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一脸困惑地看着城墙外浩浩****的士兵。起初他们以为这些士兵是前来替斯提里科寻仇的蛮族旧部。虽然他们后来意识到了这些士兵的真正身份,但是他们依然从容不迫。100年前,君士坦丁一世一气之下将罗马骑兵团和罗马禁卫军解散。100年后,罗马城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尽管如此,罗马人依然镇定自若,他们笃信帝国不会见死不救,况且罗马城还是整个罗马帝国的发源地。如果援军不到,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先来看一下,城中都有哪些人。亚拉里克打了城中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不给他们留下一点儿逃跑的时间。除了一些富得流油的地主,被困城中的人还包括那个时代的名人,例如斯提里科的遗孀赛妮娜、格拉提安皇帝的遗孀和霍诺里乌斯皇帝的妹妹加拉·普拉西狄亚。
然而援军并没有如期而至。霍诺里乌斯皇帝根本不敢轻举妄动。不列颠行省的君士坦丁三世不久前被拥立为皇帝,驻扎在阿尔特的军队不久前越过阿尔卑斯山,准备伺机入侵意大利半岛。霍诺里乌斯皇帝担心一旦发兵救援罗马城,君士坦丁三世就会乘虚而入,取而代之。至少有80万人被困城中,罗马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城市执政官将面包的配额降到原先的二分之一,随后又降到原先的三分之一,人们饥肠辘辘。在过去的800年里,罗马人一直走在对外扩张的路上。太平日子过了这么久,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不过那时的罗马人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面对眼前的情景,罗马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找替罪羊。斯提里科的遗孀赛妮娜因选择站在比尼安夫妇一边而沦为众矢之的。罗马富人莫不对她恨得咬牙切齿。于是他们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指控赛妮娜是引来敌人的罪魁祸首,并将她活活勒死。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勒死赛妮娜,亚拉里克就会见好就收。可是亚拉里克根本不是为赛妮娜而来,他觊觎的是罗马城的财富和罗马帝国广袤的国土。亚拉里克在城外按兵不动。格拉提安皇帝的遗孀和她的母亲慷慨解囊,救济嗷嗷待哺的罗马人。吃不上饭的人实在是太多,她们的救济食品也不过是杯水车薪。饥荒暴发,接着是瘟疫。根据彼时法律的规定,人死后必须埋葬在城外,这直接导致罗马城中尸体挡道,臭气熏天。
有关罗马城被围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过去的几十年对罗马帝国来说可谓多事之秋,然而这一消息却犹如晴天霹雳。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北非希波里吉诃主教,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起初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身在伯利恒的哲罗姆更多的是幸灾乐祸。在他看来,罗马人是罪有应得,他们现在挨饿何尝不是平时太过奢侈浪费的报应。被围困城中的罗马人此时生不如死。异教徒史学家佐息末这样写道:“……城中俨然已经沦为人间地狱,食不果腹的人们甚至开始易子而食、易妻而食。”[4]城中的猫和老鼠已经被人们吃光。城中的高层被逼无奈,只好派使者前去同亚拉里克谈判。罗马人企图通过威胁和恐吓让亚拉里克知难而退。使者告诉亚拉里克,罗马人全民皆兵,随时准备杀出城来。通过下面一段描写使者与亚拉里克交锋的文字,我们可以一窥后者的个性。文中的亚拉里克与800年前的蛮族首领布伦努斯在个性上如出一辙,两人都极为嚣张,因此这段描写的可信度有多高,我们不得而知。
使者威胁说罗马全民皆兵,亚拉里克回道:“草越密,越好割。”话音刚落,他便冲着使者狂笑起来……他告诉使者撤军的条件是上缴所有金帛、日用品和蛮族奴隶。其中一位罗马使者反问道:“把这些都上缴给阁下,那我们的人还能剩下什么?”亚拉里克冷笑道:“灵魂。”[5]
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刻,罗马城高层的所作所为十分耐人寻味。他们决定求助古代诸神。佐息末这样写道:
罗马城的城市执政官庞培安努斯偶然间接见了几个从托斯卡纳来罗马城的人。这几个托斯卡纳人向庞培安努斯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他们当时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城池的。他们声称当地的居民向古代诸神献祭,感动了诸神,诸神召唤来了闪电和雷把蛮族赶跑。与这些托斯卡纳人的谈话结束后,庞培安努斯便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大祭司的祭祀书准备献祭工作。[6]
不久后,庞培安努斯就打起了退堂鼓。庞培安努斯就献祭一事向主教英诺森乌斯请教后,后者居然点头应允。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意识到献祭异教神会给他带来了数不尽的麻烦。事态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异教徒和基督徒各执一词,双方都不想承担后续献祭失败的责任。据异教徒佐息末记载,根据古代传统,元老院议员负责向卡比托利欧山和市场上的异教神像献祭,但是他们却对献祭不抱任何希望。而据基督徒作家苏祖门记载,元老院议员已经向诸神献祭,但是没有唤来闪电和雷把蛮族吓跑。
无奈之下,罗马高层只好再派使者前去同亚拉里克谈判。使者带回的谈判结果是:亚拉里克跟布伦努斯一样要求他们破财消灾,不同的是,亚拉里克所求的赎金是布伦努斯的数倍。亚拉里克要求罗马人缴纳2200千克黄金、1.3万千克白银、4000件丝绸长袍、3000床红色羊绒被和1.3万千克胡椒。他还要求罗马人把城中所有的蛮族奴隶都交给他,尤其是原拉达盖苏斯麾下的哥特俘虏。除此之外,他还要求罗马帝国的高官们把儿子交给他当人质。罗马人别无选择,只能一一照办。为了凑齐天价赎金,罗马城高层自然而然地打起了富人的主意,他们打算向后者征收紧急税。不明所以的罗马富人旋即将财产隐藏起来。走投无路的庞培安努斯做了一件让佐息末心寒的事:
参与这场交易的人彻底被心魔所控制。为了凑齐赎金,他们打起了诸神雕像的主意……他们不仅抢走了雕像,而且还将其中的金银雕像熔化成金水和银水。英勇之神维图斯的雕像亦没有躲过此劫。它们就这样被毁了,一如罗马人的英勇和无畏。[7]
熔化的雕像凑齐了差额。赎金如数奉上,罗马得救了。可是罗马人的麻烦还在后面。下一年,也就是公元409年,罗马城又横遭一系列的变故,且又无一例外地居于下风。亚拉里克接过赎金和归还的哥特战俘,打算率领部众撤往托斯卡纳时候,却发现霍诺里乌斯皇帝不仅拒绝同他缔结和平条约,而且拒绝递交人质。公元409年秋,亚拉里克再次率众向南进军,围住罗马城。这一次,他没有像上次那样为难罗马人,而是号召他们团结起来一同反抗霍诺里乌斯皇帝。食不果腹的罗马人为了活命也只好听之任之。元老院于是拥立东罗马的阿塔罗斯为新帝。身为贵族的阿塔罗斯,其实早有不臣之心。
拥立新帝后,罗马人得以暂时反客为主。阿塔罗斯、亚拉里克和他的西哥特部众将拉韦纳团团围住。霍诺里乌斯皇帝正在打算逃走之际,东罗马帝国的援军适时赶到。既然已无性命之虞,霍诺里乌斯皇帝便开始复仇。他命令非洲总督截住往罗马城运送食物的船只。不到一年的时间,罗马城就暴发了两到三次大饥荒。只不过这一次的饥荒是拜自己人所赐。商人们囤积居奇,哄抬谷物的价格,从中牟取暴利。佐息末曾这样写道:“这样一来,饥肠辘辘的罗马人甚至觉得只要能活命,吃人肉也未尝不可。他们在战车竞技场上撕心裂肺地号叫着,‘我要买人肉,你们开个价’。”[8]
在同霍诺里乌斯皇帝签订和平条约之前,亚拉里克并不打算就此作罢。公元410年,他辞别傀儡皇帝阿塔罗斯,独自率军向北,打算直接与霍诺里乌斯皇帝谈判。可是还没来得及同霍诺里乌斯皇帝谈判,他本人就遭到偷袭。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亚拉里克在拉韦纳外等候谈判通知,突然被身边一个名为绍鲁什的西哥特人偷袭,后者极可能是跟他争夺酋长之位的老对手。绍鲁什是否受霍诺里乌斯皇帝指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亚拉里克看来,霍诺里乌斯皇帝就是幕后主使,虽然他本人并没有被绍鲁什伤到一根毫毛。同年8月,他再次兵发罗马城。不同的是,他这次终于入城了。至于西哥特人是如何穿过高耸的奥勒良城墙的,基督教史学家索卓门这样写道:“悲愤交加的亚拉里克决定折回到罗马城。他违背诺言,将它占领。”[9]西哥特人并不需要大费周章地破墙而入、深挖隧道或者攀爬云梯。罗马城中有人将门主动打开,西哥特人只消大摇大摆地走进城中。
至于引狼入室的人到底是谁,只有普罗科匹厄斯(约公元500—565年在世,拜占廷帝国史学家)在150年后给出过答案。但是他给出了多个答案。根据普罗科匹厄斯的记载,一筹莫展的亚拉里克突然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从军中精挑细选出300位无胡须的西哥特青年,这些青年个个有勇有谋、出身良好。他随后派了一队使者前往罗马的元老院,让使者代为转达:他为议员们的英勇无畏所深深折服,不日停止围城,为表诚意,特献上300位年轻奴隶。议员们欣然接受,丝毫不觉得有诈,坐等城外的西哥特人卷铺盖回家。
但是在约定撤军的那一天,亚拉里克召集军队,严阵以待。他们守在萨拉里安门附近,此地是他们最初安营扎寨的地方。这300位哥特青年根据约定的时间来到萨拉里安门内集合,趁守卫不备将他们统统杀死。杀死守卫后,他们便打开门把亚拉里克和他的部队迎入城中。[10]
或许普罗科匹厄斯本人也觉得故事情节太过牵强,于是他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
但是有不少人并不认同亚拉里克通过里应外合占领罗马城的说法。这部分人认为让亚拉里克得逞的关键人物是一个名叫普罗巴的罗马妇人,她本人不仅极有名望,而且腰缠万贯,在整个贵族阶层颇吃得开。看着街上到处是挨饿受冻的罗马人,她心生怜悯。罗马人开始互相残杀。台伯河和港口全都被亚拉里克的部下封锁,罗马人没有一丝逃出生天的机会,心灰意懒的普罗巴于是命自己的仆人将城门打开。[11]
第二个版本似乎比第一个版本的可信度要高一点,但是依旧疑点重重。极有可能是因为普罗巴平时树敌过多,她的敌人蓄意造谣诽谤她。她的全名是安妮齐娅·法勒托妮亚·普罗巴,出身罗马望族安尼畿家族,她曾公开反对拥立阿塔罗斯为皇帝。她奉行基督教的苦修主义,并在家中养了一小群修女。有些人怀疑她意欲学梅拉尼娅散尽家财。即使普罗巴在这件事上是无辜的,我们还是能从普罗科匹厄斯的第二种说法中一窥整个事件的真相。开门的人只是出于一个简单的原因:罗马人苦围城久矣。
公元410年8月24日晚,那是一个盛夏的夜晚,亚拉里克手下的西哥特士兵从萨拉里安门蜂拥而入。他们跟公元前387年的高卢士兵一样,也是邋遢至极。至于西哥特士兵进城后发生的事情,记录者们只在一件事上达成一致,即西哥特士兵对罗马城的占领仅持续了3天。这些记录者无一例外是基督徒。至于西哥特士兵进城后的其他细节,他们则看法不一。看过他们每个人的描述后,你甚至会怀疑他们描述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
一位来自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史学家苏格拉底在30年后曾对此事件进行记录。他声称多名元老院议员遇害,城中的大部分建筑被焚。一个世纪后,普罗科匹厄斯则声称大部分罗马人被西哥特士兵所杀。两年后,身在伯利恒家中的哲罗姆对此事件的描写则颇有末世论的意味。他声称亚拉里克率部下进入罗马城之前,城中绝大多数居民已死于大饥荒。
▲这幅创作于19世纪的画作描绘了亚拉里克率军进入罗马城的场景。
饥民已经丧失理智,开始互相残杀,以求活命。母亲甚至连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孩也不放过。一夜之间,摩押变为荒芜;一夜之间,摩押高墙倒塌。神啊,异教徒进入你的产业,污秽你的圣殿,使耶路撒冷变成荒堆,把你仆人的尸首,交与天空的飞鸟为食;把你圣民的肉,交与地上的野兽。在耶路撒冷周围他们的血如流水,无人埋葬。谁能揭示那夜的屠杀?多少泪水才能抚平那夜的痛楚?一座高高在上的古城轰然倒塌,街道屋舍间了无生机,尸如山积。[12]
奥罗修在8年后也曾记录过此事件。身在西班牙的他描写了另外一番景象。他声称西哥特人此次入城并没有大肆屠戮罗马人,而且此次事件完全可以作为弘扬基督教仁爱的典范。奥罗修声称亚拉里克曾竭尽全力护罗马人周全,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罗马人。
(亚拉里克)命令手下不能伤害在基督教堂避难的人,尤其是那些供奉着圣彼得和圣保罗的教堂;他允许自己的手下随心所欲地掠夺城中的金银财宝和艺术珍品,但是禁止他们杀人放火。[13]
奥罗修随后讲了一个西哥特军官企图打劫一个在教堂内避难的老修女的故事。老修女找出教堂中所有的金银,放在这位西哥特军官面前,并警告说,这都是圣彼得的圣盘,如果他将这些据为己有,那么上帝将会惩罚他。这位西哥特军官随后下令“立即将所有金银器皿送还圣徒教堂。那位老修女则加入一列由西哥特士兵押送的基督徒队伍中。据说存放这些掳来的金银器皿的房子距离圣徒教堂有很长一段距离,路程相当于整个罗马城直径的一半。负责押送这些金银器皿的西哥特士兵人手一个器皿;他们将手中的器皿高举过头顶,看到的人无不惊讶。那列基督徒队伍由两列手持长剑的西哥特士兵押送;罗马人和野蛮人走在一起”。[14]
继奥罗修后,基督教史学家索卓门也对此事件进行过描述。他讲了另外一个西哥特军官的故事。这位西哥特军官用刀抵住一位美貌女基督徒的脖子,意欲非礼。女基督徒高昂着头颅宁死不屈,他大为震惊,遂将刀收回。
因为在她心中,贞洁胜于生命,除了她的丈夫,她不会跟任何男人发生性关系。在她的拼死反抗下,西哥特军官没有得逞。深受触动的西哥特军官带她来到一座供奉着圣彼得的教堂,给了看守教堂的士兵们6枚金币,并命令他们替她的丈夫保护她。[15]
这些天差地别的描述源于基督徒对此事件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以哲罗姆为代表的基督徒赞成亚拉里克屠城说。就哲罗姆本人而言,他对赶他出罗马城的富人颇有微词,自然把此事件视为上帝对罗马人骄奢**逸和信奉异教的惩罚。在他看来,罗马人被屠戮实属罪有应得。与之相反,还有一部分基督徒出于更大的政治意图而支持亚拉里克的怀柔说。异教徒认为罗马人关神庙、熔神像,触犯诸神,才遭此劫。为驳斥异教徒的指控,这一部分基督徒不得不向前者证明西哥特人在得到上帝的指示后弃恶从善,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圣彼得和圣保罗向上帝禀报此事。
动机不纯的说教到此为止。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考古学不属于宗教范畴,因此考古结果要可靠得多。鉴于罗马城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居住,大范围的考古开掘并不现实。目前的考古发现颇有意思。在罗马斗兽场周边挖掘出不少那个时代的人类遗骸,可以看出当时是匆忙下葬。彼时的罗马人十分抵触将死人埋在活人周围,甚至颁布法律严禁将尸体埋在城内。亚拉里克围城期间罗马人却一反常态将死人埋在城内,可见此事给他们带来的恐惧有多大。
那么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市中心的很多建筑物都毁于亚拉里克占城那个时期,其中包括古罗马广场上的艾米利大圣堂及其附近的元老院和和平广场。艾米利大圣堂基本被烧成了灰。据记载,元老院和和平广场是西哥特人攻击的目标。城中多处豪宅也未能幸免于难。瓦莱里家族在西里欧山上的一栋豪宅被毁,后直接被废弃。高登提乌斯在西里欧山上的豪宅被毁后被改造成马厩、工厂和贫民房。150年后,普罗科匹厄斯在他的书中提到罗马帝国史学家塞勒斯特(公元前86—公元前34年在世)的故居也在亚拉里克占城期间差点被烧毁。值得一提的是,塞勒斯特故居距离萨拉里安门不远。前者曾去过罗马城,发现塞勒斯特的故居依旧没有修好。
所幸受损的建筑物并不多。可见,奥罗修的描述更接近于现实。根据这些被损毁的建筑物,我们甚至可以还原当时的场景。入城前,亚拉里克嘱托手下的西哥特士兵进城后要安分守己。这符合他谨言慎行的个性。若罗马城在他手中被毁,那么这座城市就失了作为筹码的价值,他也就没机会以此来要挟西罗马帝国。长时间的围城,让一部分西哥特士兵在入城后变得异常兴奋。于是,他们干脆放火烧掉萨拉里安门附近的几栋住宅,其中就包括塞勒斯特故居。
随后西哥特士兵便向市中心进发,意图寻找要害之处并将其毁掉。元老院会成为他们的靶子完全是因为作为城中统治阶层的元老院议员总是出尔反尔,一会儿支持霍诺里乌斯皇帝,一会儿支持阿塔罗斯,一会儿又倒戈霍诺里乌斯皇帝。反复无常的元老院议员最终惹怒了西哥特人,所以他们干脆一把火烧了元老院。不远处的艾米利大圣堂之所以被烧完全是因为距离元老院太近,至于和平广场被烧的原因,那就不言而喻了。在过去的300年里,和平广场内珍藏着提图斯皇帝(公元79年6月23日—81年9月13日在位)的宝贝。公元70年,他在镇压犹太人起义时担任罗马军的主将,攻破耶路撒冷圣殿时掳掠的七扦枝大烛台(8)和其他无数珍宝。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西哥特人将罗马城劫掠一空,满载而归。他们在离开之前似乎还心有不甘,于是又放火烧掉了罗马的几栋豪宅。
总而言之,相比同时代其他被占领的城市,罗马城的损毁情况不是那么严重,那些城市都被付之一炬,**为寒烟,城中的居民皆沦为奴隶。相比之下,罗马城的遭遇不值一提。但是我们也不能太低估罗马城的创伤。奥罗修和索卓门故事中的西哥特军官根本就是杜撰的。考古学家曾挖掘出大量记录亚拉里克占城后重建工作的铭文。可以看出罗马尚存恢复元气的实力。同时也说明西哥特人当时焚毁的建筑远不止上文提到的那些,只是罗马人后来做了完善的修复工作,我们才没有注意到。
至于罗马沦陷期间西哥特人的暴行,我们可以在一些书中找到蛛丝马迹。据《教宗史》记载,野蛮人掳走900千克重的银圣体盒,他们都是些巧取豪夺之徒,根本不配成为基督徒。奥古斯丁在北非布道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自己对罗马陷落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他写成了著名的《上帝之城》。他曾提到他的会众中有不少是从罗马城逃出来的难民。要是罗马城沦陷是子虚乌有之事,那么这些罗马人根本不会沦为难民。奥古斯丁还在书中为罗马沦陷期间的暴行辩护,甚至还含沙射影地指责受害者是咎由自取。这种说法在现代人看来十分刻薄。
罗马城沦陷期间,不少被困的富人基督徒的遭遇也被人记录下来。这些基督徒都信奉苦修主义。比尼安在西里欧山上的豪宅被西哥特人糟蹋得面目全非,原本价值连城,现在一文不值。安妮齐娅·法勒托妮亚·普罗巴的豪宅也几近被毁,西哥特人还将她养的修女全部掳走。在普罗科匹厄斯看来,如果为西哥特人开门的人是普罗巴,那么他们简直就是忘恩负义的小人。最后,我们要讲的是玛塞勒的遭遇。众所周知,她是罗马城第一个奉行苦修主义的基督徒。公元410年,她已是一个年迈体衰的老妪。哲罗姆在一封写给普林奇皮娅的信中提到玛塞勒的遭遇,而后者是玛塞勒的好友。哲罗姆写这封信的目的很明显是把玛塞勒的事迹传扬出去。在同一封信中,他还极尽夸张之能事,描写食不果腹的罗马人如何互相残杀,与之相对的则是沉着冷静的玛塞勒如何舍己救人。哲罗姆笔下玛塞勒舍己救人的故事可要比罗马人自相残杀的故事真实得多。他在信中提到一伙儿西哥特士兵闯入玛塞勒家中索要黄金:
她扯着自己的破衣烂衫让西哥特士兵看,证明自己没有私藏任何金银财宝。他们根本不相信她会安于贫穷,于是直接将她打趴在地。据说她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安危,挣扎着爬到那些人的脚边,声泪俱下地求他们不要将你(这里指普林奇皮娅)带走。你那么年轻,后面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她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16]
几天后,玛塞勒便驾鹤西去,空留下千疮百孔的房子,再也不会有人花费心力去修缮。事发时,一个名为伯拉纠的不列颠人(公元360—430年在世,基督教修道士兼神学家)也身在罗马城,他的说法或许是最有说服力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异端,遭到了奥古斯丁派的强烈反对。他在一封写给一位罗马妇人的信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人们都吓得瑟瑟发抖,紧紧地挤在一起:家家都有死掉的人,恐惧笼罩着每一个人。奴隶和奴隶主抱作一团。死亡面前,众生平等。”[17]
三天后,西哥特人离开罗马城,挥军向南,罗马人如释重负。亚拉里克本打算借道西西里岛去非洲,但是他没能渡过墨西拿海峡。或许是因为他在罗马城中不慎感染疟疾,两个月后,他便命丧科森扎。罗马城大仇得报。直到今天,人们依旧没有找到他的坟墓,但是寻墓之旅毫无疑问会继续下去。倘若有人找到了亚拉里克的墓,只怕也只能在墓里找到些不值钱的陪葬品。根据日耳曼人的习俗,战利品越多,效忠的部下就越多,权力也就越大。既然战利品关乎权力,那么把战利品悉数陪葬显然不会是他们的作风。
西哥特人的战火并没有燃烧太久。亚拉里克的内弟阿塔乌尔夫在他死后接替他的位置,率领西哥特人撤出意大利半岛,向高卢进军。他本打算在迎娶公主加拉·普拉西狄亚(9)后,在纳尔博纳建立自己的朝廷,但是天不遂人愿。据说阿塔乌尔夫送给普拉西狄亚的聘礼就是亚拉里克当年在罗马城中掠夺来的原属于耶路撒冷圣殿的那些珍宝,这进一步证明了希姆莱寻墓简直是枉费心机。公元418年,西哥特人终于完成亚拉里克的心愿,同西罗马帝国订立条约。西罗马帝国根据条约将阿基坦地区赠予西哥特人,作为他们的永久居住地。几十年后,也就是公元452年,西哥特人作为罗马人最坚定的同盟,与罗马人在特鲁瓦附近并肩作战,共同击退匈王阿提拉和他的军队。此役就是大名鼎鼎的沙隆之战,亦称特鲁瓦之战,被看作欧洲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战役之一。又过了几十年后,在经历了西罗马帝国的第三次倾覆后,西哥特人自己建立了一个王国,领土包括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他们逐渐同半岛上的罗马贵族融合,并最终皈依天主教。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王国灭亡。一小部分死里逃生的西哥特人定居在今西班牙北部的阿斯图里亚斯自治区的山区里,他们后来在当地成立过一支小规模的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很可能就是后来点燃收复失地运动星星之火的人。
罗马城并没有**为寒烟,但是城中尸骸满地,满目疮痍,商业凋敝,人民流离。数不清的人死于饥荒,活着的人流落他乡。根据公元419年罗马城发布的猪肉供应清单显示,城中的人口不到亚拉里克占城前的一半。罗马城的声誉也同样遭到重创。公元410年后,当罗马的学童再次背诵维吉尔的《埃涅伊德》时,朱庇特的预言就显得十分空洞和苍白了。
以文明自居的罗马城被身处北非的奥古斯丁·希波彻底拉下神坛。罗马的沦陷给了他灵感,他开始猛烈抨击罗马帝国的道德根基。他将罗马早期的历史事实(从提图斯·李维写的布伦努斯占领罗马城开始)一一列举出来,并指出罗马帝国与之前的帝国并无不同,它存在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向全世界散播文明的种子,而是满足最低级的统治欲。维爱人要是有机会听到这番高论,肯定会拊掌击节。在他看来,天堂里的圣城耶路撒冷才是永恒之城。俗世的城市不可能永恒,罗马城也概莫能外。
不过,事态没有发展到难以挽回的程度,罗马城称得上幸运。不久后,罗马城便以惊人的速度从这场灾难中复苏过来。公元411年,越过阿尔卑斯山的君士坦丁三世猝然长逝。霍诺里乌斯皇帝如释重负,立即从拉韦纳动身来到罗马城。他在城中举办各类竞技比赛,号召流离在外的罗马人回家,不少人回到罗马城定居。公元414年,罗马城的谷物已经供不应求,城市执政官亚比努斯上表霍诺里乌斯皇帝,要求增加对罗马城的谷物供应。亚拉里克占城后,罗马城的人口虽然减半,但毕竟还是西欧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城中的绝大多数建筑杰作安然无恙。公元418年,奥罗修甚至曾抱怨过罗马人的言行举止一切如旧,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可很快,这个美好的假象便被无情地戳破了。
(1) 科森扎市是科森扎省首府。
(2) 斯提里科的父亲为汪达尔人,而汪达尔人为古代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
(3) 狄奥多西一世的次子。
(4) 基督教中使徒多为殉教者。
(5) 这一官职最初负责法务工作。
(6) 他曾说服教会将每年的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而这一天原本是罗马的冬至节。
(7) 赛妮娜本是狄奥多西一世的侄女,被收为养女后,嫁给了将军斯提里科。
(8) 犹太教神殿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9) 霍诺里乌斯皇帝的妹妹,此次亚拉里克围城的战利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