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1 / 1)

究竟谁才是诗坛王者

?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那么,李白和杜甫就是山顶上两个比肩而立的巨人。一个号称诗仙,一个号称诗圣,俨然光芒闪耀的一代宗师,分别代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门派,一个雄奇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在武林各霸一方,如同少林、武当,风格迥异,难分高下。

既然排名不分先后,为什么人们总说李白杜甫,从来不说杜甫李白?

论作品数量,杜甫以一千五百多首完胜李白。李白成天喝酒,留下来的作品仅是杜甫的六成;论作品质量,连元稹都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我们阿杜的诗哪里不如你家李白了?

李白排在前面难道是因为年龄比杜甫大,职位比杜甫高,酒量比杜甫大,长得比杜甫帅?文艺界难道不应该是用作品说话的吗?

别说什么以姓氏笔画为序,我数过了,巧得很,李、杜两个字都是七画。

你就说吧,凭什么李白一直排第一,杜甫永远排老二?李白和杜甫谁更牛?谁才是真正的诗坛盟主?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吵了一千多年也没分出个高下。

其实,这都是后人多事,两位当事人自己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在当时,李白和杜甫,不论从哪方面比较,都不是一个级别的,根本不存在竞争关系。

据说,李白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后来在河边遇到一个老奶奶拿根铁棍在石头上磨,李白好奇,就问:“老奶奶,您这是在干吗啊?”

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说:“这么粗一根铁棍,要磨到什么时候啊?”

老奶奶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由此幡然醒悟,开始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代诗仙,随便一首诗发出来就是10万+,名满天下,如日中天,坐拥百万粉丝,连当朝皇帝都是他的崇拜者。

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唐玄宗首次召见李白,竟然从步辇上走下来迎接 ,拉着李白的手嘘寒问暖:“欢迎来我大唐翰林院工作,一路上辛苦了,吃过饭没有?来,先吃点东西。”

随即,叫人搬来七宝床(注意,不是小板凳),请李白坐了上去,然后自己端起碗,用勺子亲手调制了一碗西安名吃羊肉泡馍递上去,一边侍奉李白用餐,一边讨好地说:“李老师虽然在民间,但您的大名我是早有耳闻,如果不是我平时积德,怎么会有幸见到您这样的大诗人?啊!”

这场面,简直让人不忍直视,别说文武百官,连杨玉环在旁边都有点嫉妒。

此事并非杜撰,《新唐书》中就是这么写的。两人边吃边聊,甚是投机,饭后,唐玄宗当场宣布了对李白的任职决定:翰林待诏。

这是一份非常清闲的工作,无须坐班打卡,就是偶尔替皇帝拟个文件,写个讲话稿,要不就是帮皇帝给杨贵妃写情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种事李白最拿手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隔三岔五进宫陪皇帝和贵妃喝酒吃饭,席间奉旨作诗以助酒兴。李白恃才傲物,谁都不放眼里,借着酒劲,敢让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

有时候,连皇帝的鸽子都敢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如此狂妄自大、目无领导,换个人试试,唐玄宗非弄死他不可。可李白不但没事儿,还被认为是潇洒有个性的表现。

李白一生创作了九百多首诗,歌颂开元盛世的正能量作品居多,内容不是游山玩水就是饮酒作乐。李白名利双收,出门有宝马香车,终日混迹于各大酒肆,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 。

再来看看杜甫。

应该说,小时候,杜甫比李白强,好孩子,爱学习,七岁就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而且从小就胸怀大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为此,杜甫发奋读书,终于在二十四岁那年,成为一个科举考试落榜生。

没错,那年杜甫从老家河南巩县来到国际大都市洛阳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

深受打击的他没有选择复读,而是以找工作为由,开始四处旅游。

钱从哪儿来?杜甫家里最初还是有点钱的,其父当时是山东兖州司马,他怎么也算是个官二代。

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家境一天天落败,越混越背。俗话说:是金子总会花光的。在生活上,杜甫后半生过得穷困潦倒,饥寒交迫,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儿子活活饿死,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最后惨死在一条破船上。

在事业上,杜甫仕途不顺,一生追求功名,但只做过拾遗和工部这样的小公务员,还因为站错队,很快就被罢免了。

在业务上,杜甫以刻苦用功闻名,一生创作了一千五百多首诗歌,虽然在数量上远超李白,诗作中也不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10万+爆款,但跟李白比起来,只能算是诗坛新秀。

在杜甫的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三吏》《三别》这种讽刺时政、揭露社**暗面、传播负能量的东西,与大唐豪迈阔大的气象不符。所以,在早期各种版本的唐诗集里,都没有收录杜甫的诗,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杜甫是谁。

直到杜甫去世四十年后,在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力推下,杜甫诗歌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最终达到了与李白并驾齐驱的地位。

元稹曾夸赞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可以说是最高评价了。

可是在当时,杜甫跟李白相比,一个是皓月当空,光华四射;一个是小星星,就算使劲儿一闪一闪眨眼睛,你也很难在浩瀚的夜空中发现它的存在。李白就是杜甫的偶像,能得到李白一个签名就心满意足了,哪敢想日后会跟人家相提并论?

所以,把杜甫排在李白后面是有道理的。

那么,李白和杜甫后来又是如何相遇相识相知的?

四月,正是洛阳最美的季节。

李白和杜甫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繁花似锦、牡丹飘香的东都洛阳。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七四四年),李白失宠于玄宗,被免去翰林待诏的职务,“赐金放还” 。也就是给了他一笔钱,把他赶出了长安。

据说是因为脱靴的事儿得罪了高力士,被挑拨离间所至。

为了排解郁闷,李白独自一人来洛阳旅游,正遇见四处找工作的杜甫。二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这次见面,后来被闻一多称作:“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据说,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刚刚失业的人心理是最脆弱的,特别需要别人的抚慰,杜甫的出现,对李白来说,不早不晚正是时候。

那一年,杜甫和李白一起,流连于洛阳的山山水水,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分别时,两人依依不舍,约定秋天的时候,开封再见。

为什么选在开封?看过了春天的洛阳牡丹,听说开封的秋菊也不错,李白那段时间突然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定要去看看。

终于盼到了秋天,两人欣喜重逢。这一次聚到一起的,还有大名鼎鼎、以边塞诗见长的高适,三人结伴而行。

李杜的第三次相聚,地点定在山东兖州。之前我们说过,杜甫的父亲曾担任过兖州司马,在当地还是有些人脉资源的,接待吃住行肯定没问题,毕竟每次都让李白埋单心里过意不去,杜甫再三强调:“这次让兄弟我来安排。”

这一次,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有了质的飞跃。杜甫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的诗句。翻译一下:白天手拉手四处游玩,晚上喝多了合盖一条被子。

这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发出来,整个朋友圈就炸了,多少人羡慕嫉妒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居然能和李白这么亲近,这是他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各大媒体纷纷找李白求证真伪,李白一言不发,越发显得高深莫测。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人结束了“**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的日子,依依惜别。

当时,杜甫并没有想到,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从此,杜甫和李白再也没有见过面。

与李白分别后的日子里,杜甫朝思暮想,夜不能寐,只能把思念寄托在笔下,先后写了二十多首涉及李白的诗。其中,直接写给李白的诗就有十五首。

我想你——《赠李白之一》:“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我又想你了——《赠李白之二》:“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春天想你——《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冬天想你——《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刮风了想你——《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送别时想你——《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喝醉了想你——《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

连做梦都想你——《梦李白二首》(其二):“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你的文采令我倾倒——《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为了你,我愿与全世界为敌——《不见》:“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就连写给八个酒鬼的《饮中八仙歌》里,也流露出一种不一样的感情。不信你数数,描写另外七个人,每人有的两句,有的三句,只有李白一个人是四句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在杜甫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李白,两人刚分别的时候,李白对杜甫也还有回应,比如《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比如《沙丘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寄南征。”

天宝五年(公元七四六年),李白与杜甫最后一次相遇时,看到杜甫形容枯槁,出口成章的李白不禁调侃道:“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还有呢?没了。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据可查的一共就只有这三首。

不是斤斤计较,友谊这东西讲究对等,讲究有来有往,剃头挑子一头热不行,你这边说一大堆,人家那边回复一个字:“哦。”试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是不是李白比较深沉,不喜欢表达内心的感情?

其实分人。

李白跟杜甫分手后,又在河南一个酒局上认识了一个叫元丹丘的人,结账的时候钱不够,元丹丘特别够朋友,很豪爽,把自己的马和裘皮大衣拿去当了,不但付了酒钱,还带着李白和岑夫子一起去唱KTV,一直折腾到后半夜。此举令李白对元丹丘刮目相看,将其引为同道中人,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此事详见李白《将进酒》: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后来呢?后来,李白陆陆续续给元丹丘写了十四首诗。比如《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思君楚水南,望君淮山北。”

至于河南巩县的那个阿杜,早就被他忘到九霄云外了。

这之后,杜甫再也没有收到过李白的微信,写给李白的那些诗,也没有了回应。

除了对元丹丘特别上心之外,李白写给各种其他朋友的诗也不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

最让人伤心的是那首《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让阿杜心里怎么想?

还有,《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还能再直接点吗?

杜甫一生只跟李白见过三次,每次都发朋友圈,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你再看李白的朋友圈,跟杜甫一起的那几次,就感觉他是一个人去旅游了。

李白的朋友遍布大半个中国,一只手根本数不过来:元丹丘、孟浩然、汪伦、高适、贺知章、王昌龄、岑夫子……

没有人知道杜甫在李白的心目中是什么位置。

地位悬殊、三观不同、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不可能真正志同道合,分道扬镳是早晚的事。

在杜甫的天空中,李白是唯一闪耀的明星;而李白的天空里,群星灿烂,浩若烟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