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接受孩子(1 / 1)

重新生长 安心 著 1059 字 7天前

很多时候,

我们其实并不真的接受孩子,

除非他符合我们的标准。

所以,我们接受的是这个人,

还是自己的标准呢?

恭喜你来到课程的中间部分,在过去的时间里,想必你已经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觉察与发现。

今天我们来谈谈接受孩子。

当你想到你的孩子,你的感觉是什么?当孩子来到你的面前,你的感觉是什么?你的身体是否是放松的?你对孩子是敞开的吗?

我们先来看看,在你与孩子的关系中,他的行为有哪些是你不能接受的。

一个母亲给我发来信息,说每当看到儿子玩手机,就感觉自己要疯了。有一次,她气得把孩子的手机摔了,第二天又感到内疚、后悔,然后买了部新手机去给孩子道歉。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能接受,却又没法改变。

孩子似乎总能找到各种方式让父母生气、抓狂,很多父母对孩子玩手机、说脏话、不好好上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早恋等行为,已经焦虑到失眠。

特别是孩子在青春期时,许多父母更是觉得自己养了个白眼狼,怎么之前那个可爱、乖巧、听话的孩子不见了?以前不顶嘴,现在顶嘴了;以前很黏父母,现在也不黏了。孩子与父母似乎渐行渐远。

在这一节的实践练习中,我们可以去看看,对于我们的孩子,从身体形象到各种行为,有哪些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在练习纸上画一条竖线,线的左边写下你不能接受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给你的感受,线的右边写下你可以接受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给你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界限,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知。对于一件事不能接受,我们可以看看,究竟是什么让自己不能接受。

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可能是通往我们自己内在的一条线索,都可以变成一次自我认知的机会。

比如,孩子玩手机,你觉得这是一个你不能接受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就这件事情进行探索。你可以问自己,你真正不能接受的是什么,是孩子玩手机本身吗?

你是不是觉得,在他玩手机的时候,你和他之间失去了连接?或者,你是不是真的很担心玩手机会伤害他的眼睛?还是你认为他没有照顾好自己,没有活在积极向上的状态中?还是你认为这会影响到他的学业,网络上的内容会伤害到他?观察一下自己。

你可能在担心,也可能在害怕。那么,这些担心和害怕是关于什么的?比如,你是不是害怕自己不能做一个好母亲或好父亲,害怕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你是不是害怕自己犯错,所以不想让孩子犯错?

当你发现自己不能接受的真相时,你可以找个机会,向孩子分享,告诉他你不能接纳他的一些行为,以及不能接纳的原因。然后,你们之间可以达成一种约定,看看他怎么做可以帮助到你。你也可以借此机会去倾听他,让他告诉你那样做的理由。邀请他分享一下喜欢玩手机的原因,说一说为什么会做出那些父母不能接受的行为。

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不管是什么,我们都不要去评判和指责,去看看这些行为背后的渴望,有时候孩子玩手机,并不是因为手机有多好玩,而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玩的东西。

有个孩子对我说:“我每天都玩手机,玩得很焦虑,但还是不想停下来,因为停下来更无聊。我也知道玩太长时间手机不好,但是我没有办法。”

如果你能接受他的理由,那么没有问题。如果不能接受,你可以观察他、了解自己,并跟他表达。记住,是带着分享的目的,而不是操控。父母常常有一种权威感,觉得孩子必须听自己的,习惯用“我都是为你好”之类的表达去控制孩子。但实际上,也许连我们自己都听腻了这样的言辞。我们真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吗?

有时孩子会跟我们争吵,会跟我们发生冲突,他们也许也认为我们错了。那么好的,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往后退一步,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去倾听他们,不必争吵也不必争斗,我们可以把这样不一致的状态当成沟通和觉察的机会,接受这个机会。

当我们学着接受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学着去接受他们自己。如果我们有很多不能接受的部分,也可以学习去接受自己的“不接受”。我们都是普通人,有很多人、事和行为不在我们的接受范围中,没有关系,让孩子知道,我们就是有很多不能接受的事物。你只是在告诉他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不意味着你不接受,孩子就必须完全满足你的需求,必须听你的。

在这个时候,针对孩子的行为,你也可以想一想能让他学习的部分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有所学习。

如果去对抗孩子,和孩子战斗,尝试操控他,那么你和孩子之间就会形成一个战场。这个战场会使你们很难拥有顺畅而亲密的关系。

试着敞开胸怀,打开双臂,对你的孩子,对作为一个生命的他,你是完全接纳的,并且对他所拥有的无限可能性保持尊重。你不知道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因缘,拥有怎样的潜能。

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你可以不接受,甚至表示你的不喜欢,这是很重要的。同时,你也要接受自己的喜好厌恶,跟孩子分享你在乎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他们会知道你的感受,了解你的界限。

你不需要假装一切都好,也不需要用父亲或母亲这个角色来制约自身,你除了是父母,还是一个鲜活的人。

练习

分别写下你所接受与不接受的孩子的行为,去感受,看看会有什么收获,再看看这些行为,哪些与你有关。不妨了解一下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