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1 / 1)

【作者简介】见《桃花源记》

【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169)。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170),求之靡途(17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172)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173)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174)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175),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76),当敛裳宵逝。寻(177)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178)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179),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180)。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181)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182),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183)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184)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185)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186)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思维式古文解读】

归来何处是我家——《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归去来兮”,这些经常是我们疲倦时的一种呼唤或者自言自语。《归去来兮辞》是我们在《桃花源记》之后,在《古文观止》里又一次见到陶渊明的作品。很多注者都说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41岁,当时他刚刚辞去彭泽令回家不久。

然而,这个用了几十年的说法准确吗?

我不妨在这里做一个认真的“杠精”,这篇文章不是归家后写的,起码局部不是,局部是想象出来的。

这话可能会让人吃惊,因为我们听老师讲了好多遍,有些话都耳熟能详了: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情操。他在文中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这些话很多人不用动脑子就能脱口而出,这不仅仅是陶渊明这篇文章的特点,陶渊明的诗歌也基本是这个感情,一方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官场的憎恶。而且“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样的句子就是明证。不过,这些只能证明我们判断的感情是对的。

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破绽还是有的。第一个破绽就在题目上,《归去来兮辞》这个题目中,“来”与“兮”都是语气词,它们与“归去”的关系就像德国的莱比锡与陶渊明的庐山(南山)一样,距离很远,可有可无。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就是“归去”两个字,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还没有回到家中,如果回到了家中,他用的词应该是“归来”,这篇文章的题目应该是《归来去兮辞》。毕竟,归去,是将来时;归来,是过去时或完成时。

对于这点,《归去来兮辞》的小序里其实也有一些说法,可以作为附证:“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这个程氏妹,实际上是陶渊明的继母,也就是他父亲的妾所生,嫁给了一个姓程的人。虽然两人同父异母,但陶渊明在给这个庶妹的祭文里曾经写道:“谁无兄弟,人亦同生。嗟我与尔,特百常情。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爰从靡识,抚髫相成。”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谁无兄弟姐妹,同样都是父母所生。唉,我们兄妹之间的感情,却超过一般人的百倍。慈母(指继母)早年去世,当时你还很小,我12岁,你才9岁。就从那无知的童年时代,我们相互爱护着一起长大。”从这段文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兄妹情深,妹妹去世让陶渊明非常伤心,专程去奔丧。要知道古代奔丧也是一件特别消耗时间的事情,重要的是在这个行程中,他没有办法分身回到家里了。作为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他得学会东奔西跑。在这个忙碌的过程中,越是归心似箭,他的想象力越是不断地爆发出来。就像我们喜欢打篮球,越是不能成为NBA球员,越喜欢篮球游戏,因为在那里能满足一些想象,比如血帽詹姆斯、隔扣科比、抢断杜兰特,除了不敢冒犯乔老爷,别的都可臆想。

为何大家看不出来?

陶渊明的写法太高明了,他放的烟幕弹,一般人看不透。比如,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你看,站在船头,为的是做第一个看见家的人;衣服已经被风吹起,说明行船也够迅速,为的是赶紧回家。后面的一句更有意思了,问征夫前边的路怎么走,是不是快到家了,这么搞笑,自己家自己一定熟悉,向征夫问路为的是让征夫帮自己确认一下自己心里的距离预判;埋怨天还不亮,说明出发早,那是想家想疯了。只因为他想象得太合理了,太真实了,我们也就被蒙蔽了——毕竟这种辞官而去的事情,陶渊明一生做过四五次,轻车熟路了。

这种石破天惊的事情他都干得出来?

那当然,别忘了《桃花源记》他都写得出来,那简直是近乎神话的神文,别说这样还有些现实影像的文章了。《桃花源记》里的生活,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努力追求的生活,但相关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然而,这又何妨,我们就是喜欢。

喜欢的心情一旦确定,你就能接受《归去来兮辞》中有一部分是想象的可能了。

当然,这个想法也不只是我有,很多人都有同感。比如,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曾指摘《归去来兮辞》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追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也就是说,他就感觉这篇文章记事过程好乱,毕竟想象、纪实都有,他就蒙了,到底是想象还是写实?这个问题可能困惑了他好久。后来钱锺书先生试图作一个解释,替古人化解难题。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已有辩证,并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其中“不言可喻”这样的话,听起来都有几分不屑——这你都看不出来,没救了。所以,我们要表现得聪明一些:根据这些内容,“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中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但是,钱先生还是忽略了一点—其实王若虚的感觉是正确的—它不见得是一时完成的,仅根据文本来看,有一部分完全可以出自想象,有一部分还有纪实的可能,只不过,这个纪实多大程度上也被加工了,此处就不能一一考证了。

但是,我们就相当于武陵人,还是不知不觉地踏上了去往桃花源的路。

第二个秘密也就紧跟着出来了,什么秘密?

《归去来兮辞》绝对是穿越版的《桃花源记》,就好像英剧《福尔摩斯》,从19世纪直接穿越到21世纪,而且是文人型的《桃花源记》,是为文人量身打造的。

这也没有办法,现实中的桃花源即使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但与现实的污浊比起来,除了在《桃花源记》那篇文章中我提到的时代背景,汉末到两晋,天下纷争,百姓只能做炮灰,负责演出一幕“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大戏,朝廷充满了倾轧,权力的争夺也让人觉得世事无常,生死难料,那种积极进取之心,很快就被现实磨光了。陶渊明以前写诗,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味道,等到他真的长大了,都是“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的味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最刺激他的是生活本身,比起那些抽象的感受,这个更加刻骨铭心。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也彷徨过、动摇过,好几次出来当官,好几次都不顺利。比如,曾经有一次,郡官派督邮来彭泽县检查公务,这个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县吏告诉担任彭泽令的陶渊明要穿戴好衣冠迎接,仪式要隆重,态度要真诚,奉承要到位,比如“督邮大人您又瘦了”“长这么帅气还让人活不”“我要批评您,您这么努力工作太不注意身体了”等等,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被传为佳话。我们嘴里所说的佳话,往往都是别人身上的痛楚。一个清高斯文的读书人,竟然向一个莽夫献出自己所有的敬意,那就是用尊严换钱,用人格谋福利。这个人,他丢不起!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他的那些朋友也正在经历着类似的选择,但是在很多选择面前,他们的选项与陶渊明并不相同,陶渊明在他的《归园田居》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个人都看着奇怪:这茫茫人海,怎会宁静如斯?其实很简单,别人家的门前车马一如从前,但是陶渊明家的门前,车马大不如从前。

从上到下,从外至里,都让陶渊明失望了。

而他想象的生活,恰恰与这个相反。“你们不是不来吗?很好,‘道不同,不相为谋’。我过我选择的日子。”经过了回到家里一段短暂的兴奋,他开始了正常的生活轨迹,比如每天大概是这样的流程:“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而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也经常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相对于那些每天只知道提笼子架鸟的八旗子弟,陶渊明的世界可是高雅多了,喝酒看树,读书散步,看云卷云舒、飞鸟归巢,敬傲然孤松、逝去岁月,他的世界是完全独立而自由的。

为何这么自由自在,一切由他?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个世界自绝于我,那我就是这个世界。你看这态度,证明在陶渊明原来的那个圈子,他已经是混不下去了,重要的是,他根本也不想混。他只想过自己的日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就是他日常的需要,找个朋友聊聊天,他们都忙的时候,就弹琴看书,再不成就去种个地,当个农夫,砍柴喂马,面朝南山。

可是,何处归来是我家?他必然孤独,有多少农民会拿琴书作为生活的乐趣呢?他们生活的乐趣大都是多收了三五斗粮食,谁的牛下了崽儿,谁家的娃又生了娃,家族的繁衍和生活的继续永远是他们关注的热点,这和陶渊明是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当然,我们要理解他的孤独,无论他在哪儿,哪怕能够饮酒,哪怕周围的人很照顾他,但他知道,别人永远不懂他的心声,那耕田的百姓,怎么能够像他一样对富贵嗤之以鼻,对天下苍生抱着极大的关切呢?陶渊明不得不继续跋涉,他就一个人坐着车或者划着船,经过崎岖蜿蜒的山路,划过潺潺的溪流,看大地一片生机,感慨时间永恒流逝,人生却有限。

他的祭妹文,开创了一种风气。他的借田园而抒情的文章以及与此相呼应的诗篇,如《饮酒》《归园田居》等,也逐渐引领了一个流派——田园派,加上谢灵运开创的山水派,在盛唐时,被王维、孟浩然等人打造成了一个“品牌”——山水田园派。而陶渊明本人也因此被称为隐士,而且地位较高——千古隐逸之宗。

这跟《桃花源记》有何关系?太相似了,我们可以看《桃花源记》里面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只不过,那是陶渊明为凡夫俗子打造的一个想象世界,而《归去来兮辞》专属于清高自许的读书人。我们只需记住一点,文人型的桃花源,压根儿不存在。

为何这么绝情?不是说世间最温暖的就是希望吗?

在人世间寻找桃花源,无论是普通人的,还是那些文人雅士的,都太难了。即使隐士也分三六九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三款,总有一款适合读书人。大、中、小三个级别的划分,标准只有一个—面对**的大小。对朝廷权势和功名利禄毫不动心,这说明心如止水,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这是一等一的修为、一等一的高手;中隐隐于市,也好解释,市的**比乡野的**要多一点,比如世俗人生的享乐,金钱美女,万般财富,能抗拒的人又有多少呢;小隐,那面对的**就小了,读了多年圣贤书,谁还贪图隔壁阿三家的那间破房子不成?这就是有些人的定论。

但是,事实是生活艰辛,**何来大小?对富人而言,一掷千金无所谓,对穷人而言,一分钱都是有用的,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那一分钱就是整个天。陶渊明的日子过得也相当清贫,他的文章《五柳先生传》里面有这样的记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就这种生存状态,可以想象一个小小的彭泽令,只要能带来俸禄,都是很大的**呀!当然,一些官员也没有放过检验陶渊明的机会,比如古代有本非常著名的家教指南——《颜氏家训》,其作者颜之推的先人,也是颜回的三十世孙的颜延之,经常跑去看陶渊明,这个过了30岁还是单身的颜延之,一次给了陶渊明两万钱,如果陶渊明想继续为官,那么这个爽快的朋友比他叔叔有门路,要知道颜延之可是当时的太守。再后来,还有一个人来拜访,这个人可不简单,因为他的死,南朝刘宋政权的精锐力量消失殆尽。他对宋文帝刘义隆,也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被点名批评的、使用元嘉年号的那个皇帝说:“如果杀了我,你就是自毁你们家的万里长城。”不过,刘义隆还是杀了这个自负的刘宋名将,反正刘义隆一辈子不擅长建设,搞个破坏倒是没有问题。被杀的这个人名字叫檀道济,他也经常来拜访陶渊明。要想出仕,那岂不是由他说句话就行了?

可能你不知道,檀道济其实也不算什么。如果说出另一个人物来,我们就更要对陶渊明肃然起敬了,他的朋友里还有一个大人物,名叫刘裕,小名“寄奴”,还有一个谥号——宋武帝,当然还有一个败家的儿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刘义隆。陶渊明曾经在刘裕的幕府里做参谋一类的职务,整天谋划大事,可算得上刘宋王朝的元老,要想混个太守简直易如反掌。

可是,陶渊明没有,他在他家的房子——“草屋八九间”全部被烧毁,后来不得不搬迁的情况下,静静地为自己改了一个名:陶潜,意思是从此绝不出山,不入红尘。

这一年,历史郑重地记下了,420年。

这一年是刘宋王朝正式挂牌成立的年份,手握军权的刘裕杀了六个皇帝之后,终于从将军熬成了皇帝,东晋结束了。这个陶渊明的好朋友亲手终结了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荣光。《归去来兮辞》写在陶渊明41岁的时候,严格来讲,并没有完成它的使命,当他认真地改完名字后——420年,这篇《归去来兮辞》才完全成为他生活现实的一部分。至于他写下这篇《归去来兮辞》的那一天,无论是文章,还是这个五柳先生都不算特别成熟,也不能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标志。而今,他和这个好朋友告别,也就是和这个权力中枢告别,也就意味着他真正要潜下心来,接受孤独的现实,勇敢、决绝地告别官场。此时,陶潜才是真正的隐士,才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归去来兮辞》才真正成为他精神的宣言。

427年,陶潜走了,人们私下里冒着生命危险,给他定了个谥号:靖节先生。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被大众,也被官方认可的私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