辽军坚持索要关南之地,那我们也只能与辽国战斗到底。(26)

群臣都称赞宋真宗英明神武。但宋真宗刚刚强调了关南之地的重要性后,话锋马上就转了,甚至没有给朝廷主战派们片刻的思考时间。

宋真宗继续对大臣们说,打仗朕不怕,战死朕也不怕,可这些年来河北之地的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没有过上一天安稳日子。作为一国之君,朕不能让他们富裕起来,反而不断将他们拉入战争的旋涡之中……朕实在是不忍心再战了。朕只想让他们过上安定的日子。若只是给辽国一些钱财就能换得两国和平,也很划算。况且,我们是给辽国钱财,也不存在有失礼仪的地方。宋真宗还说,今天我们商议的这些话,就不必全都记载在诏书里了。曹利用作为谈判之臣,与韩杞一起,把我们的这个意思口述给辽国上下就可以了。(27)

宋真宗这一番体谅百姓的想法,得到了很多朝中大臣的支持。即使是寇准,都妥协了。

那么这次和谈,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呢?

所有人都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最终,宋真宗将这些观点进行了整合,归纳出了具体思路:曹利用继续北上和谈——只有曹利用一人去过辽营,对那里的情况比较熟悉,宋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人选。况且曹利用是一开始就决定的和谈人选,若这时候临时换人,不是明智之举。同时,曹利用去辽国时,还要拿着国书去,才能表示郑重。此前的所有书信来往,都显得不太正式。这次既然要和谈,一切礼仪都不可有丝毫偏差。国书代表着一国的水平。

和谈之事议定后,宋真宗长舒了一口气。为了和谈,从他亲征之前开始,一直吵到今天,总算有结果了。

可到了真正拟写国书时,国书的具体格式、内容,包括对辽国的称呼等重要事项都成了难题,被大臣提了出来。这些东西,一时难住了宋朝的智囊团。提出建议者认为,既然是国书,就不应该草率,每个细节必须恰到好处。而这种与辽国邦交之事,在宋真宗手里从未遇到过,前几年只顾着打仗了,从未想过两国竟然有坐下来和谈的一天。掐指算算,宋朝与辽国的最早交往应该是在太祖时代。

于是,宋真宗让人查看太祖时代与辽国邦交时的国书。可是太祖时代已经过去很多年,那些曾经的档案资料不一定能够找见。即使能找见,也需要时间。要在几十年密封的资料中去寻找一份邦交国书,无异于大海捞针。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那位接待过辽国使臣又饱读诗书的翰林学士赵安仁说,他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曾有幸见过太祖时代的辽宋邦交国书,至今还记得里面的一些格式、称谓等。(28)

宋真宗一听便喜出望外,随即使命赵安仁全权负责国书的起草工作。

没过几天,宋真宗再次接见了韩杞,表达了宋朝愿与辽国和谈的诚意,还赏赐了韩杞袭衣、金带、鞍马、器币等物件。(29)

赵安仁起草的国书,经过大臣们的一致讨论,获得了全票通过。很多地方都加入了新东西,毕竟此一时彼一时。

寇准虽有为难情绪,但不想打击宋真宗的积极性。这一路走来,宋真宗已经对寇准有了某种惧怕之意。此时,所有人说的都是议和,寇准已经没有力排众议规劝宋真宗亲征时的勇气。

这些日子以来,赵安仁一直与韩杞在一起,给韩杞普及一些中原“文化”和礼节,韩杞这次出使宋朝,收获颇丰。

又过了一两天,北上继续和谈的一切事宜均已准备妥当。此时,韩杞代表辽方使臣,准备入朝面见宋真宗,感谢宋真宗的赏赐之恩,也向宋真宗告别。但这时候,韩杞却穿着辽国的国服想去面见宋真宗。赵安仁对韩杞说,如今你要向官家请辞,近距离面见官家,感受天子的威仪,不穿着官家赏赐给你的衣服去面见官家,怎么能行呢?(30)

韩杞被赵安仁的话问住了。他到澶州的这短短几天内,已经感受到了宋朝礼仪繁多。短时间内,他还不能学会。听到赵安仁如此问,韩杞便穿上了宋真宗赐给他的衣服,去面见了宋真宗。(31)

北上和谈一行临走前,宋真宗单独召见了曹利用。毕竟一切和谈在辽营进行,宋真宗到时候不能左右。于是,宋真宗对曹利用说,你记清楚,不割地是我们的底线,至于给钱买平安的事情,可以商量。(32)

曹利用对宋真宗说,我对契丹语略知一二,在我陪同韩杞的这段时间,韩杞曾对他手下人说,你们看见澶州北寨的宋军没有?他们劲卒利器,与我们之前了解的宋军有很大不同。这就是说,韩杞这次来澶州,不仅仅是来和谈,也是来刺探军情的。他们已经得知我们的队伍精锐、武器精良,这些都让辽国深感不安。我此次北上和谈,一定会洞察辽军动向。若辽国仍然坚持索要关南之地,就请官家不要管我,直接率领大军**平辽军。

曹利用这番话,宋真宗不喜欢听。这都到了坐下来和谈的时候,曹利用竟然还想着**平辽国。

宋真宗不再说话,曹利用知趣地退下了。

辽宋暂时停战和谈,也让宋真宗卸下了压力。不久,宋真宗从澶州南城转移到了北城,奖赏了李继隆,也给澶州北城的守将们御赐了很多酒水,让他们畅饮,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33)

不久,郓、齐等州安抚使丁谓上书:在安抚军队的时候,宋军擒获了一名叫马珠勒格的辽国斥候,当下就将这位斥候杀了,但同行者还有一部分人,他们隐藏身份,企图打探消息,请求逮捕这些人。

于是,朝廷批准了丁谓的请求。(34)

(1)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时威虎军头寿光张瓖掌床子弩,弩潜发,达兰中额仆,辽众竞前舆曳至寨,是夕,死。”

(2)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李继隆等分伏劲弩,控扼要害。”

(3)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辽统军使萧达兰恃其勇,以轻骑按视地形。”

(4) 宋《武经总要》记载,床弩,自二弓至四弓,种类很多。多弓床弩张弦时绞轴的人数,小型的用五至七人;大型的如“八牛弩”,需用一百人以上。瞄准和发射都有专人负责。所用的箭以木为杆,铁片为翎,号称“一枪三剑箭”。这种箭实际上是一支带翎的枪(矛),破坏力极强。床弩又可射出“踏橛箭”,使之成排地钉在夯土城墙上,攻城者可借以攀缘登城。床弩还可以在弦上装兜,每兜盛箭数十支,同时射出,称“寒鸦箭”。床弩的射程可达三百大步(约合五百七十米),是中国古代弩类武器中射程最远的。

(5) 《辽史·列传第十五》:“进至澶渊,宋主军于城隍间,未接战,挞凛按视地形,取宋之羊观、盐堆、凫雁,中伏弩,卒。”

(6) 《辽史·列传第十五》:“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曹利用至天雄,孙全照疑契丹不诚,劝王钦若留之。契丹既数失利,复令王继忠具奏求和好,且言北朝顿兵,不敢劫掠,以待王人。”

(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上前赐王继忠诏许遣使,继忠复具奏附石普以达。”

(9)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普自贝州遣指挥使张皓赴行阙。”

(10)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道出辽寨,为所得。”

(11)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辽主及太后引皓至车帐前,问劳久之,因令抵天雄,以诏促曹利用。”

(1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因令抵天雄,以诏促曹利用。王钦若等疑不敢遣,皓独还。”

(13)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辽太后赐皓袍带,馆设加等,使继忠具奏,且请自澶州别遣使,速议和好事。”

(14)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国家以安民息战为念,固许之矣。然彼尚率众深入,又河冰且合,戎马可度,亦宜过为之防。朕已决成算,若盟约之际,别有邀求,当决一战。可再督诸将帅整饬戎容,以便宜从事。”

(15)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于是皓以其奏入,帝复赐钦若诏,又令参知政事王旦与钦若手书,俾皓持赴天雄,督利用同北去,并以诏谕继忠。”

(1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见其国主、群臣与其宰相韩德让同处一车,群臣与其主重行别坐,礼容甚简。”

(1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以木横车轭,上设食器,坐利用车下,馈之食。”

(1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共议和好事,议未决。”

(19)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辽主乃遣左飞龙使韩杞持国书与利用俱还。”

(20)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诏知澶州、引进使何承矩郊劳,翰林学士赵安仁接伴之,凡觐见仪式,皆安仁所裁定云。”

(21)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十二月,庚辰朔,韩杞入对于行宫之前殿,跪授书函于(外门内合)门使,使捧以升殿。”

(22)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内侍省副都知阎承翰受而启封,宰相读讫,命杞升殿起居。”

(23)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国母令臣上问皇帝起居。”

(24)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其书复以关南故地为请,帝谓辅臣曰:‘吾固虑此,今果然,将奈何?’”

(2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关南久属朝廷,不可拟议,或岁给金帛,助其军费,以固欢盟,惟陛下裁度。”

(26)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朕守祖宗基业,不敢失坠。所言归地,事极无名,必若邀求,朕当决战耳!”

(27)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实念河北居人,重有劳扰,倘岁以金帛济其不足,朝廷之体,固亦无伤。答书不必具言,但令曹利用与韩杞口述兹事可也。”

(28)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赵安仁独能记太祖时国书体式,因命为答书。”

(29)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赐杞袭衣、金带、鞍马、器币。”

(30) 《宋史·列传第四十六》:“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

(31)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杞即改服而入。”

(3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上又面戒利用以地必不可得,若邀求货财,则宜许之。”

(33)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癸未,幸北寨,又幸李继隆营,命将校从官饮,犒赐诸军有差。”

(3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郓、齐等州安抚使丁谓言:‘擒获契丹谍者马珠勒格,即斩之。鞫问其人,称徒侣甚众。今各具形貌年齿,请下诸路分捕。’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