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毕士安双宰相诞生(1 / 1)

随着李沆去世,宋朝最高行政机构面临着换人的局面。不管宋真宗愿不愿意,这都是摆在他眼前的事实。

此前,吕蒙正也辞职不干了(56)。如此一来,宋朝的两个宰相之位都空了出来。若此时还有个宰相,宋真宗也不至于这么惊慌失措。

宰相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最高领导,肩负着国家机器的运转重任,对国家的稳定、时局的把控都意义非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宰相亲力亲为。这种岗位不能长期闲置,必须尽快选择合适的人选,填补空缺。

可是选谁呢?这个问题难住了宋真宗。

李沆去世前,一直看好王旦,不止一次在宋真宗面前提起他。一直以来,王旦尽管身处中央,却鲜有让人记住的政绩,留给外界的唯一印象是治家严格,素有仁德之风。(57)若选王旦,那么与王旦同一批提拔起来的这些人该不该用?特别是寇准,他和王旦是同科进士,又在赵光义立赵恒为太子时出过力,寇准该不该用?

宋真宗觉得,王旦虽然有大才,行政能力也很强,可王旦的资历不够。朝廷的很多事情,虽然看品行、看能力,但也看资历。越是到最高权力机关,越讲资历。贸然起用王旦,会不会难以服众?当年宋真宗在任用李沆和张齐贤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局面。

这次,又面临这样的抉择。

宋真宗在那些副宰相人选里筛选合适的宰相人选,可是无论选谁,他似乎都有些不满意。李沆给他造成的影响尚在,选宰相自然就以李沆为标准,可宋朝再也找不出一个李沆那样的人了。不论王旦还是向敏中,或是张齐贤,都无法和李沆相比。

不过向敏中、张齐贤这两个人也不是不可以考虑。这两个人曾经与李沆搭过班子,张齐贤是因为与李沆不合导致被罢相,向敏中性格内敛稳重,两人都因为柴氏一案被贬。

是否再次起用向敏中、张齐贤?宋真宗一直拿不定主意。这种最高人事调整,他也不能与人商量,只能自己思考。

此时,宋真宗就把中央最高层的这些人在脑海中一一列出来。每个人都代表一种声音,宋真宗脑海中就有好几种声音。这些声音相互争辩,似乎都想说服宋真宗。

宋真宗纠结万分,便开始询问身边太监的意见,可太监表示自己不能干预国家大事,宋真宗让太监们畅所欲言。有人提示宋真宗,可以从最熟悉的人身上入手,寻觅宰相的最佳人选。

这个提示犹如一道灵光,让宋真宗茅塞顿开:是啊,为什么不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当中选呢?

最终,宋真宗的目光落在了毕士安身上。

其实,毕士安在宋真宗还是太子时,便与宋真宗交好。应该说,毕士安也是他当太子时的幕僚,给宋真宗出过不少良策。

宋真宗也知道毕士安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这些稳重的性格,是做宰相的最佳素质。可宋真宗转念一想,这些也不足以成为担任宰相的必要条件,那些参知政事,还有各个重要部门的人,都有这些品格。宋朝哪一个宰相不是同时拥有这些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毕士安此时只是吏部侍郎、翰林学士。虽然也算是高官,可终究连个副宰相都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贸然提拔任用他?论资历,毕士安应该不如王旦;论能力,毕士安远不及李沆。

犹豫不决的宋真宗开始闭门思考。他需要一个起用毕士安的理由,可皇帝做什么事,既可以需要理由,也可以不需要理由。既然心里已经认定了起用毕士安,其他人也就不再考虑了。

最终,宋真宗下定了决心,起用毕士安。毕竟,他对毕士安知根知底,而且毕士安有很多方面与李沆相似。这对于延续李沆执政以来的方针政策,大有益处。

但是,起用毕士安就得先把他提拔成副宰相,然后顺利过渡成宰相,这样才能顺理成章。

于是,宋真宗首先提拔毕士安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58)这其实就是给官场释放出了信号,朝中大臣一定可以看出宋真宗这么做的原因,也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毕士安成了宰相的不二人选。可除了毕士安,应该还有个次相。同时确定两个宰相人选,许多事情也就名正言顺了。

毕士安再次被宋真宗提拔,便进宫感谢知遇之恩。于是,宋真宗和毕士安有了一次短暂的对话。宋真宗表示,如今两个宰相之位都空出来了,今天朕起用你为首相,可还有个次相的位置空着,以你这些年的为官经验来看,谁最有能力担任次相一职?

毕士安首先感谢了宋真宗的皇恩浩**,对于宋真宗询问的话题,他并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宰相之位的重要性说起。他对宋真宗说,为宰相之人,一定需要综合协调能力强,忠义公正,能断大事,政治站位要高。而这些品质却不是我所具备的,因此我不敢自视甚高,去当这个宰相。

看到宋真宗似有不解,毕士安又说,我虽然不能担任宰相,可我保举一人,他有我说的以上品行。他高风亮节,刚正不阿,忠君事主,是难得一遇的良臣。

宋真宗一听,顿时眼前一亮:我大宋还有如此人物?毕士安便对宋真宗说,我个人觉得,三司使寇准是宰相的最佳人选。(59)

史籍记载,毕士安说寇准“忘身徇国”(60)。这个词不难,字面意思就是立志为国捐躯。那么,毕士安为何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寇准呢?这其实如上文所述,宋朝一直以来都受外敌侵扰,许多仁人志士都立志到前线报国,即使是那些手握如椽巨笔的文人士大夫,也都有这个志向。毕士安认为,此时宋朝的边患吃紧,起用寇准是最明智的选择。

宋真宗对于这个人选大为意外:你说谁?寇准?

毕士安点了点头,目光坚定。毕士安推荐的人是寇准?宋真宗确定自己的耳朵并没出问题,听到的就是寇准。

寇准这个人,宋真宗也不是没有想过。当年他被确立为太子时,赵光义就是听从了寇准的建议,才最终做出的决定。后来,又加封寇准为三司使。所谓三司使,就是分管盐铁、户部、度支的部门,三司使有另一个称呼:计相。朝廷的所有财政都归这个部门管理,比今天的财政部职权更大。寇准在这个职位上,也算是高官了。没承想,毕士安竟然向宋真宗推荐了寇准。

可寇准这个人,秉性耿直,处事也不够圆滑。他没有李沆的智慧,也缺乏毕士安的聪慧机敏,实在不是宰相的最佳人选。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刚刚继位的宋真宗并没有起用寇准。寇准的个性太强,宋真宗觉得自己不一定能够压制得住他。所以,宋真宗选择了李沆,而不是寇准。

这时候,毕士安如果推荐的是王旦,宋真宗或许都会用。可毕士安却向他推荐了寇准。毕士安素来以识人著称,他与寇准私底下的交情也不深,谈不上为个人谋取某种利益,可他偏偏选中了寇准。

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毕士安看到了寇准身上别人没有的某种东西。事实证明,毕士安是独具慧眼的。正是因为他这次推荐了寇准,最终寇准才力排众议,动员宋真宗亲征。这是后话。

宋真宗对毕士安说,我听说寇爱卿素来强硬,也喜欢意气用事,让他担任宰相,恐难以服众。

宋真宗这么说,就说明寇准在宋真宗眼中是个饱受争议的官员。虽然没有人否定寇准的能力,但寇准处事不够圆滑,也是事实。而宰相要和各种官员打交道,也要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以寇准的性格,做起这些事来有难度。(61)

对于宋真宗的疑问,毕士安有不同意见。他对宋真宗说,寇准这个人,性格的确有强硬的一面,也有处事不够稳重的毛病,可他大公无私,品行端正,又高风亮节,疾恶如仇,见不得有损国家利益之事,一向以为国效力为毕生追求。这些德行,看似强硬偏激,其实不过是不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罢了。朝中的大臣,刚刚出仕为官时,哪一个不是立志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当他们进入官场,沾染官场的风气后,就丧失了原来那些宝贵的品格,逐渐变成老于世故的官油子。他们圆滑无比,喜欢随波逐流,即使有些高贵的品质,也都表现不出来。可寇准不一样,他为官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着自我本性,一直坚持精忠卫国,不被世俗所影响。让这么一个有个性的人担任宰相,可谓大宋之福。况且,尽管如今天下四方平定,百姓安居乐业,可国家的边患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党项人经常侵扰边关,烧杀抢掠,辽宋关系也一直很紧张,这个时候起用寇准是最佳选择,也只有寇准可以御敌保国。(62)

看着毕士安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宋真宗知道,毕士安是拿定了主意才向他推荐的寇准。要想让毕士安转变态度,很显然做不到了。毕士安和李沆一样,虽然没有寇准那么强势,可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一向会坚持到底。

宋真宗表态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寇准强硬执拗的性格不宜当首相,他需要你这样有威望、有德行的人压制,才能干好工作。否则,寇准如果大权在握,难免会制造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听到宋真宗这么说,毕士安不再与宋真宗争论,因为宋真宗似乎已经采纳了毕士安的建议。

此刻毕士安的心情应该是愉快的。宋真宗由刚开始的不同意起用寇准,变成了勉强同意。看来毕士安的坚持举荐,起到了作用。

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寇准在朝为官时,赵光义就很喜欢寇准,只是寇准执拗的性子一上来,谁也拿他没办法。当年寇准上书,没有被赵光义采纳,寇准便拽着赵光义的衣服,要求赵光义采纳自己的意见,让赵光义很没面子。赵光义最终把寇准贬出京城,但后来,赵光义还是念及寇准的忠义,把他从外地重新调回了中央。即使在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上,赵光义也是听了寇准的意见。

这些事情,宋真宗也是参与者、见证者。对寇准这个人的品性,他还算是知根知底。可知根知底,并不一定就得重用。寇准虽然力荐他为皇储,但寇准与宋真宗的关系,远没有李沆、毕士安等人与宋真宗亲密。

所以,在对待寇准的问题上,宋真宗与毕士安有争议。当然,宋真宗最终还是接受了毕士安的举荐。或许,在宋真宗看来,毕士安举荐寇准已成定局,自己若执意驳回毕士安的举荐,会不会让毕士安就此不干?这些已经无从考证,总之,宋真宗同意了起用寇准。

可宋真宗的态度也很明确,首相还是要毕士安来担任。对寇准,宋真宗多少有些不放心。毕士安接受了宋真宗的安排,不管谁是首相,谁是次相,都是为了大宋。次相也是宰相,以后他就能与寇准一起支撑起整个宋朝了。

当初推荐寇准为相时,毕士安心里其实没底。他害怕宋真宗基于寇准强硬的个性而拒绝。一定程度上讲,如今的朝廷正需要寇准这样强势的宰相。也正是这个原因,毕士安才力荐寇准。现存的资料里,我们找不到毕士安与寇准私交甚密的记载。

在这里,有一点还是值得追问:毕士安为什么要力荐寇准为相?虽然有他所述的理由作为支撑,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毕士安看到了寇准身上某种品质:忠贞不渝,誓死捍卫国家尊严。这对于一直有边患问题的宋朝而言,是非常实用的。毕士安从寇准身上看到了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文人士大夫这种相互欣赏而不是相互诋毁的交往,也只有宋朝才会有。他们不是朋党,甚至不是好友,可对于人才,对于忠君报国,他们的观点和态度是一致的。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

当然,对于让寇准为相这件事,宋真宗和毕士安都有各自的站位和思考。也许,在宋真宗看来,毕士安和寇准两个人,一个稳重,一个大胆,正好可以相互弥补,扬长避短,这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如果这种组合能发挥出作用,甚至比起用两个都强势的宰相更好。

接下来,宋真宗便让人草拟诏书。

到了八月初,在一次廷议时,朝廷便下了诏书,让寇准和毕士安同时担任宰相,首相是毕士安,次相是寇准。(63)

由此,开始了两个人支撑宋朝天下的时代。毕士安虽然是首相,但更多的中书门下省的行政工作,是由寇准来完成的。毕士安只是为寇准排除了一切干扰,让他放开手脚去工作。毕士安这种甘当绿叶的高风亮节,也让后世津津乐道。

同时,宋真宗还起用了几个重要人物,这几个人物都将在以后的历史中,改变整个宋朝的走向。比如,朝廷以知枢密院事王继英为枢密使,以同知枢密院事冯拯、陈尧叟并为签书枢密院事。以工部郎中刘师道权三司使公事,自后三司除使,多用此制。(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