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州攻防战(1 / 1)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一月,天有异象:太白昼见。

什么是太白昼见呢?就是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太白就是太白星,也就是金星,被古人视为最亮的星星。早上太白星升起,恰巧这时候太阳也升起,就给人造成了天上有两个太阳的假象。

这是个不好的预兆。在古代史籍资料里,但凡太白昼见,必有大事发生。当年太祖在陈桥驿驻兵时,军队里的一个小军官就看到了这一现象,并声称天下将会出现一个新天子。后来赵匡胤果然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

此时太白昼见,让那些天文学家浮想联翩。宋代政治家王十朋就写过一首叫《太白昼见》的诗,说的就是天文之事。

若有此现象,天下必然会有大事发生。那么,是否意味着辽军会选择一个重要市镇进行猛烈攻击呢?没有人给出解释,但不久辽军攻打瀛州便是最好的解释。

在定州没有讨到便宜的辽军选择绕过定州城,继续南下。这次,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瀛州。

辽军为什么选择了瀛州?

正如上文所述,辽军此时一个重要的据点都没打下来,势必会全力攻打某个据点,以提振士气。

辽军原先计划攻打的定州,因为有王超率领大军驻扎,只能放弃。这也是辽国高层的决定。若与王超部死磕到底,定州附近的田敏、杨延朗等人势必会回救定州。即使到时候拿下了定州,辽军也没有多少兵力可以继续与宋军周旋。

而且,此时辽军似乎已经看到了宋朝的重要部署全部都在定州,王超率领的大军在定州摆开大阵,其实就是为了吸引辽军主力,希望能够与辽军在定州对决,到时候,定州周围的各路兵马定会驰援定州,对辽军进行围攻。

尽管宋朝的定州大军是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大集团军,可也有十五万之众,所以对于辽军而言,舍弃定州是最明智的选择。

辽国高层一直在寻找着最佳攻打方案。毕竟开战这么久,除了在遂城和顺安军两个小地方有小胜外,辽军几乎是逢攻城必受挫。细数这些年与宋军的较量,辽军还没有遭受过如此大的失败。

辽国的智囊们甚至怀疑这次出兵的时机不合适,才导致辽军进退两难,但这已经是事后诸葛亮的做法。而且,此时的辽军只能进,不能退。若这次退回去,辽军这些年来给宋朝树立的常胜形象也会轰然坍塌。宋军会以此为战略转折点,改变对辽国的态度。况且辽国普遍贫穷,已经不起战争的折腾了。

于是,辽军主力把目光从定州转移到了瀛州。

首先,瀛州的驻兵不多,这是辽军攻打瀛州的主要条件。其次,瀛州并没有定州那么大,城墙也不如定州高,攻打瀛州应该比攻打定州容易得多。加上当时辽军斥候探听到驻守在瀛州的宋将是李延渥,这个人不是多么厉害的人物,之前也没有多少战绩,想必宋朝也是因为瀛州地理位置特殊,才派出了李延渥这样的守将。

在充分掌握了瀛州的情况后,萧太后和辽圣宗准备对瀛州实施猛烈攻击。此前派出的两路大军,已经将宋朝在关南之地的守军成功牵制住了,王超肯定不会轻易来援助瀛州,因为王超会害怕这是辽军的声东击西之计,只能驻守在定州,不敢轻易出动,否则阵形一乱,定州大阵也就乱了。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辽军攻打瀛州已成了定势。如此,驻守在高阳淀(也就是阳城淀)的辽军主力在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带领下,直接迂回到了定州后面,向瀛州开拔。

不过,这个时候王继忠又开始对萧太后灌输讲和的意见。王继忠在充分考量了当前辽宋两军对垒的现实基础上,建议萧太后与宋朝讲和。

对于王继忠的具体分析意见,这位长于行政的女政治家萧太后还是非常认可的。王继忠说,二十五年来,辽宋双方为了边界问题一直战斗不休,其实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辽宋各自的长治久安。然而,这二十五年间,辽宋各有胜负,可战争带给双方的灾难显而易见。不说宋朝,就说辽国,总是担心宋朝会北伐,夺回幽云地区。这次战争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双方一直相持不下,辽宋之间的战斗没有任何一次像这次一样,扑朔迷离。所以,必须清楚认识到此时的辽国吃不了宋朝,宋朝也奈何不了辽国。两国关系已经成了对峙之势,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讲和。

王继忠还指出了一个致命问题:辽军一路南下,整个补给线供应不上。若前期能够占得几座城池作为根据地,与宋军展开长期对峙,也不用担忧供给。但此时辽军的粮草辎重在整条战线上往前线运输充满危险,因为周围都是宋军,这让辽军的供给线备受考验。

萧太后觉得,讲和是一开始就确定的大策,可是辽军举国南下,一座像样的城池都没打下来,这时候讲和,在谈判桌上就没有底气。再说,这时候宋军士气正旺,此时谈判恐难以获得一点点利益。

萧太后认为,最次也要将瀛州打下来,再考虑谈判的问题。若辽军攻下了瀛州,等于在宋朝边境之上钉上了一枚钉子,任宋朝再怎么强势,都不敢轻举妄动,到时候谈判就有了主动权。瀛州可以还给宋朝,但辽也不会白白还给宋朝一座城池。说白了,这次攻打瀛州,不过是想增加谈判的筹码而已。

王继忠作为降臣,不敢再多说话,只能同意辽军攻打瀛州。不过,王继忠也为瀛州暗暗担心。萧太后对瀛州志在必得,瀛州还能守得住吗?王继忠没有答案,只能等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再做计较。

于是,萧太后组织辽军主力,开始围困瀛州。

按照正常的部署,此时的瀛州兵微将寡,只要派出萧挞凛一个先锋队,基本上就可以攻打下来。可是,辽国上下都很清楚,这一仗关系到辽军的士气,关系到辽军此次南下的成败。所以,将重兵都集中在了瀛州。

驻扎在瀛州的守将们,早就看到了辽军源源不断地向瀛州周围驻扎。这也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瀛州势必会迎来一场惨烈的攻防战。

这一战,对辽军很重要,对宋军也很重要。瀛州若失,会让本身就惧怕辽军的宋军陷入继续惧怕的氛围中。况且,此时辽军由最高统治者带领,在瀛州城外虎视眈眈,而宋朝皇帝的亲征似乎还没有做出最终决定。这种心理上的依靠,让宋军多少有些垂头丧气。

宋真宗没有亲临前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士气。若宋真宗也到达前线,这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辽宋双方的最高统治者亲临一线,战争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宋真宗还在犹豫不决。

但宋真宗来不来前线,瀛州还是要守住,这是使命所在、职责所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李延渥在城墙上给守城将士们训话,同时又派出人去召集瀛州所有人咬紧牙关打一仗。

辽军在瀛州城外围驻扎大军,对瀛州实行了包围之势。随即,战斗就打响了。已经将瀛州团团围住的辽军,在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命令下,冲向了瀛州。(16)

辽军骑兵首先对瀛州各个城门进行了冲击。一大群辽军推着四辆大型冲车,向瀛州的四个城门逼近。那些步兵也扛着云梯往前冲,想要登上瀛州城墙。而辽军骑兵更是冲在最前面,为步兵们做掩护。

瀛州上空,厮杀声震彻天宇。不远处的定州守军、保州守军,都得到了辽军攻打瀛州的消息。

救还是不救?宋朝的将领们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王超作为高阳关都部署,也没有援救瀛州。宋军没有接到救援瀛州的命令,就只能眼瞅着辽军攻打瀛州。在现存史籍资料中,也找不到宋军支援瀛州的记载。

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前方宋军肯定是想救援瀛州,毕竟瀛州也是宋朝的重要市镇。如此看着瀛州被攻打,就如同看着自己的兄弟被人打,却只能无动于衷。

但他们为什么没有营救瀛州不得而知,或许是各司其职的原因。

辽军攻打瀛州的这一天,似乎空气都变得沉重了,黑云压城城欲摧。

辽军的攻势一开始就很猛,巢车、投石车、壕桥、木幔、冲车等所有能用到的器械,全都使用上了。辽军似乎憋着一口气,不打下瀛州决不罢休;宋军在瀛州城上布防,也将能使用的撞车、叉竿、飞钩、夜叉擂、地听、礌石和滚木等器械都派上了用场。

辽宋这次攻防战,兵力不对等,武器、人员配备等方面也都不对等。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下,辽军攻打瀛州,已经成了某种成竹在胸。

辽军四面夹攻,冲击瀛州城各处。辽军给所有人都下了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用尸体堆积起来,也要拿下瀛州。

宋军将士见辽军攻势猛烈,便动员了城里所有能参与保卫战的人,让他们全都上城墙,抵御辽军的攻击,甚至连僧尼也上了瀛州城。这场保卫战,瀛州城的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辽军越是猛烈攻击,城墙上的宋军越是顽强抵御。即使如此,辽军的攻势一点儿都没有减弱。

李延渥命人不断地放箭,希望能逼退辽军的攻势。天空中一阵阵箭雨落在了前方辽军进攻的队伍中,一些人随即倒地。

面对宋军密集的箭雨,辽军不但不退却,冲击的力度反而更大了。辽军冲击了一拨又一拨,不畏死伤,不惧凶险,一心要拿下瀛州。辽军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让站在瀛州城墙上的宋军守军们都绷紧了神经。万一辽军攻破了城门,瀛州不就成了辽国的城池了吗?况且以瀛州的守军实力,是难以抵挡辽军的。

瀛州全城的宋军都在想办法阻击辽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所有人都抱了必死之心,守卫着瀛州这个地方。每户人家,只要能拿出防御辽军的可用之物,都拿了出来。

瀛州这种军民共同抗敌的情景,着实悲壮。宋代的士兵都是职业军人,没有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不会动员百姓参战的。可瀛州防御战,已经关乎每个人的生死存亡,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这里面有保卫国家的感情,也有保护亲人的感情,瀛州军民的心已经连在了一起。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瀛州的军民发挥了巨大作用。辽军的一次次进攻,都被他们击退了。辽军攻打了一天,瀛州城岿然不动。只有一具具死尸,在瀛州城墙下堆积如山。辽军被宋军射死者,不计其数。

第一天的战斗,让辽军拿下瀛州的意图破灭。辽军哪里想到,小小的瀛州竟然如此坚不可摧。

但第一天的战斗,并未结束。到了晚上,在短暂的休整之后,辽军继续对瀛州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辽圣宗和萧太后命辽军打着火把进攻瀛州,瀛州周围被照得亮如白昼。

这次,辽军把主攻部队换成了奚人,这是辽军收编的部队。不过,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辽军白天的败势已然形成,他们没有讨到半点儿便宜。(17)

如果说第一天的猛烈攻击只是震慑宋军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激烈。毕竟这样大规模的攻防战,只要战斗打响之后,便不可能中途撤兵。不过,这次瀛州攻城战,显示出辽军骑兵虽然在平原作战方面优势突出,在攻城战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短板。

辽军昼夜攻击,瀛州城里自然也不敢歇息,及时应对着辽军的一次次冲击。瀛州城里能拿起武器之人,全部都上了城楼抵御辽军。李延渥更是在城头不断来回巡视,组织人员,对各个要塞进行死守。

白天,辽军的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晚上,辽军还是继续攻打,瀛州城外围灯火通明。瀛州城上,亦是如此。

但辽军尽管日夜攻城,依然没有攻破瀛州,瀛州坚固得如同铁桶一般。瀛州城军民拼死抵抗,再一次表现出了巨大的力量。辽军将士不断在瀛州城外围和城墙底下丧生,尸体已经堆满了整个城墙脚下。疲惫,恐惧,愤怒,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充斥着整个瀛州城。

辽军连续攻打了数日,瀛州却岿然不动。这时候,辽军似乎已经有了疲惫状态,为了鼓舞士气,辽圣宗和萧太后宗两人亲自擂鼓,为攻城的辽军助威。辽军再一次冲击瀛州。此时李延渥又召集贝、冀巡检史普所部,抵御攻势猛烈的辽军。这几天,只见辽军向蚂蚁一般,冲向瀛州,而瀛州的守城者,用尽了城里的一切东西击杀辽军。(18)

萧太后和辽圣宗的亲自擂鼓助威,并没有起到作用,辽军死伤的将士反而越来越多。萧太后素来有韬略,但面对瀛州的死守,却毫无办法。这种攻城战,向来都是辽军的软肋。

就这样,辽军连续攻打了十天,瀛州依然纹丝未动。辽国的统治者害怕了。一个瀛州都能这样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那么其他地方的宋军还不都是如此?

艰难的抉择再一次摆在了辽国统治者眼前:是继续攻打,直至将瀛州攻下,还是主动放弃瀛州,转攻其他地方?

最终,大家达成了统一的意见:放弃瀛州。相信继续攻打下去,迟早有一天,辽军会攻破瀛州城,但到那时,辽军也会遭受重创。萧太后命人统计伤亡人数,已达数万。此前,这是胸有成竹的一仗,可这一仗打下来,发现自己的胸有成竹竟然只是刚愎自用。宋军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软弱,即使是这个李延渥,也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

这种情况下,继续在瀛州耗着已然没有意义。况且还有定州的王超在辽军后面虎视眈眈,若王超趁此时机率领宋军来袭击辽军背后,那么整个辽军将会处在腹背受敌当中,损伤就不止数万人了。

基于这种考虑,辽军开始撤军。

这次战役,辽军损失惨重,丧失了三万余兵力。(19)而那些不同程度受伤的兵力,还在这个数字的一倍以上。也就是说,这次攻打瀛州,辽军损失占到此次总兵力的近一半。

但这是宋朝的记载,实际上辽军的损失应该比这个数字小。之前辽军在攻打宋朝各个要塞时,也折了一部分人。加上瀛州这次,若损失了大于一半的兵力,辽军应该不会直接南下,而是调转头往回跑。毕竟辽军周围全是宋军,若这些宋军对辽军进行合围,后果将不堪设想。

看着辽军撤退,瀛州守将李延渥长舒一口气。瀛州虽然保住了,但只是险胜。瀛州城的军民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若辽军继续攻打,瀛州势必会被攻破。

辽军远去后,李延渥开始组织人员清理战场。当瀛州城里的士兵和百姓打开城门的那一刻,便被眼前的战争现场震惊了。防守时,宋军只顾着将辽军击退,根本就顾不得其他。此刻辽军已退,映入大家眼帘的情景,只能用“惨烈”来形容。

瀛州城墙底下,到处都是尸体和武器辎重。瀛州守将们命人将眼前的战场火速处理,收缴有用的物资。这样,瀛州的军民们便得到了辽军丢弃的数以百万的铠甲和武器(20)。

这些都是战利品,也是补给品,谁能保证辽军不会杀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