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斯(约公元前284—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法家代表人物。
李斯是一个非常之人,师从儒家的殿军人物荀子,学成入秦,结果却成了法家的代表。他的野心源自两只老鼠,在厕所那只瘦骨嶙峋的老鼠和在官仓那只硕大的老鼠,让他慨叹人生平台的重要性。结识了秦国丞相吕不韦,后来又害死了自己的同门韩非子,随着秦国的统一,官至丞相,到达顶峰。在这个他毕生营建的平台上,他完成了诸多梦想,包括秦统一天下后,为秦始皇制定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篆统一文字,制定法律,统一车轨、度量衡制度、货币等。
当然,他也为后世埋下了灾难深重的伏笔,焚书坑儒、愚民政策等,沿袭着商鞅所走过的老路。他也丧失了他年轻时的睿智,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当李斯被押赴刑场施行腰斩时,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等三族一块儿将要被杀,痛彻心扉,转过头对身边的二儿子说:“我还能带着你,牵着黄狗,出上蔡县(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的东门一块儿去打猎吗?”他的脑海里浮现的是少年时自己的影子。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91)于宛(92),迎蹇叔(93)于宋(94),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95)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96)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97)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98)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99)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100),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101)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 (左马右夬) (左马右是)(102)不实外厩(103),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104)青(105)不为采(106)。所以饰后宫,充下陈(107),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108)窈窕(109),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110)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111)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112)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113)三王(114)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115)以资(116)敌国,却宾客以业(117)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118)雠(119),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思维式古文解读】
时也运也一名篇——《谏逐客书》
李斯这篇《谏逐客书》是有秦一代文章里的一根独苗。
强大的秦朝为何这么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除秦以外的任何时代,都没到过独苗的地步,包括那些积贫积弱的王朝。但是,为何这么强大的秦朝,文化建设等于零?大家不要生气,更不要动手撕书,这要从秦朝焚书坑儒中找原因。
很简单,秦朝实行的是壹民(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的政策,简称驭民五术。换句话说,让老百姓愚昧,让老百姓贫苦弱小原子化。比如贾谊的《过秦论》里面提到杀豪俊,外加焚书坑儒,把肉体上的强民与思想上的强民一律干掉,病态的留下,还要让老百姓斗起来,自轻自贱,彼此侮辱告发等。在这种的情况下,老百姓一来没有文化,二来既穷苦又有求生欲,统治者自己吃完肉,把骨头扔到老百姓当中去,大家就抢,没抢上骨头的抱怨别的老百姓特别凶残,抢上骨头的感激统治者大义施舍、感恩戴德。他们压根儿不想这肉是从哪里来的。本来是养猪的,却把抢骨头当成乐趣与成功;本来是父母生的,却感谢割去自己**的皇帝。这样的劳动者与奴仆,秦朝一直在批量生产。关于这点,有兴趣的可以参阅著名的《商君书》,那是一部以摧毁人性之善为目的的书,后世很多枭雄竟然还真的掌握了它的精髓。
所以,秦朝哪有什么文化建设?提一下开放和包容之类的,结果就来了“焚书坑儒”作回应,老百姓偶尔学的那点知识与朝廷允许教授的知识高度重合,就是能为朝廷服务就好。换句话说,这些缺乏人文思想的技术人员就是秦朝的统治基本面。越有文化越麻烦,越有思想越反动。这是秦朝统治阶级的共识。反正不像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没有人的概念,天下都是为了一个人,所以叫家天下,为了一个人的幸福,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时代的主旋律是变态。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人,当然也就不存在文化,更不用说文章。人在没觉醒的时候,文化永远是荒漠。
秦王朝只有这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明证。
一
要这么说,这根独苗一定是有思想的了?
我看未必。这篇文章最亮眼的不是思想,而是它的技巧与森严的逻辑。《谏逐客书》在这个意义上是千古名文。作为一代逻辑大师,也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学生,李斯与他的同门韩非子一直都非常理性,也非常犀利,他们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那么,犀利和理性的路径会形成一种什么战术呢?一般情况下都是主动进攻。什么叫主动进攻?就是当对方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毫不留情,直接打击,直陈对方的问题,换句话说,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不断用进攻做最好的防御。
这里要插播一个重要新闻,李斯碰上什么事了?碰上当时秦国最为著名的“间谍案”。一个来自韩国的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在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刚刚亲政的第一年,就来秦国兴建了一个大型水利项目——郑国渠,耗费了秦国大量的物力人力,没想到的是,后来才发现这位名字起得相当霸气的郑国,竟然是韩国的间谍,他的使命就是来“疲秦”的,意思就是来消耗秦国的,这样秦国就没有精力征讨六国了,弱小的韩国还可以过几天太平日子。这件事情引发了秦国的政治大地震,要知道秦国主要是靠来自各国的客卿,也就是外来务工人员或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才有今天的,但是郑国的事情让秦国很闹心恼火,于是上下一合计,干脆点,把所有的客卿都赶走,凡是客卿,一律贴上标签,下逐客令。李斯这位来自楚国的客卿,看着“逐客令”,想着好不容易在咸阳买好的房子不得不扔下,一边骂韩国,一边咬着牙写了份奏折。
当然,李斯明白,他的进攻,不是热血江湖那一套,他有分寸。因为秦国的做法表面上是以小见大,一叶落而知天下之秋,但他们的逻辑有强迫论的影子,这本来就是法家所擅长的。什么叫强迫论?比如有一天你迟到了,我们就推出你以后都会迟到,一生都是迟到的标志性人物。来自韩国的郑国是间谍,那么来自其他列国的客卿自然都是间谍,所有没来的客卿,一定也是肩负着神秘使命来秦国的,我们就不加区分,一律赶走。现在一想,这实际上是很武断的。一叶知秋是自然规律,可是放到人类社会中,并非事事都适用。要知道秦国在商鞅的法治下,有令必行。商鞅这个人也是法家的代表,他制定的法令严苛到“连坐”,就是一个人出了事,那么一帮人连锁入狱,比如有一个坏人住在这个胡同里面,但是其他人没有检举,那么这个胡同里的所有人都要进监狱,这是商鞅为秦国提出的政策的一贯做法。秦国擅长使用白色恐怖,这种法律,不是利用制度、道德,而是利用人性弱点、恐惧、阴暗来发挥作用,实在不行就杀人。而且,这样的统治还很管用,人类对文明的追求不见得出自人性,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却不折不扣地出自人性。这即是李斯所面对的战场,到了这一步,秦国能保护他的人是不存在的。
二
不得不说,大秦丞相就是大秦丞相,李斯意识到,如果离开了,自己的一生就废了。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秦国也压根儿不会因为逐客令而获得福祉。他冷静地对全国的形势进行预判,觉得这一战于己于人、于公于私,只要赢了,都是美好前程。要知道,当年李斯还是个小吏的时候,他发现厕所的老鼠瘦骨嶙峋,可是官仓的老鼠硕大丰满,就让他不禁感慨起平台的重要性,今天,李斯就要为这个平台而战了,哪怕要冒很大的风险。
他的开篇直白得可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虽然用了“窃以为”这样的客气口吻,但实际上就四个字:我不同意。这个进攻姿态,从不要命的角度来看,满分。连试水都不用,开篇就是进攻,这就是李斯。
凡事敢进攻的人,要么是有底气,要么是没有智力。想明白的和想不明白的,想活下去的和不想活下去的都喜欢用进攻解决问题。当然,李斯属于前者,他的进攻很有策略。他不紧不慢地列举了一大堆事实: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从表面上看,这段简直就是当下历史课本的内容导引,这就是为秦国修家谱,把秦国的发展史一网打尽。李斯说得很直白:“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称‘公’的两位属于春秋,称‘王’的两位属于战国,但是不论春秋还是战国,这四位都是秦国节点上的国君,都是我们的偶像,您心里有数。但是我特别想提醒您,这里面还有一长串名单,百里奚、蹇叔等五人,商鞅、张仪、范雎三位,才是真正的功臣。还有一点,我不好隐瞒,就直说吧,那就是上述这些功臣都是来自国外的客卿。”李斯的结论是:“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数典忘祖的事,李斯揣摩了一千遍,嬴政做不出来。
然后继续进攻,不打嬴政的祖宗了,打嬴政本人。李斯仔细考查并研究了秦王嬴政的后宫,分门别类,采用三级编码的方式,做了深刻的量化与质性研究,他说: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 (左马右夬)(左马右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李斯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之太阿剑、所乘之纤离马,等等,都来自诸侯各国。现在又把秦王丰富多彩的私生活完美地罗列出来,当然,什么人才能做到如此精细?那就是也跟秦王一样,知道生活中物质带来的乐趣的人,这就是用**裸的物质引诱秦王。“陛下,您用的、玩的、吃的、听的,哪一样是秦国的土特产,还不是来自列国?可是也没见您客气呀,统统收下了。这可是现实呀!在这事上您怎么不采取凡是外国的一概不用的原则,怎么就对付我们这些客卿的时候,才用这个原则?这是双重原则,我们觉得非常不公平。而这都是您手下的那些大臣干的,不地道呀。”
这样的双线进攻,从战术上讲,很漂亮。
但这只是进攻的第一部分,还有进攻的第二部分。
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害。
那时,秦王的梦想就是一统天下,跟金庸笔下黑木崖一统江湖的理想一样,但是李斯告诉嬴政:“您离这个梦想不是越来越近了,而是远到了您与月亮的距离。因为真的成就大业的人,就像您的祖先、您的生活告诉您的那样:选才要开放,对客卿要包容。”
这里他还顺便写了金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进而告诉秦王,沿着这个道理类推,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邦,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秦王不就想做出个连三皇五帝都没有的功业吗?
但是,危险在于南辕北辙,秦王拒绝了正常的做法,秦王的做法是:“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秦王这一逐客,人、物、力、气都向他国手中集合,相当于给强盗兵器,还外加赠送粮草,这不是发烧的问题,是烧糊涂了的问题——是在为他国崛起而努力,成就他人的梦想呀,糊涂、糊涂呀!敢情,嬴政可以获得一个大奖:送温暖奖。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利害宛如在眼前,嬴政脑子里也要放放动画片,一个片子是兴,另一个片子是亡。虽然苦的是老百姓,但是国君也没有什么好处。结果,嬴政都不需要动脑子,立马就明白了。李斯等客卿,最后就留在了秦国,见证了秦国的大一统。
顺便说一下,“工程师”郑国也被赦免了,继续修建水利,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郑国渠,也就是位于今天陕西省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史记·河渠书》中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结果,韩国灭亡得更快了,这样智商的韩国领导层,确实该被团灭。当然,故事的最后,是那位郑国也没想到的,这位准备逐客的嬴政,竟然凭依着“关中沃野”的优势,统一了天下,做了皇帝,人称“秦始皇”。
同时,秦国的这种政治、文化环境,外加李斯这种实力派的玩家,最终使一篇普通的公文,成为千古奇文,而且成为秦王朝的一根“独苗”,不管是李斯的幸运,还是历史的悲哀,都留给后人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