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好声音兴亡史
?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岁末,万众瞩目的“元丰音乐十大风云人物暨MTV年度十大金曲评选”在东京汴梁拉开了帷幕。
这是娱乐圈一年一度的超级盛典,群星闪耀,大咖云集。
三十岁的秦观早早从江南赶到京城,在酒店安顿好之后,洗个澡,吹个头,换上正装,准备出席当晚的颁奖盛典。
壹
秦观,字少游,江苏高邮人。作为婉约派的作词新秀,近年来,秦观的作品风靡全国各大青楼,深受小姐姐们的欢迎,风头直逼当年奉旨填词的词界天王柳永。
盛典前夕,《大宋娱乐周刊》《宋朝好声音》《金曲榜中榜》等权威媒体纷纷在头版头条以“婉约派风云再起,十大金曲榜首花落谁家”为题,发表预测文章,一致看好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
这差不多是今年最流行的词,客人去青楼必点曲目: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是秦观的得意之作,开篇一句“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意境高远,尤其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有人说,就凭这一句,便足以流芳词史。秦观也因此被戏称为“山抹微云君”。
这里说明一下,宋词最初就是歌词,是可以唱的,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曲调,作者“倚声填词”,供青楼的文艺工作者演唱,这也是宋词的主要传播途径。
《满庭芳·山抹微云》入选“年度十大金曲”几乎毫无悬念,人们唯一关心的是,秦观会有几首曲目入选?《满庭芳》会不会荣登榜首?
面对记者的提问,秦观的表现很得体:“得不得奖不重要,重在参与,能为歌迷朋友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能为大宋歌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是我最大的心愿。”
任何评奖只要不是现场公开唱票,那各大奖项肯定早就提前定好了,颁奖嘉宾装模作样现场公布,获奖选手装模作样紧张万分然后惊呼狂喜,都是为了收视效果。
事实上,活动主办方在两天前就已经把结果告诉秦观了,不但是第一名,而且晚会安排的开场歌舞,就是《满庭芳·山抹微云》。
送走记者,秦观拿出昨晚写好的获奖感言,对着镜子做最后一次演练:“谢谢!谢谢!很激动,没想到会拿到这个奖。在这里,我要感谢大宋TV,感谢元丰音乐,感谢大赛组委会,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家人。另外,还要特别要感谢我的歌迷,没有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谢谢大家!再次感谢!我会继续努力!”
贰
任何事情都别高兴得太早,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
就在晚会开始前一个小时,主办方突然宣布,原定盛典开场演出曲目《满庭芳·山抹微云》由于技术原因取消,作品同时退出本次评奖。
什么情况?秦观当时就蒙了,问了一圈人,没一个能告诉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后,秦观听到坊间传言说,有人指出他的作品有严重的政治问题,表面看是描写男女恋情,其实是感叹自己仕途不遇,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还有人说,是因为作品内容庸俗,格调低下,“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等**裸的描写,十分不雅,所以被紧急叫停。
对于民间的种种猜测,主办方并未给予证实。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满庭芳》退出评奖,反而使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因为大家都很好奇:词里到底写了些什么才被禁?秦观本人,也因此名噪一时。
尽管如此,但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对秦观的打击依然很大。他开始终日辗转流连于各大青楼,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没钱结账便作词冲抵,比如这首《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名气大了就是不一样,即兴之作也颇受欢迎,很快便成为KTV必点歌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没有任何一家青楼的小姐姐不会唱秦观写的歌,也只有在这里,秦观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但是这样下去怎么行啊?他的老师苏轼实在看不下去了,在青楼找到他,语重心长地劝道:“小秦啊,你这是准备学柳永在青楼混一辈子吗?现在这个社会,光靠写词养活不了自己的,还是应该找份正经工作啊,去参加科举考试吧。”
在苏老师的再三劝说下,秦观忍痛跟青楼的小姐姐们一一告别,回家闭门苦读备考。
到底是家学渊源,文学功底深厚,再加上临阵磨枪,秦观果然不负众望,两次参加科举,两次落榜。
叁
一个人只有在失意的时候,才能看清谁是真正的朋友。
人生的至暗时刻,还是苏轼老师过来安慰他:“没关系,小秦,要相信自己,不是你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考试内容不适合你,如果考填词,大宋谁能考得过你?不录取你是他们的损失。这样,你再复读一年,我也给你找找人,打打招呼,下次一定可以的,我看好你。”
秦观与苏轼相比,年龄差了整整一轮。苏轼在北宋词坛如日中天的时候,秦观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
二人词风迥异,一个是豪放派的掌门,一个是婉约派的新秀,但秦观却是苏轼最得意的学生,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经常笑话秦观的词写得像柳永,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女里女气,唱出来简直就是靡靡之音。但同时又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称其“有屈(原)宋(玉)之才”,所以总是利用自己在文坛的声望,对秦观极力提携。
秦观对苏轼更是仰慕已久,两人原本并不相识,苏轼在徐州任职时,秦观专程拜谒,写诗求见:“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可谓惺惺相惜。
二人亦师亦友,交往甚密。为了秦观科举考试的事,苏轼真没少下功夫,四处活动。在秦观第三次考试前,苏轼甚至专程跑到江宁,向王安石力荐秦观,极力称赞他的才学:“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无论如何请您帮忙跟朝廷打打招呼,以增加一点录取的希望。
王安石官职地位高于苏轼,说话自然比苏轼管用,但王安石是变法派,苏轼是保守派,两人一向政见不合,这次苏轼为了秦观,竟然不惜拉下面子,足见他对秦观的赏识。
在两位文坛前辈的极力推荐下,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年),三十六岁的秦观终于进士及第,从一个民间词人进入了朝廷,历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起初的几年,仕途还算顺畅。
肆
以前在娱乐圈混,靠的是才华和银子;如今在官场上混,拼的是人脉和靠山。
苏轼就是秦观的靠山,可以说,从踏入政坛的第一天起,秦观的命运就跟苏轼紧紧连在了一起,这也成为困扰他一生的症结所在。
二人的特殊关系引来社会上不少非议,秦观在工作上干出点成绩,别人会说,还不是凭借苏轼的关照;创作上写了篇爆款,别人又说,还不是靠着苏轼的指点。
还有人说,秦观经常去苏府拜访,与苏轼形影不离,其实是因为秦观一直暗恋苏轼的小妾王朝云,为此秦观还专门写过一首《南歌子·赠东坡侍妾朝云》:
霭霭凝春态,溶溶媚晓光。何期容易下巫阳,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什么意思?不重要,反正就是一首撩妹的情诗。
明代有一个叫冯梦龙的更过分,在自己的公众号“醒世恒言”上,居然编了个《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说苏轼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跟秦观一见钟情,不久两人成婚。洞房花烛之夜,苏小妹连出三道题测试秦观的才学,答不上来就不让进屋,秦观被第三道题难住了,在洞房外急得抓耳挠腮,幸亏大舅哥苏轼仗义相助,才让秦观圆了房。也就是说,秦观其实是苏轼的妹夫。
说得有鼻子有眼,文章被各大平台转发,“醒世恒言”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号,一跃成为坐拥粉丝数百万的大V。
把秦观和苏轼给气得,这都哪儿跟哪儿?苏轼说,我只有姐姐和弟弟,哪儿冒出来的妹妹?你们这些自媒体啊,就这么喜欢造谣吗?不好好整治一下怎么得了?!
总之,秦观不仅在生活中与苏轼交往甚密,在政治上更是始终与苏轼保持一致,荣辱与共。
宋哲宗元祐九年(公元一○九四年),朝廷新旧党争再起,新党再次得势,秦观和苏轼等人一起被贬出京。苏轼被贬到了广东,秦观被贬到杭州,后来又改任湖南郴州监酒税一职,也就是税务局一个科级干部。
伍
背井离乡,事业受挫,秦观日渐消沉。
人一旦在事业上没有了追求,生活上的低级趣味就会乘虚而入。很快,纵情声色的青楼生活再次成为秦观的日常。
长沙,鹊仙楼,秦观微服私访,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叫小丽的妹子,千娇百媚,风情万种,秦观沉迷于美色不能自拔,从此便经常往返于郴州、长沙之间。
小丽一开始只知道这位出手阔绰的大叔是附近县里的小领导,后来才了解到,大叔竟是名满天下的词坛大咖秦观秦老师,店里很多小姐姐都在唱他写的歌。小丽不由心生敬佩,更加尽心服侍,一来二去,竟然对秦观动了真感情。
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起初秦观每个星期来一次,小丽就很开心,后来不行了,天天都想见,最后竟然提要求:“你把我赎出去吧,我以后跟着你,给你做妾。”
秦观虽然也喜欢小丽,但小丽到底是风尘女子,娶回家别人不笑话吗?所以总是敷衍应付:“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只要我们心里想着对方,人在不在一起又有什么关系呢?”
小丽说:“你可拉倒吧,别拿这套滥词忽悠我了,我可听多了跟你说。”
三天两头逼着秦观为她赎身,逼急了秦观就说:“好吧好吧,既然你这么在意名分,那我下个星期天就来接你,带你一起走。”
小丽很开心,兴奋得一夜没睡。好不容易等到了约定的日子,小丽早早起来收拾好行李,一边等着秦观,一边在脑海里憧憬着婚后的幸福生活,连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
结果,人没等来,等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一首词,叫《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小丽说:“骗子!全是骗人的,男人果然没一个好东西!”
陆
这首《鹊桥仙》后来经过小丽的演唱,很快红遍了大江南北,特别是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成为异地恋男女经常引用的金句。
秦观也因这首词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坛的地位,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秦观又被安置到广东雷州任职,距离家乡越来越远,距离苏轼却越来越近。
当时苏轼早已从广东惠州贬到了海南儋州,不久又从海南调到广西廉州,六月赴任途中,刚好经过秦观所在的雷州。
分别多年的一对师徒终于在异乡见面。
岁月如刀,彼此一看对方的样子,不免心酸,都老了。特别是秦观,才五十出头,就已两鬓斑白,老态龙钟。
同是天涯沦落人,默默无语两眼泪,什么也别说了,喝酒吧。
这是秦观与苏轼的最后一次见面,分别后,秦观写下了那首沉郁悲凉的《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三个月后的九月十七日,秦观病逝于广西滕州,时年五十一岁。
噩耗传来,苏轼不禁老泪纵横,长叹一声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这是北宋文坛的巨大损失啊,他的才华一万个人也换不来。
秦观一生创作的词只有一百多首,却写过四百三十多首诗、二百五十多篇散文,诗文数量远远超过词作。
那又怎样呢?艺术这种事,比的不是数量,秦观被世人铭记于心的,恰恰是他那些淡雅含蓄、婉转柔美的词作,后世评价秦词:“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秦观去世一年后,苏轼也客死他乡。
秦观的后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写给苏轼的一首《千秋岁》,细细读来,竟似绝笔之作: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