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看来,在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的的确确是虎落平阳了。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武则天半个世纪的风光就彻底化为乌有了呢?这也不尽然。我们不是还有一个虎老余威在的说法吗?五十年形成的威风,岂能真的就这么毁于一旦!我们可千万别把武则天想象成受儿子虐待的老太太。事实上,她对于自己的三儿子,也就是当朝天子李显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威慑力。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总结了四个表现。
第一,武则天依然享受皇帝的待遇。武则天是大周王朝的皇帝,现在中宗改周为唐,她就是一个亡国之君。历代亡国之君是什么待遇?我们最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了,还有明朝的崇祯皇帝,亡国之时就吊死在景山上头了。可以说,这是历朝历代亡国之君的标准待遇。那么,武则天受到的是什么待遇呢?她的待遇可比其他亡国之君强多了,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居然还给武则天上了一个尊号,叫作则天大圣皇帝。这可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事情。有道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在李显已经是皇帝了,武则天居然还叫皇帝!虽说上尊号不久,李显就恢复了唐的国号,但是武则天这个皇帝称号还继续保留。那么,她究竟是大唐则天大圣皇帝呢,还是大周则天大圣皇帝呢?没有人敢深究这个问题。反正皇帝这个尊号是保留下来了,这还不够威风吗?
另外,李显还定下规矩,每十天率领文武百官到上阳宫,看望武则天一次。当年,被儿子逼着退位的唐高祖没有享受到这等待遇。玄武门事变之后,李渊退位当了太上皇,马上就被送到大安宫软禁起来,李世民很少去看望他,李渊自己孤孤单单的,死得很凄凉。安史之乱以后,被儿子逼着退位的唐玄宗也没有享受到此等待遇。唐肃宗把他软禁到太极宫,也是不理不睬。有一次,唐肃宗抱着小公主上朝,还跟大臣解释,让他们别见怪,他实在是太爱这个孩子,舍不得放下她。这时候有人进谏,说当年太上皇抱着皇帝,也像皇帝现在抱着小公主这样啊,皇帝将心比心,怎么就不去看看自己的老父亲呢?这件事说明,唐肃宗也是很少去看望唐玄宗的。而中宗李显呢,不管心里对武则天是怎么想的,反正至少从制度上每十天就得去给武则天问安一次。这样一比较,我们就能看出来了,武则天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待遇比一般太上皇还要好,这还不够威风吗?
第二,武则天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神龙政变后,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对武则天的评价问题,或者说武周王朝的历史定位问题。如果把武周王朝评价为伪朝,那么武则天也就是个篡逆的奸贼,相当于以外戚身份篡夺汉朝的王莽,按照当时的标准,就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如果说武则天不是篡逆的奸贼,那就必须得解释清楚,武周王朝跟李唐王朝到底是什么关系。作为儿子,李显究竟想怎么评价自己的母亲呢?看看李显的即位赦文就知道了。即位赦文是官方定评,有舆论导向作用,它会怎么解释武周政权呢?李显说,当年高宗“仙驾不追,逆臣开衅,敬业挺灾于淮甸,务挺潜应于沙场。天柱将摇,地维方挠,非拨乱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安危矣”。也就是说,高宗死后,李敬业在江淮地区造反,程务挺想要在塞北地区接应,国家面临着空前危机,武则天在这种情况下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拯救了国家,这才应天顺人,登基称帝的;而在国家安定下来之后,武则天又“凝怀问道,属想无为”,当皇帝当累了,厌倦大宝,于是又主动逊位给李显,命他光复李唐,继承祖业。这个赦文在此刻出台,是什么意思呢?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武则天绝不是一个篡夺李唐天下的人,只是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替儿子代管了十几年的江山社稷;因此,武周王朝也不是伪朝,只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变体。这个意思简单说起来,就是周唐一体,母子相承。正因为如此,武则天“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当年挽狂澜于既倒,当然是明君,现在又主动逊位给儿子,所以又是慈母。这样一来,武则天高大的形象保持住了,而神龙政变干脆给一笔勾销了,既然都说武则天是主动逊位的了,哪里还有什么政变呢?
第三,武则天的身后安排非常妥善。刚才我们分析过了,武则天退位后,照样保持着皇帝的名号和尊严。但是,武则天当时已经是气息奄奄,病入膏肓了。俗话说,人走茶凉,在她死后,人们会怎样看待她呢?对这一点,武则天临死之前肯定没少考虑。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政变发生十个月之后,武则天终于走完了她漫长而又传奇的一生,病死在上阳宫的仙居殿,享年八十二岁。她一生发布的最后一道制书,也就是遗制,专门对身后事作了安排。遗制说:“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武则天要求取消自己的皇帝称号,重新回到高宗皇后的身份上来;等她死了之后,葬入唐高宗的陵寝,把神主(灵位)也放在李唐的祖庙之中。怎么理解武则天这个遗制呢?可能有人就认为武则天投降了,放弃了自己毕生追求的东西。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考虑。因为如果恢复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即使以后人们对她的评价发生逆转,也会对她手下留情。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只要和唐高宗合葬,就永远没有剖棺戮尸的可能了。这份遗嘱是武则天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遗嘱能否被遵照执行也就关系到武则天身后的长远利益。那么,中宗君臣会不会尊重她的遗嘱呢?当时确实有一些人是反对执行遗嘱的。有一位大臣就说了,武则天不能归陵。为什么呢?因为夫为妻纲,所以唐高宗是尊,武则天是卑,唐高宗的乾陵已经封闭起来了,封闭得非常结实,如果要合葬的话,就必须把墓门凿开,这一凿不就惊动了高宗的灵魂吗?怎么能以卑动尊呢?所以,还不如另外选择一块好地方安葬武则天呢!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其实包含了以后重新评价武则天的意思。那么,面对不同意见,唐中宗李显是怎么决定的呢?他坚决维护母亲的遗嘱,亲自护送灵柩返回长安,开启乾陵,把武则天安葬在了唐高宗的身边。这也促成了一个奇迹,使得乾陵成为中国唯一安葬着两位皇帝的陵寝。不仅如此,李显还在《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重申了对她的评价,称她:“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这样一来,武则天地下有知,也会感到非常欣慰吧。事实上,武则天的陵寝也确实非常安稳,到现在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乾陵始终保存完好。这在唐朝皇帝的陵寝中是独此一份。
第四,武则天的家族继续受到尊重。神龙政变刚刚结束,中宗李显夫妇就和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交上了朋友。李显多次到武三思家微服私访,跟他商议国家大事。韦皇后更是和武三思成了一对棋友,有一次,武三思进宫和韦皇后一起打双陆(一种棋类游戏,有赌博的性质),中宗李显就站在旁边给他们数筹码算输赢。在这种情况下,以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子侄继续加官晋爵,武三思升官当到一品的司空,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也荣升为一品的司徒,爵位也由安定王(郡王),升格为定王(亲王)。武则天活着的亲人继续风光,死去的祖宗也没受太大的影响。当年,武则天称帝时把唐朝高祖、太宗和高宗三代神主迁到崇尊庙,现在,轮到李显把武周的祖宗搬家了。但是,李显在崇尊庙里供奉的是武家的七代神主,比武则天当年给李唐祖宗的待遇可优厚多了。中宗李显还特地下制,要求“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任何人奏事都不得犯武氏三代讳,也就是武则天的爸爸、爷爷、太爷爷的名字,都不能在任何奏书里出现,表现对他们的极大尊重,对武家祖宗的关照可谓无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