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1 / 1)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能被称为“小李杜”,那是多么大的荣耀呀,“大李杜”——李白是盛唐之音,杜甫也是划时代的诗人。“小李杜”,那是这个王朝最后的荣光,两位经历各不相同,但又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密切关联,他们用如椽的巨笔,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但是,杜牧的一切都不是凭空获得的,杜牧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睦州刺史等职。在牛僧孺等人的呵护下,作为宰相杜佑的子孙,他虽风流倜傥,但不失睿智,犀利的文风背后,是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爱。

看惯了红尘,了悟了宦海后,晚年的杜牧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杜牧著有《樊川文集》,他一生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

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后来即使在樊川老去,风采依然当年。所以,我们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当年姜夔在《扬州慢》里使用的那个:杜郎。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187),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188)。盘盘焉,囷囷(189)焉,蜂房水涡,矗(190)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191)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19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193),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194)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195)远视,而望幸(196)焉。有不见者(197),三十六年(198)。

燕赵之收藏(199),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200)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01),弃掷逦迤(202),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203),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204)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205),函谷举(206),楚人一炬(207),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思维式古文解读】

忠诚热肠的杜公子——《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来也。

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文赋”,“文赋”与汉代兴起的“大赋”“骈体赋”不太一样。大赋有点像说明文或记叙文,假设有形体,也像直男型变形金刚,抒情有点少,一张口都是官样文章,而文赋有点像议论文,各种手法随便使,不拘一格,但它们都是赋体,也就是都要求对仗、压韵,行文上还有它们的“清规戒律”,前面讲的《滕王阁序》是骈体赋,大家一读就知道行文上有多讲究了,特别像江南少女,千般窈窕,万般婀娜。

杜牧是文赋高手。

这篇文章高在哪里?一座宫里有一个国,一段历史,一种规律。

可能有人站出来,眼神略带不屑:“这不就是以小见大吗?俺也会。”自然,看到别人写的东西之后再不会,那这能力就相当感人了。另外,即便是以小见大,小怎么选,这很重要,就像一场篮球比赛,发球是件小事,但发到谁手里,就能看出整个教练组的战术如何,球员基本素质是正数还是负数。比如奋起直追中国男足的中国男篮,你懂的。

在大赋的鼻祖司马相如那里更干脆,他不会以小见大,他眼里都是“大”。小时候,我读到《子虚赋》,一方面很抵触,司马相如太坏了,干吗造这么多生字?!一方面也怀疑,所谓的“大赋”,是不是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那就是一切都是大的好?比如园子要大,山要大,河川要大,国家也要大。现实中司马相如还真是这样选择的,在他的作品中,皇家园林,也就是“上林苑”恨不得就有1300万平方公里。后来我读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专业,这个名字非常长的专业告诉了我很多知识,其中就有上面的那个结论。

但是杜牧的智慧在于他“小里抓大”“抓小放大”。

他在秦国无数白骨累累的功业上选择一个建筑来说事,这就有点“小气”了。为什么不像贾谊那样,来个《过秦论》,写秦始皇一统江山,横扫六国,也就是“六王毕,四海一”的大事件?这就是选择了“抓小放大”。但阿房宫这个建筑群很大,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时候,大火三个月不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代表着秦国大一统的阿房宫,是穷尽蜀山树木后建造起来的跨度达300里的一座宫殿群,如果步行转完这个宫殿群,可能真需要一个长假。秦始皇在里面也是乘车奔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飙车赶场的现象在里面经常发生。这就是“小里抓大”。这种选择的尺度与分寸,不好拿捏。后来很多人都在效仿,结果如何?看看课本中印着醒目标志的“背诵全文(或诗)”篇目就知道,成功者寥寥无几,好不容易发现其中有《过华清宫》,一看作者,还是杜牧。

杜牧能够在这个“小”里无限放大一切,王朝的兴衰、百姓的悲苦、历史更迭的规律。

这篇文章的写作日期是唐敬宗宝历元年,也就是825年。就在这之前,杜牧在另一篇叫作《上知己文章启》的文章中,说过他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宝历间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实际上,不仅仅是写作背景,就是写作目的也很明白了,关键是怎么写,怎么解决问题,怎么说到皇帝心里去。

按照我们的想法,该写什么呢?如果他说宝历年间的事情,那应该是列举此间各种大型土木工程,或者是国家的各种苛捐杂税,或者是国家的各种弊病,像魏徵那样,来个清单式的《谏太宗十思疏》,还一连上奏四份,给皇帝敲敲警钟。

杜牧啊,果真是不走寻常路,开篇便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句话,12个字就把秦王朝的背景铺垫完了。天下一统,变化何在?变化是西南的蜀山变得光秃秃的,咸阳——秦国的都城遍地盖起高楼。这一消一长,就像电影分镜头一样,我们看到了一个地方原本绿植遍布,现在成了荒原,另一个地方,地平线上出现了巍峨的宫殿群,如果晚上有灯光,那将是不夜城。这种卫星遥感式的写法,是杜牧的首创。

关键是,他还要核磁共振般地检查阿房宫内部。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大地山川都被秦始皇的野心所笼罩,山川大河也竟然成了他宫殿的一部分,他一生之梦不是为了分享江山,而是为了独占江山,江山都在他手心里,他才能睡得安稳。而且,宫殿楼宇气势恢宏、参差巍峨,就连天气也不放过,“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是多么大的野心?!

可见,阿房宫的建立,不只是为了住那么简单,这是帝王皇权的象征,是百姓臣服的姿态。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在人世间建立一个人的天堂?然而在统治者的眼中看到的却不是这样,他们想到的自然也不是这个,民间的疾苦对他们来讲不过是耳边的杂音,宫墙外面是个什么样子,估计他们根本不会想。唐朝诗人吴融就曾经有诗:“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墙里是长桥、复道、歌台、舞殿;墙外是衣不蔽体、饿殍遍地,气候着实“不齐”。

这样的一个描写,不得不说检查得很仔细,而且,还能洞察人性。

杜牧的大胆在于他还有内窥镜,既然给国家诊病,就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后宫三千佳丽,来自列国。这就是胜利的果实,也是统治者追求胜利的原因之一。“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些来自列国的女性,忘记了亡国的悲哀,没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泪水,她们穷尽了民脂民膏,来展现她们的美丽。那么,她们的胜利是什么?是成为秦始皇最好的战利品。如果不能,就是彻底地失败了,“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韭菜爱上镰刀,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

读到这里,后面的其实就不用读了,秦始皇的阿房宫,到底是个什么象征?是倾尽国家的一切财富,满足一个人的需要,是倾尽天下的女子,供他一个人享用,天下是为他一个人服务的,天下有尊严的只有他一个,这就是家天下,皇帝也就成了杜牧使用的那个词“独夫”。

这就是杜牧对阿房宫所做的结论——“独夫的象征”。

那杜牧为何要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呢?

独夫,意味着什么?民贼。阿房宫像一个巨大的机器,消耗着民间的力量,就像电影《疯狂的麦克斯》里一样,大群的奴隶在为主人劳作。阿房宫的恢宏和奢华,燃烧的不是卡路里,是民脂民膏。“民脂民膏”这个词大家经常说,但是往往无感,其实就是老百姓的血肉,这样一说,感受就深刻了。可是对于百姓的血肉换来的东西,秦国人,主要是统治者可不是很爱惜,他们奢华到“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他们这种疯狂,胜过了电影,显然也胜过了文学作品。

可是,这些东西是有限的,就像能量守恒。一个人占有了一切,其他人就失去了一切。于是独夫成了民贼。不信,看看杜牧的说法:“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译成白话文就是,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死哀乐,那不是皇帝要思考的,他不仅剥夺了一切,还要老百姓学会服从,“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这是由一系列政策促成的,我在《谏逐客书》《过秦论》中都有提及,大概就是弱民、贫民、斗民、愚民等一系列有悖文明的操作,形成白色恐怖。

生与死的时刻,也就是决战时刻。秦国的百姓,注定要在个人与皇帝之间选择。为了皇帝,必须牺牲个人,为了个人,就得牺牲皇帝。这个问题看起来像两难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是四句话,与开头四句话“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既是对比,也是因果。大家熟知那段历史,陈胜发动了推翻秦国的第一战,而后天下纷纷暴动,项羽、刘邦等随后加入,看起来强大无比的秦国,刚刚完成一统的事业,让四海臣服的威严,片刻之间,就因为一只“蝴蝶”,土崩瓦解了。

好像刚才还很强大,顷刻之间已经**然无存。细思极恐!

杜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认为也只有这样,唐敬宗才能明白,至少会有一些感触。

杜牧没有见过秦始皇,他的资料都是从史书上获得的,他的祖父杜佑是唐朝著名的史学家,所以杜牧天然就有史学家的气质,他用这些广角镜头与“医学”手段,截取了秦国的一个面,实际上他知道历代王朝兴衰之根由。可是,当他研究着历代王朝兴盛或衰败的根由,分析了所有现象、过程、原因和规律,他敏感地发现了一个非常让人感到悲哀的事实:现在的唐王朝和他分析的内容完全合拍。

在他多年的为官经历当中,他感到最痛苦的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习惯了重演,过往王朝的兴衰规律、过程和节奏,和今天他身处的唐朝是一模一样的,完全同频共振。所以他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来。《阿房宫赋》的魅力与感人之处在于它确实融入了文人那种敏感和冲动,同时又充满了史学家的那种悲悯,它在解剖历史的时候,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一种温度。

这就是杜牧写《阿房宫赋》,且论证秦始皇是一个“独夫”的目的。

他的温度不是冲动的,而是非常理性的,冷眼热肠,这太难得。

他爱百姓。他已经把文章写作的背景说得非常明白了,皇帝实在是有点儿不堪,是好财、好酒、好色、好玩的“四好青年”,天底下能干的正经事儿,他是一件也不会,但不正经的都是他的长项,恨铁不成钢啊!不过,杜牧难能可贵的是,并没有对他放弃治疗,因为在杜牧的背后,站满了天下人!

他也爱他的唐朝。他对唐朝是有感情的,祖父做过宰相,为这个国家做过贡献,虽然他不能像黄宗羲那样把国家与皇帝分开,辩证地形成国家意识,但是,对这个王朝,他是尽心了。尽管他对他的朋友说过“宝历间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但如果他没有对历史的那种宏观的感受,没有这份热情,他也不会明白这篇文章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大家就更不明白如何用一座阿房宫来演绎一个朝代兴衰的规律。所以说,我认为《阿房宫赋》并不是杜牧的冲动之作,而是经过长久的酝酿,回顾了无数的历史,又映照了当下的现实的呕心沥血之作。这篇文章是文学界的另一篇《过秦论》,如果国家统治者不听,后人就该写《过唐论》了。灭国的从来都不是外部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杜牧这篇文章看起来敲山震虎、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实际上已经很直白了。先不说唐朝人一直喜欢用秦汉代指唐朝的创作习惯——《长恨歌》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里面的汉皇指的就是李隆基唐明皇——仅仅看文本,当中就充满了一种特殊的气息:知其不可而为之,挽狂澜于既倒。读书人就得有这份担当,如果连这份勇气都没有,读书有何用?皇帝一定会读到这篇广为流传的文章,他一定能听到杜牧的劝诫——起宫室、广声色,这就是在作死。

杜牧写的时候,也许有一种绝望,不过也还是要试一下。他很恳切、焦虑地写了这么一段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段话很多人都能朗朗上口地背出来。

然而,我要说的是,这篇文章回放了秦朝的灭亡,记录了阿房宫里的一切罪恶,给了垂死的唐王朝再一次救命的机会,这才是这篇文章伟大的良知,也是最大的魅力。从来最美的文章,都不只美在其华丽的文辞。

能读出这些的人,不用背诵全篇,做人也及格了。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2)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

(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4)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5)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6)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7) 句读(dòu):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8)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9)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10) 百工:各种工匠。

(11) 谀:谄媚。

(12)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六艺有两说,一说为礼、

乐、射、御、书、数六种贵族所习技能,一说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其中《乐》已失传,此为古说。传,古代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13)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14) 贻:赠送,赠予。

(15)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16)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17) 且贰于楚: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依附二主。于,对,介词。

(18)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19)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20) 辞:推辞。

(21)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22)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23)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地。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24) 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6) 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7) 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8) 厌:通“餍”,满足。

(29) 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30) 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 阙(quē):侵损,削减。

(3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4) 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35) 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6)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7) 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替换为“南昌故郡”;下文的洪都也是指南昌,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38) 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中记载,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39) 衡庐: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40) 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娄江、东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

(41) 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42)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43) 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境内有瓯江。

(44) 物华天宝:地上的宝物焕发为天上的宝气。

(45) 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辉。牛、斗,星宿名。墟,所在之处。据《晋书·张华传》中记载,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46) 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据《后汉书·徐稚传》中记载,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唯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47) 雾列:雾,像雾一样,名词作状语。喻浓密、繁盛,雾列形容繁华。

(48) 枕:占据,地处。

(49) 东南之美: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诗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会稽就是今天的绍兴,后用“东箭南金”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50) 棨戟遥临:棨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这里代指仪仗。遥临,远道来临。

(51) 宇文新州之懿范:宇文新州,复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广东境内)刺史,名未详。懿范,好榜样。

(52) 襜帷暂驻:襜帷,车上的帷幕,这里代指车马。暂驻,暂时停留。

(53) 十旬休假:唐制,十日为一旬,遇旬日则官员休沐,称为“旬休”。

(54) 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55) 孟学士之词宗:孟学士,名未详。学士是朝廷掌管文学撰著的官员。词宗,文坛宗主。也可能是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

(56) 紫电青霜:《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春秋繁露》亦记其事。

(57) 王将军之武库:王将军,王姓的将军,名未详。武库,武器库。也可能是指西晋军事家杜预,即杜武库。

(58) 家君作宰:王勃之父担任交趾县的县令。

(59) 路出名区:(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出,过。

(60) 序:时序(春夏秋冬)。

(61) 潦水:雨后的积水。

(62) 俨骖 (左马右非)于上路:俨,整齐的样子。骖 (左马右非),驾车的马匹。上路,高高的道路。

(63) 飞阁流丹:飞檐涂饰红漆。有版本为“飞阁翔丹”。

(64) 临:从高处往下探望。

(65) 鹤汀凫渚:鹤所栖息的水边平地,野鸭聚集的小洲。

(66) 即冈峦之体势:依着山冈的形式(而高低起伏)。

(67) 披绣闼:披,开。绣闼,绘饰华美的门。

(68) 雕甍:雕饰华美的屋脊。

(69) 纡其骇瞩:纡,迂回曲折。骇瞩,对所见的景物感到惊骇。

(70) 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

(71) 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72) 舸舰迷津:舸,船。《扬子·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弥,满。

(73) 霁:雨过天晴。

(74) 彩彻区明:彩,日光。区,天空。彻,通贯。

(75) 彭蠡:古代大泽,即今鄱阳湖。

(76) 衡阳:今属湖南省,境内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

(77) 爽籁:清脆的排箫音乐。籁,管子参差不齐的排箫。

(78)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今日盛宴好比当年梁园雅集,大家酒量也胜过陶渊明。

(79) 光照临川之笔: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代指谢灵运。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80) 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另一说,四美指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之美。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81) 二难: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说“二难并”,即良辰、美景天时一类,赏心、乐事人事一类。

(82) 帝阍:天帝的守门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此处借指皇帝的宫门。

(83) 奉宣室:代指入朝做官。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宣室,汉未央宫正殿,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

(84) 时运不齐:命运不好。不齐(jì):有蹉跎,有坎坷。

(85) 冯唐易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90多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86) 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

(87) 屈贾谊于长沙: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88) 机:“机”通“几”,预兆,细微的征兆。《易·系辞下》:“君子见几(机)而作。”

(89) 达人知命: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90)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意出自《庄子·逍遥游》。

(91)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92) 孟尝:据《后汉书·孟尝传》中记载,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93) 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出游,路不通时就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94) 宗悫:据《宋书·宗悫传》中记载,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因战功受封。

(95) 簪笏:冠簪、手板。官吏用物,这里代指官职地位。

(96)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庭,受父亲教诲。鲤,孔鲤,孔子之子。《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97) 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下一篇小序,在此指本文。

(98) 指前《赤壁赋》。

(99) 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100) 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101) 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102)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

(103) 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和,应和。

(104) 舞幽壑之潜蛟: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幽壑,这里指深渊。

(105) 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106) 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107) 缪:通“缭”,盘绕。

(108) 酾(shī)酒:斟酒。

(109)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110) 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111)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112) 斯:此,这里指水。

(113) 曾:竟然,简直。

(114) 造物者:原意主要指“天”,现在多解释为“自然”。

(115) 无尽藏:佛家语“无尽藏海”(像海一样能包罗万物)。

(116) 适:这里是享有的意思。

(117)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118) 秦孝公: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孙。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119) 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

(120) 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121) 商君: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因封于商,号曰商君。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战死,尸身车裂。

(122) 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斗,使动用法。

(123) 西河: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124) 爱:吝惜,吝啬。

(125) 致:招致,招纳。

(126) 合从: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127) 逡巡(qūn 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

(128) 亡矢遗镞(zú):亡,丢失,丢掉。镞,箭头。

(129) 二周:战国时周分裂为西周、东周两个小国,分别建都于今河南洛阳和巩县。

(130) 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百家之言,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131) 隳(huī)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

(132) 销锋镝(dí):销毁兵刃和箭头。销,熔化金属。锋,兵刃。镝,箭头。

(133) 瓮牖(yǒu)绳枢:以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替代户枢系门板,形容家里贫穷。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绳子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

(134) 蹑足行伍(háng wǔ):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蹑足,蹈,用脚踏地,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

(135) 赢粮而景从: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赢,担负。景,同“影”。

(136) 锄懮(yōu)棘矜(qín):懮,通“耰”,古时的一种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似耙而无齿。棘,酸枣木。矜,矛柄,这里指木棍。

(137) 絜(xié):衡量。

(138) 夙遭闵凶:很早就遭遇了不幸。夙,早,这里指幼年时。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凶,不幸。

(139) 见背:弃我而死去。

(140) 舅夺母志:舅父强行改变了李密母亲守节的志向,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141) 期功强近之亲:指比较亲近的亲戚。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九个月称“大功”,五个月称“小功”。

(142) 婴:被……缠绕。

(143) 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

(144) 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145)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蒙受国恩,任命臣为太子洗马。寻,不久。除,任命官职。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

(146) 逋慢:回避怠慢。

(147) 笃:病重,沉重。

(14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伏惟,表示恭维地伏在地上去思忖、心想、认识,是古时下对上陈述己见时的谦敬之辞。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矜育,怜悯养育。

(149) 伪朝:指已经灭亡的蜀汉。

(150) 郎署:尚书郎的官衙。

(151) 不矜:不看重。矜,夸耀。

(152) 拔擢(zhuó):提拔。

(153) 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154) 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

(155) 结草: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有爱妾,武子病时,嘱咐其子魏夥说,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时,又说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出,说是遵守父亲神志清醒时的遗命。传说后来魏夥和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老人结草绊倒了杜回,夜间魏夥梦见老人,说是魏武子妾的父亲,帮助他,是为了报答不令女儿殉葬的恩德。作者表示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

(156) 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胜,承受,承担。犬马,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157)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345年至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158) 会稽(kuàijī)山阴: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159)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160)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61) 信:实在。

(162)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163)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164)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165)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166)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167)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168)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一”“齐”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死生,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庄子·齐物论》。

(169)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170) 脱然有怀: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怀,心有所动(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171) 靡途:没有门路。

(172) 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

(173) 惮:害怕。

(174) 矫厉:造作勉强。

(175) 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176) 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177) 寻:不久。

(178) 奚:何,为什么。

(179) 谏:谏止,劝止。

(180) 熹微:天色微明。

(181) 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182) 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183) 景翳翳:日光暗淡。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184) 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后跟的“言”字为助词。

(185) 遑遑:不安的样子。

(186) 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

(187) 廊腰缦回:走廊长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所以这样说。缦,萦绕。回,曲折。

(188) 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如今指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189) 囷囷:屈曲的样子,曲折回旋的样子。

(190) 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

(191) 霁:雨后天晴。

(192) 不知西东:一作“不知东西”。

(193) 涨腻:涨起了(一层)脂膏(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脸的“脂水”)。

(194) 杳:遥远得踪迹全无。

(195) 缦立:久立。缦,通“慢”。

(196)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197) 有不见者:一作“有不得见者”。

(198) 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做了十二年皇帝,这里说三十六年,指其在位年数,形容阿房宫很大,有36年都没有见到皇帝的宫女。

(199) 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下文的“经营”也指金玉珍宝等物。“精英”,形容词作名词,精品,也有金玉珍宝等物的意思。

(200) 剽:抢劫,掠夺。

(201) 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

(202) 逦迤(lǐyǐ):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

(203) 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204) 庾(yǔ):露天的谷仓。

(205) 戍卒叫:指陈胜、吴广起义。

(206) 函谷举: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举,被攻占。

(207) 楚人一炬:项羽(楚将项燕的后代)也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个月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