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还是哥特人 Chapter Three More Goths(1 / 1)

如今,博赛纳湖上有一座名叫马尔塔纳的小岛,位于罗马城以北120千米处。这座呈新月形的小岛为私人所有,不对公众开放。看管人是岛上的唯一居民,负责看管岛上的几座房子,打理岛上的几处花园。要是你实在想满足好奇心,又不差钱的话,不妨就近从马尔塔纳港租一条船,环岛一游。届时你可以一睹岛上的岩石海岸和郁郁葱葱的树木。

公元535年,这座小岛变得声名狼藉。据说,小岛上的房子和花园也在这一年灰飞烟灭。几级石头台阶散落在小岛的岸边。同年4月底,东哥特王国的摄政女王阿玛拉逊莎被带到这里软禁起来。她很可能就是踏着这几级台阶登上这座小岛的。岛上的断壁残垣极有可能是当年用来软禁她的房子的废墟。几周后,一条满载东哥特人的船从博赛纳湖的岸边出发,驶向这座小岛。至于岛上的阿玛拉逊莎有没有看到这条船,我们不得而知。作为曾经统治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和巴尔干半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长达8年之久的摄政女王,阿玛拉逊莎必定对当时的政治时局洞若观火。如果当时她恰好看到了这条船,那么她肯定能猜到船上的东哥特人此行的目的为何。不错,船上的东哥特人的确是来取她性命的。可悲的是,她只猜中了开头,却未猜中结尾。她做梦都没想到她的死会成为自己母国灭亡和意大利半岛战火四起的导火索。罗马城就是这场战火的中心。公元537年3月,阿玛拉逊莎去世还不到两年,东哥特人便将罗马城团团围住,誓要收复失地。

东哥特人挺进意大利半岛的征程道阻且长,他们和自己的近亲西哥特人是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在阿玛拉逊莎毙命的150年前,东哥特人曾短暂地登上历史舞台。彼时西哥特人的先祖还驻扎在多瑙河边,正拼命地向罗马帝国摇尾乞怜,企图在帝国的版图上谋得一块小小的避难所,逃离匈人的魔爪。东哥特人的先祖则收拾行囊前往欧洲中部谋生路,日子并不好过。当亚拉里克的西哥特部众沿途侵略地中海沿岸的城市时,东哥特人不得不向盘踞在匈牙利平原上的匈人俯首称臣。东哥特人为匈人当了约60年的仆从,和平时替匈人种庄稼囤军粮,战时替匈人上战场杀敌。

匈人建立的帝国在公元5世纪50年代分崩离析,身为仆从民族的东哥特人翻身当主人。东哥特人与东罗马帝国比邻而居,居住在今天的保加利亚和前南斯拉夫。东哥特人的民族融合之路与西哥特人别无二致,不同的部落通过通婚、杂居逐渐形成一个足以震慑东罗马帝国的民族。他们以暴力索取东罗马人的食物和金帛。公元5世纪80年代,东哥特人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奉狄奥多里克为唯一的国王。为了与西哥特人区分开来,东罗马帝国当局将居住在帝国北部的这部分哥特人称为东哥特人。彼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是弗拉维·芝诺(于公元474—475年及公元476—491年两度在位)。这个在自家门口壮大起来的民族令芝诺皇帝甚为忌惮。狄奥多里克深知自己已成为芝诺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心里总不免惴惴不安。东罗马帝国最擅长使手腕让哥特人自相残杀,这一点狄奥多里克心知肚明。狄奥多里克害怕芝诺皇帝会趁自己根基未稳大举进犯。当然,狄奥多里克最怕芝诺皇帝暗中联合有异心的族人将自己赶尽杀绝。

公元488年,芝诺皇帝和狄奥多里克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狄奥多里克率领东哥特族人迁往意大利半岛。在芝诺皇帝看来,意大利半岛就是一块肥肉。12年前,也就是公元476年,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穆路斯·奥古斯都,并将其圈禁在那不勒斯。奥多亚克是一位日耳曼裔雇佣兵首领,先受命于西罗马帝国,后宣称效忠于东罗马帝国的芝诺皇帝。值得一提的是,奥多亚克的军队在公元476年已经是蛮族的天下。芝诺皇帝鼓动狄奥多里克把奥多亚克取而代之,并任命狄奥多里克为意大利半岛的总督。狄奥多里克跟80年前的亚拉里克一样,率领满载着族人的车队向意大利半岛进发。他们横穿巴尔干半岛,与挡住他们去路的格皮德人厮杀,后穿越利安阿尔卑斯山脉,抵达波河平原。奥多亚克并不好对付,狄奥多里克将他围困在拉韦纳达3年之久,才换来共治意大利半岛的权力。不久后,狄奥多里克便设庆功宴将奥多亚克诱杀,收编其余部,建立东哥特王国,定都于拉韦纳。在接下来的33年里,狄奥多里克成为整个意大利半岛真正的统治者,并不断壮大自己的统治版图。他治下的东哥特王国繁荣稳定,蒸蒸日上。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罗马皇帝。

可是狄奥多里克大帝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相比罗马人,日耳曼人男尊女卑的观念较为淡薄,更能接受女性统治者,但也仅此而已。狄奥多里克竭尽所能地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送她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早早给她们物色良人。阿玛拉逊莎精通哥特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她的丈夫尤塔里克是一位东哥特高阶武士。成婚不久后,他们儿子阿塔拉里克呱呱坠地。尤塔里克本是狄奥多里克大帝属意的摄政王人选,最终却不幸英年早逝。公元526年,她的父亲狄奥多里克大帝崩殂。阿玛拉逊莎的政治才干是有目共睹的。她替幼子代政8年,维系着同心怀叛意的哥特贵族的表面平和。她的表弟狄奥达哈德更是蠢蠢欲动。公元534年,她年仅14岁的儿子阿塔拉里克夭亡。她知道自己大难临头,作为东哥特王国的摄政女王,她的统治地位已经摇摇欲坠。

祸不单行。拜占廷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扭转颓势,国力在查士丁尼大帝(公元527—565年在位)的治下达到空前强盛,于是他决心收复西境。公元533年,他派手下猛将贝利撒留远征汪达尔王国(今突尼斯)。贝利撒留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汪达尔王国收入拜占廷帝国的囊中。查士丁尼大受鼓舞,打起了东哥特王国的主意。

接下来要讲述的事主要源于拜占廷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在《查士丁尼战争史》(以下简称《战争史》)中的记载。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普罗科匹厄斯其人。我们在上一章曾提到,普罗科匹厄斯认为罗马城破的罪魁是300位无胡须的西哥特青年。好在《战争史》记载的都是当代史,大部分史实他都亲身经历过,因此要可信得多。他起初在君士坦丁堡当律师并教授修辞学,后得到查士丁尼的赏识,被任命为贝利撒留将军的私人秘书,随军西征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公元542年,普罗科匹厄斯奉命回到君士坦丁堡,奉旨撰写《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在书中不厌其详地描写查士丁尼下令建造的宏伟建筑,字里行间满是对皇帝本人的谄媚与恭维。查士丁尼很受用,破例给普罗科匹厄斯升了官。可是普罗科匹厄斯生活的年代,正是多事之秋,战乱频仍。他私下写作《秘史》发泄他对查士丁尼大帝和狄奥多拉皇后的不满,揭露拜占廷帝国权势阶层的腐朽和堕落。

普罗科匹厄斯在《秘史》中将查士丁尼描述成一个“诡计多端、两面三刀、精于算计、口蜜腹剑”的伪君子,说他“热衷于挑拨离间、制造事端,以暗杀和掠夺为乐”。不过,与对狄奥多拉皇后的评价相比,他还算给查士丁尼留情面。根据普罗科匹厄斯的记载,狄奥多拉皇后在嫁给查士丁尼大帝之前曾是君士坦丁堡名噪一时的娼妓:

她目中无人、不知廉耻,是个人尽可夫的娼妇。有人拿鞭子打她,她也不忘跟打她的人调笑。她可以当众宽衣解带,脱得一丝不挂。[1]

普罗科匹厄斯在《战争史》中对贝利撒留赞不绝口,但是在《秘史》中却毫不留情地批评他和他的妻子安东妮娜,并把安东妮娜描写成一个水性杨花、阴险狡诈的女巫。值得一提的是,安东妮娜是狄奥多拉皇后的闺中密友。相较于《战争史》和《秘史》中描写的其他同时代的帝国将领,贝利撒留给读者的总体印象是有智谋、有魄力、不贪腐。

普罗科匹厄斯描写了阿玛拉逊莎在儿子死后如何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她任命自己的表弟狄奥达哈德为东哥特王国的共治者。狄奥达哈德本来在托斯卡纳占山为王,向来热衷于鸠占鹊巢,因此名声不好。她冒险这么做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与表弟共治东哥特王国不仅可以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名正言顺地继续摄政,还可以借此打压那些心怀不满的政敌。事实证明阿玛拉逊莎失算了。普罗科匹厄斯声称阿玛拉逊莎曾暗中逼狄奥达哈德发誓绝不染指东哥特帝国。如果普罗科匹厄斯所言属实,那么只能说明狄奥达哈德违背了自己立下的誓言。狄奥达哈德在成为共治者后立即发动政变,将阿玛拉逊莎押离拉韦纳,囚禁在马尔塔纳岛上。几周后,阿玛拉逊莎在岛上被他的人暗杀。

根据普罗科匹厄斯的记载,阿玛拉逊莎与查士丁尼交好,是后者坚定的盟友。查士丁尼听闻她的死讯后,暴跳如雷,当即命令贝利撒留做好进攻东哥特王国的准备。查士丁尼真正的意图可能更阴险。他的妻子狄奥多拉皇后与狄奥达哈德的妻子古德莉娜曾暗中通信。普罗科匹厄斯在《秘史》中声称狄奥多拉皇后利用古德莉娜怂恿狄奥达哈德处死阿玛拉逊莎,并保证拜占廷帝国绝不插手此事。普罗科匹厄斯甚至还给狄奥多拉皇后的这一行动赋予合理的动机,即她担心美貌与智慧并重的阿玛拉逊莎会抢走她的丈夫。虽然这个故事的可信度不大,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窥得一些真相。真正希望阿玛拉逊莎死的人更可能是查士丁尼。阿玛拉逊莎一死,他就师出有名,可以光明正大地出兵攻打东哥特王国。他之所以需要师出有名是因为东哥特王国在理论上是他的领土,东哥特王国的国王在理论是他任命的总督。很可能在他眼里,狄奥达哈德要比阿玛拉逊莎好对付得多。

事实证明狄奥达哈德的确要比阿玛拉逊莎好对付得多。狄奥达哈德并不符合好战的日耳曼人对帝王的期待。在那个完全靠拳头说话的年代,日耳曼人认为渊博的学识无助于激发他们的好战本性。狄奥达哈德本人不仅精通柏拉图哲学,而且熟读拉丁文学,他甚至自封哲学王。日耳曼人的这种偏见不无道理。公元535年,贝利撒留占领西西里岛。公元536年,他率军登陆意大利半岛,费了一番周折占领那不勒斯。士兵顺着那不勒斯城墙外的一条高架渠偷偷溜进城中,在城中烧杀抢掠后离开。眼看城池陆续失守,身在罗马城中的狄奥达哈德畏首畏尾,没有任何反击动作。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意大利半岛将比北非的汪达尔王国更容易收复。忍无可忍的东哥特人很快便发动政变,毫不犹豫地割断了这位哲学王的喉咙,推举勇猛好战的维蒂吉斯为新王。

史书对维蒂吉斯的记载跟对亚拉里克和布伦努斯的记载一样少。史书上仅记载维蒂吉斯出身东哥特贵族,曾担任狄奥多里克大帝的贴身侍卫,还曾率领东哥特军队征服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维蒂吉斯称不上是成熟的军事谋略家,但是他在登极之初制定的战略战术却堪称老辣。贝利撒留率军在意大利半岛南部埋头作战,查士丁尼以银弹攻势鼓动法兰克人的职业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击东哥特王国,以期对维蒂吉斯进行两面夹击。维蒂吉斯决定先摆平法兰克人。他率大军挥师北上,只留下几千东哥特士兵驻守罗马城,寄希望于城中罗马人的忠心赤胆。可是城中的罗马人基本是西罗马帝国的遗民,他们并不想同那不勒斯人一样遭受战争的**。于是贝利撒留在遗民们的欢呼声中率军入城。精明的罗马人还成功劝退了守城的东哥特士兵。公元536年12月9日,东哥特士兵陆续从罗马城北的弗拉米尼亚大门撤出,贝利撒留的军队则从城南的阿西纳里安门入城。罗马人难得办事如此干净利落。兵不血刃,罗马城重新回到了罗马帝国的怀抱。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

▲这幅创作于19世纪末的画作描绘了贝利撒留率军进入罗马城的场景,出自爱德华·奥利尔于1890年创作的《卡塞尔绘本世界通史》。

但是事情远没有罗马人想的那么简单。国王维蒂吉斯速战速决,同法兰克人签订和平条约。当他得知贝利撒留的军队只有区区之众时,立即挥军南下,直捣罗马城。维蒂吉斯率领的东哥特部众与一个世纪前亚拉里克率领的西哥特部众并不相同,前者是一支严格意义上的军队,军人的妻儿皆定居在意大利半岛的中部和北部。但是,两者又有很多相似性。东哥特人的行军方式依然分为步行、骑马和乘战车。他们手中的武器种类也同样花样繁多。出身贵族的统帅同样装备精良远胜普通士兵。当然,他们也跟一个世纪前的西哥特人一样,通身恶臭,虱子满身。他们也同样人多势众。普罗科匹厄斯声称维蒂吉斯的军队总共有15万人。虽然这一数字有夸大之嫌,但是可以肯定东哥特军在数量上远超贝利撒留的罗马军。公元537年3月,也就是罗马人开城迎接贝利撒留3个月后,东哥特人兵临罗马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