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南下(1 / 1)

在瀛州吃了败仗的辽军,非常不甘心。奋力一搏,换来的却是损失惨重。这件事情,放在谁身上,都难以承受。辽军花了这么大力气,一点儿回报都没有。

瀛州战场的失败,也再一次给辽军的心里布上了一层颓废的阴影。所向披靡的辽军骑兵,这次在宋军面前,尽失本色。瀛州战役的失败,彻底打乱了辽军的部署。

从瀛州撤离的辽军高层,又开始面临艰难抉择:是否该继续南下?这可是辽国的主力,国内已经没有多少兵马了,这点儿家底打完了该怎么办?其实,辽军军营里已经产生了一种厌战情绪,只是手段强硬的萧太后还抱着一丝希望,力图再夺取一两个据点。悬军深入的辽军,已经孤注一掷了。

然而,尽管打了这么多次战役,辽军没有占据重要市镇,但如果就这么回去,下一次得花多长时间来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战争?

对此,萧太后自己都没法预料。那么,辽军就得继续深入宋朝腹地,孤注一掷,以图置之死地而后生。辽军骑兵最大的优势,便是来回穿插,长途奔袭。只要辽军在宋朝腹地活动,宋军就别想安生。

这时候,有人建议发挥辽军的骑兵优势,不管河北这些重镇,**,直逼汴京。况且此时黄河已经结冰,天堑变成了通途。若辽军绕过这些市镇,直接兵犯汴京,宋朝自然会陷入慌乱。

但也有人说,即使轻易过了黄河天堑,汴京还有几十万宋军禁军。

辽国最高统治层对这样的建议采取了折中处理。萧太后觉得,发挥辽军骑兵优势是必需的,但要**还没办法做到,即使眼下放弃瀛、贝、保等州,宋军在大名府和澶州等地还有重兵集结。辽军想要南下,无法实现。天雄军势必会全力拦截辽军,而澶州也一定有重兵把守。

所以当务之急,是攻打下来大名府,让辽军以此为落脚点直逼澶州。

辽军的行军动向,很快被宋军获悉。前线的主要守将们分析了辽军的进攻方向,向朝廷上书,希望加紧部署。奏折被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汴京,奏折中说:我们已经得到确切消息,辽军攻打瀛州失败后,便率大部队撤离,但辽军并未北还,而是选择了继续南下,且此时的辽军应该还有近二十万之众。这次辽军准备攻打贝、冀、大名府等地。(21)

听到辽军在瀛州被重创后不但不退,反而继续向前进军的战报,宋朝上下立即陷入一种紧张状态中。

随即,朝廷下达了命令,让各路兵马以及澶州的戍卒火速赶往天雄军,与天雄军会合,抵御辽军南下。(22)

同时,朝廷还对冀州、贝州等地守将压了担子,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贝、冀二州。

此时,镇守冀州的人是王屿。此人原为右赞善大夫,后来被调往冀州任知州。这个人虽然在现有的宋史资料中记载不多,不过也是个素有大志的宋朝官员。史籍记载,他“常有破敌之志,日阅戍兵,又集强壮练习之,开门樵采如平日”(23)。这样一个人在冀州镇守,冀州自然不会轻易被辽军攻破。

王屿在冀州期间,除了操练兵马,收集情报,还经常给朝廷上书,表明自己的决心,比如他经常会说,辽国大军不来攻打冀州则罢,他们如果到了冀州,我一定能将他们击退,朝廷切勿为冀州担忧。(24)

就在王屿信誓旦旦地给朝廷做保证时,辽军果然来攻打冀州了。不过王屿早有准备,辽军也没想着在冀州与宋军周旋到底。面对王屿周密的布防,辽军只能撤退。(25)

不久,朝廷便又让忻、代各路兵马与澶州的宋军会合,准备救援大名府。宋真宗虽然没有亲临一线,但对边境的防御还是想尽了办法。朝廷又给德清军下了一道圣旨,若辽军南侵,德清军可以直接率领城中的居民救援澶州,与澶州的守将们做好对接工作。(26)

没过多少日子,再一次廷议之时,宋真宗便对大臣们说,朕听说辽军如今在南下时侵扰贝、冀、深三州,都被这些地方守将击退。看起来这三个地方守住了,但其实是这些地方守将早有准备,才没有让辽军有可乘之机。可此时,辽军若是继续南下,而王超率领的定州大军还驻扎在唐河不动,那么邢、洺等地就危险了。所以,还是应该对邢、洺二州早做部署。(27)

恰巧此时,一些考试落榜的士子敲响了登闻鼓。这件事情,惊动了开封府。随即,开封府对此事展开了调查。原来这些落第士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他们依然有报国之心。这些士子有百人之众,都表示自己自幼习武,愿到前线去痛击辽军,为国效力。

开封府的长官们一看这事,自己没办法处理,于是将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希望朝廷出面解决。

这次,宋真宗便命人将这些人都召至皇宫,专门对他们进行面试。这些人当中,有三个人能够挽弓,宋真宗给这三个人赏赐了一些缗钱,让他们到天雄军去抵抗辽军。

不久,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决定亲征。

此时,朝廷又给前线的守将下了一道命令。这道诏令里说,如果有勇猛之士能入得辽营,斩杀辽军或者焚毁辽军辎重者,必有重赏。(28)

同时,朝廷还给前线将士交代,如果有契丹人、渤海人来投降,一定要做好甄别工作,以防诈降,给宋军造成损失。(29)

然而,此时的辽军的确将目标确定为大名府,但这个大名府里,驻扎着宋军另一支重要的力量:天雄军。

此前,周莹调动洺州一千五百骑兵到天雄军接受任务。但这一千五百人在路上就遇到了辽军,随即,宋军与辽军展开了战斗。

周莹命令这些人对辽军进行猛烈追击。这一仗打得极为惨烈,宋军死伤很多,原先交代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周莹本欲治这些人的罪,不承想这时候朝廷正好派出使臣到此地来传达布防之事,便给这些人赏赐了酒食,并希望周莹不要怪罪这些人。(30)

不久,萧太后带领辽军转而去攻打大名府。

驻守在大名府的天雄军,听说辽军将至,便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此时的天雄军中,弥漫着一种畏惧辽军的气氛。(31)

然而,即使畏惧也要防御,总不能等着辽军来攻打。此时,天雄军的最高负责人是王钦若。此前,他建议宋真宗南迁金陵,被寇准支到了天雄军任职。

此刻正是考验他的时候。

大名府是最重要的一个城镇,也是澶州之外宋朝的门户。大名府若失,黄河以北就只剩下了澶州可以防御了,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但是,对于具体如何防守,大名府的最高领导人与守将之间发生了意见分歧。

当时,王钦若召集全部大将商议对策。对大名府布防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是驻守在大名府的武将孙全照。

王钦若认为,目前大名府有四个门,守住四门便守住了大名府。但是,如何对四个城门的守将进行任务分配,难住了王钦若。

最终,王钦若决定利用抽签的方式,决定各个城门的守将。(32)此举遭到了守将孙全照的强烈反对。孙全照的态度很明确,防守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如此儿戏?

孙全照对王钦若说,我孙全照是武将之后,几代人都是武将出身,让我抽签决定镇守哪个城门,这种事我做不出来,我自己是不会抽签的。如果大家觉得抽签这个办法可行,那你们就抽签吧,把最后没人去防守的地方留给我。(33)

其实这个时候,大家都很清楚,辽军由北而来,那就预示着大名府北门是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最难以防守的地方。

于是,众将挑选了东、西、南三门,唯独将北门留下。看到此情景,孙全照心里有了几分嘲讽:辽军虽是虎狼之师,但也没必要这么惧怕!

看着这些平日里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官员,孙全照毫无犹豫地接受了北门。

这时候,王钦若也惧怕辽军。他对众人说,我要去南门镇守,北门就留给孙将军吧!但此举又遭到了孙全照的反对,这让王钦若万分郁闷。

孙全照对王钦若说,别人选择了其他门,无关紧要,可您是参知政事,是朝廷派来镇守大名府的人。这时候,您是不能到南城去的,众所周知,北城很重要,但也非常凶险,我也不敢让您到北门去冒险。如果您到了南城,南北相距二十多里,如果有紧急军情,不能及时传达,势必会影响战况。

这个孙全照真是个麻烦人,让王钦若面露难色。孙全照看到这个情形,便退让了一步。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王钦若坐镇城中,及时部署相关工作,照顾四周。(34)

听到孙全照这样说,王钦若心里有了一丝宽慰。到了大名府,看似王钦若是朝廷派来镇守大名府的长官,但王钦若并不能指挥一切,这让他内心很不舒服。

但这里是孙全照的大本营,王钦若也无计可施,只能与孙全照做好配合,共同守护好大名府。于是,王钦若就让其他将领到东西南三个城门防守,自己固守城中,而孙全照则带人到北门防守。

随即,孙全照便在北门开始布防。孙全照很清楚,辽军攻打大名府,宋军主要的抵御力量还是在他身上。那些选择其他城门的人,还没有看到辽军前来,就已经心怀畏惧。很显然,他们靠不住,等辽军进攻之时,这些人断然难以抵挡住辽军,很有可能还会弃城而逃。如此,他的北门防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主帅王钦若虽然是朝廷派来的人,但从骨子里来说,王钦若是个逃跑派。不让他上北门还好,若让他上了北门,等辽军压境,王钦若说不定还会命人撤退。这也是孙全照建议王钦若留守城中的原因。打仗这种事,对于文臣王钦若而言,既陌生又恐惧。

孙全照派出了斥候去打探辽军的消息。同时,他也抓紧时间训练亲兵。他命人收集战甲战衣,及时发放到士兵手中。(35)

这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他命人将北城门打开,颇有点儿《三国演义》里摆空城计的意思,等辽军进入。(36)

不久,辽军便抵达了。

但是,辽军听说孙全照在北城驻守,而且城门大开,竟然不敢攻打北门。孙全照这一招,确实唬住了前来攻打大名府的辽军。(37)

不敢进北门,辽军又挥师到了大名府东门,大东门也有重兵把守。虽然东门紧闭,可要想攻打下东门也绝非易事。

于是,在夜晚时分,辽军又转而去南门查看虚实。(38)似乎对辽军来说,南门是宋军防守最薄弱的地方。他们攻打南门,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南门一样有重兵把守,根本不是辽军能轻易攻破的。

辽军围绕着大名府转了一圈,发现大名府的部署非常严密。况且只要大名府的宋军坚守不出,辽军就不会占到任何便宜。这一点,辽军已经在南下的途中吃尽了苦头。

这时候,辽军里便有智囊提出一条计策——“引蛇出洞”。否则,大名府就是第二个瀛州。辽军若想攻打下大名府,难上加难。瀛州尚且依靠城池,击败了辽军的全面攻击。大名府的城墙比瀛州还高,驻守的宋军也比瀛州的多,想要夺取大名府,更不容易。

可是如何才能将驻守在大名府的宋军引出城呢?

有人提出“声东击西”。于是,辽军在南门不远处的狄相庙埋伏下了一支伏兵,然后由萧太后和辽圣宗带领主力去攻打驻守在大名府不远处的德清军。德清军在上文中有交代,宋朝在对北方重镇进行布防时会临时抽调德清军,用以支援大名府的大军。

九月二十二日,辽军浩浩****扑向了德清军。辽军这一招,被站在城墙上的宋军看在了眼里。于是,有人火速将辽军攻打德清军的事情告诉给了王钦若。王钦若当即召集主要将领商议对策,众人都建议营救德清军。(39)

随即,王钦若派天雄军去追击攻打德清军的辽军主力。然而,等到宋军追击到不远处时,埋伏在狄相庙的辽军便杀将出来。而辽军主力也掉转马头,对天雄军发动猛烈攻击。一时间,这支本欲救援德清军的天雄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险境中。

这样一来,天雄军不仅无法救援德清军,自己也陷入辽军的包围中,能否顺利回到大名府都尚未可知。此时,得知消息的孙全照火速找到王钦若商议对策。孙全照对王钦若说,刚刚派出去的这支队伍是大名府天雄军的主力部队,这支队伍若是被辽军包抄,天雄军就会全军覆没。我们必须保住天雄军,这样才会保住大名府。这时候,辽军的主力都在大名府南边,我想抽调大名府北门所有将士去援救城外的天雄军。

此时的王钦若已经方寸大乱,根本不知怎样去应付这种场面,一切只能按照孙全照的部署去完成。

于是,孙全照带领大名府北门的重要力量去援救城外的天雄军。如此一来,辽军就面临着腹背受敌的情况。

孙全照出了城门之后,便直击辽军伏兵,将其全部狙杀,天雄军便与孙全照的大军合兵一处。

但这时候的辽军主力却并未与孙全照率领的宋军继续纠缠,而是转攻德清军。这样一来,天雄军虽然有一部分被辽军消耗,但被孙全照援救成功,可孙全照已经没有能力去援救德清军了。这一仗,德清军主力基本上全部被消灭。德清军的主要长官知军、尚食使张旦及其子张利涉、虎翼都虞候胡福等十四人战死。

孙全照收集天雄军残部,回到了大名府,大名府依然固若金汤。因为大名府的守城将士没有被消耗掉多少,只是天雄军损失了一部分人马而已。此时的大名府,四个城门都紧紧关闭,等待着城外的辽军再次攻击。

很快,辽军对大名府展开了猛烈攻击。可孙全照早有防备,继续依靠大名府的有利地形,对辽军进行了反击。攻打大名府的辽军由辽圣宗和萧太后亲自率领。

大名府之战,宋军坚守不出,辽军被宋军一次次击退。不过,吃了上一次的亏后,辽军这次并没有孤注一掷。看到大名府久攻不下,萧太后似乎也失去了信心。宋辽两军在大名府形成了对峙之势。

这时候,辽军继续调整战略部署,准备对宋朝进行围攻。最终,辽军决定兵分两路继续南下,一路攻打祁州,另一路是辽军主力,由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继续攻打大名府,进而围攻澶州。

不久,萧挞凛和萧观音奴带领的大军便对祁州进行攻打。祁州虽然算不上大市镇,但也是宋朝境内的重要之地。

面对黑压压一片的辽军,这次祁州的守将并没有顽强抵御,而是选择了投降,祁州被辽军顺利占领。(40)

祁州被攻下来,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辽军信心。祁州失陷,也让贝州等地直接陷入了辽军的攻击之下。

萧挞凛率领的辽军先锋部队,在祁州得到了短暂休整后,开始继续南下。

(1) 古希腊悲剧诗人,公元前525年生于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斯,公元前456年去世,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一起被称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善好者》。

(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时契丹母老,有厌兵意,虽大举深入,然亦纳继忠说,于是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信箭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词甚恳激。”

(3)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兴等言契丹主与母召至车帐前面授此书,戒令速至莫州送石帅,获报简即驰以还。是日,普遣使赍其奏至。”

(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晨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翌日,臣整众而前,邀其偏将,虽胜负且半,而策援不至,为北朝所擒。非唯王超等轻敌寡谋,亦臣之罪也。”

(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北朝以臣早事宫庭,尝荷边寄,被以殊宠,列于诸臣。臣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必冀睿慈俯从愚瞽。”

(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

(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

(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

(9)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

(10) 《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1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12) 《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13) 《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14) 《辽史·本纪第十四》:“南院大王善补奏宋遣人遗王继忠弓矢,密请求和。”

(1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知澶州张秉言已调集丁壮,修葺州城。上以戎寇在境,而内地遽有完葺,恐摇人心,亟命罢之。寻徙秉知滑州,以引进使、英州团练使何承矩知澶州。”

(1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17) 《宋史·列传第三十二》:“唯击鼓伐木之声相闻,驱奚人负板秉烛乘墉而上。”

(18) 《宋史·列传第三十二》:“发礌石巨木击之,皆累累而坠。”

(19) 《宋史·列传第三十二》:“死者三万余,伤者倍之。”

(20) 《宋史·列传第三十二》:“获铠甲、兵矢、竿牌数百万。”

(21)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北面部署奏:‘契丹自瀛州退去,其众犹二十万。侦得其谋,欲乘虚抵贝、冀、天雄军。’”

(22)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戍卒会天雄军。”

(23)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

(24)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寇若至,必可邀击,愿勿以一郡为忧。”

(25) 《宋史·本纪第七》:“契丹逼冀州,知州王屿击走之。”

(2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2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2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29)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30)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3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32)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与诸将议探符分守诸门。”

(33)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全照将家子,请不探符。诸将自择便利处所,不肯当者,全照请当之。”

(34) 《涑水记闻·卷七》:“不如居中央府署,保固腹心,处分四面,则大善。”

(35) 《涑水记闻·卷七》:“全照素教蓄无地分弩手,皆执朱漆弩,射人马洞彻重甲,随所指麾,应用无常。”

(36) 《涑水记闻·卷七》:“于是大开北门,下钓桥以待之。”

(37) 《涑水记闻·卷七》:“契丹素畏其名,莫敢近北门者。”

(3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夜,复自故城潜师过城南。”

(39)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

(40)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甲午,辽萧达兰、萧观音努率师下祁州,士卒多降。辽主手诏奖谕,复厚赏观音努,赉其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