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部分】(1 / 1)

《师说》

【作者简介】见《杂说四(马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4)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7)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8),小学而大遗(9),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10)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1)。”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2),不拘于时(13),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14)之。

【思维式古文解读】

一场漂亮的快攻——《师说》

韩愈这篇文章,就是一场散文上的篮球快攻。为何这么说呢?还是要从韩愈这篇文章的一套打法说起。

一定有人问,那“火锅大帽”在哪里?

“火锅大帽”当然有,韩愈一上场就把问题挑明了,给对手来了个下马威。

中国人讲究的是天地君亲师。从这个排序来看,老师的地位挺高的,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形成一个错觉,那就是老师们自古以来地位都异常神圣。其实在很多时代,老师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如果有地位的话,韩愈这篇《师说》也不可能应运而生。韩愈所在的时代,教育界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权力的傲慢,第二个是科举制度的功利化。在权力的傲慢面前,老师那点儿地位实际上就被淡化了,如同泡过几十遍的茶叶。在科举制度功利化的背景下,老师的意义在哪里呢?老师不过就是一个推手,一个文化保姆。老师基本上就是一个工具,用完了,也就放下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种政治斗争的伎俩与权谋,在师生关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么这篇文章也就读不懂了。

当然,如果是官员做老师,那还牵涉到人际关系、利害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这么简单了,那要另论。

结果,韩愈一上来就对这种现象盖了一个“火锅”,或者叫“大帽”。

韩愈特别强调“不平则鸣”,实际上在唐朝的文人中,敢于站出来说话的、用文章说话的人还有很多,但是能说得明白、说得透彻、成为一代巨擘的,当是韩愈。在前面我们讲过韩愈的《马说》,他实际上是在为所有的失意者发出一种愤懑的呼声,今天他又做起了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的代言人,那么他为什么要给这个弱势群体打气呢?原来,韩愈曾任国子监祭酒、四门博士等官职,这些职务其实都具有老师的性质,他对当时老师的社会处境有切身体会,心知肚明。他在教学生涯中,看到了一切针对老师的不公平。

为什么《师说》在谈论老师的文章里能够独树一帜?主要原因是,他确确实实说清了别人看得出来,却从不肯承认的道理。他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好多人都对老师的功能进行过一些概括,但是韩愈说得特别通透—“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讲到了老师的重要作用,也讲到了老师为何要教学生,学生为何要向老师请教。更重要的是,他抛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可谓石破天惊。大家要知道,在古代,有老师的人并不多,请老师需要很多条件,比如特殊的地位。如果只是一般百姓,想请老师那基本不可能,一是消费不起,二是没有资格。而韩愈在这篇文章里完全打破了规矩,对古人的规矩嗤之以鼻,甚至轻蔑地一笑,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在这段话中,他一下子把固有的从师原则打得片甲不留,老一套在他这里根本行不通,今天他要另立门户。以前,谁为长者,谁就是老师;谁官大,谁就是老师;谁的地位尊贵,谁就是老师。韩愈认为这些原则都不合理,年纪大并不代表学问高深,官职显赫并不代表学问精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这八字箴言才能打破一切枷锁,认真求学才是正道。

所以我觉得《师说》能够在中国千百年来流传不朽,最重要的原因是韩愈不卑不亢地把老师的作用和择师的原则说得非常清楚,就像一面旗帜,迎风飘扬。

这就相当于篮球赛场上对方打过来,被韩愈盖了一个血帽。

快攻需要带球长途奔袭,韩愈做得到吗?

没有问题。

他毫不客气,对当时蔑视老师的人,进行了“人身攻击和报复”,当然这个攻击和报复,强调君子动口不动手。怎么动口,这是韩愈的绝活儿,韩愈念了那么多书,做了多年的下层官员,而且当过多年的老师,最擅长的就是优雅地、情感充沛地反攻或者进攻。

他觉得这些士大夫都是糊涂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几句话你念完了,其实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士大夫们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实际上是非常清醒的,因为做父母的都知道,要给孩子世间最好的东西,而最好的东西之一,就是给他们选最好的老师。结果到他们自己身上呢,却把向老师请教当作一件耻辱的事情,实在糊涂透顶。

此外,他发现有些士大夫的见识也非常浅陋,为何这么说呢?他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这些士大夫选的老师,压根儿就选错了,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老师。他们自己不喜欢向老师学习也就罢了,最关键的是,明明是想给孩子选择最好的老师,结果选的都是假老师,因为真正的老师哪能只是教几个标点符号,讲讲句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想要成长起来,光靠学习知识是不够的。

对于这些,韩愈不光是冷嘲,也有热讽——“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换句话说,他们忙碌得要死,认真得可怜,但是在韩愈看来,就两个词:本末倒置、轻重不分。

总结起来,在给孩子“无私地”选老师这件事上,有些士大夫对待老师的态度没有一点是对的。第一,戴着有色眼镜看老师,对孩子的老师要精挑细选,自己却没有求师问道的需求;第二,好不容易选了老师,还依然认为从师问道是可耻的;第三,选择的老师所关注的不过是些皮毛,根本不是经天纬地,哪怕是安身立命之道。所以这个士大夫群体的价值观简直就是昏天黑地、一塌糊涂。

这种冷嘲热讽,在韩愈的文章中比比皆是,但是大家读起来为什么没有特别诧异或者不适的感觉呢?原因很简单,韩愈说这些话的时候,相当客观冷静,让人感觉到很多事情确实很可笑。如果说韩愈的话有点损,哪里损?没有一个骂人的字,也没有骂人的脏话,但是每个字的背后,每句话的背后,讽刺的意味溢于言表。其实,文人的特点就是以一种文雅的方式来战斗,文雅并不代表它本身不是战斗。当然,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韩愈也这样想,他不喜欢谩骂,但是得有比谩骂更高级且让人被刺痛的感觉。

这样一路杀将下来,别人怎么可能驳倒他?快速推进到前场。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最后一击,不然前面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都白费了。

既然写文章就像作战一样,那么韩愈的《师说》还有第三个特点:猛追穷寇。韩愈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不同在哪里?苏轼的文章点到为止,欧阳修的文章富有涵养,十分含蓄,要说这种“不平则鸣”的文风,唐宋八大家当中只有韩愈和王安石擅长。韩愈在文章中已经把士大夫冷嘲热讽了一遍,最后还要补一刀,战斗到底。这也让这篇文章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因为他如果没把事儿说透,或许还有人会不断地抨击。他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他讽刺这些士大夫自视甚高,但是胸无点墨,在这一点上比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还不如。这里面隐含着一系列反问: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有何脸面居庙堂之上?又有何脸面表率天下?话都没在表面上说,但是人们心中明白,就好像刚刚批评了别人不文明,回头自己就骂了一句脏话,即使人们一言不发,心中也明镜似的。韩愈说他们一谈到老师的时候,群聚而笑之,讨论的都是那些年纪若何、官职高低之类不合理的标准。韩愈前面否定的,在士大夫这儿竟然成了热门话题。所以韩愈忍无可忍,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说通透点就是:“你们丢不丢人,你们连你们嘲笑的人都比不上,到底是谁该被嘲笑?”

这一记神补刀,堪称致命一击。

一个完整的仪式该有一个庆祝环节。韩愈的庆祝方式很独特,没有捶胸,没有长啸,也没有秀文身,只是来一个“如是而已”,退出江湖。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都来为他站台,尤其是连皇帝都得礼敬的孔子,直接出金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最后韩愈非常开明地提出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几百年之后,我们再读这篇文章,还是能获得一种刻骨铭心的觉悟,换句话说,韩愈真的把标准说得明明白白。

这个庆祝,非常理性、冷静!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本文反映出的韩愈的“三奇”:第一是敢把老师推向社会的高处;第二是不惜正面攻击那些士大夫,也就是自己的同类;第三是金盆洗手,高傲地退出江湖,不留痕迹。

通篇文章活脱脱像一个完整的战术进攻的范式,有前面的热身,中间的进攻,还有最后的收尾,一气呵成,这实际上就是一条龙,从后场杀到前场。从后场抢篮板,杀到前场大灌篮,这种感受,酣畅淋漓。这也是韩愈《师说》的独特魅力:说得准,打得狠,退得稳。

最后,谢谢韩愈,因为有他,后来的为人师者,才有了一份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