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1 / 1)

【作者简介】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在这一段简历中,说魏徵是思想家我比较反对,不是说一个人有些想法就是思想家,这是很荒谬的。还有我比较反对的就是“文学家”这个称号,可能很多人看出来了,只要选入《古文观止》的人都是文学家。可是我们必须承认也有例外,如果凭借一篇奏折,就能成为杰出的文学家,我会举双手反对,文学的定义不能太过于丰富多彩。但是我们要知道,之所以把他选进去,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在于一个王朝刚刚建立不久——原太子李建成的原手下敢跟皇帝如此“慷慨”地说话,非得赶上“初创”这个节点才可以;地利在于人在长安,随时可以进宫;人和在于君臣上下一心,励精图治,朋友也多在左右。

一个出了名的可以让皇帝回到后宫放声叫骂的“杠精”——魏徵,竟然可以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言论经验汇集成《贞观政要》,谏文《谏太宗十思疏》还能入选《古文观止》,逝世后谥号“文贞”,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这简直让人嫉妒。

魏徵自然是赢家,不过最大的赢家不是他,是唐朝。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66)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67)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8),居域中(69)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70)。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1),承天景命(72),莫不殷忧(73)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74)。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7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76)。虽董(77)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78),可畏惟人(79);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80),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8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2),则思三驱(83)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84),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85),则思正身以黜恶(86);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87)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88)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89),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90)之大道哉?

【思维式古文解读】

不厌其烦真君子——《谏太宗十思疏》

今天闪亮登场的是看似无聊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写给李世民的奏折,目的是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我觉得没有几个人爱读这篇文章,我10岁那年读这篇文章,醒来时垂涎已经淹没了《古文观止》。为何我不喜欢读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这篇文章真是啰唆死了,即便是让皇帝思过,一条两条都行,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一下子就来十条:“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换成现代汉语,那就是长长的一段:你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就这十条,别说皇帝了,就是科长也没这耐心看,写信给科长聊聊他的十条过失以及改进的策略,现场不崩的绝对是一条好汉。另外,这篇文章的文体有点烦,比如一个人找你谈话,说他今天就是跟你聊聊天,开始特别开心,没有任何问题,但每一条过错,下面都附着一个改进方案,每个方案下面还有四项具体措施,每项具体措施下面还有注意事项,这能不让人犯困吗?而且从行文上看,魏徵真的是太老实了,老实到像一个老农民种地一样,一锄头、一铁锹,一根苗一根苗地去种,土得掉渣,不会像别人那样引经据典、插科打诨,灵动、形象、鲜活的东西在他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比如警告皇帝的时候,他就直接问要命的问题:“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皇帝怕什么,他就问什么,典型的直男。所以,如果大家不太喜欢这篇文章,我反而非常能理解。

但是,这样就有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喜欢魏徵的这篇文章呢?

对此,我们的意见很大,我们这些连小小的科长也不是的人,那些军国大事跟我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凭什么喜欢它?没读之前,问题就一箩筐,里面还都是负面情绪。

一来二去,这篇文章就成了小众文章,读它的人都是古代官员、正直的谏臣、有为的皇帝。尤其是唐太宗读完之后,十分赞赏,马上亲自写了诏书,嘉奖魏徵。为了表示对这份奏折非常认可,他将其放到了案头,时常自警。要知道,太宗皇帝可不一直是这样的,他曾经也对魏徵很生气,比如有一次回到后宫,他就大骂:“这个乡巴佬,老子要宰了他。”幸亏太宗皇帝的后宫也比较清明,比如长孙皇后,她一听太宗怒骂魏徵这个田舍郎、这个山野村夫,看来皇帝很受伤,她怎么做的呢?一般的皇后多半会对皇帝说:“赶紧杀了他,谁敢侮辱我们的天子,我们就杀掉谁。”但是长孙皇后没有这么做,她马上换上朝服,跪在了太宗皇帝面前,太宗皇帝吓得一愣,说:“你这是何故?我今天都被魏徵气死了,这个魏徵,一点面子也不讲,弄得我灰头土脸的,当皇帝是为了扬眉吐气的,哪有这么受气的。”没想到,长孙皇后说:“我得恭喜陛下,我大唐有魏徵这样的人,是我们的幸运,因为只有明君在位的时候,才有诤臣,这说明您是很好的人,你们俩同时在朝廷上,这不是一件喜事吗?再说,君正臣清,这是天下大治的迹象呀!”话说得漂亮,太宗皇帝也是明白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你可以想象得到,魏徵其实也碰到了很多的风险,只是最后都很侥幸地躲过了。

那么,我今天为什么要动员大家关注这篇文章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这篇文章实际上有个很好玩的地方,你要学习魏徵,文章表里山河,很有门道。你可以看一看,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清楚,他时刻替国君居安思危:“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徵一辈子,先后进谏了200多次,多数都被采纳,他也知道他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除了前面说的惹皇帝生气,还差点掉了脑袋,死后,他的墓碑都被太宗下旨拔了,皇帝有时一回忆也生气,回想自己这些年受的委屈,你说太宗能不生气吗?单这篇《谏太宗十思疏》已列了十条过错,其实魏徵他一连上了四篇,这只是其中一篇而已。单论其勇气,已十分可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看到两个特点。第一,居安思危。

他写的时候很用心,一连十条。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看一件事的时候找三五条就行了,他居然写了十条,把这个国家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基本上思虑周详了,每一个点都非常合理,也不故弄玄虚。这说明他擅长搜索信息、寻找情报,而且能把情报说得让国君非常明白,修身齐家也罢,治国平天下也好,应有尽有,绝对良心呀。而且,他还顺便透露了自己的理想:“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翻译成白话就是:“听人劝,吃饱饭,按照我说的这十条去反思,善于任用臣子,他们会玩命地为您效劳,不为国家奉献点什么就会失眠,这样您也悠闲,轻轻松松坐金銮就天下太平了。如果您不听,那就只能送您几句其他的话:‘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车跑得太快,缰绳早已腐朽,下面就是失控式的翻车,绝对没有什么速度与**。”

这是表象上结构安排的合理。实际上,更难的是,这些类似于说明文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忠诚不等于服从。

魏徵不太相信绝对的服从,他说:“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他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责任感的人,这很容易理解。要知道,最初他跟李世民并不是一个集团的。李世民即位,他并不是有力的支持者。不仅如此,魏徵曾是李世民的哥哥,也就是李世民最大的政敌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这身份与春秋时管仲的身份非常相似。以这个身份,敢于说这样的诤言,对政治**来的风险丝毫不顾,可见为这个国家,魏徵已经竭尽所能。他的驱动力完全是一种空前强大的责任感,毕竟魏徵见到了隋末唐初的那种乱象。改朝换代,除了后周变宋,哪有不流血的。老百姓经历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三国时期这段政治更迭,一下子导致了几千万人的死亡,人口总数从5500多万人锐减至500万人。隋末也是空前地惨烈,杀人、吃人成了日常生活的保留项目,魏徵心有余悸。抱着这种让天下太平、百姓少遭殃的态度,他必须学会进谏,而且要把进谏做好。因为国君的一个安排、一道手谕,对全天下来讲却是命令和政策,国君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千万人是生还是死。他对皇帝的作用认识得非常清楚,他能够预算出皇帝一个人所做的功业和所犯的错误,规模是呈几何量级放大的。所以他要在皇帝作出决定之前未雨绸缪,尽量不让皇帝的每一个过失发展成巨大的灾难,当然也不让皇帝的每一个功勋,或者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默默无声,不产生福祉。不绝对拥护,这是魏徵的责任感。

第三个问题:《谏太宗十思疏》是作者更难,还是阅读者更难呢?

当然应该是阅读者——李世民更难。

国君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没有限制的权力就是恶魔,会让人放纵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所以,魏徵打开天窗说亮话:“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种当头炮式的写法,就是先给皇帝敲个警钟,不管你是谁,只要懂这个道理,我的奏折你就得多看两眼。

幸运的是,太宗皇帝做了一个表率,把它放在案头,以资警惕,这种度量和心胸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很多人不服气,说自己就能在权力面前保持淡定,可是偶尔从海关的特殊通道走上一次,就会立马发现权力真是个好东西。所以,当你信誓旦旦地认为绝对权力对你毫无吸引力时,我觉得最可能的是你还没拥有权力。一旦拥有了权力,就很难把持住。有一个比例可以参照,中国历史上一共有600多位皇帝,但真正能像李世民这样的,不过寥寥几位,至多十几位。这个概率大家看到了,不滥用权力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李世民这么做,我觉得真不容易,你也别不服。

我刚才讲的是大的原则、格局、气量、襟怀,但是你要知道,这份奏折呈上去之后,皇帝肯定特别难受,尤其是对国事还算上心的太宗皇帝。魏徵的描述中有一段反问,毫不留情:“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这一句起码能够说明太宗皇帝也是让人满意的,但是魏徵不满意,他觉得皇帝舍本逐末了,该做的应该是如何避免这十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这表面上是说不及格的皇帝是怎么做的,其实太宗皇帝知道,有些就是自己犯过的错误,皇帝们的权力一样大,犯的错误也大同小异。说白了,魏徵在说前朝皇帝过失的时候,那不明摆着就是在说李世民吗?皇帝很容易对号入座——原来魏徵早就做了一个梳理,皇帝生活当中的各种不足都被他记在小本子上了。今天魏徵用假设的情况来说事儿,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敲山震虎,含沙射影,防患于未然。全文表面上说的是一些预想:你可千万不要犯那些错误。但是皇帝心知肚明,每一条都犯了,至少有了苗头,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帝脸上火辣辣的,心中纠结得要命,魏徵这么一说,自己的私生活以后就被限制了一部分,平时的努力也被否定了一部分。人们都说人脸能够制造200万个表情包,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我想李世民脸上至少也能产生100万个表情包。

所以,贞观十一年(637年)的这份奏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阅读的经验,比如读者、作者、世界三者的关系,又如怎样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看魏徵、李世民的形象等,如果能把诸者、作者、世界这三者合在一块儿,其中的故事也就挖掘出来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就能会意里面的很多秘密,而且突然也会想对自己说几句话,比如人总要犯错的,也需要认知、点醒、改正自己的过程,也需要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审视自我。故此,这篇文章的人生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政治意义,我觉得这是《谏太宗十思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当你在里面看到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也许你就会非常喜欢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