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七月,宰相李沆去世了。此事,震动了朝野。
几个月前,李沆就上书说自己身体不适,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宰相一职,请求辞去宰相职务,但宋真宗不允,还派去了御医,专门会诊李沆的病情。(32)
御医回来后,只报告说李沆之病是长年累月劳累所致,需要长期休息,慢慢调理或许会好。宋真宗便给了李沆特权,让他多休息,没有重大事情可以不上朝。但宰相职务还不能辞,毕竟这时候到了宋朝最关键的一年,很多事情还得仰仗李沆。而且此时朝廷只有李沆一个宰相,没有其他人。如果李沆辞职不干,整个中央部门就空了。
于是,李沆只能继续担任宰相,处理相关政务。一个国家,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宰相处理,李沆决不能待在家里做甩手掌柜。而且,但凡上报到宰相手中的事情,一般都是紧急之事,不能拖延,也不能敷衍塞责。皇帝把那么大的担子压在他身上,他哪怕只能干一天,也得好好干,以报皇帝的知遇之恩。
李沆便继续干着工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这种呕心沥血,只能凭借毅力支撑。
可到了七月初,李沆再一次病倒了。症状和上一次一样,病因也如上一次。但这次,李沆的病似乎比上一次重得多。(33)
宋真宗亲自去看望了李沆,君臣间说了一阵体己话。宋真宗对李沆好生安慰,让他好生休息,保重身体要紧。但李沆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很多话也都是交代性质的劝告。(34)
宋真宗还试探性地问李沆,该由谁来担任李沆的职务比较合适。李沆说出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毕士安,另一个是王旦。毕士安处事稳重,长于行政,是宰相的不二人选。王旦也是老成持重,又跟随李沆多年,对宰相的事务也颇为熟悉。宋真宗若有所思,但没有表态。
等到了七月中旬,李沆的病就越发严重了,甚至出现不能言语的状态,整天都昏昏沉沉,甚至不能下床。宋真宗又去看望了李沆。但这次,宋真宗明白,李沆已经病入膏肓。李沆快速消瘦的躯体、痛苦扭曲的面容,无不在预示着他大限将至。宋真宗继续宽慰李沆,还问李沆对家人是否有交代事宜,比如,孩子们出仕为官,家里是否需要人照顾等诸如此类的话。但李沆总是摇头,他没有任何事给国家添麻烦。他在宰相之位上兢兢业业,这就够了。家人的生活,虽然不算太富贵,日子也绝不会过不下去。但宋真宗似乎动了恻隐之心,赏赐了李沆白金五千两,让李沆继续好好养病。李沆感恩戴德,但不肯接受皇帝的赏赐。最终,宋真宗以“君无戏言”加以劝说,李沆这才收下了皇帝的赏赐。(35)
但这次,成了君臣之间的诀别。宋真宗回去后不久,李沆就去世了。
听说李沆去世的消息,宋真宗万分悲痛,亲自到李沆家里吊唁。面对李沆的灵位,宋真宗恸哭不已。这种痛哭,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出自一个君王真诚的内心。(36)从此,李沆这位亦师亦友的人,将与宋真宗再无瓜葛。李沆生前说的那些话,全都在宋真宗的脑海里闪现。宋真宗的恸哭,既是哭自己痛失臂膀,也是哭世道之不公,这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37)
毫无疑问,李沆的去世也让宋真宗陷入某种恐慌状态。虽然他已经预料到李沆可能熬不过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可当李沆真正去世后,他还是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李沆是宋真宗的老师,又是他从太子向皇帝转变的领路人,李沆用一生履行了一位老师的职责。
李沆与宋真宗两人携手共治天下,让宋朝走向了第一个繁荣时期。大凡盛世,君臣和谐,统治者对他手底下重要的岗位人员深信不疑。尤其是统治者对首辅之臣的信任和重用,无不造就强大国力、太平盛世。古有秦孝公与商鞅,秦惠文王与张仪,汉高祖刘邦与萧何,唐太宗与魏徵……这种君臣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宋真宗时代,皇帝赵恒与宰相李沆之间,也是这种相互信任。当然,宋真宗时期的五位宰相,均与宋真宗建立了某种深厚的亦师亦友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宋王朝的兴盛铺好了第一段路基。
宋真宗时代,因为李沆的勤政、宋真宗的信赖,两人共治天下,形成了“咸平之治”,让后世津津乐道。宋真宗与李沆的关系,也超出了一般君主与宰相的关系,成为宋朝后世延续的楷模。宋仁宗时期,正是充分汲取了这一做法,让国家走向了另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然而,正当宋真宗对李沆越来越依赖时,他却撒手人寰,把整个天下交给了宋真宗。这让宋朝第三位君主的大国之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李沆的一生。
李沆的政治生涯,应该以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段。至道二年之前,李沆是进士及第的政坛新秀,一步步从地方官做起,最终进入中央,深得赵光义的赏识与喜爱。这也让李沆的仕途一路平步青云。基本上,他每年都要晋升一个级别。至道二年以后,他成为太子宾客,常年扶持太子,这为他当上宰相奠定了基石。(38)
应该说,李沆的人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生。在他幼年时,其父就称赞他有宰辅之才。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他进士及第,成为宋朝年轻官员里的新秀,他和王旦、寇准等人,为宋朝的官场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39)
随即,宋朝便派遣他们到地方任职——这是宋朝锻炼初入仕途的进士的常规做法。但进入地方任职后,能力是否出众,是需要国家考核后才能定性的。
李沆在地方任职时,结识了赵昌言与何承矩两人,他们对李沆的地方工作大为赞扬,最终给朝廷推荐了这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赵昌言曾称赞李沆“有台辅之量,表闻于朝”(40)。而当时李沆的上级长官、长沙知府何承矩也“厚待之,以为有公辅器”(41)。
加上李沆才气不凡,在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能写一手好文章。这在士大夫阶层中,成为美谈。这种士大夫阶层的赞誉,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到了朝廷中央。一定程度上讲,李沆的成功之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为自己造足了势头。当然,这并非有意贬低李沆,他本身颇有才干,这毋庸置疑。在文人主政的宋代,一个官员如果没有各种关系网或者舆论褒扬,只是一味埋头苦干,是没有人看得见的。自古以来,老黄牛式的干部普遍干不到高级官员。人往高处走,但高处也是苦寒之地。
如此,朝廷便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年轻人身上。自此,李沆的仕途顺风顺水。在地方上仅仅干了短短三年,便被调到了中央机关任职。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朝廷重要部门让他拟写约束边将的诏书。李沆正值青年,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便为朝廷写了诏书,最终相府将这份诏书上报给了赵光义。看到李沆写的诏书,赵光义大为赞赏,让李沆以原职在弘文馆当值,还给李沆赏赐了五品官服。(42)
李沆德才兼备的品性被赵光义发现后,便有了初期的顺利仕途。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王化基上书自荐,希望担任要职。赵光义接受了王化基的自荐,随即对王化基、李沆、宋湜等三人进行了召试。
这里捎带解释一下召试。这是宋朝特殊人才选拔的方式,召试的主考官是皇帝,可见其规格之高。三人参加了召试,对赵光义出的各种题目都应对自如。赵光义便起用了他们三人。据说第二天,赵光义就让一向低调的李沆为右补阙、知制诰,并赏赐每人金钱百万。得知李沆一直固守清贫后,赵光义还额外给李沆赏赐了三十万贯的钱财,让他打理家用。(43)
次年,也就是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赵光义又让李沆与翰林学士宋白知贡举,也就是主持进士考试。因为前一年宋朝举行北伐,史称“雍熙北伐”,科举之事也就没有进行。到了次年,国家自然把科举考试当成一件重要事情来做。宋白与李沆在主持考试结束后,对那些士子上交的试题答案进行了审阅,极尽努力为国家选拔人才,其审题之严谨,为宋代以来所未有。当然,此举也让很多人落了榜。很多士子不服气,对朝廷公布的榜单不满意。(44)
一时间流言四起,有人声称这是李沆与宋白两人背后操纵,故意不让士子们入仕为官。科考这种事,对整个朝野都会造成重大影响。宋初就因为考试中有舞弊行为,处理了一大批人。这时候,这帮士子对考试结果不满意,自然也是担心其中有人做手脚。还有朝中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大臣,也都借机发挥,想对李沆等人进行弹劾。
赵光义过问了此事,李沆据实以答,甚至用宁缺毋滥的说法来解释。没想到赵光义不但没有处罚李沆等人,还对他们这样秉公考试的行为大为称赞。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赵光义任命李沆为翰林学士。自从担任翰林学士,李沆与赵光义见面的机会就多了,这为李沆与赵光义建立亲近的关系创造了机会。一个人如果总是在皇帝眼前晃悠,皇帝注意他的时间自然就多一些。当然,在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李沆并未想方设法往上爬,而是尽一个士大夫之责,不断劝谏赵光义。只是李沆的劝谏水平很高,他巧妙地将一些见解灌输给了赵光义,而不让赵光义有排斥之心。
正是因为李沆在政治上的成熟,才让赵光义对他格外青睐,这也为李沆后来不断迁升打下了基础。史籍记载:“天子知其才可以缉熙帝载,察其德可以镇厚风俗,乃有意于大用也。”(45)
不久,赵光义又让李沆兼任同判吏部流内铨。这个官职听起来有点儿复杂,其实就是吏部负责考察提拔官员的职位,应该与今天的组织部部长有些相似。这样一来,李沆实际上就进入了宋朝官场的核心。选拔人才之职,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在宋朝官场,要想做到不被各种外在因素影响,又要为朝廷选拔出有用之才,没有高洁的品格是行不通的。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李沆再次被赵光义提拔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这个参知政事在宋朝初期是没有的,后来赵宋王朝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防止宰相大权独揽,这才设置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46)
李沆在参知政事的职位上一干就是两年。时间到了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朝廷却意外地将其以本职罢参知政事,任奉朝请,对李沆进行了罢免。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朝廷虽然罢免了李沆,但只是罢免了他的参知政事,他的行政级别并未改变。而“奉朝请”则是古代专门对闲散高官的一种安置方式。也就是说,这时候朝廷并未将李沆贬出京城,只是没有给他具体的官职,有意让他闲居而已。
可《宋史》里的记载却并未说明罢免李沆的原因,只是说恰好此时李沆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按照古人守孝的礼节,此时已经闲居的李沆回家丁忧应该满三年才符合规定,可朝廷却还未等到李沆服丧期满,便将他调回,让他担任升州知州。李沆在升州知州任上没干几天,赵光义便又将李沆调任河南知府,兼留守司事。(47)
其实朝廷罢免李沆的参知政事,也不是偶然的。赵光义这次几乎对整个执政集团的旧有成员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与李沆一起被罢免的官员,还有宰相李昉、参知政事贾黄中、同知枢密院事温仲舒。相反,赵光义起用了参知政事吕端、知枢密院事柴禹锡、同知枢密院事刘昌言等人。
不久,在罢免了李沆等人之后,赵光义重新对调整的中央核心人员进行了任命,以吕蒙正为相,以赵镕、向敏中同知枢密院事,苏易简、赵昌言为参知政事。
至此,高层的人事调整完成了。
有学者认为,这次赵光义调整中央高层人事,是宋朝官僚机构里另一派人在作怪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最初的朋党之争。但笔者以为,这是赵光义有意为之。赵光义在北伐时受了箭伤,多年来一直饱受折磨。尤其到了这段时间,他产生了一种宿命感。此时的赵光义内心焦急万分,为皇位的继承人选问题忧心忡忡。他这次罢免这么多中央高层人员,我们不妨将其看作他为皇储铺路的一种举动。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在腿疾折磨和两个儿子不幸遭遇的打击中,赵光义终于决定立三皇子赵恒为太子。为国家选择储君,选定了接班人,就得为接班人选一批谋臣,让他迅速成长起来,准备承担国家大任。
此时的李沆,便被升任礼部侍郎,与李至同兼太子宾客。(48)
赵光义还对赵恒做了交代,那便是每次遇到李沆等人,都必须以师傅之礼对待他们。至于说赵光义为何要让赵恒做这些,也无从考证。不过,我们从各类史籍中似乎能找到蛛丝马迹。赵光义一生长于行政,也算半个武夫。在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赵匡胤,他是唯一文武兼备的皇帝。但在他执政的这些年里,他似乎一点点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太强势。所以,在接班人的性格培养上,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那就是让赵恒尽量更温和一些,更仁德一些,少一些强势。让士大夫用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来改变他们所处的时代那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因素。
因此,赵光义选择了李沆等人担任赵恒的老师,让他们对赵恒言传身教。李沆受到了重用,便开始了辅佐赵恒的生涯。在这个过程中,李沆与赵恒两人相处非常融洽。李沆总是巧妙地运用各种办法塑造着赵恒,也在磨炼着赵恒的性子。
对于赵光义给他的这个职务,李沆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马虎。如果说将来赵恒在接替皇位之后没有一番作为,甚至出现各种祸国殃民的举动,那责任全部都将是他的。世人不会怪罪一个统治者,只会将这些算在他的头上。圣人也说,“事虽小,不作不成;子虽贤,不教不明”,况且,只要这个皇帝没有磨炼出优良的品质,李沆便担心皇帝会胡作非为,进而改变一个国家的走向。这种事绝不能在李沆的身上发生。他给赵恒列出书单,让赵恒系统学习儒家治国之策,并从宋朝的大局出发,拟定出可以辅佐赵恒的办法。
李沆在担任赵恒老师期间,不断给赵恒指明帝王需要注意的事项。李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这位未来的君王。从国家大政方针制定,到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再到与外邦建立各种关系,诸如此类,李沆都竭尽所能。如此一来,李沆对赵恒的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
两年之后,赵光义去世,赵恒成为宋朝第三代皇帝。三月,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赵恒继位之后,自然要起用一批自己身边的潜邸旧僚。此时,一直在赵恒身边的李沆就被起用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副宰相。而此时的首相是吕端。因为吕端对宋真宗有拥立之功,用吕端也是必需之举,不能含糊。
可是吕端在宋真宗继位后,仅仅干了一年半的宰相便辞职不干了。(49)这时候,宋真宗面临着选择宰相的问题。那么,到底是直接选李沆为宰相,还是另选他人呢?此时已经不年轻的宋真宗,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眼光——选择了李沆为相。
在执政以来的短短几年里,宋真宗再一次体会到了与宰相合作的重要性。虽然皇帝拥有无上的皇权,但太祖设立依文治国的政策,给了宰相无比大的权力。纵观伯父和父亲的从政生涯,无不是与宰相机构密切合作,将国家不断向前推进。这应该是经验,宰相机构是一个大到干预皇帝废立,小到无所不统的强大权力机构。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十月,李沆以本职与兵部尚书张齐贤同任平章事(50),李沆兼任监修国史,参与重修《太祖实录》。在宋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监修国史的宰相,就是首相。也就是说,这时候李沆已经官至首相了。李沆与张齐贤有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宋真宗希望他们两个人合作愉快,不断将宋朝推向繁荣发展的大道。可是,李沆与张齐贤相处得并不和谐。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契丹大兵压境。前线频频传来宋军失利的战报。如京使柳开上书提议皇帝亲征,鼓励士气:“臣蒙陛下自代州移知忻州,每见北界归明人言契丹排比南侵,又闻河北边上屯结甚众,数侵犯雁门、宁化等军,度其阴谋,必不轻退,深恐大寒之际,转肆冲突。臣愚,乞陛下速起圣驾,径至镇州,躬御六师,奋扬威武,勿生迟疑之虑,勿听犹豫之谋,周世宗及我太祖、太宗近事,皆可法也……”(51)
还有一些主战派也纷纷上书。宋真宗思虑再三,决定御驾亲征。第一次亲征宋真宗就需要人来动员,可想而知,后来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第二次亲征,宋真宗是多么不情愿。此事暂且不表。
既然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就得选择留守大后方之人。但选择谁为汴京留守,难住了宋真宗。因为此时大哥赵元佐尚在,如果自己御驾亲征,赵元佐身边的那些人,会不会趁此间隙在京城发动政变,拥立赵元佐为帝?这一点难以预料。当年他继位之时,王继恩伙同胡旦等人就想发动政变,拥立赵元佐为皇帝。只是当时宰相吕端早有防御,以至于那次宫廷政变胎死腹中。所有涉案人员,其他人全都处理了,唯独大哥赵元佐被囚禁在宫中。
宋真宗最终选择让李沆担任汴京留守(52),原因也很简单,留守汴京之人必须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其他人若被赵元佐一派的人利用,拥立赵元佐也不是没有可能。而李沆就不一样了,宋真宗对他知根知底,即使赵元佐身边的人再怎么希望拥立赵元佐为皇帝,李沆也绝不会与他们勾结在一起,对于这一点,宋真宗有十足的信心。所以,选择李沆为汴京留守,最合适不过。
这次亲征,宋真宗还未到达前线便听说宋军获胜的消息,旋即便回到了朝廷。听说宋真宗班师回朝,李沆率领群臣列队欢迎。宋真宗也很高兴,李沆在汴京留守期间,一切如常。
李沆担任宰相时,协助宋真宗实现了国家大治。君臣之间的深度信任,也是这时候建立的。他们把治理国家的第一条放在吏治上。前文所述的《文武七条》便是从国家层面来制定官员应该遵守的制度。《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宋真宗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首开先河。
对待官员的任职,宋朝也有非常完善的制度。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对官员的贪腐问题尤为痛恨,也出台过许多政策来扼制官员贪腐。实际上,宋代特别是宋真宗时代,对官员的贪腐就已经有相关制度进行制约。
在李沆等人的帮助下,宋真宗还在社会经济、财务、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沿袭了赵匡胤、赵光义时代好的做法,废弃了一些不适宜的政策和制度,使得宋朝各个行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突飞猛进,一些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一些领军人物呼之欲出。
宋真宗对狱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尽量少用严刑酷法,充分尊重人权。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宋朝一度出现了繁荣局面。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这时候的宋朝经济已经占到了世界GDP的百分之八十,疆域不大的宋朝出现了令人兴叹的繁华。
在抑制皇权上,李沆也想尽了办法。他经常用身边的事情来警示宋真宗时刻注意周边的情况,李沆成了一个报忧不报喜的官员。这一点,与宋真宗身边那些近臣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一次,参知政事王旦对于李沆这种报忧不报喜的行为提出不同意见,但李沆对王旦说,我们的官家还是个少年,很多事他还不懂,也难以想象维持整个国家的艰难之处。我之所以不断对官家说这些事,就是要官家明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艰难。否则官家每天处于形势一片大好的太平中会迷失自我,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到时候大兴土木,开展各类封禅祭祀之事,国家就麻烦了。当时,王旦还不认可李沆的话,可等到王旦担任宰相之后,宋真宗便开始了封禅祭祀的活动,而且一发不可收,这也成了王旦一生的遗憾。此为后话。
当然,李沆作为首相,凡事都非常谨慎。看似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其实一直如履薄冰。他不能独揽大权,也不能排斥异己,作为百官之首,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所有人关注着。李沆恪守古道,以身作则,在官场中树立了榜样,这为后来的宰相毕士安、王旦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李沆对干部的考察也非常灵活。用人不为私,善于察人,也乐于推荐和提拔人才,曾举荐了张咏、晁迥等人。他不拘一格起用真正有本事的人,让他们为朝廷效力,但对于那些钻营之人,一概不重用。比如,对于丁谓这个人,李沆就觉得他有能力,但品行不好。这样的人不适合大用,否则德不配位,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丁谓后来担任要职后,果然如此。(53)
尽管李沆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仍有人对他的执政心存不满。这期间,便有朝臣上书,指责李沆的工作过失,要求对李沆进行罢免。宋真宗看到弹劾宰相的奏折后很不高兴。他自己对李沆是非常满意的,李沆执行的所有政策,其实都代表了他。有人指责李沆,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指责宋真宗。宋真宗认为这些人只顾自己在皇帝面前表现,却不知道朝廷各种运作的良苦用心。宋真宗将李沆召来,并将弹劾李沆的折子递给李沆看。
宋真宗对李沆说,对于这种人,朝廷就应该严厉处罚,贬到边远地方去。但李沆有不同意见,他觉得,自从宋真宗继位以来一直都广开言路,充分听取士大夫的意见,可如果为了他个人而堵塞言路,那将是他的莫大罪过。况且上书之人指出的问题本身存在,只要在工作中不断改正就可以了,没必要对上书之人进行惩处。否则就会让人觉得朝廷故意堵塞言路,这对朝廷很不利。宋真宗听了李沆的话,良久不语。或许宋真宗觉得,李沆看到有人弹劾他,一定会对弹劾之人进行严肃处理,不承想李沆不但不要求处理弹劾之人,还表示这种事对朝廷的风清气正大有益处,因此只能作罢。
在李沆为相的几年里,辽宋关系一直很紧张,但正因为宋朝君臣之间没有嫌隙,才让宋朝各个方面迅速发展,产生了盛世的雏形。
其实,自打李沆主政后,宋真宗对李沆的话几乎言听计从。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君臣关系。
然而,就在这时候,李沆却去世了。
这让宋真宗措手不及。这么大的基业,没有李沆,犹如失去了主心骨。宋真宗除了感觉痛失依靠外,别无他法。他不止一次去吊唁李沆。(54)由此,也能看出李沆与宋真宗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但李沆对宋真宗的影响并未结束,李沆死后很多年,宋真宗依然记得李沆对他的教诲。(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