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辽军不断深入,宋军奋起抵抗的力量越来越大。此时,辽军虽入宋境数百里,但屡屡受挫。
辽国南下伐宋的计划,也在一点点被宋军粉碎。辽军不能如愿,如果撤兵回师,又耻于无名,更怕宋军乘虚攻打其后方。
在进退两难之际,和谈之意开始在辽宋最高领导集团之间悄悄酝酿。宋朝其实一直不想打,辽只是想获得谈判筹码。如此一来,议和成了摆在辽国最高层眼前的最迫切问题。
此时,辽国派到汴京打探消息的细作得知,在宋朝各位大臣的力争下,宋真宗准备亲征。
这对辽来说,可不是件小事,亦非好事。宋真宗亲征,势必会提振宋军士气,到时候,辽必将再一次受到宋军的打击。
这时候,萧太后是矛盾的,她想要的筹码,一个都没有得到。战争局势并没有因为辽国大军压境而有所好转。
于是,萧太后便找来宋朝降将王继忠商议对策。
王继忠表示,其实可以与宋朝和谈。既然和谈一开始就是既定之策,那么这时候与宋和谈,也是一种态度。
萧太后同意王继忠的意见,不过还是要先探听一下宋朝上下的想法。若宋有意和谈,一切尚有转圜的余地。若宋继续与辽对抗,和谈不一定促成。
王继忠提议,可以给宋朝皇帝写一封信,表达和谈的意思,看看宋朝收到信后的态度。
萧太后觉得王继忠的做法有操作性。反正写一封信,对辽而言不费一兵一卒,只是动动手指的事情。
于是,萧太后将此事交给王继忠去办。但信件的最终审核权在萧太后手中。
王继忠与宋真宗很熟悉,两个人关系非常好。他在宋真宗身边的那些年,对宋真宗宅心仁厚的性格也摸得很清楚。所以,他提出的和谈建议非常有道理,也非常符合辽宋当前的局势。宋真宗一直对辽宋关系非常担忧,他也希望能有一天,宋辽可以罢兵止戈。
正是鉴于这种情况,王继忠对自己提出的议和观点深信不疑。即使是宋太宗时代,也因为两次北伐失利,对辽的态度由主动攻击变成了被动防守。
王继忠对辽宋关系充分考量以后,便提笔给宋真宗写信。但这封信的分量,王继忠知道。他逐字逐句,再三斟酌,才写好了这封信。
随即,王继忠将信上报给了萧太后和辽圣宗,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
看了王继忠的信,萧太后却以为辽虽然愿意与宋讲和,但言辞上还得突出辽国的强势地位。可王继忠却说,既然是和谈,就要尽量将双方都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否则和谈很难进行。况且,现在辽国处处受挫,在书信中表达强势,也不是良策。
最终,萧太后认同了王继忠的意见。信写完了,但是如何交到宋真宗手里却成了问题。如今,辽宋两国正在打仗,送信就成了一种冒险行为。辽国的书信能够顺利送到宋真宗手里吗?万一前方的那些将士觉得这是辽军的缓兵之计,岂不是会贻误和谈之机?
思来想去,这封信件必须要交到一个可信之人手里,保证将辽国和谈的意愿能够顺利传达到宋真宗手中,否则和谈之事可能会搞砸。萧太后问王继忠如何才能办成这件事,王继忠心中其实早有人选。
王继忠对萧太后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叫石普,此时在莫州驻扎。萧太后问王继忠,此人是否信得过?萧太后预想的人选是在定州摆开大阵的王超。他是宋朝在整个北方部署的总指挥,这种两国之间的书信来往,还是交由最高领导传递更好。
但王继忠似乎有不同看法。王继忠说,如今辽宋关系尚不明朗,直接给王超书信,恐生变故。这次给宋朝传递书信,也只是试探宋朝有无谈判的诚意。这种事情,不宜让更多人知晓,尤其是不能让前线的辽宋将士知晓。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前线舍生忘死,国家却在偷偷议和。
萧太后觉得王继忠分析得很有道理,在辽宋两国还没有最终确定和谈时,这种机密之事还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王继忠说,他素与石普交好,相信也只有石普能做好这件事。
于是,以萧太后和辽圣宗名义写的信,被王继忠派出的四个小校送往莫州。(2)
不过这时候,他们不敢进城送信,毕竟辽宋关系正处在战争阶段。这时候去莫州城内送信,无异于寻死。那些宋军将士恨不得生啖契丹人的肉。
于是,这四名小校便在晚上直接通过信箭,将萧太后希望与宋朝讲和的信射入了莫州城内。
很快,莫州城里的巡视兵士看到了这支信箭,将其送交给了石普。
收到信后,石普便命人将信件读给自己听。得知这封书信代表着辽国最高统治者的意愿,石普半信半疑。更让他惊讶的是,这封信竟然是王继忠写的,难道一年前的望都之战王继忠没死?
石普对于王继忠在辽营继续为官之事,感到大为震惊。可这封信里又的的确确陈述了望都之战后王继忠的处境,不像伪造的,况且王继忠和他的关系,别人可能并不知晓。
对于王继忠这个人,石普还是相信的。只要王继忠确实活着,那么宋辽和谈的书信也肯定是真的。
石普觉得事情非他能决定,便命人将王继忠传来的书信火速送到了汴京。(3)
王继忠的信,在宋朝上下引起了不小震动。
朝廷高层一致认为这封信不可信,因为辽军还在不断地攻打宋朝那些市镇。况且一年前,宋朝收到前线战报,王继忠已死。这时候,他怎么又活过来了?这些巨大的疑问,困扰着朝廷里所有人。
很多人觉得,这件事颇为蹊跷。为什么辽军偏偏在这个时候送来了议和书信?而且,王继忠是否还活着,有待印证。
大家对这封信进行了深入解读。王继忠在信中首先表明自己有罪,他在望都之战中没有殉国,被辽军俘虏后,在辽国为官,如今又作为和宋朝联络的人,深感不安。
同时,王继忠也对望都之战他如何兵败之事做了说明。王继忠说,此前我奉诏担任定州路副都部署,不久就发生了望都之战。这一战,我带领着部队从早上一直战斗到晚上,将士们没有片刻歇息,送的军粮也没有到达,以至于军不解甲、马不刍秣,就这样,我还是坚持战斗到了第二天。第二天,战士们因为兵困马乏,战斗力已然不足。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带着剩余的人与辽军周旋。可到了这时候,我军将士的体力与毅力已经到了极限,无法再与辽军作战,最终我被辽军所俘获。这一战,不仅仅是王超等人轻敌寡谋,也是我的罪过。(4)
当然,王继忠也说了自己的处境。王继忠说,如今我在契丹做官,因为我熟悉边疆战事,备受契丹恩宠,享受和其他契丹大臣一样的待遇。我经常想起昔日与官家您辞别时的情景,向您敬上善言,希望官家您以天下百姓为念,休兵止戈。况且听说宋朝皇帝圣德,契丹也希望与宋朝重新修好,故而让我这个愚昧的人上书,表达诚意。(5)
这时候,首相毕士安觉得,王继忠应该还活着。而且,这封信一定是出自王继忠之手。
听到毕士安这么说,宋真宗还是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尽管他从书信字迹里,一眼就认出是王继忠,可在心里,宋真宗还是无法接受。他以为殉国的人并没有殉国,虽然活着,但已变节了。
王继忠表达了辽军和谈的意思。此时的宋真宗听说辽军要和谈,内心是不平静的。从这场战争开始,他就想尽快结束战斗。可辽军一路南下,并未表现出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意思。
如果王继忠确实活着,而且代表辽方与宋朝交涉和谈事宜,宋真宗也非常愿意。当然,王继忠在信中还表示,请宋朝尽快选择和谈之人,北上与辽洽谈。
看着争吵不休的文武大臣,宋真宗犹豫不决。那些主战派的意见非常尖锐:辽军既然想和谈,那为何还在猛烈攻击宋朝的城镇?这根本就不是和谈的态度。
主张和谈的人,似乎看到了辽军一边攻打一边和谈背后的“猫腻”:这不就是辽军以战逼和的策略吗?
宋朝上下的莫衷一是,影响着宋真宗的判断。宋真宗对几个重要大臣说,朕想到历朝历代无不是与各种少数民族处理好关系,才保证了盛世太平。朕刚刚继位时,吕端等人就规劝朕不宜与契丹再起战火。后来,为了休兵止戈,一些文武大臣也建议朕与辽国暂时处理好关系。当时,朕以为道路不通,不可强攻辽国,对待辽国必须要以大仁德的胸怀容忍,用强力武装镇压,才能制伏。非如此,辽国不会向我们示弱。如今,辽国国主来信表示和谈,但朕以为辽国本身就是凶悍的敌人,他们不会轻易与我们讲和。所以,王继忠的这封信不足为信。(6)
毕士安说,这几年从辽国归宋的那些人,常常说官家您英明神武,让宋朝国富民强。他们还说,那些边境上的臣民也非常渴望有朝一日,官家率兵攻打幽云,他们一定会加入战争中来。如今辽国看似大军压境,实际上他们在宋朝境内没有占到一点儿便宜,退又退不成,战又无法战胜。所以,辽国高层才会想出让王继忠来信商议和谈之策。(7)
宋真宗表示,爱卿们说得都对,但也不全面,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如今辽国并未取得胜利却主动提出议和,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好事。可答应了辽国议和的请求以后,辽国必然会有所图,他们不会无缘无故讲和。当然,如果仅仅是委屈我们自己,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我们应该派出使臣与辽国交涉,即使是给他们钱财,也未尝不可。但朕担心的是,关南之地曾经是辽国的地盘,如果和谈时辽国讨要关南之地,该怎么办?朕虽然没有开天创地的伟业,但“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古训还是记得的。这样一来,谈判势必难以进行。为今之计,就是由朕带领大军前往战争一线,讨伐辽军。(8)
听到宋真宗这么说,毕士安不再争辩。
但既然辽国来信了,不管信件内容真假,宋朝都理应回信。宋真宗对拟写回信的官员申明了自己的意思:朕虽然是宋朝的皇帝,荣登大宝,但朕经常想的却是息战以安人,让百姓过得更好一些。对于穷兵黩武之事,朕是万万不敢干的。如今看到辽国的来信,感受到了你们的诚意,朕也是为人父母,也希望四方安定。如若辽真有和谈之意,请派出人到汴京交涉和谈之事。(9)
于是,宋真宗命人以同样的方式,将宋朝的回信交给了辽国。这次回信的内容,代表了宋朝上下的态度。
虽然辽宋互相传送了第一封信,但双方似乎都不相信彼此,都在试探着对方。即使王继忠活着,但此时他已经是辽国的臣子,还被辽国赐予了国姓,他所做之事必然代表了辽国最高统治层的意思。
不过,既然和谈,还是要选出和谈之人。若辽国真有和谈之意,宋朝这边也应该及时和谈。
宋真宗让枢密院推荐一个人作为和谈之人。此时的枢密使叫王继英,他接到宋真宗让枢密院推荐和谈之人的诏令后,便在枢密院物色人选。王继英也是一位颇有才干的中央高官,对属下也知根知底。所以,当宋真宗让他选择一个人担任宋朝的使臣出使辽国时,他就想到了曹利用。
不久,王继英就将曹利用推荐给了宋真宗。曹利用本是一个小官,为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10)不过这个官,虽然位卑,手中的权力却很大。他们是皇帝派出去的公开“特务”。后来,曹利用几经周折,在枢密院任职,与之前一样,官职不是太高。(11)
宋真宗一听枢密院给他推荐的人竟然是小官曹利用,当下有些不高兴。也不知是因为曹利用官微位卑,还是曹利用本人让宋真宗不满意,总之,宋真宗看不上。
宋真宗对王继英说,两国邦交不是小事,你怎么能随便给朕推荐这样一个人呢?宋真宗让枢密院重新推荐一个人担任本次谈判的使臣,王继英对此并未解释。
对于曹利用,王继英也算是知根知底,这个人有本事,口才也好,而且又是主战派阵营里的人。曹利用经常说一些豪言壮语,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这也是王继英推荐曹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因。若给皇帝推荐一个主和派阵营里的人,那么宋朝在和谈中势必会被辽国牵着鼻子走,对于辽国提出的一切条件都会答应,这会对和谈带来不良后果。但曹利用不一样,他似乎就是为了这次和谈而存在的人。
宋真宗只看到曹利用官位低下,却并不知道曹利用的能力。因此,当宋真宗让王继英重新推荐一个人时,王继英还是坚持曹利用。
第二天,宋真宗召集几个朝中股肱之臣商议和谈之事,王继英继续给宋真宗推荐了曹利用。这次,王继英将曹利用的优点摆在了宋真宗面前。王继英尤其强调曹利用善辩,是出使辽国的不二人选。
听到王继英的叙述,宋真宗便对曹利用有了几分期待,也就认可了曹利用这个人。既然王继英坚持推荐曹利用,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但是曹利用的确官位卑微,这时候,曹利用要代表的是宋朝使臣,那就得给曹利用升官。至少在官位上,曹利用不能失了身份,否则辽国会轻视宋朝谈判使臣。于是,宋真宗授曹利用为(外门内合)门祗候、崇仪副使。(12)到了这个规格,曹利用出使辽国也就有身份了。
提拔了曹利用后,宋真宗便召见了他,并对其交代和谈需要注意的事宜。虽然,此时宋朝并不知道辽国是否真的和谈,但既然准备和谈,就得把许多事情提前先考虑好。
宋真宗对曹利用说,这次辽国举国南侵,不是想夺取土地就是想获得财物。此次,你代表宋朝与辽国交涉,记得一个底线,那便是国土一寸都不能割给辽国。关南之地从太祖皇帝开始,就是宋朝的疆域。辽军多次兵犯边境,也是为了这块地方。若此次和谈,辽军讨要关南之地,切不可答应。但若是讨要钱财,还有商议的空间。汉代为了安抚匈奴,也有给匈奴钱财的先例,这也不算是违背祖宗之法。听着皇帝的交代,曹利用心中早有了自己的想法。曹利用对宋真宗说,此次和谈,辽国若贪得无厌,向我们索要关南之地,我是决不答应的。我若做不好和谈工作,决不活着回来面见官家。(13)看着曹利用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宋真宗心里有少许宽慰。但曹利用的话,让宋真宗有些不悦。宋真宗从曹利用身上,看到了寇准的影子。
不久,曹利用便带着诏书前往辽国军中,准备与辽军和谈。
此前,宋朝派出信使八百里加急,拿着宋朝的回信,到辽国驻军处见辽国最高统帅萧太后和辽圣宗。不过,宋朝信使并未直接见到萧太后,而是钻进了辽国南院大王耶律善补驻军的地方。耶律善补见来人拿着宋朝皇帝的书信,也不敢耽搁,命人火速将宋朝信使拿着信来讲和之事汇报给了萧太后(14)。
萧太后会见了宋朝信使,宋朝信使把信件交给了萧太后。随即,萧太后命人款待宋朝信使,自己则单独召见了王继忠,对王继忠交代了和谈事宜,让王继忠与宋朝信使慢慢商量。
王继忠见了宋朝使臣,诉说了自己如何思念故土,希望能回到宋朝为国效力等。但这次宋朝派出的信使只负责送信,朝廷真正的谈判使臣还没有到达辽营。
不久,送信之人完成将信件交给辽国最高统治层的任务后,便回去了。
宋辽之间,算是建立了一种和谈的契机。不过这时候,辽国虽说要与宋朝和谈,但辽军的攻势并未减弱,他们继续南下攻打宋朝的重要市镇。
这种情况下,宋朝非常怀疑此次辽军讲和的诚意。寇准等人更是建议宋真宗亲征。如果辽军借此拖延时间,而他们的大军继续南下,宋朝北方的那些市镇就有可能会被辽军攻破。而整个关南之地的市镇任何一处被辽军攻破,都将是宋朝巨大的损失。
宋真宗本身也对这种边打边和的事情不看好,于是,在给辽国回了信之后,继续观察事态的发展。
不久,澶州知州张秉言调集了一些壮丁修缮城墙,此时向朝廷上书,一方面希望朝廷可以拨一些银子,另一方面也是向朝廷汇报这件事。但宋真宗不同意这么做,并将这个未请示汇报、喜欢自作主张的张秉言调离了澶州,而让引进使、英州团练使何承矩到澶州任知州。(15)
而宋朝的谈判使者曹利用则直奔辽宋前线,准备就辽宋和谈之事与辽国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