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皇帝抢女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几年,李师师实在是太火了。

自从进入娱乐圈,不满十五岁的李师师就以“人风流、歌婉转”,在汴梁各教坊中崭露头角,见过的人都说,这女子将来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

果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工作经验的日益丰富,成年后的李师师色艺双绝,艳压群芳,号称“歌舞神仙女,风流花月魁”,在业内独领**,圈粉无数,一跃成为东京汴梁的头牌名妓。

李师师工作的地方叫矾楼,别看名字土气,却是东京汴梁最豪华的娱乐场所。

矾楼里面都有什么?餐饮住宿、歌舞演艺、休闲娱乐……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自从李师师入职以来,矾楼的生意火得一塌糊涂,许多客人都是冲着李师师去的,尽管李师师的出场费价格不菲,但为了一睹芳容,客人仍需要至少提前一周预约。

有诗为证: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矾楼。

市场就是这样,价格越贵,越不好预约;越不好预约,人们就越好奇,越想体验一下到底好在哪里。慕名而来的客人中,既有一掷千金的超级富豪,也不乏朝廷高官和文化名流,比如著名词人秦观、晏几道、周邦彦等。甚至包括一些江湖人物,比如浪子燕青,都是矾楼的常客。

最令人感动的是,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词界前辈张先,不顾年老体弱,也被人搀扶着赶来,在领略了师师的风采之后,欣然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师师令》: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在社会各界的推波助澜下,李师师的名气越来越大,一时艳名远播。

终于有一天,《大宋娱乐周刊》一篇题为“矾楼门庭若市,师师一票难求,青楼一姐究竟魅力何在?”的报道引起了宋徽宗的注意。

文章在描述“师师现象”火爆京城的同时,还援引了秦观为李师师写的一首《生查子》: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宋徽宗看罢,沉默良久,轻轻叹了一口气,自此,神情恍惚,茶饭不思。

下属一看,官家这是有心事啊,再一瞅桌上的那首词,立刻就明白了。

这位善于察言观色的下属,是宋徽宗新近提拔的年轻官员,原本是翰林学士苏东坡的秘书,后来在都尉王诜府上工作,业余爱好足球,是都尉府足球队的前锋兼队长,名叫高俅。由于在一次内部足球比赛中的出色表现,被宋徽宗抽调到身边,破格提拔做了殿帅府太尉,掌管禁军,是宋徽宗最信赖的班子成员之一。

高俅俯身上前,低声建议道:“官家既然有兴趣,何不微服私访,一探究竟?”

宋徽宗面色一沉,严肃地说:“这怎么行呢?身为国君,出入青楼,一旦传出去,你让大臣怎么说?百姓怎么看?不合适!不合适!”连连摆手。

既然领导都说了不去,那就算了吧。如果你是这么想的,这就是你跟人家高太尉之间的差距。

高俅当时就直言相谏:“官家操劳国事,日理万机,但因为身居庙堂之高,全然不知这太平盛世,百姓何等安居乐业。官家理应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想百姓之所想,乐百姓之所乐,怎么能一直深居宫中呢?”

宋徽宗听了这话,当时就动心了,发话道:“有理有理,既然如此,那朕就去看一看。注意,轻车简从,千万不要扰民。”

宋徽宗秘密出宫,微服私访,终于见到了魂牵梦绕的李师师,一见之下,惊为天人。

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因属个人隐私已无可考证,不过宋徽宗事后倒是留下了一首词,从以下几句中就可见一斑: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

据明代梅鼎祚编撰的《青泥莲花记》所述:“徽宗自政和后,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往来师师家。”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是这种事。宋徽宗与李师师的关系很快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就连远在山东的梁山起义军都知道了,一个叫宋江的起义军领袖为了得到招安,夜入矾楼,重金行贿李师师,求她牵线搭桥。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安保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直接把李师师接入皇宫不好吗?尽管宋徽宗对师师情有独钟,但迎娶一个青楼女子入宫,是万万行不通的。

关键时刻,还是高俅高太尉会动歪脑筋,创造性地提出了“爱情隧道”计划,从皇宫挖一条地道,直通矾楼。

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宋徽宗频繁出宫幽会,日子一长,嫔妃们难免嫉妒,后宫三千粉黛闲置,偏要跑出去打野食,为什么?

韦贤妃就曾当面问宋徽宗:“这个狐狸精到底有什么本领,让官家如此神魂颠倒?”

宋徽宗说:“没什么,如果你们一百个人全部卸妆素颜,让她混在你们中间,我一眼就能看到她,不是漂亮不漂亮的问题,是气质。”

一个女人能否吸引男人,容貌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女人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这里面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人,是她的性格,她的品位,她的情趣,她的风韵,她的才艺,明白吗?

众妃听罢,皆默然,一时竟无言以对。

自从宋徽宗与李师师相好以后,矾楼便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顾客明显变少了,特别是李师师那里,几乎门可罗雀,就连秦观、晏几道这些半个月来八回的常客也没了踪影。

这也难怪,你长了几个脑袋,敢跟当今皇帝争女人?

只有一个人例外,李师师的前男友,著名词人周邦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皇帝有啥了不起,只要你们还没结婚,我就有机会,于是,周邦彦继续与李师师保持密切联系。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宋史》说他年少时“疏隽少检”,生活放浪,不守礼节,“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虽然调皮捣蛋不听话,但特别喜欢看书,二十四岁考上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

但周邦彦最终步入仕途并不是通过科举,而是走了一条捷径。

什么捷径?宋神宗时期,周邦彦在汴京做太学生,模仿汉代《两都赋》写了一篇《汴都赋》,写完后并没有急于发表,而是通过关系,直接献给了当今天子。

《汴都赋》洋洋洒洒七千字,用华丽铺张的笔法描述了当时汴京的盛况,宋神宗一看文章密密麻麻那么长,就让一个大臣读给自己听,结果,赋中好多古文奇字,大臣都不认识,磕磕绊绊竟然读不下来。

宋神宗说真是人才啊,于是破格提拔周邦彦为太学正,也就是留校任职,周邦彦从此步入仕途。

周邦彦诗词文赋无所不能,且精通音律,在词的创作上,他在继承婉约派柳永、秦观词风的基础上,开格律词派先河,与苏轼、柳永三足鼎立,世称“柳俗,苏豪,周律”,被看作宋词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后世评价:“北宋婉约作家,周最晚出,熏沐往哲,涵泳时贤,集其大成。” 将其与杜甫相提并论,称他为“词中老杜”。

周邦彦的词在当时颇受欢迎 ,歌妓们都喜欢周邦彦写的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周邦彦与李师师相识,并开始了一段恋情。

这首《玉兰儿》,就是周邦彦给李师师写的一首情歌: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周邦彦深谙女人心理,知道女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一上来先夸李师师长得好看,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久仰大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如果上天能让我跟你在一起,“生世不足”,下辈子都爱不够。

这样的甜言蜜语谁听了不高兴?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本来挺好的一段恋情,却突然出现个第三者,让她还不敢拒绝。

这个情敌,偏偏不是一般人,而是个皇帝,简直太讨厌了。

周邦彦每次与李师师约会,都冒着巨大的风险,始终提心吊胆,自然也影响到了约会的质量。

师师劝他:“彦彦,要不算了吧,以后别来了,万一被皇上撞见怎么办?”

周邦彦说:“我不。”依旧如故。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一天终于来了。

一天晚上,两人正在房内卿卿我我,宋徽宗忽然驾到,情急之下,周邦彦便躲到了床底下。

宋徽宗带来了江南新进贡的鲜橙,李师师亲手剥开,两人你一口我一口。

春宵苦短,转眼到了三更时分,宋徽宗要起床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都三更天了,路滑霜浓,行人稀少,不如今晚就别走了吧。”

宋徽宗说:“不行啊,明天早上还有个会,必须赶回去。”

宋徽宗走后,周邦彦才从床下爬了出来,一板之隔,亲耳听到的那一幕,让周邦彦心如刀割:“我应该在车里,不应该在床底,看到你们有多甜蜜,这样一来,我也比较容易死心,给我离开的勇气。他一定很爱你,也把我比下去,他一定很爱你,比我会讨好你,不会像我这样孩子气,为难着你。”

李师师说:“我能怎么办?不如我们分手吧。”

周邦彦说:“其实我不想对你恋恋不舍,但什么让我辗转反侧,不觉我说着说着天就亮了,我的唇角尝到一种苦涩,我是真的为你哭了,你是真的随他走了,就在这一刻,全世界伤心角色,又多了我一个,我是真的为你爱了,你是真的跟他走了,能给的我全都给了,我都舍得,除了让你知道 ,我心如刀割。”

周邦彦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少年游》,再现了宋徽宗与李师师那一夜的情景,甚至包括两人的对话。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后来传遍了汴京城的大街小巷,宋徽宗这才知道,那天晚上房间里还有一个人,不由恼羞成怒:居然敢跟朕抢女人!跟朕抢女人也就算了,还在床下偷听;偷听也就算了,还写出来到处宣扬,是可忍孰不可忍?!

换作别的皇帝,直接杀了周邦彦,诛灭九族都有可能。

但是,宋徽宗并没有这样做,生了几天闷气,只是借着官职调整的机会,把情敌降职调离了京城。

更难得的是,对于李师师的用情不专,宋徽宗并没有丝毫责怪。没几天,他就去找李师师,结果正碰见李师师才从外面回来,两眼哭得通红。

宋徽宗问:“去哪儿了?”

李师师说:“去送个朋友。”

宋徽宗立刻就明白了:“是去送周邦彦了吧?”

李师师坦然承认:“是。”

宋徽宗醋意大发,问:“郎情妾意,十里相送,周邦彦是不是又写了什么新词?”

李师师说:“还真写了一首,我这就唱给你听。”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兰陵王·柳》,以柳为题,写离愁别绪,萦回曲折,**气回肠,经李师师的演唱,更是情深意切,催人泪下。

宋徽宗是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皇帝,诗词音律造诣颇深,听罢不由感叹:“这个周邦彦还真是个音乐方面的人才!算了,你也别再伤心了,我这就召他回京。”不但不追究周邦彦的责任,还任命他为大晟府提举,也就是皇家歌舞团团长兼东京音乐学院院长。

我就问你,这样的好老板,上哪儿去找?

作为皇帝的情敌,周邦彦此后也并未受到任何打击报复。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周邦彦病逝于河南商丘,享年六十四岁,临终之时,仍对李师师念念不忘。

六年后,也就是宋徽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与众嫔妃朝臣等共计三千余人被俘北上,史称“靖康之耻”。

汴京城生灵涂炭,被洗劫一空,李师师生死未知,下落不明。

有人说她将多年积蓄捐为宋军军饷,在慈云观出家做了道士;有人说她乔装南渡,在江南重操旧业,靠卖唱为生;还有人说她被金人所虏,不甘受辱,拔下头发上别着的金簪自刺喉咙,不死,又折断金簪吞下去,自尽而亡。

被囚禁在金国三姓城(也叫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的宋徽宗曾派人多方打探李师师的下落,听到李师师自杀的传言后,悲伤不已,作诗悼念:

苦雨西风叹楚囚,香销玉碎动人愁。

红颜竟为奴颜耻,千古青楼第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