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
毛泽东一回到长沙,便按照中共“一大”的要求,着手组建中共湖南支部。他首先找到易礼容等,同他们商量成立党组织的事宜。据易礼容回忆说:
毛泽东参加“一大”后,大约8月回到长沙。他回来后不久到朝宗街文化书社找了我。当时因为社里人很多,谈话不方便,他把我邀出来,在书社对面的竹篱笆旁边谈话。他说:要成立共产党。我说:我听说俄国1917年列宁领导的革命死了3000万人。中国现在要成立共产党,要是死30个人,救20个人,损失太大,我就不干。他说:你错了。社会主义革命,是瓜熟蒂落。我说:瓜熟蒂落,就干吧。又过了几天,他找了我和何叔衡,在现在的清水塘后面的协操坪(协操坪的来历是:清朝的官制,文官有制、府、藩、臬、道;武官有提、镇、协、参、游。“协”相当于旅,协操坪是满清时“协”的军队练兵的地方),这个操坪很大,有几亩地,中间有一个大草皮堆子。当时我们怕被敌人发现,没有坐在那里开会,一边走,一边谈,这样,我们3人在那里决定了要成立党。有材料说湖南有个3人小组,这是实实在在的,就是我们3个人,不过那时不叫作3人小组。时间是1921年9、10月,即在文化书社正式营业后不久。第一批发展的党员名单我记不清了,当时新民学会的一些骨干都参加了。有陈子博、彭璜、许文煊(丁玲说她是湖南第一批的一个女党员)等。〔1〕
关于中共湖南支部的成立过程,在萧三和周世钊的回忆里,有更为详细的记载。萧三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中写道:
一个秋凉的日子,在长沙城外协操坪旁边的一个小丛林里,有几个人在散步。他们一时沉默地站在树丛和石碑的中间,一时在丛林里的小路上走动。彼此热烈地谈论。在高高身材、脚步郑重的毛泽东的旁边,走着宽肩膀、矮矮身材、一口黑胡子的何叔衡。
还是在夏天就开始筹备,到现在“三十节”(1921年即中华民国十年10月10日,10月10日通常称为“双十节”。这年为民国十年,故曾戏称为“三十节”)那一天,湖南省的共产党组织就正式成立了。毛泽东被选为书记。他慎重地吸收学生和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入党。渐渐地长沙城里,首先是在一些学校里(第一师范、岳云中学、第一中学、甲种工业等)都有了支部。在铁路工人、造币厂、黑铅炼厂、第一纱厂、电灯公司工人以及各手工业工人中间也发展了党员。后来湖南各县(如平江、衡阳、水口山铅矿、炭塘子锰矿等)也有了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湖南地委(现在的省委)成立了,毛泽东任书记(地委后来改为湘区委,因为也包括江西省萍乡的安源)。地委的机关设在小吴门外清水塘——一栋简陋的房屋里。那是在小吴门外教场坪的后面,那里有一片菜园,有稀稀落落的一些房屋。
这里附带叙述一个细节:那时地委每个月的经费仅30元。所有的工作人员,毛泽东也一样,都得自己维持生活。〔2〕
周世钊在《毛主席青年时期的故事》一书中回忆说:
1921年秋天,毛泽东和何叔衡住在自修大学的时间很多。为了找个僻静的地方研究开展党的活动问题,他们常常借着晚饭后散步之便,走出小吴门,来到清水塘。他们边走边谈,商量怎样在湖南建立党的组织,怎样在学生和工人中间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有时他们迎着初升的月亮,走入树林深处,到初更时候才回去。
几个月后,他们对清水塘这块地方,不但熟悉,而且喜爱。他们觉得党的第一届湖南省委员会不适宜设在自修大学,也不适宜设在文化书社,更不适宜设在一师附小。这个距离自修大学不太远,又不为人注意的清水塘,却是很适宜的地方。于是,毛泽东决定向这里的菜园主人唐姓兄弟租菜园中的几间房子,作为才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员会的会址。
当时,毛泽东还在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当校长,他向房主说明租这所房子作为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教职员住宅。租约上面署了一师教员毛石三的名,并写定租赁期为7年。
从1921年的冬天到1923年4月,毛泽东离开长沙,这一年半中,他经常往来于自修大学、一师附小、文化书社和工人群众中间,直到夜深才回家。外面的人,只知道他们是普通住家的,却不知道这里设有领导革命的司令部。
为了开展建党建团工作和工人罢工运动,毛泽东常约集有关的同志在这里开会。开会时间,一般都在晚上。到会的人,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教师,也有店员、学徒和机关干部。长衣、短褂、木屐、草鞋,穿着是极不整齐的。开会时,主要是大家提意见、想办法,详细讨论后,就由毛泽东做些指示,有时宣传一点革命理论。散会常在深夜。到会的人,先后离开,有个别回去不便的,就住宿在这里早已预备了的客房里。
毛泽东住在清水塘的一段时间,他的工作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忙。一师附小、自修大学、湘江中学的工作要抓;文化书社的工作要抓;建党建团的工作更要抓。这些工作都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付出时间、精力更多的则是领导工人运动。那时,粤汉铁路工会、安源矿工会、水口山矿工会、长沙市黑铅炼厂、铜元局和各种手工业的工会,都在毛泽东的推动、领导下先后成立。〔3〕
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后,毛泽东即着手发展党员,在长沙以外积极筹建党的地方组织。
衡阳地区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社会主义思潮在青年中较有影响,特别是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里,由蒋先云等组织的“心社”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毛泽东通过夏明翰、贺恕等了解到这些情况,便在夏明翰的陪同下来到衡阳。
据屈子健回忆:
1921年10月中旬,毛泽东与夏明翰赴衡阳找湖南省立第三师范的进步教师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在第三师范的一间教室里,讲演历史上农民的造反行动。以前人们只听说黄巢、李自成都是“贼子”“犯上作乱”,而毛泽东却肯定东汉末年黄巾之乱,明朝张献忠、李自成之乱,实际上都是代表农民反抗封建王朝的压迫,都是农民革命。毛泽东还分析了历代农民起义其所以失败原因在于没有先进阶级和政党的领导,并以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为例说明工人阶级的领导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当时学生听了,感到很新奇。〔4〕
在传播马列主义的基础上,毛泽东还积极发展觉悟分子,在三师进步学生组织中发展了蒋先云、黄静源、唐朝英、蒋啸青4人入党,建立了湖南第一个党小组——衡阳三师小组,由黄静源任组长。同时,从三师进步学生组织“心社”中发展了一批青年团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三师支部。
1922年4月29日,毛泽东再次到衡阳。他在衡阳三师发表了题为《社会主义》的讲演,就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怎样实行社会主义等问题,向听众做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社会主义是最好最正确的理想。无政府主义、基尔特主义、工团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都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实现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才能消灭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5月1日,毛泽东在衡阳学联会议厅召集党团员骨干和进步师生,做了马克思的生平及其艰苦奋斗简史的报告,使大家对马克思的伟大业绩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毛泽东的宣传、组织和发动下,衡阳三师学生中的不少进步青年秘密参加了共产党和青年团。1922年5月,中共衡阳三师支部成立。5月1日,衡阳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委员会成立。
5月3日,中共中央要求全国在5月5日召开纪念马克思诞辰104周年大会。毛泽东从衡阳赶回长沙。〔5〕
毛泽东十分注意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高菊村等在《青年毛泽东》一书中写道:
1921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安源煤矿考察,了解工人生产、生活情况及其革命要求,准备开辟安源的工作。
这年11月,中共中央局通告要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五区“早在本年内至迟亦须于明年7月”都能发展党员“30人,成立区执行委员会,以便开大会时能够依党纲成立正式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此,毛泽东进行了许多艰苦深入的工作。
1921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安源,“先以朋友的关系与各工友接洽,渐谈及工人受痛苦受压迫及有组织团体之必要等情况,于是大得工友欢迎”。〔6〕据同行者张理全回忆:毛泽东这次“还到修配车间、八方井、洗煤台、炼焦炉等处找工人谈了话,向他们了解情况,并对他们进行了组织起来的宣传教育”。回长沙后,派李隆郅(李立三)等去安源办工人补习学校。李立三回忆说:年底,“派我们到安源去做工人运动的时候,他对于如何在工人中进行工作,如何把工人逐渐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已经是胸有成竹。现在我还模糊记得他当时告诉我们的话:安源工人众多,受到种种残酷剥削,生活特别痛苦,是工人运动可能很快开展的地方。但是应当看到,反动统治势力的强大和社会环境的黑暗,要开展革命工作并不是很容易的。首先应当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争取公开活动,以便和工人群众接近,发现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逐渐把他们训练和组织起来,建立党的支部,作为团结广大群众的核心”。1922年1月,安源办了一个工人补习学校。2月,成立了湘区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中共安源支部。当时只有6个人。〔7〕
在此前后,长沙的湖南自修大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等处,都建立了中共支部,发展了一批党员。
5月5日,毛泽东和中共湖南支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纪念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的部署,通过“长沙马克思学说研究社”发起,在第一师范学校礼堂举行了纪念大会,参加者有千余人。在这次大会上,他先后“讲演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中国”。〔8〕
5月间,湘区(包括江西萍乡安源)共有中共党员30人,正式成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易礼容、李隆郅为委员(不久增加郭亮),区委机关设在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9〕
毛泽东还根据中共中央局的指示,积极在湖南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先后吸收黄爱、庞人铨、张理会等优秀人物入团。到1922年5月,在长沙已有团员50余人。毛泽东还兼任长沙团执委书记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