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类专业是师范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招收的本科专业主要有两个: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外汉语不是去国外的孔子学院做汉语老师!如果将来孩子想走这个方向的话,一定要打听清楚这所学校对外交流的实际情况。很多学校官方网站上写的跟实际情况是有偏差的,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想认识一个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人应该没有那么难。近两年,国家在大力推行文化强国策略,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现在也在大力提倡。在本科期间,中文类学的专业课相对有点杂,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专业课都非常重要。

学校介绍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本科专业众多、学科类别丰富、办学层次最高的学院,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对中外各层次高级人才独特而成熟的培养模式,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1962年,在北京大学来华留学生预备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年,国务院批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人文学院可以追溯的前身——外语系汉语教研室成立。1985年,汉语教研室的建制变更为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语文系,面向全国招生。1993年,学校以语文系为基础成立文化学院,下辖语文系、汉学系。1999年,文化学院更名为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现辖对外汉语系、中文系、艺术系、社科教研部和教师研修部等教学系部,另设中华文化研究所、汉学研究所、汉字研究所、联合国研究中心等若干研究机构和《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人文学院不仅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属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体系,而且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已经拓展至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门类。招收本科生的专业现有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绘画(中国书画方向)和国际政治4个。招收中外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现有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门史(中外文化交流)11个。招收中外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现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7个。中国语言文学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北京市级重点学科。

人文学院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占79%,拥有博士学位的占59.6%,博士生导师占20%;40岁以下的占34%,40—50岁的占46.8%,50—60岁的占19.2%。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的我国第一个国内外汉语教师专业培训机构——教师进修学院,附设在人文学院。该院是国内办学时间最长、培训教师最多、国内外影响最大的汉语教师培训基地。20多年的历史,200多个培训班,培训过近5000名中外汉语教师,分布在50多个国家地区,这是人文学院骄人的业绩,也铸就成国际认可的专业培训品牌。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文专业是首都师范大学建校时期最早开办的专业,1954年就开办一年制中文专修班,1955年始建中文系,1962年北京工农师院中文系并入,1993年北京师院分院中文系并入,2001年在中文系基础上建立文学院。

文学院现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高级涉外文秘系、比较文学系、影视文学系、文化产业系、汉语国际教育6个系。全院设有古代文学、文艺理论、汉语言文字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影视文学、语文学科教育学、高级涉外文秘、文化产业、大学语文等教研室,另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信息资料中心以及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本科教学办公室、科研研究生办公室、成人教育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拥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1955年始设,非师范类2002年始设)、汉语言文学(高级涉外文秘方向,非师范类,1995年始设)、汉语言文学(比较文学方向,非师范类,2001年始设)、汉语言文学(书法教育方向,非师范类,1993年始设,后停办)、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类,2002年始设)、文化产业管理(非师范类,2005年始设,原属汉语言文学下方向,2010年升为专业)、国际汉语教育(非师范类,2009年始设,原名对外汉语,2013年更名国际汉语教育),专科专业曾有汉语言文学(1955年始设)。

中国语言文学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2003年获得批准)。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国古代文学(1998年始设)、文艺学(2001年始设)、汉语言文字学(2001年始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3年始设)、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2003年始设)、中国古典文献学(2003年始设)、中国现当代文学(2003年始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分语种,2003年始设)、文化产业(2008年始设)、影视文学(2008年始设)、文化研究(2008年始设)、中国文化经典教育(2012年始设)、语文教育(2012年始设)、文化创意产业与媒介素养教育(2012年始设)、书法艺术硕士点(博士点曾挂靠于中文系,后划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 2001年始设)1个。

文学院建立了语言文学研究所(1987年始设)、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2000年始设)、美学研究所(1995年始设)、儿童文学研究所(1996年始设)、古籍整理研究所(1994年始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心(1995年始设)、李贽学术研究中心(1993年始设)、普通话测试中心(1998年始设)、语言研究中心(2000年始设)、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中心(2000年始设)、中国古典文献暨古文字研究中心(2002年始设)、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中心(2005年始设)、北京话研究中心(2007年设)、北京语言文化研究基地(2008年始设)、中国诗歌研究中心(2000年始设,教育部批准为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重点实验室言语习得实验室(2004年)。创办了《诗探索》《文学前沿》《语言》《中国诗歌研究》《唳天学术》《俄罗斯文化评论》《中国女性文化》等刊物。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文艺学学科(2008年)和汉语言文字学学科(2008年)为北京市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2002年)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数字文献学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2008年)。2012年北京市批准中国语言文学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1997年立项的“中国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化建设”是学校“九五”时期以来“ 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文学院从1995年至2003年,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51项、省部级项目114项、其他项目174项;发表论文782篇、专著60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28项;科研经费共计309万元。主办国际与国内学术会议45次。2004年至今,文学院教师又承担了60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公关项目三项、重点项目两项,承担国家新闻出版署重大项目一项;获得国家与省部级学术奖励3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七项等;出版学术著作1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

文学院现有在职教师105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44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55人,其中聘为博士生导师 29人,硕士生导师68人,特聘教授 3人,讲座教授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议评审专家2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5人,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5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市级精品课程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有多项科研、教学成果和多部教材获国家和北京市政府奖。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可溯源至1907年创建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之国文系科,至今已有114年的光荣历史。学院名师荟萃,历史底蕴深厚,著名作家叶圣陶、靳以、胡山源,著名学者郭绍虞、董作宾、严叔夏、黄寿祺、俞元桂等先贤都曾在此执教。长期以来,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誉为“东南人文学术重镇”“福建作家摇篮”。

目前,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持续保持省内高校同类系科的龙头地位,处于全国中文学科的先进行列,在2017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进入全国同类学科的前20%,入选B+档,位居全省高校中文学科第一名,已被省政府列为“双一流建设”的高峰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第二级认证。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教授27人(博导20人),副教授39人,讲师3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2人。近年来,师资队伍持续优化,现有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暨全国文化名家3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和中国文学学科评审组专家各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福建省优秀专家2人,省高校领军人才4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4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4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7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文化名家2人。

学院本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有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文化产业管理等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分为汉语言文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汉语言文学(非师范)3个专业方向,该专业和秘书学专业同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实行大类招生。文化产业管理从2014年起招收闽台联合项目学生,通过与台湾淡江大学合作,实行“3+1”的培养模式,联合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截止到2019年,已先后培养出陈晓明、谢有顺等40余位专家、教授和70余位省级作家协会会员。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的前身中文系始建于1950年,是山东师范大学建校伊始即设置的系科之一。文化积淀深厚,文脉悠长。70多年来,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学院的内涵和外延建设均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万名合格人才。现有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全日制在校生近3000人。

文学院目前专业覆盖全面,学科门类齐全。现设语言文学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五个研究所;两个省级基地“山东省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和一个校级基地“古代文学资源研究基地”。共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秘书学3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学与语文教育、中国文学与影视艺术、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9个博士学位点及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方向上招收博士研究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与教学论、美学、对外汉语教学10个硕士点和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汉语国际教育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上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1个山东省特色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1个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古代文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学院现拥有一支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诸方面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3人;教授32人,副教授4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7人,硕士学位者28人;有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者9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齐鲁英才各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各类优秀教师8人。这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为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