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荣死哀(1 / 1)

武则天 蒙曼 1057 字 7天前

虎老余威在,说了武则天这四个表现之后,可能大家就要感到奇怪了。为什么武则天能够打破亡国之君身后命运凄惨的规律呢?她何以能够做到死生俱荣?我个人认为,一共有四个因素。

第一,神龙政变的性质。我们上一章说过,神龙政变的第一目的是结束二张兄弟对政治的干扰,推翻武则天的统治只能算是政变的副产品。正因为如此,在武则天因为政变退位、迁居上阳宫的时候,许多人表现出了深深的惋惜眷恋之情。比如说宰相姚元之,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开元贤相姚崇,在送别武则天的时候,忍不住呜咽流涕。当时张柬之就提醒他,说:“今日岂公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姚元之回答说:“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什么意思呢?我姚元之侍奉则天皇帝这么长时间了,辞别旧君,我实在悲不能忍。而且那天我和你们一块儿去诛讨二张,这是从国家利益进行考虑的,我觉得这是大臣应该做的事情。今天我洒泪辞别旧君,这也是一个大臣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我因此获罪的话,那么我也心甘情愿。姚元之的态度,代表了当时一大批臣子的立场。他们并不反感武则天,相反,因为武则天知人善任,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因此他们对武则天有相当的好感。按照当时人的说法,就是“则天皇帝在西宫,人心犹有附会;周之旧臣,列居朝廷”。朝廷里的大臣还是大周培养起来的那批人,他们对于武则天是有感情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存在君臣上下一致反对武则天、报复武则天的可能。

第二,政变后的形势。我们说过,神龙政变是一场各种势力联合发动的政变。政变的主导人物并不是后来的唐中宗李显,而是一些有地位、有权谋的大臣。另外,李显的弟弟相王李旦与妹妹太平公主也出力颇多,这些人在政变后都有很大的势力。大臣中,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核心人物都受封为王,相王加封为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对于势单力孤的皇帝李显而言,这些人权力的发展都是很大的威胁。如果过分强调神龙政变的正确性,就等于凸显了五位大臣的功劳,会使他们更加功高难制。在这种情况下,李显只能是拉虎皮,做大旗,强调自己是接受了母亲的禅让,让自己的权力更具有合法性,同时,也尽可能地淡化神龙政变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权臣和弟弟妹妹的影响力。

第三,亲情和利害关系。李显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母子之间有着天然的感情。当年,武则天放弃侄子,把李显从房州接回来立他当太子,是出于这种感情,现在,轮到李显来处理母亲地位问题的时候,这种感情同样在发挥作用。面对着精神受到巨大打击、身体极度衰弱的老母亲,李显不可能完全无动于衷。另外,李显是武则天立的太子,正是凭着这种身份,他才能成为政变拥护的对象,在政变之后顺理成章地当上皇帝。如果现在他否认武则天的合法性,也就否认了自己太子身份的合法性,那样,他当皇帝的基础就更不牢靠了。李显怎么能做这种傻事呢?所以,无论是于情还是于理,李显都得接着推崇武则天。

第四,武则天的杰出智慧。武则天当年建立武周政权,并没有跟李唐王朝决裂。她承认自己继承了唐高祖、太宗和高宗的统治,而且,她也继续保留了对这三位皇帝的祭祀。这使得她和李唐王朝的和解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武则天在遗制中主动提出恢复唐高宗皇后的身份,葬入唐高宗的陵寝之中。这就使得她重新从一个皇帝变回了妻子和母亲。通过这样的一番努力,原本离经叛道的武则天又重新回到了传统的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上,她就是唐高宗的合法妻子,是儿子的亲生母亲。一个人可以不接受前朝的皇帝,但是谁能不接受自己的母亲呢?不仅李显必须接受,李显之后的李旦也必须接受,李旦之后的皇帝还要继续接受,因为他们都是武则天的直系子孙,血浓于水啊。

此外,武则天的遗嘱还特别提到两件事情:第一,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两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等人的亲属;第二,赐魏元忠实封百户。临终以前,武则天为什么会想到宽恕这两批人呢?王皇后和萧淑妃等人是她最早的敌人,也是她上升之路的第一批牺牲品,而魏元忠则是最后一个被她冤枉的大臣。这等于说,对于这些曾经得罪过她的人,武则天已经从头原谅到尾了,她原谅所有的人,这些人难道就不能原谅她吗?那么,他们到底原谅武则天没有呢?王皇后、萧淑妃等人的族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痕迹,魏元忠的表现却被记载下来了:“元忠捧制,感咽涕泗。”魏元忠感动得哭了,在这一刻,他记住的只有武则天的好处。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武则天的政治智慧,这份智慧一直保留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就是这份政治智慧,帮助武则天度过了政变之后最艰难的岁月,维护了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正是出于这样复杂的原因,武则天避免了一般亡国之君的命运悲剧,以八十二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生荣死哀。大臣崔融在《则天皇后挽歌》里写道:“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武则天当完了皇帝,终于以一位皇后的身份归葬到唐高宗的陵寝中,她再也看不见她曾经统治过的山河大地,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如今,时隔千载,回首往事,回望乾陵,我们更会有物是人非之感。既然如此,这个以叛逆传统开始,又以回归传统告终的一代女皇,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和启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