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也是师范类大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学专业,也同样是化工类、食品类、材料类等工科专业的基础学科。这个专业在本科阶段基本上与实验室是分不开的。本科阶段主要学习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与化学。

化学专业和数学、物理学一起构成了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学,科学家利用化学的观点来解决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

学校介绍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是吉林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52年,由老一代化学家蔡镏生院士、唐敖庆院士、关实之教授、陶慰孙教授亲手创建。2000年6月,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吉林大学。次年5月,新吉林大学进行院系整合,由来自5所大学化学学科的师生员工组成了化学学院。在60余年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逐步形成了群体协作的团队作风、求实创新的工作理念、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和珍惜学院集体荣誉的优良传统。化学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教学与科研设施先进,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学术地位,目前已成为我国化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与科学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2人,其中教授194人、副教授105人(博士生导师159人),在校本科生1110人,研究生1745人。设有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本科专业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7个研究生专业。

化学学院是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之一。在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200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排名第四;201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A级学科,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0年9月全球ESI化学学科排名中,吉林大学位列第27位(全球前1‰学科)。化学学院建有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春化学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微结构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未来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和部委科研平台,以及14个吉林省级科研机构。化学学院还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1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位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任务(国字号45人,60余人次);已形成了“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光电功能超分子组装体系研究”和“多孔功能材料”共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建有“超分子体系的组装与功能学科”“无机纳米孔材料科学与技术”和“多孔功能材料分子工程学科”共3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在1998、1999和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评估中,化学专业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多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化学学院提倡教研相长,在培养大批国家需求人才的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包括“973”、“863”、国家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取得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在量子化学计算与高分子统计理论,微孔晶体的定向合成与分子工程学研究,无机功能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研究,耐高温特种工程塑料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成果奖等,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上升。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果显著,目前已实现了科学仪器的批量生产及科技成果的国际合作与转让。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由著名化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先生在1958年福州大学成立之初创建,是福州大学设置最早的系之一。1961年化学系与同期建立的化工系合并为化学化工系。1984年由化学化工系又分立成化学系和化工系。2001年5月两系合并组建为化学化工学院。2014年3月从化学化工学院再次拆分为化学学院和石油化工学院。

目前,化学学院按二级学科设有无机化学系、有机化学系、物理化学系、分析化学系、化学生物与制药工程系5个教学单位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按照研究方向设有包括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光动力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院级在内的14个科研团队。

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85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80人、副高职称教师44人,分属于化学一级学科、药学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应用化学与生物化工二级学科;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各类人选1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万人计划”各类人选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9人,福建省特支人才“双百计划”13人,另外有双聘教授或兼职教授10余人。教师队伍中有1人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1人获福建省教学名师。

学院有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点)、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类)、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化学专业)、1个省级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制药工程)、3个福建省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基地(物理化学专业、分析化学专业和工业催化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结构化学)、1门国家精品课程(结构化学)、1门福建省精品课程(结构化学)、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结构化学、制药工艺学)、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物理化学)、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化学理科基地教学团队)、1个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共同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化学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化学(大类)、制药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生。

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涵盖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新能源材料、环境化学、材料化学、食品安全与药物化学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属的应用化学和生物化工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且拥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拥有制药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点。拥有制药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点。化学学院建有化学和化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物理化学、材料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与食品安全、药学、能源与环境化工、工业催化等研究方向。

福州大学化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前身是1930年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系主任由当时理学院院长、全国著名化学家丁绪贤教授兼任,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丁绪贤、黄叔寅、李景晟、许熙生、张道政、吴东儒、张定荣、叶钟文等一批著名学者曾执教于此。1960年随学校改名为皖南大学化学系,1972年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年在原化学系、有机化学研究所基础上合并成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学院现设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本科专业以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班(化学英才班)和中美合作班(化学)。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化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学教学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化学教学论),国家级教学团队(分析化学),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材料化学),国家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等国家级本科教育教学平台,以及省级一流专业(材料化学),省级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省级教育教学平台。化学专业于2019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学院现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课程与教学论(化学)学科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还设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学院现拥有机化学、分析化学2个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功能分子固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基材料省部共建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期培育),化学生物传感、功能分子固体、电化学清洁能源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功能性护理用品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单原子—团簇—纳米研究中心(李亚栋院士工作室)等重要科研平台;还拥有“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和“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中心”等对外服务机构。化学学科先后入选安徽省重大建设一级学科、世界一流学科奖补、安徽省高峰学科等建设项目。近年来,学院注重学科方向凝练,在金属有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能源与环境纳米化学等方向逐渐彰显特色。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显示,化学学科从2012年起一直处于ESI全球前1%行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ESI全球排名已接近前1%。

学院现有教职工153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教授39人,副教授35人,打造了一支年轻化、博士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其中,入选国家、省部级等人才称号50多人次。同时,学院还聘请了李亚栋院士为特聘教授,聘请了游效曾院士(已故)、黄志镗院士(已故)、朱清时院士、钱逸泰院士、陈洪渊院士、吴奇院士、谢作伟院士等一批著名科学家为荣誉教授。

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拥有本科生实验、实训教学中心面积近7000平方米,拥有总价值超过1亿元的各类科学仪器和教学设备,为学生的系统实验、实训和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师生员工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近5年来,学院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推广项目1项; 2名学生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7人次在全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