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

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八五五年)三月,一年一度的进士科全国统一考试拉开了帷幕。

天下举子汇聚长安,人人面色凝重,就连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开考前二十分钟,在监考人员的引导下,考生有序进入考场,对号入座。

一位中年考生的出现,引起了监考人员的注意。

不是因为他年龄大,科举考试没有年龄限制,满头白发的考生随处可见。

也不是因为长得丑,毕竟不是选秀。主要是因为,这位考生大家太熟悉了,这几十年来,年年应考,年年落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江湖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就是著名科举钉子户——温庭筠。

“把这个人的座位给我调换一下。”发卷前,主考官专门让人把温庭筠的座位换到自己眼皮底下。

我倒要看看,你这次还怎么作弊!

这些年来,温庭筠频繁参加科举考试。坊间传言,这人考试根本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专门充当枪手,替别人答题。

前几年,大唐曾发生过一起考试作文泄题案,当年的考生成绩被宣布作废,朝廷处理了一大批相关人员,轰动一时。

而那次考试的满分作文,据说就是温庭筠代写的。因为缺乏证据,当时没有追究温庭筠的责任,这次说什么也得盯紧了,敢有一点小动作,立即拿下,老账新账一起算。

被考官当作重点监控对象,温庭筠很生气,众目睽睽之下,无计可施,只得匆匆答完自己的试卷,提前交卷离场。

主考官扬扬得意:傻眼了吧,再怎么高明的作弊手段也逃不过我的火眼金睛。

没想到,第二天,一条可怕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考试的时候,温庭筠居然给八个考生传了答案。

当天晚上,温庭筠还发了一条朋友圈:盯得太紧,我已尽力,没照顾到的兄弟们,对不住了。

朝野上下为之震惊,调监控反复回放,就是查不出问题出在哪儿。这家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难道失传已久的武林绝技“传音入密”又重现江湖了吗?直到今天,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新唐书·温庭筠传》记录了这次作弊事件的始末:“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

温庭筠既然这么有本事,为啥自己每次考试都落榜?为啥不好好求取功名,偏要替别人当枪手?

别提了,说起来都是泪。

温庭筠本是名门之后,祖上温彦博曾在唐初做过宰相。作为官N代,温庭筠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唐才子传》中称其:“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

从参加乡试开始,温庭筠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无敌。《北梦琐言》中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就是说每次参加考试,这货把手往袖子里一叉,闭着眼睛打好腹稿,然后提笔蘸墨,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每叉一次手,就写成一篇赋,叉八次,八篇不同韵律的小作文完成,交卷,走人。江湖人称“温八叉”。

在诗词创作上,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个人公众号“温柔似水”拥粉无数,随便一首诗都是爆款,发出去就是10万+。

既然这么牛,为什么一直没有考取功名?吃亏就吃亏在他的行为处事上。

温庭筠平素放浪酒色,恃才自傲,尤其喜欢讥讽权贵,从来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不知道无意间得罪了多少人。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八三九年),二十七岁的温庭筠第一次进京赴考。

当时的温庭筠已是网络大V,诗词文才名满天下,长安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争相与之结交。温庭筠素来“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进京后,别的考生都抓紧最后时间埋头复习功课,温庭筠则终日与京城纨绔子弟混在一起,纵酒放浪,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其中,包括当朝宰相的儿子令狐滈。

考试在即,如此放纵,自然是胸有成竹,初试成绩揭晓,温庭筠名列第二。

功名富贵就在眼前,谁也没料到,最后礼部复试那一天,温庭筠居然弃考了。

什么情况?别人问起来,温庭筠支支吾吾死活不肯说,因为实在说不出口。

就在考试前一天晚上,他在怡红院喝多了,夜宿青楼,第二天早上没爬起来。

许多人为他感到惋惜,温庭筠却满不在乎,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大不了明年再考一次呗。

到底还是年轻,那时他还没有意识到,机会只有一次,命运的大门已经关闭。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就不再。

更糟糕的是,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会顺便用门夹了一下你的头。

当朝宰相令狐绹爱惜温庭筠之才,说你也别回老家了,就留在我府内,跟我儿子一起复读,准备明年再考吧。

就这样,温庭筠留在了宰相府。

别的考生都快羡慕死了,还没被录取就跟领导走得这么近,还住在人家家里,对一般人来说,这等于一只脚已经迈进了成功的大门。

温庭筠可不是一般人,他有一项特殊技能,就是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有一次,唐宣宗在宫里搞晚会,需要为《菩萨蛮》乐曲填词,令狐绹为了讨好皇帝,就让温庭筠填了一首,然后拿去进献给唐宣宗,谎称是自己的作品。

事前令狐绹再三告诫温庭筠,这事儿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皇帝拿到诗词后很是喜欢,交给演员排练,当天晚会的压轴曲目,就是这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表演赢得满堂彩,满朝文武和唐宣宗一起,都夸赞宰相诗词功底深厚,文采斐然。令狐绹谦虚地说:“过奖过奖,信手涂鸦之作,让领导和同志们见笑了。”

君臣皆大欢喜,温庭筠听说之后,按捺不住心中的得意,到处跟别人说:“晚会上那首《菩萨蛮》并不是令狐宰相的原创,你们知道吗?真正的作者是我!是我!是我温庭筠!”

还发朋友圈炫耀,弄得天下尽人皆知,把令狐绹给气得七窍生烟,说你这不是成心让我难堪吗。

还有一次,唐宣宗作了一首诗,里面有“金步摇”一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对仗语,请教令狐绹,令狐绹回家就问温庭筠,温庭筠马上对以“玉条脱”。

令狐绹没听懂,问:什么脱?啥意思?出自什么典籍?温庭筠回答说,出自《南华经》第二篇。

第二天,令狐绹把“玉条脱”这词跟唐宣宗一说,唐宣宗说绝妙啊,宰相果然学识过人。

如果到此为止,也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温庭筠偏不,他非要对令狐绹补上两句:“《南华经》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大人在处理公事之余,也应该读点古书啊。”

堂堂一国宰相,居然被晚辈如此教训,令狐绹的面子上挂不住了:老子供你吃供你喝,你还这样羞辱本相,实在是不识好歹。

令狐绹面色一沉,拂袖而去。

由此,令狐绹认定此人情商过低,完全不通人情世故,纵有才学也是枉然,这种人即便从政,也是烂泥扶不上墙。

所以,在之后的每一次科举考试中,不论温庭筠成绩如何,令狐绹都从中作梗,坚决不予录取。

那段时间,温庭筠离开了宰相府,一直在长安复读备考,连续多年,屡试不第。他心里怎么也想不通,后来在别人的点拨下,才算明白了事情的起因,不由得一声长叹,作诗感慨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梦想一旦破灭,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边无际的堕落。

生活原本就**的温庭筠此后更加沉溺于酒色,终日混迹于青楼妓馆,所写的诗词也大多是一些花间月下、闺情绮怨的**词艳曲。所谓“花间词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科举考试还是每年参加,但温庭筠已不再对录取抱有任何希望,纯粹是赌气。

而且,为了维持生计,温庭筠开始“以文为货,搅扰科场”,替考代笔传纸条,各种作弊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以致恶名远扬,人称“江湖第一枪手”。

这样下去,一个天才不就毁了吗?

温庭筠有个表哥叫姚勖,是唐朝名相姚崇的五世孙,当时在湖州任刺史,不忍心看他这样沉沦下去,就鼓励他振作起来,不要辜负了自己的才华。

温庭筠说我跟你不一样,你是朝廷高官,前途无量,我一介书生,没钱没地位,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哪有心思干别的。

姚勖当即慷慨解囊,资助了温庭筠一大笔钱,以解除他的后顾之忧,让他认真读书,全身心投身文学创作。

温庭筠果然没有辜负表哥的一番好意,拿到钱之后,一头扎进青楼妓院,醉生梦死,花天酒地,不出半个月,就把钱挥霍一空。

姚勖听说后气得几乎吐血,恨铁不成钢,亲自带人把温庭筠从妓院拉了出来,当街一顿胖揍,然后把他赶出了湖州。

此事在《玉泉子》中有记载:“温庭筠有词赋盛名,初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扬子留后姚勖厚遗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勖大怒,笞且逐之。”

温庭筠受到这番羞辱,也觉得丢人,回家跟姐姐哭诉。温姐是个暴脾气,一听就不干了,敢欺负我兄弟,你不想混了,立刻杀到姚勖府上,大闹一场。

温庭筠的姐姐替他辩护道:“不就是去个青楼吗?谁还没年轻过!你竟然当众殴打他!他好歹也是个读书人,你让他以后还怎么在社会上混?他找不到女朋友你负责啊?找不着工作你养他啊?”拉着姚勖的袖子死活不松手,又哭又闹,鸡飞狗跳。

姚勖前科进士出身,书香门第,温文尔雅,哪见过这等泼妇,加上年纪大了心脏不太好,被这么一折腾,连吓带气,没几天,竟一命呜呼,死后葬于东都洛阳。

《玉泉子》记述了这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往事:

(温氏)前执勖袖大哭,勖殊惊异,且持袖牢固,不可脱,不知所为。移时,温氏方曰:“我弟年少宴游,人之常情,奈何笞之?迄今无有成遂,得不由汝致之?”复大哭,久之方得解。勖归愤讶,竟因此得疾而卒。

好心没好报,摊上这样的亲戚,算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2008年11月,在洛阳万安山脚下的伊川县彭婆镇许家营村,姚勖墓志被考古人员发现,目前存放于洛阳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内。

为什么古代的文人都喜欢流连青楼?

比如温庭筠,长得奇丑无比,属于照片贴门上就能辟邪那种,人送外号:温钟馗。要长相没长相,要事业没事业,就会写几首小诗小词,这样的大龄社会底层,在外面的话,谁家姑娘会喜欢?

只有在青楼,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温庭筠唯一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发生在青楼。

不是跟某个妓女,而是跟一个叫鱼幼薇的小女孩。小鱼出身贫寒,自幼丧父,跟母亲一起在妓院负责洗衣做饭。温庭筠认识她的时候,她才十一岁。

鱼幼薇不但长得眉清目秀,颇有姿色,而且爱好文学,知道青楼里小姐姐们唱的那些好听的小曲儿,许多都出自这个大胡子叔叔之手,所以,对温庭筠十分仰慕。

温庭筠也喜欢小姑娘的聪明伶俐,乖巧可爱,一来二去,便收她为弟子。二人以师徒相称,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转眼,鱼幼薇到了十四岁,情窦初开,小萝莉爱上了怪叔叔,主动示爱,一首《冬夜寄温飞卿》,摆在了温庭筠的案前: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随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这首诗如怨如诉,字里行间流露着无尽的孤独、凄凉和哀愁,如果简单翻译一下,就三个字:我想你。

这分明是一封情书啊!温庭筠看罢,当即陷入痛苦的矛盾纠结之中。

温庭筠已年过半百,虽说当时嫁娶并没有年龄限制,但温庭筠总觉得师生之间发生这种事有点不地道,非君子所为。

在这里必须表扬一下温老师,他坚守做人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抵制住了**,不但拒绝了对方的一时冲动,还主动把她介绍给自己好友的儿子李亿为妾。

可惜鱼幼薇嫁到李家后,被李亿的大老婆百般刁难,一天好日子也没过上,最后竟被赶出了李家大门。

此时,温庭筠早已离开长安,音讯皆无。

在联系不到老师的情况下,万般无奈的鱼幼薇选择了在一座道观出家,道号“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这首《赠邻女》,就是鱼玄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坠入深渊的标志。

空虚寂寞的她,在咸宜观中收了几个女弟子,然后在门上贴出一张告示:“鱼玄机诗文候教。”

名为研讨诗文,但又特别注明:“然蕙兰弱质,不能自持,复为豪侠所调,乃从游处焉。”

啥意思?读过书的人一看就明白,这就是个披着文化交流外衣的妓院。

那干吗不直接一点,还遮遮掩掩的?因为这是道观,总得顾及一下社会影响。

鱼玄机毕竟是个文艺女青年,跟社会上那些失足妇女不一样,讲情调,讲品位,以诗词研讨的形式,针对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的高端客户,大家聊得开心,情投意合,那就接着往下进行。

鱼玄机既貌美又有才,自小在青楼长大,耳濡目染,经验颇为丰富,又是文坛大咖温庭筠的绯闻前女友,“于是,风流之士,争修饰以求狎” 。咸宜观一时门庭若市,生意十分火爆。

可惜好景不长,乐极生悲,几年后,因为争风吃醋,鱼玄机失手打死了道观里的侍女,被大唐法院以故意伤害致死罪处以极刑。那一年,鱼玄机才二十七岁。

过了很久,温庭筠才在千里之外辗转得到这个消息。当时,年逾花甲的温庭筠呆坐在窗前,凝望远方,长叹一声,半晌不语。

因为恃才自傲,得罪权贵,屡试不第,加上举止放浪,行为不端,温庭筠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

虽说在诗词方面有所成就,被视为晚唐诗歌界的一面旗帜,但因学历所限,温庭筠在事业上并无建树,只做过县尉、巡官、检校员外郎这一类的小官。

直到晚年,皇帝、宰相都换了人,唐懿宗时,又有人举荐温庭筠,说既然此人常年混迹于考场,有丰富的考试和作弊经验,何不量才而用,发挥他的特长,让他负责科举考试?

唐懿宗说有道理啊,当即任命温庭筠为国子监助教,从六品,专门负责科举考务。

这是温庭筠事业的顶峰。

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温庭筠第一次以主考官的身份出现在科举考场,那一年,他已经六十五岁了。

如鱼得水的温庭筠决心不让自己的悲剧重演,一上任,就大胆改革科举录取制度,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生不但可以申请查分查卷,还把准备录取的考生作文试卷张榜贴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这下官员们慌了,以宰相为首,各部门纷纷上书弹劾温庭筠不按规矩办事,擅自更改祖制,要求将其调离工作岗位。

调令很快就下来了,温庭筠被贬为方城县尉,即刻到任。

广大考生及家长闻讯,都为温庭筠鸣不平。温庭筠离任之际,他们箪食壶浆,十里相送。

诗曰: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霑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饮绿醽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远,犹隔千山与万津。

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温庭筠黯然离开长安。不久,抑郁而终,享年六十六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