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1 / 1)

【作者简介】见《曹刿论战》

【原文】

晋侯、秦伯(15)围郑,以其无礼于晋(16),且贰于楚(17)也。晋军函陵(18),秦军氾南。

佚之狐(19)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20)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1)。”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22)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3)。越国以鄙远(24),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5),行李(26)之往来,共其乏困(27),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28)之有?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31)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3);失其所与,不知(34);以乱易整,不武(35)。吾其还也(36)。”亦去之。

【思维式古文解读】

行人辞令之美——《烛之武退秦师》

有人说《古文观止》的编者是偏心的,所选春秋时的文章数目最多,222篇中,竟然占了三分之一。不仅如此,编者似乎还特别偏爱讲究说话艺术的文章,也就是“行人辞令”。行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古代的外交官,是用语言艺术定风云的高手,在所谓的“礼崩乐坏”的春秋上演了一出出绝处逢生或者寸言定山河的大戏,成为历史舞台上最闪亮的星辰。

行人最闪亮的是什么?

行人能量巨大,智慧光彩耀人。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军队不能解决的,行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直是古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古文观止》将这一渴望在它的选文上深刻地体现了出来。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名篇就有《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郑国当家人郑文公姬踕一觉醒来,哈欠还没来得及爽快地打一个,就发现气氛明显不对,因为探马来报:秦、晋两国的军队一个驻军氾南,另一个驻军函陵,已经足以夹击我们的新郑(都城)了。郑伯(郑文公)叹了一口气:该来的还是来了。

这对郑文公来说一点儿不意外,不来才是绝对意外,两件往事涌上他的心头。

第一件事关于旧恨。

早些年,晋文公重耳的家庭不幸上演了《琅琊榜》《甄嬛传》中都有的宫廷大戏,老国君晋献公误听谗言的后果很严重,几个儿子死的死,逃的逃,重耳就是被几个豁出命去的亲信架着走上逃亡路的,一口气在外旅行了19年。路上比较苦,他洗澡时曾被重口味的曹共公偷窥,也曾因为入城歇个脚而被郑文公“非礼”——不以礼相待。史书中说:“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在一个“礼”就是脸面的年代,想必重耳临行时会幽怨地回看一下郑国的城门,虽然没有像后来的有些名将,拔出箭来射在城门上,许下大仇日后必报的誓言,但心里分明还是说:这事我记下了。

第二件事关于新仇。

年事已高的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夺取了国君之位。晋国想要争分夺秒地称霸,那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郑文公铁了心跟晋国铆上了,明明知道晋、楚势同水火,却断然加楚国为好友,跟陈、蔡、曹一起捍卫楚王这位老大,发誓要跟晋国战斗到底。郑文公的如意盘算是:只要楚国把晋国打得服服帖帖的,我就可以不理睬晋国。

但是,这一天没有到来。

公元前632年,晋、楚彻底摊牌,在城濮对决,郑国非常热心,“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也就是郑文公亲自带着军队、劳役到楚军做一些后勤服务,或者在前线敲敲边鼓,战时的三个月,郑国鞍前马后,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楚国败了……

老大折了,做小弟的就难了,郑文公急得失眠了好几个晚上,身边的侍妾心疼地说:“大王,您的头发都白了好几根呢!”郑文公没心思搭理她们,他想的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说通俗点,是要脸还是要命?

要命,要命就要做滚刀肉。他马上派特使出使晋国,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似的,畅谈晋、郑睦邻友好,来日可期。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也不知用了什么手段,“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郑国的史官眼含着热泪颤抖地记下了这段历史,他们觉得晋国好容易对付,这么容易就被抚慰得妥妥的。

但是,郑文公心中总有一块待求面积的阴影。今天,郑文公终于明白了:当年大战过后,晋国也需要调养元气,讲和只是个权宜之计。他从晋国人身上明白了一个可爱且可怕的道理:人在失意时所遇的恩仇,在得意时都会被放大。有恩,今后涌泉相报;有恨,来日抽筋扒皮。这不,精神抖擞的晋国今天打算出来锻炼锻炼,跟秦国一商量,两国的军队就到了郑国的家门口,连个护照都没带。两国的联合声明中对此次征伐的解释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也就是郑国对晋文公无礼以及“身在中原心在楚”的可憎行径。

这个时候,郑国危在旦夕!打自然是打不起的,这两个巨无霸,随便哪一个抖一抖,郑国都会颤三颤的。

那么,谁会挺身而出?

是一个一直站在郑文公阴影里的老人。

就在这存亡之秋,大臣佚之狐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就这样,历史的焦点都集中到了一个叫烛之武的老人身上。不过郑伯又该头疼了,因为他与烛之武之间的那段“恩怨”堪称传奇。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聪明人不说废话,烛之武一句话道出他和郑文公尽是交集的一生:“我年轻的时候,你就看不上我,认为我不如别人,今天我已经老了,更加无能了,你换别人吧!”精彩之处在于,表面是谦虚,实则是抱怨。尤其是“壮、老”二字,真是绝了——我少年时智虑忠纯、意欲报国,你偏偏告诉我绝对没门,等我老了万念俱灰时,你却来求我,别人的不遇是一时,我的不遇是一生,贯穿了从“壮”到“老”这个区间。

一言以蔽之,郑文公好不要脸!

郑文公一辈子什么缺德事没干过,什么大国没得罪过?他再度使出了他的绝世武功——滚刀肉大法。

他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才华无边,我却有眼不识泰山,我错了。”这是滚刀肉第一招,要领在于脸皮奇厚,能伸能屈。

但是你不能不赞这个道歉太帅了。先让我们脑补一下标准的“国君式道歉模板”——这其中的诸多往事我都不想再回忆了,很痛;那些奸佞之徒的挑拨我也不想提了,好难;那时年少轻狂的我冒犯了您,不管怎样都是我的不慎,伤感。你听听,好假!这简直是在要求别人道歉!回头再看人家郑伯多爽快,是自己的错,就毫不含糊地承认,而且大声地说出来!错了就道歉,大不了以后再犯嘛!

他又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也就是如果游戏结束,大家就一起完蛋,这绝对是君子所不愿看到的。

这句话粗略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往深处一想,郑文公的滚刀肉气质显现无疑,因为这也是典型的滚刀肉做派——善用“绑架”,转嫁矛盾。这话一出口,我们就听出来了这样的暗示:一来,我刚才给你道歉的声音都到80分贝了,你不出山,听到的人们怎么看你可不关我的事;二来,郑国完了,对你也没有好处,这是为你考虑,仁至义尽;三来,你不出山,等着瞧,我现在就出去跟全国百姓谈心,面带沉痛地说在请你出山的问题上我已经尽力了。各位看官,你看郑文公很轻易地就把个人恩怨转化为家国大义,把自己与郑国打包:你拒绝了我,也就是拒绝了整个郑国,郑国如果灭亡了,老百姓会世世代代怨恨你和你家人。祸是郑文公风风光光惹的,锅却结结实实地甩在烛之武身上!

这个道歉,简直步步惊心,气象万千!

烛之武何以作答?

他给出**气回肠的两个字——“许之”。

我们的思辨在于:烛之武老糊涂了吗?

当然不是,烛之武当然能看透一切真相。

那他是被迫而为,比如为利所动?

自然也不是。郑伯所说的“利”不能要挟烛之武,郑国亡了,郑文公的损失才最大,至于烛之武,需不需要“利”是一码事,退一万步讲,晋国如想安定郑国,给烛之武的待遇多半只增不减。就像800多年后的赤壁,敌军压境,一位乱世枭雄徘徊在战、降之间时,他的一个名叫鲁肃的手下用树懒一般的语气说:“假如咱们被吞并了,我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做个小太守,一杯茶从早喝到晚,一张报从晚看到早,优哉游哉。”结果那个主公一听,连脑袋都没拍就决定抵抗了,因为他明白,到那时自己是连太守都做不成的。

难道烛之武是被道义绑架?也不是。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君子怕了滚刀肉!郑伯毕竟抓住了烛之武的软肋——“要脸”。士人君子最怕的不是生死得失,而是名誉扫地,而且是面对大批眼里闪着爱国神采的老百姓。

既然如此,那他为什么要答应呢?

因为他对郑国爱得深沉,完全是一副君子坦**磊落、重任不辞的风范。

他有失意的怨念,但没有报复的执念。他的抱怨只不过是气话,最终还是为了能有报国的机会。如果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家真的是铁了心报仇,根本没必要面见郑伯,他可以躲在暗处静等郑文公再次上演袒胸牵羊向征服者请罪(春秋时战败者投降礼仪)的绝美大片,或者看这位娶了楚成王妹妹芈氏的郑文公,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送给楚国请求援助的笑话,抑或美美地欣赏郑伯向他数次开罪的齐国求救的镜头。然而,他面见了郑伯,这说明他心中有郑国。

此外,他也不能辜负佚之狐的美意。

烛之武的方案,佚之狐了然于心,为何他不肯亲自出马,给自己一个留名青史的机会?

他之所以制造这样一个相逢,就是想利用生死存亡的节点给好朋友烛之武一个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进而让郑文公主动制造一场和解,让烛之武不再咀嚼缺憾,让一个国家在危难之际君臣团结。所以,为了这份苦心孤诣,烛之武决定出山。

其实,烛之武对郑国的感情始终火热。

郑国的存亡,他一直关注。如果他不关心秦、晋的动态,不懂得权衡利弊,那么在郑国断然不能承受任何风险的时候,佚之狐也不敢言简意赅地肯定烛之武必然成功。看到这种暗示,郑文公其实早就知道了烛之武的底线。其实,烛之武在“许之”之前,就已经“心许”了郑国。

烛之武,一个爱国者,一个彻底的君子,他有超凡的谋略,但没有卑劣的权谋。

这场著名的PK,最后名义上双方都没输,郑文公要的是实惠,烛之武要的是尊严与公平。

效果如何?效果好极了。

公元前630年,在郑国国都新郑的那个晚上,烛之武说了125个字就搞定了秦国,挫败了晋国,保全郑国的烛之武怀着对郑伯那26个字的无奈与不屑,“夜缒而出”!

他怎有这般本事?这就要展开思辨了。

且看,烛之武见到秦伯,也就是秦穆公,开篇一语轻描淡写:“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翻译成白话文是:“你们秦国与晋国包围了我们的国都,我们知道国家一定会灭亡,根本就没有别的奢望。”这句话水平很高,高在两个地方:其一,本来晋国是主力,但是今天烛之武把秦国摆在前面,意思是说,正是由于秦国的到来,郑国才不得不服软的;其二,暗示说完这句话以后,其他的事情都与郑国无关了,大家安心地讨论郑国灭亡后与秦国利益攸关的事情吧。这一招,轻而易举地避开了锋芒,抬高了秦国,秦人的敌意、警惕性也就被卸掉了。此为“巧避锋芒”。

不过,这招一般人也会,下面怎么出手呢?他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如果灭亡了郑国而有利于您,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但跨越晋国来管理远方的郑国,您也知道这有多大的困难。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土呢?邻国实力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这一段话有三个意思:一是亡在秦国手里,郑国心甘情愿;二是郑国灭亡之后,危险的就是秦国了,郑国离秦国太远,亡郑是为晋国做嫁衣;三是晋国越强大,以后秦国就越危险,反正郑国也灭亡了,不必担心,就担心秦国了。

诸君,这话坏,坏在哪里?

专打痛处,一下子让秦穆公酸溜溜的。晋楚城濮之战后,秦国和晋国就调换了地位,小弟成了霸主,恩人秦国成了跟班。秦穆公嘴上不说,不代表心里没有疙瘩。今天烛之武偏偏要点上一点,“轻描淡写”地捅一下。

这一招,很明显在以退为进。

那还拯救郑国吗?烛之武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东道主”这个词就来自这里,意为去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也就是人员物资之类的。话又说回来,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作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节来往时,郑国就可以提供他所缺的东西,秦国并没有损失什么。这句话力度恰到好处,烛之武提醒秦穆公:“您跟着晋国跑来跑去不就是想获得进入东边的跳板吗?放过我们,一下子不就实现了吗?也没有什么成本,何乐而不为呢?”这哪是求人,简直是乐于助人。

烛之武把郑国的存亡与秦国的得失捆绑了起来,这叫“明确利害”。

明确了利害就能赢?这简直是痴心妄想,历史上哪位国君带领军队出征之前不考虑利害?所以,一个智者绝对不会到此为止的。

如果说前面展现的是烛之武的智慧,后面就是烛之武胆量与智慧的双重展现。

烛之武慢慢悠悠地又说了另一段话:“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晋君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您是知道的。”晋君,指的是晋惠公。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扶立晋文公之前,秦国先后扶立的是晋惠公、晋怀公父子,其中晋惠公是重耳的哥哥。辅助他们是有条件的,比如辅助晋惠公事成之后,晋国的焦、瑕等五座外城以及相关土地割让给秦国,这是历朝历代夺权者常用的手段,江山与人民哪里有权力重要?但事成之后,晋国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闭口不提这件事,还把这些地方的城防加固,言而无信,恩将仇报,这就太不厚道了。

烛之武好像是不小心说漏了嘴,其实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刚才是坏,现在就有点“阴险”了。阴不说了,险在太过了,容易被识破,不到火候,又容易引发秦穆公的反感。这一招叫“旧伤重提”,让本来就是“打秋风”,与晋国旧怨未了的秦穆公动肝火。

秦晋不和这个破绽,烛之武绝不放过。

烛之武最擅长的就是替秦国打算前程:“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说着说着,烛之武还动了感情。“这个无耻至极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呀?它既然能把郑国当成自己东边的国境,那就会肆意扩大他西边的国境。如果不损害秦国,又将从何去取呢?损害秦国来壮大晋国,就请您认真想想吧。”就差为秦国两肋插刀了,今天哪里是在拯救郑国,分明是在拯救秦国。

秦穆公之所以不断地扶立晋国新君,目的可不是为了培养进入中原的对手,而是想让晋国成为进攻中原的跳板,但现在晋国已经不可能听命于秦国了。秦国本来是想来占便宜的,结果弄不好反而会给自己培养一个强大的对手,问题从是否消灭郑国变成秦国、晋国谁会笑到最后。烛之武说出“唯君图之”的时候,一定已经观察到了秦穆公凝重的脸色,不然不会就此打住。这四个字,说明烛之武完成了最后一击:完美离间。

古今一个“利”字,谱写了多少故事!原本困境求人成了乐于助人,风险转化成收益,敌人成了友军。

危在旦夕的郑国结局如何?

这五招的结果是,秦穆公公然与郑国签订盟约,与晋国决裂,晋国也只好撤退,郑国安然度过劫难。而且自这次决裂以后,“秦晋之好”的传说也就基本终结,开启了秦晋敌对的新阶段,郑国再也没有遇到秦晋围郑的困局,125个字,保了郑国250年。

明朝人魏禧说过一段话,代表了历代读者,也是《古文观止》编者的态度:“此不特千古辞令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魏禧的意思是,这125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废话,哪个字都攸关生死。这就是行人外交辞令的鼻祖,也是千百年来救亡图存、化危难于须臾的智慧典范,怎能不令人佩服!

这就是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排名第一的外交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