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整合第二步:定义自己
要学会定义自己,第一步是放下过去。
有一次我和一个认识很久的朋友吃饭,他说:“你曾经有好几年看上去都不快乐。”
他的话勾起了我的回忆。几年前,在经历了一连串打击后,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复盘的作业,主题是“定义自己”。我写了很久很久。
第一次是按照人生主线写的,分解出9件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事情:读书、学习、工作、教书、咨询、旅游、博物馆、理解爱、接受自己。
但是写着写着就觉得我是在敷衍自己,明明对自己来说最痛苦的是过去近一年的日子,我却想逃避梳理这些痛苦,想用这些表象来回避真正的问题。于是我又重新整理,把自己的经验提炼为以下几点:
学会接受孤独;
学会接受帮助;
学会不盲目相信别人;
学会认同自我价值;
把事和感情分开;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学会活在当下;
学会自我关爱。
当我重新写完前面两点后,还是觉得没用,我只是回顾了遥远的过去,抽象地面对了最痛苦时学到的一些经验,依然没有狠狠地剖析自己的痛苦和失败。
一个朋友告诉我:“你去读一下阿德勒的书吧。”他说完的第二天,我凑巧看到了一篇关于其理论的述说。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何走不出来了。对过去的回忆引发了更多情绪,我慢慢习惯于那种绝望、后悔、悲伤的情绪,如同进入了一个舒适区,不想走出来。它成为一种不做任何事的借口,让我可以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同情而自己不需努力。
所谓以史为鉴,需要有个当下的事件去参照学习,而在没有当下的情况下一味复盘过去,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于是,我不再去分析过去的失败,也不再去分析为何自己当时那么自卑、那么孤独、那么抑郁,毕竟我已经分析了这么多次。
情绪是一种工具,过去的故事也是一种工具,都是用来解释我想要解释的,至于这些解释是否符合真正的现实,完全是由我自己的思维局限和想象空间而定的。
之前的抑郁,也是因为沉溺于对过去的纠缠和情绪之中,拒绝自己失败的可能性,拒绝接受现实。再深挖一下,我在和自己过不去的纠结中有自傲的成分,有太在意别人想法和看法的成分,也有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和对不确定性的害怕。
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
于是我做了个决定,我告诉自己,过去的一切失败已经被浓缩在我腿上那条蜈蚣状的伤疤上。它只是一个印记,会伴随着我,但是对我的未来没有任何影响。它会提醒我去珍惜我还拥有的东西:还能自如行走、环游世界的双腿,可以欣赏艺术和书籍的完美视力,能够独立养活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完全理解我但爱我的母亲,几个在我最无助时不离不弃的好朋友,旅途中遇到的陌生而好心的人们,未来我能帮助到的人。
未来是不可知又令人惊喜的,放下过去,我们才能看到未来。
当你可以放下过去的负担时,你就可以真实地定义自己了。定义自己包括定义自我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来源,可以参考“手把手教你重建自我价值体系”的内容。以下是对我定义自己的过程的描述。
我做过一个练习,思考我除了过去取得的成就,各种名校名企光环,甚至自己的聪明才智、外貌、健康等各种特质,还剩下什么。这个问题我一开始居然回答不上来。
我是一个不把成就和光环当回事的人,这让我一直很谦虚,但同时也让我失去了一些可以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凭据,从而不是那么自信。
去除成就和光环后就到了第二层保护区,也就是我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我一直依赖的支柱,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如果去除了这个,我还有什么能让我的人生有意义呢?
我回想起一些事情——
小时候我为受欺负的女生出头,结果被小恶霸打,但还是会继续打抱不平。
看见路边的老奶奶摆摊卖东西心里就很受触动,觉得她特别不容易。
看到电影里正直的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牺牲就忍不住哭。
很多时候全心全意信任别人并愿意自己吃亏去帮助别人。
在被问到是否需要更多奖学金时坦诚地说够了,可以把钱让给更需要的人,虽然自己也很缺钱。
为了父亲的病打了无数电话请求别人卖药给我。
我最后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个正直、坦诚、善良、坚持的人。因为这些,我就值得好好活着。
写完后我有一种非常释怀的感觉,好像在黑暗中不断下落,最后落到了一块柔软的草地上——我是安全的。
原来那些我原本很依赖的东西,比如聪明才智、别人的关心,都不是那么重要。
我一直拥有的是作为人的一些光辉品质,也因为这些,我有能力给世界带来一些善意和美好,而这些就是最基本的作为人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提到一个观点:人的拯救是通过爱和被爱实现的。当我有能力去爱别人时,我也就有能力拯救自己了,而爱别人不需要做很多,愿意为别人无条件付出就可以了。
但是我不希望只把自己定义为这些,我还有一些好的习惯和希望拥有的品质,比如对写作等创造性活动的喜爱,比如乐观,我也想把这些包括进去。
于是,我定义自己的价值为:创造和对他人深度的帮助。
我对这句话很满意。
当然,每个人对人生会有不一样的定义,比如精神上的不断超越、品德上的不断提升、给社会不断带来价值、做到最好的自己等,但是我觉得自我价值的定义是件很私人的事情。哥白尼在中世纪被认为是异端,而后来则被认为是捍卫科学的先锋。众口难调,历史又通常是迷雾重重的,对一个人的评价永远不会绝对客观。因此,与其去介意外人的评价,不如在有生之年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
创造一些东西,无论是写文章、写书,还是教课,都是我能控制并且能从中感受到满足的。而对团队和业务等问题的解决和优化、咨询和帮他人分析人生中重要选择的利弊等对他人的帮助,也能因为立刻得到反馈而让我感觉良好。这些就是我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来源。
自我认知整合第三步:定义生活
当你定义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后,就可以选择出与其相关的活动和事物了。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定义你的生活,或者说明确你在生活中想要做的事。你可以把生活分成几个方面,职业、家庭、人际关系、兴趣爱好、身心健康等,分别进行定义。
在这里,你可以借助自己的广义价值观来排列不同事物的优先级。如果和职业相关的价值观排名比较靠前,比如成就、成功、财富等,那么在定义生活时就可以多添加点这方面的目标;如果和家庭或人际关系相关的价值观排名比较靠前,比如和谐、亲情、爱情等,那么在定义生活时就可以多放些有助于维护这些关系的活动和事物。
对我来说,我特别在意的是自由,所以在明确了创造和帮助他人会给我带来意义感和价值感后,我会寻找既有更大自由度又符合我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活动和事物。因此,我基本放弃了创业或是给大公司工作这类责任很大的选择,而是更倾向于自由职业者、外部咨询师这种在时间安排上很灵活的工作,以及写文章、讲课、录视频这种自由度比较高的活动。
在明确生活中想要做的事情时有一个原则,叫少即是多。我是过去几年才慢慢意识到少即是多的重要性的。
我对自己最满意的一段经历是在大学里:成绩是系里第一;在课外活动中担任过主席和副主席,负责近10万美金学生活动经费的分配;每周打工20个小时,参加过6个国际、国内的高端学生会议;谈了恋爱,也加入了兄弟会;拿到了四家投行的录取信,而且都是在提前一年半毕业的情况下拿到的。在充分活出自己潜力的同时,我还承担着父亲癌症晚期的压力。
但父亲的突然去世让我失去了信心和对人生的期待,记得我后来着急申请商学院的一个理由是,我觉得大学这段经历和成就是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复制的,也就形成了似乎只有这些老本可吃的信念体,从而变得很怕输,什么都想要。
我越是没有自信和安全感,就越会对很多事物抓着不放。我后续遇到的人生重大打击和这一心态不无关系。每个都想要,但不会去思考这些对我是否真的都那么重要,因此没有完全投入,反而顾此失彼。
而在上大学时,我是非常聚焦的,一切都是为了父亲,所以做的事情不用很多,但每件事情我都非常投入,做到让自己满意。这种状态是后来我在受外界影响和信念体操控时很难达到的。
少是为了更好地专注和精进,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那么,所谓的“少”到底是多少呢?我列出了以下几点:
工作上做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比如咨询和教书;
保持对他人的善意,但只在我关心的人身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尤其是父母和那几个长辈和好朋友;
去至少95个国家,继续参观有意思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体验有创意的表演和活动;
每年读100本书,保持写作的习惯,出一本书(就是你目前看的这本了);
控制饮食和睡眠,定期锻炼;
身外之物只留自己真正喜欢的,保持一个优雅大方的自我形象;
保持一颗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对简单和美好事物的欣赏力,以及对生活的感恩之心。
我这辈子要做的事情并不多,所以我可以自己掌控生活的节奏。身后的虚名太遥远了,我过好这辈子就行了。
当你定义完生活的方式以后,你还需要做一件事,分析利弊。
任何选择都有利弊,包括你选择活出的自己。以下就是我对自己选择的利弊分析:
过去8年去了五大洲的65个国家游玩,过去3年每年阅读超过100本书,还做着自己认为很有意思的事情——教人如何提高自我认知。
我在想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之后的经历,让我在一部分人眼里成了“少数人”。
我喜欢闲云野鹤的状态,因此,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能读书和旅游,做着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还能赚着生活费,是一种在我自己听起来似乎都非常不可思议的生活方式。
但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首先,我会不被理解、不被接受。我的很多决定甚至我母亲都不理解——
自己争取到去新加坡念高中的奖学金,从而小小年纪就一人在外生活。
在贝莱德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个组里做到管理者时去念书。
放弃硅谷舒服的生活和绿卡申请,拿原先工资的20%回国创业。
以投行背景从零开始,转去硅谷最“硬核”的游戏公司做产品经理。
很多事无法找人倾诉,需要自己默默扛下。
其次,风险很高。很多时候一个决定就会夺走我的一切。
在古巴船潜,结果下潜到10米处时眼镜带松了,海水一下子涌了进来,我睁不开眼,但又不敢立刻往上浮,因为怕撞到船的螺旋桨,在打手势后感到有同伴拉住了我,在他的引导下我才安全上船。
在格陵兰岛沿着冰川的岸坡走了5个小时之后折返,因为一念之差没走一条捷径,躲过了因几百米冰川突然崩裂而造成的数十米高的海啸。
这样的经历我有过多次,我在为自己感到庆幸的同时,也更感恩当下。
最后,需要有取舍,要放弃很多别人眼里有价值的东西。
我把钱都花在了旅游、书籍和有趣的经历上,没有买过贵的皮包,也没有贵重的衣服。有一次因为航班被取消后我被换到了公务舱,因为衣着很休闲,美国航空的空姐还查了我的票。
从15岁起,我几乎每年都会搬一次家,居无定所也不过如此吧。现在在北京也买不起房。所谓自由,很多时候只有在没有牵挂和羁绊时才能达到。
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安顿好父母,才能自由地出去探索。
但是如果重来,我还是会选择这条少有人走的道路。
这条路的第一个美妙之处是它带来的惊喜。
在南非潜水看笼子里的大白鲨时,它2米的大口在距离我0.5米处张开,锋利的牙齿咬得铁笼咔咔作响。
在墨西哥金字塔旅游时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我无处躲藏,拦下了一辆车,里面的老夫妇只会讲西班牙语,却热情地绕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把我送回了酒店。
在外国小镇里,给我指路的当地人热情地带着我玩了大半天。
在埃及遇到特别投缘的驴友,干脆两人一起改变行程共行。
这条路的第二个美妙之处是它带来的成就感。
我换过6个行业,并在短短一两年里就在这些行业里做出了不错的成就,这样快速的成长是其他道路无法比拟的。
看清利弊以后,你才能做一个informed decision (明智的决定)。
这里有一个小练习可以帮助你定义生活的必需品:请你列出你生活中的必备活动和事物。如果是事物,请尽可能量化你的目标和需求,比如,我需要赚100万元,我需要买一套房子。请不要列出超过10条。如果超过了,请你仔细分析一下,你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