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 / 1)

有些事,你永远无法解释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一○四五年),京城发生了一起通奸案:人妻张氏与府中的仆人**,被丈夫抓了个现行,丈夫一怒之下,将这对奸夫**妇告上了法庭。

这本是一桩平常的民事案件,但当事双方的身份却颇为引人关注。

被戴了绿帽子的男子叫欧阳晟,是当朝官员、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侄子。

而**的张氏,是欧阳修妹妹的前夫的前妻的女儿,也就是欧阳修的外甥女。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张氏自幼丧父,欧阳修一手将其抚养长大。等张氏成年后,欧阳修又做主将她许配给了自己的侄子,这种近亲联姻在过去并不少见。

亲戚家里出了这种丑事,对欧阳修自然会有些影响,如何处理?吃瓜群众早早搬出小板凳坐好,拭目以待。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更大的瓜还在后面。

开封府负责审理此案,随着庭审的逐步深入,张氏不但承认与家中仆人有奸情,还供述出自己婚前曾与舅舅欧阳修有染。

社会舆论一下子就炸了:舅舅跟外甥女,这可是**!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写过《醉翁亭记》和《卖油翁》等名篇的欧阳修!

欧阳修是谁?“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苏轼、苏辙、苏洵、曾巩、王安石、司马光等名家均出自其门下,可谓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

所以,欧阳老师**?不可能的,一定是诬陷,我就问你,有证据吗?

法庭上,张氏出示了欧阳修早年写给她的一首词《望江南·江南柳》: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什么意思?多读几遍,自己慢慢体会。总之,这首艳词成了欧阳修勾搭外甥女的罪证。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件事立刻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连续数周占据热搜榜榜首,各大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大宋日报》更是在头版头条发出一连串的诘问:文坛巨匠身陷“盗甥门”,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生于四川绵阳,父亲是当地一名小官吏,五十六岁老来得子,生下欧阳修。

欧阳修三岁那年,父亲病故,孤儿寡母投奔叔叔生活。母亲郑氏,出身书香门第,亲自辅导欧阳修学习,买不起笔墨,就用芦苇秆当笔,在地上教他写字,史称“画荻教子”。

据《文忠集·欧阳修年谱》中说,欧阳修少年时期“家益贫,借书抄诵”,后来得到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爱不释手,“为诗赋,下笔如成人”。当地人都说:“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

欧阳修自己也是信心十足,踌躇满志,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意外落榜,复读三年后再考,再次落榜。

什么情况?当地学霸啊,为什么屡战屡败?欧阳修想不通。

在当地做小官吏的叔叔毕竟见多识广,说:“瓜娃子,你在绵阳这个小地方学习成绩好算个锤子,全县每年才有几个考上985、211的?要想出人头地,你必须到大城市去。”

首都的师资力量果然不一样,欧阳修告别家乡,到东京汴梁仅仅补习了一年,参加开封府国子监考试,便获得广文馆试第一名,称“监元”;接着参加国学解试,依旧是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年参加礼部省试,再次蝉联第一名,称“省元”。

连中三元之后,欧阳修一时意气风发,颇有傲视天下举子之意。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一○三○年),二十三岁的欧阳修参加由当今皇帝宋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发挥依然出色。

据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晏殊后来回忆,欧阳修交卷出考场时扬扬自得、颇为自负,晏老师担心他再次夺魁会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本着对年轻人的关爱之心,有意给他打了低分作为警示,以挫其锐气,但欧阳修仍以第十四名的成绩,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榜下择婿是宋代高层的传统,尚未婚配的新科进士在京城婚恋市场历来十分抢手,年轻有为的欧阳修被朝廷官员胥偃选为女婿。成亲之后,欧阳修很快被授予官职,出任将仕郎、秘书省校书郎。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步入仕途,欧阳修三喜临门,妥妥的人生赢家。

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一○三一年)三月,欧阳修调任西京推官。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是仅次于东京汴梁的全国第二大城市,热闹繁华。新工作很清闲,欧阳修在洛阳结交了不少新朋友,比如后来被称为宋诗开山鼻祖的诗人梅尧臣等,每天饮酒赋诗,红尘做伴,日子过得潇潇洒洒,就像这首诗里写的那样:

我昔初官便伊洛,当时意气尤骄矜。

主人乐士喜文学,幕府最盛多交朋。

顶头上司钱惟演是重度文学爱好者,也是北宋“西昆体”骨干诗人,对欧阳修的文才十分欣赏,虽然两人的年龄相差了三十岁,但志趣相投,都喜欢玩,下班没事儿,钱惟演就叫上欧阳修等一帮年轻人聚会,喝个酒,K个歌,其乐融融。

这种上下级关系到底有多融洽?说两件小事。

有一次,钱惟演设家宴请欧阳修等属下喝酒,说好七点,所有人都到了,只有欧阳修不见人影,这当然是很不礼貌的,但钱惟演并不生气,知道那段时间,欧阳修正在热恋阶段。

七点半,欧阳修带着一名青楼女子,衣衫不整、气喘吁吁地赶到了。大家都埋怨他不守时,问两人干啥了这么晚才过来。欧阳修说临出门发现姑娘的金钗找不到了,翻遍了角角落落也没有,所以来晚了,没啥说的,自罚三杯。

那只金钗大概是名牌,席间,歌妓一直长吁短叹,惋惜不已。钱惟演也是有点喝高了,借着酒劲说:“你让欧阳修以金钗为题,现场作首词,若是写得好,我赔你个金钗。”

歌妓一听,喜出望外,马上央求欧阳修,欧阳修放下酒杯,思忖片刻,一首《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便脱口而出: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这首词写的是夏季傍晚阵雨过后一时之情状,轻雷疏雨,雨滴荷叶,小楼彩虹,月华初生,小楼绣阁,帷帘低垂,美女仍在鼾睡,双人枕头旁,横放着一只金钗。

词风清丽,画面感十足,一时满堂喝彩。

此事载于明代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当时,钱惟演说到做到,真赔了人家一个金钗。

还有一次,欧阳修在上班时间跟朋友一起游嵩山,返回途中,经过龙门香山,天降大雪,一时饥寒交迫,忽然见远处有车马赶到,原来是钱惟演专门派厨师送来热乎乎的饭菜,这还不算,居然还有歌妓!

此事参见明人余怀的《东山谈苑》,原文如下:

钱文僖惟演守西都,谢绛、欧阳修俱在幕下。一日游嵩山,自颖阳归。将暮,抵龙门香山,雪作,登石楼望都城,各有所怀。忽于烟霭中有车马渡伊水来者,既至,则文僖遣厨传歌妓至。吏传语曰:“山行良劳,少留龙门赏雪,府事简,无遽归也。”

你们爬山辛苦了,在龙门歇歇脚,顺便欣赏下雪景,工作上没啥事儿,不用着急赶回来。

遇到这么关心体贴下属的上司,真是羡煞旁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年少轻狂的欧阳修纵情声色,创作了大量写给青楼女子的艳词,也为后来被政敌用生活作风问题做文章留下了口实。

比如这首《少年游》:

绿云双亸插金翘。年纪正妖娆。汉妃束素,小蛮垂柳,都占洛城?腰。

锦屏春过衣初减,香雪暖凝消。试问当筵眼波恨,滴滴为谁?娇。

那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岁月啊,晚年欧阳修曾作诗感叹: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这种声色犬马的日子终于走到了尽头,钱惟演被降职调离。

河南府来了新领导,名叫王曙,是前宰相寇准的女婿,年近七旬,对属下十分严格。

很多人特别看不惯欧阳修等人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工、工作时间喝酒,这还像个朝廷衙门吗?

据《宋史》记载,有一天,欧阳修等人中午在外面吃饭,又喝了不少酒,下午开中层会,满屋子酒气,把王曙给气坏了:“你们这样喝酒,知不知道我岳父寇准,晚年就是因为纵酒享乐被贬官的?你们还不吸取教训吗?”

欧阳修到底是年轻气盛,加上喝了点酒,一句话就给将回去了:“我听说,寇丞相是因为一把年纪还赖着不退休才倒霉的。” 直接把王曙给噎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一○三四年),欧阳修被调回京城任职,逐渐走入政治中心。不久,因为支持范仲淹革新遭到牵连,被贬为夷陵县令。

这是欧阳修首度被贬,让他第一次尝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一○四○年),欧阳修又被调回京城,因为性格直率,敢于谏言,被朝廷任命为谏院主管,专门负责收集官员和民间的各种意见建议,并评价百官施政得失,供皇帝决策参考。谏官的行政级别虽然不高,但直属皇帝领导,权限极大。

当时,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再次推行变革,史称“庆历新政”。欧阳修坚决站在范仲淹一边,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整顿吏治,被守旧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加上担任谏官期间,得罪了不少人,所以,许多人都想除掉欧阳修。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一○四五年),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被贬出京,欧阳修也随之失势。

恰在此时,发生了那起震惊朝野的**“盗甥案”,守旧派趁机落井下石,要求欧阳修辞职谢罪。

事情真假难辨,男女关系这种事,历来是越描越黑。当时,欧阳修被搞得焦头烂额,几乎身败名裂。

为此,朝廷成立了专案组调查此事,经过认真细致的走访调查,最后宣布: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一案,证据不足,罪名不成立。

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调查过程中,专案组意外发现,欧阳修存在侵吞他人财产的经济问题:曾经用外甥女张氏的私房钱购买地产,但地契上写的却是他自己的名字。

欧阳修因此二次被贬出京,任滁州太守。

虽然名义上是因为经济问题,但大家都觉得,是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只有欧阳修自己心里清楚,政治问题才是被贬的真正原因。

这件事对欧阳修打击很大,在滁州,他终日借酒浇愁,并在酒后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此文长期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且要求背诵。说实话,不太好背,不明白欧阳修为什么要写那么长,至今只记得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

时间可以医治一切创伤,几年后,这桩丑闻终于被人们淡忘,欧阳修又被调回京城,先后出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官越做越大。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一○六五年),五十八岁的欧阳修又遭遇人生一道坎,依然是生活作风问题。这一次更加劲爆,有人举报称:欧阳修与大儿媳吴春燕有染。

不会吧?!大家都被惊呆了,但举报人是欧阳修老婆的堂弟蒋宗孺,自己家亲戚说的还能有假?所谓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什么每次都是欧阳修?为什么每次都是男女关系?欧阳修的私生活会不会真的就是这么混乱?

一时满城风雨,众说纷纭。

政敌纷纷以此弹劾欧阳修,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说:“士大夫以濮议不正,咸疾欧阳修,有谤其私于子妇者。”说的就是这件事。

尽管“爬灰门”跟多年前的“盗甥门”一样,最后也是因为证据不足不了了之,但不管真的假的,因为这种事闹得满城风雨,谁受得了?

有些事情,你永远无法解释。

欧阳修自此无心朝政,多次提出辞职,但均未获批准。

毕竟欧阳修如今已是位高权重,社会影响力巨大,出这种事情,朝廷的面子上也不好看。

所以,朝廷专门发文辟谣,以正视听,宋神宗还亲自安抚欧阳修:“身正不怕影子斜,不要理会社会上那些流言蜚语,也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朝廷还是相信你的。”

欧阳修长叹一声,默然不语。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一○七二年),六十五岁的欧阳修背负着这两件说不清道不明的绯闻病逝,死后被追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葬于河南新郑。

仅就文学成就而言,三百年大宋王朝,无人能出欧阳修其右。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他参加修订《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撰写的《集古录跋尾》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欧阳修涉猎广泛,在洛阳工作期间,甚至对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等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总结,撰写了《洛阳牡丹记》一书,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其中那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至今为人传诵。

尽管欧阳修只在洛阳生活过三年,但那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日子,青春的岁月,放浪的生涯,就任这时光,奔腾如流水,体会这狂野,体会孤独,体会这欢乐,爱恨离别。

多年以后,欧阳修与当年的好友梅尧臣在洛阳重逢,曾作《浪淘沙》一词,追忆已经逝去和正在逝去的青春岁月: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为什么政敌总爱拿生活作风问题说事?应该说,与欧阳修自己年轻时私生活有失检点不无关系。

欧阳修在晚年曾自我反省说:“三十年前,尚好文华,嗜酒歌呼,知以为乐而不知其非也。” 那时候就知道玩得高兴,哪里知道什么是非呢?

是啊,谁还没年轻过,风流倜傥,**不羁,无所顾忌,尽情挥洒青春的热血和**,这些或许都是文人品格、才子本色,可一旦处于庙堂之上、权力中心,个人生活作风问题就很容易授人以柄,成为自己政治上的软肋。

比如欧阳修年轻时所写的那些所谓艳词,有些不过是随手应景之作,后来竟成为政敌用来攻击他的借口。

后世评价:“欧阳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

近代学者王国维更是一语中的:“永叔(欧阳修)、少游(秦观)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离开洛阳的那一年,欧阳修曾作《玉楼春》一首抒怀: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