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定胜负(1 / 1)

就在宋真宗到达澶州的前三天,发生了一件大事。

正是这件事顺利扭转了战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件事促使了辽宋之间的和谈,也让澶渊之盟最终成为可能。

这件事,就是辽军主帅萧挞凛被宋军射死。

但也有学者考证,萧挞凛被射死之时是在宋真宗到达澶州以后。此处,以宋代相关史料记载为准,将萧挞凛被射死的时间定在宋真宗到澶州之前。(1)

当时,辽军在攻下祁州之后,兵分两路:一路由萧挞凛和萧观音奴带领辽军先锋部队继续南下,一路则由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攻打大名府。

不日,萧挞凛和萧观音奴带领的辽军先锋主力部队便到了澶州。澶州就是宋朝最终确定皇帝亲征的地方。此时,宋真宗一行还在路上慢悠悠地往澶州走,而萧挞凛先一步到达了澶州。

萧挞凛南下攻宋的消息,十万火急地传到了澶州。此时,宋军的一部分主力部队都集中在澶州北城,老将李继隆迅速召集中层将领部署澶州事宜,以阻挡南下的辽军。

萧挞凛到达澶州之后,便对澶州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但此时,身经百战的李继隆并没有直接与辽军周旋,而是紧闭城门,任由辽军攻打。只要辽军不登城墙,澶州的宋军就一直与萧挞凛耗着。

辽军的骑兵在平原上作战游刃有余,攻城战却是他们的短板。这也是此次辽军大举南下没有占领宋朝重要城池的根本原因。面对宋朝修建的澶州城,骑兵不可能一跃登上城墙。

萧挞凛率领的辽军铁骑攻打澶州,也并未取得实质性胜利。辽宋双方,都在相互试探着彼此的虚实。只是这种试探,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心理较量罢了。

此时,李继隆给澶州的守城将士下达了死命令,务必守住城池。只要宋军死守城池,不主动出战,不给辽军机会,辽军就只能望城兴叹了。

澶州的宋军将士们深知澶州意义重大,不敢有丝毫马虎。他们都非常配合李继隆的部署,抓紧时间在澶州北城布防。如此一来,萧挞凛的试探就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宋军的顽强抵御,让萧挞凛想要拿下澶州的希望破灭了。

此时的萧挞凛很清楚,他所率领的辽军先锋部队根本攻不下澶州北城。李继隆的防御严丝合缝,让辽军没有一点儿空子可钻。

萧挞凛火速命人将澶州的部署情况上报给了身在大名府的萧太后和辽圣宗,征求他们的建议。

萧太后命萧挞凛不要急着攻城,等着他们攻打大名府的结果。因为此时,辽军主力在大名府也遇到了顽强抵抗。孙全照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大名府。而此时的辽军却因为兵分两路,没办法集中攻打澶州和大名府。

不过,萧太后给命萧挞凛指出了另外一条路:智取澶州。这是最奏效的一条计策,不战而屈人之兵。若实在无法取胜,就等着萧太后和辽圣宗到了澶州再说。

面对宋朝老将李继隆的坚守不出,萧挞凛毫无办法。李继隆前期有过多次与辽军的对峙,深知辽军的弱点在何处。这次他坚守不出,就是要耗尽辽军的实力。

无奈之余,萧挞凛只能驻军城外,等待着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的辽军主力到此会合。

可辽军既然兵临城下,不会甘心无动于衷,即使是骚扰城墙上的宋军,也不能让宋军闲着,等到澶州北城的宋军精疲力竭时,或许就是攻打的最佳时机。

因此,尽管此时的辽军虽然只有先锋部队,但萧挞凛依然命令辽军攻打澶州,攻势丝毫不减。

见此形势,李继隆命人将所有能用的东西都搬上了城墙,准备与辽军周旋。李继隆先一步到达澶州,就是要为宋真宗的亲征保驾护航。宋真宗不久就会来到这个地方。他能做的就是保存实力,等待宋真宗到达澶州再做打算。

李继隆了解宋真宗,这位君主与太祖、太宗不同,性格优柔寡断,立场摇摆不定,容易受到别人的怂恿。退一步讲,不管宋真宗来不来澶州,李继隆都要守住澶州,这是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即使战死,他也要阻挡辽军过河,威胁汴京。

他如果守不住澶州,就会成为宋朝的罪人,被后世唾弃。这时候,守住澶州,已经不仅仅是守住一座城池,更是守住宋朝上下的心理防线。

澶州的宋军将士,心里憋着一股气。而澶州城下的辽军,似乎也在憋着一口气。这种相互较量的紧张气氛,蔓延到了宋辽的军营里。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大战到来的时刻。

这段时间,每隔几天,萧挞凛就会派出辽军对澶州北城发动一次攻击,试探宋军守城将士的决心,但澶州城上的宋军将士依然死守北城,让辽军并未占到一丝一毫的便宜。

辽宋两军就此形成了对峙之势。

就在萧挞凛不停寻找着澶州北城防守薄弱之处的时候,李继隆也派出手下的中军将领不断地巡视着各个方位,加强防御工作,让澶州北城无懈可击。(2)

看到李继隆部署如此严密,萧挞凛暗暗担忧起来。宋军在澶州的部署比瀛州要强很多。不但兵多将广,而且武器装备精良,数量众多。上一次,辽军攻打瀛州费了那么大劲都没有攻打下来,现在这个澶州会不会成为另一个瀛州,让辽军受到重创?

萧挞凛心中没有答案。

可此时,辽军先锋队已经到达澶州,不管结果如何,都必须对澶州进行攻击。辽军已没有退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萧挞凛不敢看后方,河北之地到处都有宋军在守卫:王超的定州大阵纹丝不动,杨延朗、田敏都在虎视眈眈。

辽军其实已经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萧挞凛开始观察澶州的地形,试图找出澶州的破绽,为即将攻打澶州做准备。可是萧挞凛带着人在澶州北城外围转了几天,依然不见有任何破绽。

李继隆的部署,滴水不漏。

即使如此,萧挞凛还是不死心。望都之战,如果不是他及时观测地形,做出战略部署,宋军一定会将辽军合围,进而全部歼灭。

在战场上,依靠地理优势非常重要。这些年来,萧挞凛在多次战斗中,越来越感受到综合部署的重要性。宋军这边,因为有李继隆压阵,守城将士都信心十足。他们不主动攻击辽军,但如果辽军来攻打,他们也会抱着殊死搏斗的决心与之血战到底。

于是,此时的辽宋将领双方在进行着一种心理战。他们都在等待着,看谁先露出马脚,然后进行攻击。

但是,一个转机悄悄到来了。这个转机,对宋辽都是一针强心剂。

萧挞凛被意外射死了。

事情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在澶州北城外围不断巡视的萧挞凛,仍然不死心,多次探察澶州的守军部署、外围城墙,还有澶州边上黄河的结冰情况。萧挞凛甚至想到:既然宋军在澶州有重兵把守,不如避开澶州的守军,从已经结冰的黄河上直接绕过澶州。

但澶州附近,似乎还没有马匹能够抵达冰面的有利地形。

重点还是在澶州北城。如果能拿下这个地方,顺着浮桥过去,澶州南城的宋军即使是抵御,辽军也不一定非得要从澶州南岸入宋。

就这样,辽军与宋军在澶州城继续对峙。

但萧挞凛并没闲着,他天天巡视,给城墙上的宋军施压。城墙上的宋军,也看到了辽军没有主动攻城的意思,可心里依然害怕,辽军的主力部队可是虎狼之师,谁能保证宋军就一定能守得住澶州呢?

萧挞凛刚开始只是在澶州外围巡视,看到宋军没有动静,便放大了胆子,走近澶州城察看地形。

有一天,萧挞凛带着一帮人再次靠近澶州城。(3)萧挞凛不知道的是,此时有一支箭已经对准了他。

萧挞凛的服饰和随从不一样,站在城墙之上的宋军一眼就看到了萧挞凛。但宋军不知道,眼前这些从城南跑到城北又从城北到城南的人,到底意欲何为?

几名守城将士,便将这支辽军不断靠近城墙之事,报告给了当值的宋军守将张瓖。

张瓖听到这个报告,便登上城墙查看,果然看见一个辽国大将正领着一伙人对着澶州城指指点点,似乎在讨论着什么。

张瓖觉得,这些人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如此猖獗,胆敢无视澶州北城的守将,一定是在密谋着什么。一种直觉告诉张瓖,此时辽军在澶州外围这么近的地方巡视,肯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辽军这么近距离来寻找澶州北城的破绽。有副将建议,是不是将此事上报给主将李继隆?张瓖说,先观察一段,看事态发展。

城墙底下的这些人,似乎并没有离开的意思。对于城墙上张瓖等人的防御,他们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看着城池下的人没有离去的意思,张瓖便将城下辽军巡视的情况报告给了李继隆,征求李继隆的意见。李继隆认为辽军既然没有直接攻打澶州北城,就让张瓖密切注视澶州北城下辽军的动向,一有情况立即汇报。

张瓖只能按照李继隆的部署,继续观察着城下的辽军。

这时候,张瓖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管城墙底下的辽军在干什么,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对城墙上的宋军指指点点,必须把他们赶走。

可是,怎么赶呢?出城迎敌很显然不现实。李继隆有令,不准私自打开城门攻打辽军,况且此时辽军并没有攻打澶州北城。可若要将眼前的辽军赶走,普通的箭并没有那么远的射程。

张瓖灵机一动,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床子弩上。张瓖笑了,他似乎已经提前看到了结果。

床子弩是一种杀伤性较强的武器,而且射程比较远,刚好适合将城下这些辽军赶走。即使射不中,也能将这伙人吓走,不让他们在城墙底下指指点点。

随即,张瓖命人将床子弩对准城下这支辽军。这支辽军虽然人少,但相对密集,只要动用床子弩,随便都可以射中几个人。这就好比向一堆鸡蛋里扔石头,总有砸中一两个的可能。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床子弩。这是宋朝的一种大型武器,其前身是唐代的绞车弩。在宋代经过改良之后,床子弩又有了新的功能。床子弩通常将两张或三张弓巧妙地搭在一起,通过各种机关绑在绞车上。到了战时,兵士们会通过摇转绞车,将弓拉开。投放床子弩时,需要士兵使用大锤猛击扳机,进而将床子弩箭射出去。(4)

虽然床子弩有致命的杀伤性,但也有弱点,那就是操作比较困难,连着发弓,费时费力,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也不会使用床子弩。加之床子弩的箭比一般的箭大且重,其轨迹是抛物线,所以,床子弩的准度并不好。只有在对付密集型敌人时,床子弩才能发挥优势。

但这时候,宋辽并未开展大规模的战斗,所以,这次张瓖使用床子弩也仅仅是想吓一吓城墙底下这一小股辽军。床子弩的射程虽然是抛物线,但床子弩射出去的不是一支箭,而是好几支,虽然不能保证这些箭能百发百中,但如果能够射中一两个人,也很划算。

随即,张瓖命人开始启动床子弩。那些士兵便转动七绞轴,拉开床子弩。一阵绳子拉紧的声音传过众人的耳朵,城墙上的所有宋军士兵都将目光齐聚在床子弩上。弓弦拉开以后,几个士兵迅速将几支箭放在了弓弦上。

张瓖让操作床子弩的士兵尽量对准城墙底下那一伙人,至少不能放空箭。床子弩这东西制造起来麻烦,箭也是用特殊材质制作,射出去的箭头不能白白浪费掉。

那些士兵认真地操作一番,最终确定了射击的方向。这时候,张瓖拿起大锤,扣动了扳机。随着一声撞击声,床子弩里的箭就“嗖”地射了出去。

城墙之上的宋军开始靠近城墙边缘,盯着射出去的箭飞向城墙底下的小股辽军。他们对床子弩的方向吃不准,从箭射出开始,到落入辽军小分队的上空,他们紧张万分。他们希望可以射中城墙底下辽军小分队的人,哪怕射死一个都可以。

刹那间,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等待着结果。

床子弩射出去的箭,竟然真的落在了辽军小分队的身上。随即,守在城墙上的宋军看到有人落马。

毫无疑问,肯定是有人中箭了,城墙上的宋军一阵欢呼雀跃。

但守城将士们并不知道,此刻床子弩射中的人,正是被小分队裹挟着的萧挞凛。(5)张瓖也不知道,正是他的斩首行动直接扭转了战局。

城墙上的宋军远远看到,辽军小分队陷入了慌乱,一些人下马扶着中箭的人迅速退去了。

这一箭,张瓖觉得还不过瘾。毕竟只是射中了一两个人,并没有狙杀这些在城墙底下继续游走的辽军。张瓖给守城的将士下了命令:那些契丹人若是继续在城墙底下转悠,就继续放床子弩,不要让他们靠近。

张瓖心满意足地去了其他地方巡视。

然而,张瓖射出的这一箭正中萧挞凛的额头,这种意外的打击让辽军顿时惊慌失措。那些跟着萧挞凛查看地形的人,见主帅被射翻于马下,赶紧将萧挞凛抬了回去。

床子弩的箭头远比一般的箭头粗大,况且箭头射中的是萧挞凛的额头。即使是一般的箭射中额头也是致命伤,更何况是床子弩的箭。

当天晚上,萧挞凛便因伤势过重死去。

澶州北城的辽军火速将这一突发性事件,告诉了萧太后和辽圣宗。

萧太后听说萧挞凛战死,有如晴天霹雳。随着萧挞凛战死,辽军先锋部队一时陷入了主将折戟的恐慌之中。

萧太后马上带领辽军主力赶往澶州北城。此时的辽军将士,正需要她的安抚,否则必乱。而辽军若乱,这次南征就面临失败,他们能不能平安班师尚且难说。

萧太后到达澶州之后,看着眼前已经冰凉的萧挞凛尸体,恸哭不已。但这时,萧太后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高超手段,命人封锁消息,暂时与宋军停战。

萧太后罢朝五日,祭奠萧挞凛。正如《辽史》所言:即将与宋军展开战争,然而此时萧挞凛却中了床子弩,让我们失去了依靠,所以才想到了议和。这或许是上天看到天下纷乱,有意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