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杀人,逼死朋友之妻,是真的吗
?
那天,刚刚过完七十大寿的白居易把自己最宠爱的两个侍妾叫到床前,拉着两个人的手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老了,无所谓了,你们还年轻,来日方长啊,放心去吧。”
两个侍妾泣不成声:“不,我们不走!说好了是一辈子,差一年,差一个月,差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 ”
白居易长叹一声道:“唉,别傻了。”说完,紧闭双眼,不再说话。
这两名侍妾,一个叫樊素,一个叫小蛮,原本是杭州当红艺伎,十五岁就被白居易收入府中为妾,从杭州带到苏州、长安,最后又带到洛阳,一直陪伴在白居易身边。
史料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 白居易对这两名侍妾十分喜爱,曾作诗夸赞: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有个成语叫“素口蛮腰”,夸女子长得好看,樱桃小口、小蛮腰,即源于此。
既然如此喜爱,为什么又将两人遣散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行将就木了吗?
坊间传言,白居易晚年遣散侍妾,与多年前发生在徐州的一起自杀事件有关,事件在当年轰动一时,一个名叫关盼盼的艺伎,因为白居易的一首诗,在燕子楼绝食而死,给白居易留下了无法消除的心理阴影。
壹
故事的起因要追溯到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八○四年)。
那一年,白居易三十二岁,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朝廷中担任中书舍人,也就是给领导整整材料,写写讲话稿,工作很清闲,业余时间除了诗词创作之外,喜欢四处游**,尤其对歌舞娱乐业有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白居易利用公休假去南方,想考察一下久负盛名的江南娱乐业发展情况,途经徐州,顺道看望自己的老朋友,徐州刺史张愔。
张愔听说白居易来了,很高兴,说既然来了就多玩几天,在徐州他啥也别管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都给他安排好了。
出去玩,参加什么豪华旅游团也不如有当地政府接待。到底是老朋友,张愔对白居易的爱好十分了解,各方面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白居易在徐州度过了愉快而劳累的几天后,准备离去。临行前,张愔在当地最豪华的徐州大酒店设宴为白居易送行。
美味珍馐自不待言,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为助酒兴,张愔专门在席间安排了歌舞表演。当时最流行的宫廷乐舞,是前皇帝李隆基作曲、前贵妃杨玉环编舞的《霓裳羽衣舞》。
音乐声中,女演员翩翩起舞,舞姿柔媚,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可谓风情万种,艳惊四座。白居易当时都看呆了,目不转睛,心里暗暗埋怨张愔:徐州有如此绝色美女,为什么不早一点介绍给我认识?
旁边陪酒的一看,赶紧跟白居易说明:“这位是我们徐州的第一美女关盼盼,也是我们张大人的爱妾。”
张愔连忙谦虚地摆摆手说:“哪里哪里,小地方的寻常女子,让兄弟见笑了。”
白居易一听,原来是这种关系,不免有些遗憾。
一曲舞罢,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张愔一招手:“来来来,盼盼,过来给客人敬杯酒。”
这位关盼盼,原本是徐州名妓,场面上的人,劝酒是人家的专业:“哎呀,白大人!您是我的偶像啊,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您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我从小就会背,我就是读着您的诗长大的,等会儿您得给我签个名。这样,我先给白大人敬杯酒。”
白居易说:“不胜酒力,不胜酒力。”
白居易自号“醉吟先生”,平时还是有点儿酒量的。那天,酒不醉人人自醉,关盼盼竟然几下就把白居易给整晕了。
劝酒这种事,历来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盼盼也有点喝高了,面色绯红,醉眼迷离,如盛开的牡丹一般,越发娇艳动人。
趁着酒劲,盼盼让白居易给写首诗,白居易看着眼前微醉的佳人,沉吟片刻,提笔一挥而就:
凤拨金翎砌,檀槽后带垂。
醉娇无气力,风袅牡丹枝。
啥意思?反正就是夸人家长得好看,喝完酒以后更好看。
女人就喜欢听赞美的话,盼盼当然高兴,再三表示感谢:“我将来要是出名了,那都是您的功劳。” 事后专门让人把白老师的诗装裱了挂在客厅。
那是白居易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关盼盼见面,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次短暂的会面,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贰
在腐朽的封建社会,上流社会私人宴请,主家召妓作陪,几乎是标配,不然,就算喝再贵的名酒,大家也会觉得不尽兴。
白居易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除了喜欢纵酒寻欢之外,大概是为了激发创作灵感,经常出入各大青楼妓馆,青楼妓馆成为他重要的创作源泉。
白居易是著名的高产诗人,号称“诗王”,在流传下来的五万多首唐诗中,白居易一个人就写了三千八百多首,比李白、杜甫两人加起来的还多,产量之高,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无人可比。
其中,除了《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名篇,与青楼相关的题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除了在青楼寻欢作乐之外,白居易还在家中蓄养了大量女乐,毕竟是朝廷官员,总在外面玩影响不好。
当然,这在当时并不违法,但有名额限制,白居易时任刑部侍郎,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乐三人。
这只能勉强凑一桌麻将,肯定不够。事实上,白府女乐有上百人之多。
其中,除了我们熟知的樊素和小蛮之外,白居易在自己诗中提到名字的就有几十个。比如:
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
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
此外,白居易十分注重对新人的培养,特别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总是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比如,他在《追欢偶作》中就说过:
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女乐每三年就要更换一批更年轻的,不然就太老了。每次在外面遇到称心如意的姑娘,总是想尽办法招进府中,悉心培养。
所以,见到关盼盼的时候,白居易是动了心的,但得知佳人已被张愔纳为小妾,只得作罢。
朋友妻不可欺,做人也是要有底线的。
叁
盼盼并不是寻常的青楼女子。
史料记载,关盼盼出身书香门第,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只是后来遭遇家庭变故,才沦落风尘。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做这一行光长得好看不行,主要靠气质。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盼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才艺表现,让她在业内如鹤立鸡群,很快成为徐州娱乐圈的头牌,并因此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徐州刺史张愔。二人一见钟情,张愔不惜花重金为她赎身,将其纳为小妾,盼盼从此获得新生。
是的,盼盼的运气不错,张愔对她十分怜爱,从没有因为出身问题而对她有所轻慢,不但举办了盛大的婚宴,还专门在徐州郊外云龙湖畔为她买了一栋别墅,取名“燕子楼”,二人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也就是白居易造访后不久,张愔一病不起,最终抛下了盼盼,一命归西。
盼盼原本就是风尘女子,又正值妙龄,所有人都以为,张愔死后,她会像其他妻妾一样,各奔东西,作鸟兽散。没想到,盼盼对张愔情深义重,决心为丈夫守节。
为了消除他人的疑虑,盼盼与一位老仆人隐居郊外,闭门谢客,对外宣布,退出娱乐圈,终生不下燕子楼。
关盼盼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恪守妇道的义举,在当地被传为一段佳话。
白居易是过了许多年以后,才知道这件事的。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也就是盼盼为夫守节的第十个年头,张愔的老部下张仲素去京城出差,顺便看望在长安任左拾遗的白居易,跟他说起关盼盼为夫守节的事,白居易听罢,唏嘘不已。
当时,张仲素还拿出自己为盼盼这件事写的三首《燕子楼新咏》,请白居易点评。
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其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一十年。
其三: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徐州一别十年,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白居易感慨万千,随后也写下三首诗,唱和张仲素: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愁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忍教红粉不成灰。
故事到这里本来就可以结束了,谁也没想到,平地再起波澜,不久,关盼盼在燕子楼突然自杀了。
关盼盼之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时传言四起,众说纷纭。
经勘查,在案发现场发现死者与外界的往来书信,初步判断,关盼盼系被人用语言暴力逼迫而死。
究竟是谁逼死了盼盼?随着案件调查的逐步深入,所有的证据都将凶手指向了一个人:白居易。
肆
社会上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白居易对关盼盼的美貌垂涎已久,但碍于关盼盼是朋友之妻,无法下手。
朋友死后,白居易觉得机会来了,频频向盼盼示爱,没想到,盼盼决定为夫守节,断然拒绝了白居易。
白居易觉得很没面子,就写信嘲讽盼盼,当年张愔为你花了那么多钱,对你那么好,你要真想为夫守节,怎么不殉葬啊?怎么不跟着一起死啊?在我这儿装什么贞洁烈妇。
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讥讽盼盼: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据说,盼盼收到诗后,非常伤心,哭着对相依为命的老仆人说:“我是怕如果我殉情而死,影响我老公的声誉,所以才苟且偷生到现在,没想到白大人竟然这样说我。”
于是,盼盼含泪给白居易回了一首诗: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信寄出后,盼盼越想越委屈,越想越生气,想不到自己为夫守节十年,竟然还被人说三道四。好吧,那我就随夫君去吧。
盼盼自此绝食,临终之时,仍念念有词: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伍
白居易居然用诗逼死了好朋友的老婆,这件事是真的吗?
当时并没有正式结论。毕竟是朝廷官员,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对诗人的名誉乃至朝廷的形象都是一种损害,人死无法挽回,此事到此为止,任何人不许再议论。
所以,在唐代的史料中,只有白居易为《燕子楼新咏》唱和的那三首诗收录在《白氏长庆集》中,序言中有关于诗的来历,但并没有盼盼因诗自杀的记录。
直到南宋时期,一本叫《唐诗纪事》的书指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诗,实际上是直接写给关盼盼的,并且描述了白居易以诗相逼,导致关盼盼自杀身亡的相关情节。
到了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对这起事件做了更加详细的描写,故事由此流传至今。
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
关盼盼悲愤自杀,大大出乎白居易的意料,没想到这个女人竟然如此刚烈,不惜以死明志。白居易悔恨交加,十分内疚,为了不让自己的宠妾重蹈覆辙,他才忍痛遣散了最心爱的樊素和小蛮,临别赠诗两首:
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
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
病与乐天相共住,春随樊子一时归。
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
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
晚年的白居易定居洛阳,彻底告别欢场,开始吃斋念佛,号称“香山居士”。
除此之外,他经常与八个老人一起,聚在龙门香山喝酒吟诗、谈天说地,自称“九老会”,日子过得倒也快活。
只是,曲终人散之后,年逾古稀的白居易独坐山间,偶尔还会想起自己年轻时那些花天酒地的日子,做过的那些无可挽回的荒唐之事。
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八四六年),白居易于洛阳龙门香山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二百多年后,苏轼任职徐州,专程到燕子楼探访,抚今追昔,写下《永遇乐》词一首: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暗暗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