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写诗,专业做菜
?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一○八○年),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湖北黄州(今黄冈)迎来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由湖州知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从湖州市市长降职为黄冈县武装部副部长,且“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不但没有签字权,还要接受地方行政长官的约束,不得擅自离境。其实就是作为一个犯了错误的领导干部,下放到基层,挂个虚职,接受监督,以观后效。
有些诗人,一旦由于某种原因被降职或者退居二线,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全变了,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人走茶凉,各种不适应。反观苏轼,宠辱不惊,坦然面对,从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趁着工作清闲,积极投身户外旅游活动,足迹遍布黄州各地,在城外的赤壁山,苏轼有感而发,写出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被降职后,苏轼收入锐减,一家人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日以困匮)。
没关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反正上班也没啥事,他就在黄州城外东郊开了一片地,种了好多萝卜、白菜、冬瓜之类,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菜的问题解决了,肉呢?
当时,猪肉不像现在这么贵,“价贱如泥土”,有钱人都吃牛羊肉,穷人才吃猪肉,但是又不懂得怎么做,基本上就是白水煮肉,寡淡无味。
这种事儿难不倒苏东坡,作为一名资深吃货,苏轼做菜的水平一点不次于作词。早在三年前,在徐州任知州的时候,他就研究出一种猪肉的新做法,在黄州,他将这道菜的制作工艺又做了进一步提升。
具体做法如下:选上好五花肉,用冷水加料酒煮四五分钟后捞出,切成四五厘米的方块,再放入砂锅中,加香葱、生姜、八角、花椒、桂皮、丁香、生抽、老抽、冰糖、料酒等,文火焖煮两小时,入盐调味,翻面再煮半小时即可。
这样做成的焖肉,方方正正,色泽红亮,软而不烂,肥而不腻,香糯味醇,入口即化,可谓色香味俱全,苏东坡拿它当早饭,一口气能吃两大碗。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从刷锅开始,加多少水,用多大火候,煮多长时间,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苏轼焖肉一经问世,就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南方各大餐馆酒店纷纷引进为特色招牌菜。后来,苏轼又在杭州任职,在他的大力推广下,这道菜从江南走向全国,成为流传至今的中华美食,后世以发明人的名字将其命名为“东坡肉”。
壹
苏菜、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里都有这道菜,虽然做法各不相同,但都叫东坡肉,以至于全国好几个地方争,到底哪里才是东坡肉的故乡?
东坡肉历史悠久,形成于徐州,发展于黄州,光大于杭州,在全国各地厨师的不断完善下,成为中华美食大家庭中一道名菜。
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也是苏轼的最爱,用来下酒的话,他一顿能吃一只。
早晨两碗东坡肉,晚上一只东坡肘子,这么吃谁受得了?
很快,苏东坡上火了,两眼赤红,疼痛难忍,跑去看大夫,大夫一见就埋怨:“你怎么现在才来啊?”
苏轼听了大夫这话吓了一跳,赶紧问大夫:“怎么了?很严重吗?我的眼睛是不是保不住了?”
大夫说:“不是,我是说,你再晚来一会儿,我就下班了。”
苏轼说:“好吧,我这种情况,您看应该怎么办?”
大夫龙飞凤舞给开了几服药,再三叮嘱苏轼:“要忌口,不能再吃肉了。”
苏轼一听就急了,不让吃肉,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当天回去,他在黄州日记中写道:“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我眼睛疼,又不是嘴巴疼,凭啥不让我吃肉?
照吃不误。
苏东坡一直跟别人说自己信仰佛教,平时佛珠手串不离手,也有几个大师朋友,没事儿喜欢跑到庙里,喝个茶,参个禅,打个坐,拜个佛,念个经。
据《东坡志林》记载:“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
和尚说:“饮酒吃肉,这是犯了大戒,吃肉了就不能诵经,漱口管什么用?”
苏东坡说:“惭愧,看来要那些高僧大德才可以。”
贰
苏轼因言获罪,被贬异乡,换作旁人,多半意志消沉,一蹶不振。但苏轼不同,他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善于苦中作乐。
到了黄州,他发现,这个地方紧临长江,鱼和竹笋特别美味,十分欣喜,作《初到黄州》诗一首: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什么地位,什么金钱,什么名誉,除了吃喝,都是小事。
苏轼不光会做肉,做鱼也是一把好手,“在黄州,好自煮鱼”,“尝亲执鎗匕,煮鱼羹以设客” ,亲自下厨烹饪。
他在《煮鱼法》一文中,详细介绍了鱼的做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
味道咋样?“客未尝不称善”,“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客人吃了没有不夸好的,苏轼出品,风味独特,谁吃谁知道,不多说了。
一个真正的吃货,就是不光会吃,还会做;不光自己一个人吃,还要时不时请别人一起吃,对别人的邀请,更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你请我帮忙写个诗填个词,对不起,没时间。你要请我吃饭?好的,没问题。
没人请也没关系,看谁家做好吃的,咱主动点,自己去。
隔壁老刘家做米粉饼子,香气四溢,苏轼闻着了,一定会上门蹭饭,顺便再喝两杯,酒足饭饱之后,赋诗二首:
一杯连坐两髯棋,数片深红入座飞。
十分潋滟君休诉,且看桃花好面皮。
野饮花间百物无,杖头惟挂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这首诗没听过吧?酒后戏作,不值一提,比不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有名。
但这首诗的题目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因为这可能是宋代诗词中,标题最长的一首,一共五十五个字——“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邠老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著水来否后数日余携家饮郊外因作小诗戏刘公求之二首”。
为了蹭人家顿饭,苏轼也是拼了。
叁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浮沉,数次被贬。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一○九四年),五十八岁的苏东坡又被贬到了更偏远的广东惠州。
宋代的广东可不比现在,那是一个穷乡僻壤、全国最贫困的地区,食物极度匮乏,根本没有猪肉可吃,“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整个集市一天只杀一只羊,价钱贵得离谱。
怎么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能难倒一个吃货,买不起羊肉,就买便宜的羊脊椎骨,俗称羊蝎子。买回来以后,苏东坡一头扎进厨房,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发明了苏轼牌烤羊蝎子。
在给弟弟的信中,苏轼不厌其烦地讲述烤羊蝎子的美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吃法就像吃螃蟹,几天吃一次,感觉还大补呢。
“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兄弟你这三年一直在吃单位食堂,是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不是开玩笑,确实好吃,唯一不好的是,每次骨头都被啃得太干净,家里的狗都有点不高兴了。
吃完羊蝎子,再上一道餐后水果,广东这个地方,啥都缺,就是不缺水果,特别是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瑶柱、河豚鱼近之耳” 。只有干贝与河豚可以媲美。
怪不得“一骑红尘妃子笑”呢,苏轼吃荔枝不要命,一天能吃三百个,大快朵颐之后,作《食荔枝》诗一首: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哪怕为了荔枝,做个广东人,也挺好。
没想到,没过几年,广东人也不让做了,朝廷又将苏轼调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海南儋州。
别说在宋代,就是现在,那里也是天涯海角。那一年,苏轼已六十二岁高龄,到岛上一看,“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蛮荒之地,要啥没啥,苏轼不由感叹:“一把年纪来这种地方,估计是回不去了,到了海南,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做口棺材,第二件事就是找墓地,死了就埋葬在这里。”
既来之,则安之,青山处处埋忠骨,哪里都有好吃的。在儋州,苏东坡的饮食结构又有了新的拓展,这么说吧,在海南,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万物皆可食。
刚开始苏轼也不适应,看到闻到就想吐,可入乡随俗是吃货的基本功,苏东坡慢慢也就习惯了这些杂七杂八的野味。
除此之外,苏轼在海南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一种特别好吃的海鲜:生蚝。
在《食蚝》一文中,苏轼介绍了他做生蚝的方法:“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
简直太好吃了,忍不住写信告诉儿子:“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千万别告诉朝中的叔叔们,万一他们知道了,都争着来海南,那就糟了。
肆
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朝廷大赦天下,苏轼终于被调回京城,返乡途中,经过常州,有人请他吃河豚。
河豚,号称“扬子江中第一鲜”,是鱼中的王者、苏轼的最爱。早年苏轼曾有诗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吃河豚,焉知鱼味?虽说做不好的话容易中毒,但这样的人间极品,岂能错过?苏轼欣然赴宴。
席间,主家小心翼翼地问:“苏老师,味道咋样啊?”
人家为啥要请你吃饭?就是想让你给点评一下,毕竟以苏轼在餐饮界的名望,美言几句的话,名人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可苏东坡呢,根本不理人家,埋头猛吃,一言不发,直到把盘子里的鱼吃得一干二净,才放下筷子,长出一口气,说了一句:“也值得一死。”
一语成谶。几天后,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
作为一代文学巨匠,提起苏东坡,人们总是先想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其实,苏轼自己心里最清楚,他真正喜欢和看重的,并不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而是——吃。
苏东坡爱吃,懂吃,会吃,在他流传下来的众多诗词中,有五十多首与吃有关,猪肉、羊蝎子、兔肉、河豚、鲫鱼、鲈鱼、螃蟹、竹笋、荔枝、龙眼、桃、梨、枣、蒲桃、石榴、黄柑……凡美味皆可入诗。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食,更是数不胜数: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墨鱼、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虾……
苏轼的一生,是在美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一生。林语堂曾评价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少说了一句,苏轼还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美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