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唯有青楼
?
北宋皇祐五年(公元一○五三年)冬,襄阳城内,大雪纷飞,万物肃杀。
这一天,城里所有的青楼妓馆都挂出了暂停营业的告示,很多人都在议论:这是怎么了?
其实,对于娱乐圈来说,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大宋著名词人、婉约词派杰出代表、金牌词作者柳永先生今日出殡。
据《大宋娱乐周刊》报道,三天前,著名词人柳永在湖北襄阳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柳永客死异乡,身边既没有亲人,也没留下什么财物,可以说是身无分文,后事怎么办?
青楼的姐妹们聚在一起商量,说咱唱的歌都是柳老师给写的词,而且人家平时也没少照顾咱的生意,一辈子的钱都花在青楼了,如今人没了,咱可不能不管,情义无价,众筹募捐,说啥也得把柳老师的后事给办了。
欢场无情人有情,人间处处充满爱,襄阳城各大青楼的小姐姐们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并自发成立了“柳永治丧委员会”,硬是把柳永的后事办得排排场场、风风光光。
柳永出殡当日,襄阳各青楼妓馆停止一切娱乐活动,闭馆默哀,全城青楼的小姐姐们悉数到场。明代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中描述当时的场景:“只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一不到,哀声震地。”数万群众走上街头,冒雪为柳永送行,场面颇为壮观。
而且,每年清明,青楼的小姐姐们都会结伴到坟前祭拜,逐渐成为行业惯例。
此事详见南宋祝穆所撰《方舆胜览》:“柳永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资葬于南门外。每春日上冢,谓之吊柳七。”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布衣词人,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声望,死后受到整个行业的悼念和推崇?
壹
柳永,原名柳三变,因为在家排行老七,也有人叫他柳七。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柳宜原本是南唐李后主手下的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归顺大宋,因为是投降过来的人,所以被降级安排,当了一名县令。
作为一个“官二代”,柳永自幼聪颖好学,文采出众,尤其擅长诗词。在老家福建武夷山脚下的崇安,柳三变远近闻名,与哥哥柳三复、柳三接一起,并称“柳氏三绝”。
学而优则仕,到了十八岁,柳永主动跟家里提出,要进京赶考,家里对此当然是全力支持。
从福建崇安到河南开封,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柳永带足了银子,提前半年出发。
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前,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你长这么大第一次单独出远门,我得提醒你几句,到了大城市花花世界,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但千万不要沉迷,还是应该以事业为重啊!”
柳永一脸正气地说:“母亲,你放心吧,我对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不感兴趣,保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北宋咸平五年(公元一○○二年),柳永离开家乡,带着亲人的期望和重托,赴京赶考。
北宋仁宗年间,国泰民安,经济富足,南方大城市娱乐业发达,酒肆客栈、勾栏瓦舍、青楼妓馆鳞次栉比,而且宋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宵禁制度的朝代,每到夜晚,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一路上,柳永真是长了不少见识,果然见到了许多县里没有的东西。原来城里的月亮就是比家乡的圆,城里的小姐姐也比家乡的妹子好看,而且,她们都好有爱心,不嫌弃你丑,不要你负责,不要任何名分,不要你买礼物,只要每次给她两百元就陪你聊天,三百元就陪你喝酒唱歌弹琴跳舞……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在北宋的娱乐之都杭州,柳永彻底沦陷了,管他什么考试呢,先玩够了再说。
就这样,柳永以欢场为家,终日沉溺于青楼,乐不思蜀,居然放弃了东京汴梁的礼部考试。
没钱了就找父母要,今天说报了个一对一考前强化辅导班要交学费,明天说要买复习资料,后天又说要请监考老师吃饭,各种理由,一直跟家里连蒙带骗地要钱,大把银子都花在了青楼,在杭州逗留了足足两年时间。
贰
柳永太喜欢杭州了,想干脆在当地找个工作定居下来,毕竟一直骗家里钱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沉下心来,连续三天没有去青楼,在住所苦心创作了一首赞美杭州的诗词《望海潮》,准备以此为敲门砖,献给杭州知府,求得一个职位。
这是柳永早期诗词的巅峰之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展现了杭州的繁华和西湖的美景,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河清海晏、岁月静好、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画卷,满满的正能量。
词写好了,却无法递到知府大人手上。知府大人日理万机,岂是一个老百姓想见就能见的?
对此,柳永自有办法。他打听到知府平时最喜欢去一家青楼,就过去把词免费送给那里的歌妓,叫她们排练好,等知府什么时候来了,点歌环节,就唱这首,保准知府大人满意。
果然,知府大人听到了这首词,大为赞赏,问歌妓道:“这歌谁写的词?写得不错嘛,完全可以作为我们杭州的市歌啊。”
歌妓告诉他,这首词出自一个叫柳三变(当时尚未改名为柳永)的人之手。
为此,知府大人在百忙中专门抽时间接见了柳永,对柳永的这首词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勉励他继续努力,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柳永激动地表示,杭州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争取为杭州这座全国文化娱乐之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见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结束,知府大人对这个年轻人的才学十分欣赏,但是并没有给柳永安排任何职位。
柳永很生气。但值得宽慰的是,虽然求职未成,这首《望海潮》却一炮走红,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连续数周雄踞大宋十大流行金曲排行榜榜首。柳永名噪一时,也因此奠定了他词坛新秀的地位,各大青楼的当红歌女纷纷找柳永约稿,柳永一时竟应接不暇。
传闻,若干年后,金国皇帝完颜亮读了柳永的这首词,对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和“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富庶繁华十分向往,决心“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于是挥师南下,入侵大宋。
叁
柳永在杭州生活了两年,把全城的青楼玩了一个遍,难免心生厌倦,便又到了苏州,后来又到了扬州。果然,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其中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柳永那几年,可谓“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一○○八年),柳永终于到了京城汴梁。
此时,距离他离开家乡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时间,父母非常恼火,问这么多年你都干什么了?
柳永说我也没闲着啊,一直忙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来不及了,明年科举,“定然魁甲登高第” ,等我好消息吧。
柳永在汴京咬牙复习了一年功课,第二年春天,踌躇满志应试,答题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全场第一个交卷,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满面春风,志在必得,不少考生家长羡慕:“啧啧,你看人家孩子。”
但是,意外不期而至,柳永初试就落榜了。
什么情况?不应该啊,自己估分起码六百分,怎么可能落榜呢?
柳永要求查卷,主考官告诉他,不是分数问题,是政治思想问题。对于此次考试,上级明确指示:“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糜者,皆严谴之。”
就是说,文章必须弘扬正能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作文内容格调低下的考生,就算写得文采飞扬、天花乱坠,也一律不予录取,您写的那个,经鉴定,属于三俗作品,低俗、庸俗、媚俗,懂了吧?
柳永一听,当时就傻了:我酒席都订好了,你跟我说没考上?!主考官的眼睛是什么时候瞎的?你们不录取我,不是我个人的损失,是整个大宋的损失你们知道吗?算了,老子以后再不求取什么功名了。
愤懑失意的柳永回去就写了一首牢骚满腹的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道出了广大落榜考生的心声,可谓直击痛点,所以很快在坊间流行开来。
柳永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只顾逞一时口舌之快,正是这首词,断送了他一生的仕途。
肆
柳永说从此不再求取功名,那都是气话。男人嘛,总得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个一官半职才好在社会上混,哪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理想呢?胜利往往出现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公元一○一五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科举,第二次落榜;
公元一○一八年,柳永第三次参加科举,第三次落榜;
公元一○二四年,柳永第四次参加科举,第四次落榜。
屡战屡败之后,柳永决定再也不考了。这些年来,柳永沉迷于烟花柳巷,不但耽误了学业,也影响了自己的名声。大家都知道柳永是专门为青楼歌妓写艳词的人,这样一个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怎么能吸收到朝廷里呢?
据说,柳永第四次参加考试的时候,已经晋级到了复试阶段,宋仁宗亲自阅卷。
宋仁宗平素也喜爱诗词,但文风一向儒雅,对柳词的“浮艳虚美”极为反感,特别是读了柳永第一次落榜写的那首《鹤冲天》之后,更是不满:“什么叫‘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大笔一挥,直接把柳永给淘汰了。
后来,还有人拿着柳永的词专门向宋仁宗推荐,说您看这词写得确实不错,不但在娱乐圈特别流行,在群众中也很有影响,“凡井水处,皆歌柳词”,年度十大流行金曲评选,柳永每年都有好几首上榜,确实是个人才,是不是可以破格录用,给他安排个职位?
宋仁宗一语不发,提笔在上面批了四个大字:“且去填词。”既然如此擅长填词,那就填词去好了,要什么工作?
皇帝这样批示,相当于断了柳永的仕途,从此,柳永不再追求功名,以青楼为家,流连于京城各大欢场。你要找他,他不是在青楼,就是在去青楼的路上,以作词为生,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光靠写词就能维持生活,而且是这种花天酒地的生活吗?
对柳永来说,完全没有问题。当时,柳永在京城娱乐圈极受欢迎,歌妓如果不会几首柳永的词,在这一行根本就混不下去,因为柳永的词点唱率实在太高了。一些三四流歌妓,往往因为拿到了柳永的新词首发,就一炮走红,跻身一线明星行列。
人人都以能得到柳永的青睐为荣,青楼内部甚至有这样的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据宋人罗烨《醉翁谈录》所述:“耆卿(柳永)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也就是说,柳永逛妓院,不但不用花钱,还能挣钱。
伍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柳永在失恋苦闷中写下的一首《蝶恋花》。
柳永本来在家乡是有妻子的,但自从十八岁离开故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在漫长的青楼生涯中,柳永先后谈过数不清的女朋友,每一段感情都是全身心投入。在柳永的内心深处,他从来没有看不起这个职业,工作只有分工不同,哪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柳永的历任女友都是青楼歌妓,包括(排名不分先后):虫虫、香香、英英、瑶瑶、心心、佳佳、酥酥……
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是有据可查、曾经写进词里的。
比如,写给香香的《昼夜乐》:“秀香家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
写给英英的《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
写给瑶瑶的《凤衔杯》:“有美瑶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
写给心心的《木兰花》:“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
写给佳佳的《木兰花》:“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
写给酥酥的《木兰花》:“酥娘一搦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
写给虫虫的《集贤宾》:“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
这其中,虫虫是柳永最喜欢的一个,两人相爱时间最长,柳永为她写的诗词也最多。
虫虫因此动了真情,缠着柳永让他为自己赎身,要与他厮守终生。柳永虽然喜欢虫虫,但是,谁愿意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呢?虫虫每每谈及此事,柳永就顾左右而言他,躲躲闪闪,虫虫很生气,两人感情因此陷入低谷。
后来,柳永又有点后悔了,回过头找虫虫,请求她原谅。下面这首《征部乐》,就是柳永写给虫虫的表白词:
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每追念,狂踪旧迹。长只恁,愁闷朝夕。凭谁去,花衢觅。细说此中端的。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
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况渐逢春色。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
“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宝宝,这次我一定好好待你,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好吗?
虫虫才不信柳永的这番鬼话,说:“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坚决要跟柳永分手。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因为事业受挫,原本就有些消沉,如今最喜欢的恋人又闹分手,一时万念俱灰,心情差到了极点,感觉人间不值得,一切都没有意义,决定离开京城,南下漂泊。
临行前,柳永与虫虫见了最后一面。
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知了在寒风中凄凉地鸣叫,十里长亭渡口,曾经的一对恋人手拉着手,泪眼相对,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
分别后,柳永在途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陆
柳永离开京城后,仍以填词为生,浪迹天涯。
这期间,因为空虚寂寞无聊,他曾经偷偷回来过一次,见汴京繁华依旧,但知交零落,物是人非,旧日情人都已有了新的男友、新的生活,不由感慨万千,自己留在这里也是徒增伤感,于是再次离开京城,四处云游。
景祐元年(公元一○三四年),宋仁宗为彰显朝廷宽厚爱才之心,特开“恩科”,也就是对历届科举考试多次落榜、屡战屡败的大龄考生放宽录取尺度,进行一场照顾性的特殊考试。
柳永闻讯,从外地星夜赶往京师应试,为保险起见,吸取以往教训,特地将自己的名字柳三变更名为柳永。
录取条件放这么宽,再考不上就说不过去了。这一次,柳永终于登上了进士榜,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之职,从八品。
这一年,柳永已经整整五十岁了。
所以,什么无心仕途,什么淡泊名利,什么视功名如粪土,都是没办法才那么说的,真给你个当官的机会,没几个人愿意放弃。
这之后,柳永才算进入体制,有了正经工作,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浙江定海晓峰盐监、泗州判官、著作佐郎、西京灵台山令、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等职。
但柳永本性丝毫不改,任职期间,青楼妓馆依然是他最常去的地方。
在宋代,官员逛青楼是允许的,不算是生活作风问题。皇帝本人有时也出入青楼。
柒
柳永一生流连青楼,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动力。
宋词是可以用来唱的,所谓词牌,既是文字的格式,也是旋律曲调,都是固定的,所以,写词也叫填词。
有宋一朝,一共诞生了八百八十多个词牌,柳永一个人就原创了一百多个,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人。
在柳永之前,词坛流行的是小令,特别短,一共二三十个字,你一瓶啤酒还没喝完,那边就唱完了,不过瘾。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上下两阕,动辄一百多字,曲调舒缓,意境深远,回味悠长。可以说,柳永以一己之力,将宋词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柳永的词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大宋娱乐行业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对后世许多诗词名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另一位大词人苏轼,每有新作,都忍不住问别人:“我写得怎样?跟柳永相比如何?”
别人回答得也很巧妙:“柳永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青楼女子,执红牙板,歌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则须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歌唱大江东去。”
一个是婉约派的代表,一个是豪放派的掌门,双峰对峙,实在难分高下。
但苏轼本人对柳永的评价却十分矛盾,既欣赏他的文采,又看不起他的风格。
学生秦观词中曾有“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句子,苏轼看了很不高兴:“你这孩子咋不学好呢?这不就是柳永的画风吗?”
秦观赶紧辩解:“我咋能学他呢?老师你看,我这不,到关键时候就掐了吗。”居然以跟柳永词风相近为耻。
柳永在京城求职期间,曾求见当朝宰相晏殊,也就是晏几道的父亲。因为晏殊也喜欢写词,柳永就想拉拉关系走个捷径。
晏殊问他:“你都会干什么啊?”
柳永也是不会说话:“跟您一样,喜欢作词。”
晏殊当时就不高兴了:“谁跟你一样,我虽然也作词,可写不出‘针线闲拈伴伊坐’那样的三俗句子。”说罢,拂袖而去。
柳永心里不服气啊,“针线闲拈伴伊坐”咋了?什么叫三俗,这是贴近生活好吗?就你们写的那些高雅?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我觉得,群众喜欢的才是最好的,你们拼命贬低我,打压我,其实就是嫉妒。听听外面的歌声,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群众爱听谁吗?
柳永流传下来的词共有两百多首,虽然描写青楼歌妓与男女情爱的作品占了大部分,但据此就说人家低俗、庸俗、媚俗,确实有失公允。下面这首《**新》,大概就是柳词中尺度最大的了:
欲掩香帏论缱绻。先敛双蛾愁夜短。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衾图?暖。
须臾放了残针线。脱罗裳,恣情无限。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
你看,用词非常含蓄,非常克制。
什么叫**词艳曲?什么叫三俗?一直打压柳永、以词风儒雅著称的仁宗皇帝没具体解释,不过他的后代出了一个叫赵佶的,史称宋徽宗,据说曾为情人李师师写过一首《醉春风》,虽不为正统词集所收录,却在民间广为流传,那样的,才叫三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