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和哥哥李弘不一样。他像母亲一样聪明,也像母亲一样精力充沛。小的时候,他读《论语》,读到“贤贤易色”这句话,大为感慨,反复吟诵。所谓“贤贤易色”,就是要重视贤德,轻视美色。小小年纪就懂得这么高深的道理,这让高宗大为赞赏。立为太子以后,李贤更有上佳的表现。
首先,他召集了一批学者,为《后汉书》作注。著书既可以彰显才华和志趣,又可以在政治上培养羽翼。这一点,从远说,是效法爷爷唐太宗的秦府学士,从近说,是效法母亲武则天的北门学士,都是为自己培养私家班底。不过,李贤虽然有政治目的,注书却并不马虎。清代学者王先谦曾经说:“章怀之注范,不减于颜监之注班。”是说李贤注范晔的《后汉书》,不亚于唐代秘书少监颜师古所注班固的《汉书》。章怀太子是李贤的谥号。这是对《后汉书注》相当高的评价。仪凤元年(676年)十二月,李贤将此书献给高宗,高宗大喜,赏赐给他三万段丝绸。
太子毕竟是一个政治身份,不能只会读书。唐高宗想要让武则天摄政遭到宰相否决后,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留心培养太子了。于是,李贤也马上得到了监国的机会。李贤处理起国家大事来有板有眼,唐高宗也很高兴,专门手敕褒奖,又赏赐了他五百段锦绣。
太子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而武则天的权力也在进一步增长之中。仪凤三年(678年)正月,因为高宗病重,武后单独登上了光顺门,接受百官及四夷酋长的朝拜。面对着俯伏跪拜的官员,对皇权的渴望在武则天的心中一再升腾。在这种情况下,李贤的崛起不由得让她着急了:这个孩子远比李弘更不好对付!李弘有病,还可以让时间去对付他,可是李贤呢?他身体好,又得人心,已经成为武则天上升之路的一块绊脚石!武则天决定好好调理调理他。
怎么办呢?武则天先君子后小人,从思想教育入手。她让北门学士送了《少阳正范》和《孝子传》两本书给李贤,《少阳正范》是教人怎么做太子,《孝子传》是教人怎么做儿子,显然,这是指责李贤既不会当儿子,又不会当太子。太子没理会,啪的一声就把书扔一边去了。接着武则天又亲自写了若干封信,指责李贤的种种失德行为。对于这样的教导,李贤当然也没什么兴趣听。在他心目中,需要检点一下自己行为的可能恰恰是权力欲旺盛的天后吧。一来二去,皇后和太子的矛盾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宫廷一向是流言蜚语的集散地。就在这时候,宫里头开始散布这么一个小道消息,说李贤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他的母亲,应该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这个传闻是空穴来风,还是确有其事呢?平心而论,我个人觉得是有可能的。
第一,李贤的出生时间蹊跷。他是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生在前往昭陵的路上的,而他的哥哥李弘生在永徽三年(652年)年底。兄弟两个相差两岁,本来很正常,可是别忘了,他们之间还有一个被闷死的小公主。两年之间生下三个孩子,从常识上讲,很难说得通。再说,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那是大冬天,一位临产的皇后怎么会往昭陵那儿跑,她应该老老实实在宫里待着啊。所以李贤出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显得有点奇怪。
第二,李贤的童年时代没有留下一点受武则天宠爱的记录。大哥李弘八岁监国,因为思念母亲哭闹不休,武则天就把他接到身边;三弟李显出生的时候难产,武则天为他求佛保佑,让他拜高僧玄奘为师,还在龙门给他开窟造像,希望佛祖保佑他;四弟李旦被任命到北方去当都督,他抱着武则天的腿撒娇,说“不能去阿母”,结果被留了下来;小妹妹太平公主就更不用说了。只有李贤没有留下任何受母亲宠爱的记录。
第三,武则天后来对李贤的处理也确实比对其他儿子更残酷,手段更毒辣。这一点我们在后边会讲到。
第四,也是更重要的,李贤出生的时候,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正深受高宗宠爱,只不过没有任何名分。因此,非常有可能是韩国夫人生了孩子,因为没有名分,只好让武则天认下,而武则天当时还仅仅是个昭仪,正在为皇后的位置努力奋斗,对唐高宗和姐姐的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说,多一个儿子就多一分争宠的资本,所以就认下了这个孩子。现在,这个秘密被宫女们说出来了,是真是假,作为当事人的李贤很难考察。他既不能够问武则天她是不是自己的亲妈,更不能问唐高宗他当年和韩国夫人都干了些什么,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会觉得自己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了,跟母亲的关系也越绷越紧,一触即发。
就在这时,一件谋杀案的发生,把武则天和李贤的紧张关系,推向了新的**。一个方士神秘地出现在武则天和唐高宗身边。谁呢?明崇俨。明崇俨是一个术士,从小就学成了神仙之术,据说能够役使鬼神。他当县丞的时候,刺史的女儿得了重病,医生束手无策。明崇俨献了一丸药,号称是从远方摄来的奇药。刺史死马当成活马医,让女儿把药吃了,没想到真是药到病除,从此明崇俨名声大噪。唐高宗不是多年来病魔缠身吗?病笃乱投医呀,也是到处求神拜佛,打听偏方,希望能出现奇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明崇俨被唐高宗召进宫来,成了唐高宗的私人医生,武则天也经常请他来驱魔降鬼。不过明崇俨虽然是神道中人,却特别“忧国忧民”,他经常借神仙之口来议论政治,高宗也很信任他。就在李贤和武则天母子矛盾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明崇俨发话了。他说:“我昨天和神仙聊天,说到太子,大家都摇头叹息,说太子无能,不堪造就啊。倒是英王李哲颇似已故的太宗皇帝,有人君之相。”没过多久,他又说:“论起相貌来,诸位皇子之中还是最年幼的相王最为尊贵啊。”就这样,每天都在唐高宗耳朵边唠叨。
这些话传到李贤耳朵里,他那叫一个气啊。一个术士居然敢这样肆无忌惮地议论当朝太子,他背后一定有人指使!那谁敢指使他诽谤太子啊?这个时候,恐怕是非武则天莫属了。面对母亲的挑衅,李贤毕竟政治经验不足,他越来越乱了方寸,有时候情绪消沉,有时候又非常暴躁。他谱了一首曲子,叫《宝庆乐》,本来应该是欢乐的曲调,可是让人听了十分难受。当时一位大音乐家听了,也不由得连连叹息,说这首曲子含有杀声,音调又悲哀,恐怕太子会有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