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作为宋代贡献并非最大,但是知名度最高的文人,苏轼一直就是广大学子的“救命恩人”,没有苏轼,很多人未必能写完高考作文。
实际生活中的苏东坡是一个全才,他的文学才华不必多说。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书法、画作其实也是臻品,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对这样一位唐宋八大家里面最有灵性的作家,我们记住的不应该只是《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的作品集,还应该记住一个故事:8—10岁的苏东坡,在他落第的老父亲苏洵游历江淮时,由母亲看管,在家读《后汉书》,一天他突然被名士范滂的事迹所激励,哭着问母亲:“我长大后可以做范滂吗?”母亲回答:“我是可以做范母的。”(详见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他长大后,没有辜负他幼时许下的诺言,在那些有意思的故事、颠沛流离的生活、穿透心灵的佳作背后,是他那一颗炽热的心。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99),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00),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101)。渺渺兮予怀(102),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10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104),泣孤舟之嫠妇(105)。
苏子愀然(106),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107),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108)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09)。哀吾生之须臾(110),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111)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112),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113)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114)之无尽藏(115)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16)。”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17)。
【思维式古文解读】
赤壁的那个不朽失眠——《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是课本当中的硬货,什么叫硬货?就是一看便知道文后必有四个字——“背诵全文”。怎么才能背诵得更好呢?很显然,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要读出里面的特色,没有对特色的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情的背诵,没有真情的背诵,我们对语文也就心生厌烦。
一
那么,《赤壁赋》到底好在哪里呢?其实也很简单,第一点,《赤壁赋》写出了世俗之乐。
很多人举手反对,没有听老师说过世俗之乐呀!老师没有说过不等于没有,我们没有过那样的生活不等于苏轼他们没有。大家可以想象,月夜泛舟于大江之上,饮酒、赋诗,有美景、有美酒、有佳肴、有歌声,这样世俗的生活,难道不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吗?你看文章中还讲“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色不是特别明,不是特别暗,不是特别强,也不是特别弱,正是好时候,再伴着江上徐来的清风,微兴的水波,这就是一个在世俗中能找到的最自我的景致了。
头上有明月,手中有酒杯,旁边有歌声,在浩渺的江上,饮酒乐甚,这种世俗的快乐和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快乐本身没有区别,一个在白天,在山林,一个在晚上,在赤壁之下,在船上,都是在人世间。当一个人能够这样自由徜徉在一个惬意的环境当中,忘却白日的喧嚣,独自倾听内心的声音,释放自己的全部,这样的生活充满了稳稳的幸福啊!
但是这种稳稳的幸福,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有几个人能尊享?在人海中,在学校里,似乎都难觅影踪。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日是农历每个月的第十五日,“既望”就是过了望日,也就是每个月的第十六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天时地利人和的夜晚,苏轼和朋友来到赤壁之下。当然,我知道这有可能是一个善意的虚构,因为赋体多是假设的主客问答。可是我想大家读着读着就宁愿相信它是真的。
这个世俗之乐引人心动。要知道,一个人没有体会过世俗之乐,怎么会知道世俗之苦;没有了悟世俗的苦乐,怎么超越自我的喜怒哀乐?比如释迦牟尼,一定是经历过人间的悲苦、喜乐等七情六欲,才能忘却它们,如果什么都没经历过,怎么能够成仙成佛呢?以前有一部电影,讲了一个少年活佛,年少有成,但是在青春期迷失了自我,又回到俗世修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体验了人心险恶,发现了自己人性中的东西——也就是世俗的东西——才是心中魔障,又经过了一番洗礼,最终才成为真正的活佛。
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我们的世界充满了世俗之乐,一个人要真的超越世俗,首先要经过世俗的历练与淘洗。《赤壁赋》的第一段就解答了这个问题,为世俗之乐鼓与呼,这是非常棒的。
二
世俗的快乐自然会引发第二个问题:世俗快乐的背面是什么?答曰:世俗的忧伤。“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位神补刀的客人,他幽邃感伤的洞箫声,显出一种悲凉,绝对与王勃的“兴尽悲来、天高地迥”有一拼。
在这赤壁前,苏轼突然想通了人世间最大的苍凉在哪里,在于古往今来的英雄们。他们曾经建立了不朽的功业,我们今天也在这里,可问题是,我们不仅没有功业,甚至一事无成。说得通透点,就是苏轼心里产生了不平衡,这个不平衡早就有,可不是今天才有的,只不过今天面对着茫茫的山川,回顾往昔岁月,想到当年在这片土地上,曹操和周瑜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不禁触景生情,功业未就的自卑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这里补充一段小插曲,当年的苏轼其实搞错了地方,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并不在这里。后来,这个地方因为他这篇赋而得名“文赤壁”,真正的赤壁被称为“武赤壁”。
不过,历史是很调皮的。它正是在一个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错误的人群中,精心打造了一种心理体验,你看文中客人说的一段人生感言:“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里面都是柠檬味,其实这不仅仅是客人的感言,更是苏轼的。
客人随手一个对比:人家当年指挥千军万马,挥师南下,建功立业,无论胜败,人生都是为一大事而活;回头看看我们这一船人,只能渔樵江渚之上,心里的梦想就像这无尽的流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落差。
古人常有的一个梦想就是留名青史。他们读书、做官,无非为了这个。建功立业虽然是虚名,他们也愿意把虚名拿来把玩,因为那是衡量他们价值的一种方式,哪怕为此粉身碎骨。人生在世,就要证明自己有价值,哪怕别人说尽千言万语,冷嘲热讽。我在这里特别强调,古代的名利观和今天不太一样,古人在乎的是留名,有名声就可以不朽,名利双收不是他们的梦想。立德、立功、立言,这三项当中有一项实现了,人生足矣,这些能证明他们来过这个世界,证明他们在人间活过。
现实最擅长的武功是打脸——苏轼和他的朋友什么都没有,所以难免产生一种落差感,而这就是世俗之悲。所以这篇文章棒在哪里呢?棒在真的写出了世俗之乐,也棒在真的写出了世俗之悲、世俗之哀。
三
当然,这些还不是所有的亮点,本文还有第三个亮点:凡人的苦恼,苏轼解决了吗?我觉得不好说。然而苏轼搬出了一套理论,使用了非常朴素、逻辑粗犷的辩证法,他直接用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去做一服药。我在前面讲过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那是读书人的精神支柱,但是人生出现了当下解决不了的苦恼该怎么办?难道全部出家,忘却红尘?那是境界超高或者饱受打击、心如死灰的人才能做到的。芸芸众生该怎么办?于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法则应运而生。什么意思?就是儒家思想产生的苦恼,用道家思想来解决。
道家告诉这位客人什么呢?道家告诉这位客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之间一切存在过的东西都没有任何变化,一律实现了永恒,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间万物都不能永恒,瞬间即灭。那么这个话放到生活当中怎么去落实呢?怎么把这个公式应用到他和曹孟德这种鲜明的对比上去呢?我们当然不用操心,苏轼说得很聪明:“如果天地万物不变,我这会儿活过,证明我在世界上、宇宙当中就永恒地存在过,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消失,也就是留下档案了。曹孟德、周公瑾存在过,我们也存在过,在相对的永恒中,我们打平了,有何遗憾?如果从变的角度来讲,曹孟德、周公瑾是不能永恒的,当然我也是不能永恒的,既然人家大人物都不能永恒,那我们不能永恒或者不朽有什么可悲哀的呢?”这样讲就心理平衡了,这其实是古代最标准的一种精神胜利法——儒道互补的意识。当然,后来者把这种精神胜利法给玩烂了,气得鲁迅先生讽刺其为“阿Q精神”,成了自我麻醉的一服毒药,入口即化,入心即醉。至于儒道的互补挽救了很多人的人生这件事,反而被忽略了。
那么,这种精神胜利法能够解决问题吗?这个我想留待以后作更广泛的探讨,暂且不说。现在要说的是,苏东坡的这个解决方式是让我们坚强的原因,因为我们只有明白了人生是什么样子的,才会懂得我们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的,无限的人生痛苦才能化解。哪怕人生艰难,我们依然选择滚烫的生活——这就是这篇文章最大的贡献,也是文章最吊诡的地方。也正是这样的解决方式,让苏轼这篇文章成为千古名篇,让一场失眠成为不朽。
上述三个要点,足以成就一篇文章的伟大了,毕竟在一个失眠的夜晚,看江上清风明月,品味人间世俗悲喜,寻找人生快乐药丸,这是一个怎样豁达的人才能想到的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