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1 / 1)

《唐雎不辱使命》

【作者简介】

刘向(原名刘更生,约公元前77—前6年),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很明显,虽为皇族之后,刘向的人生履历更多的还是在政治之外。比如其代表作有《谏营昌陵疏》《战国策叙录》《列女传》等,其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为人平易朴实,不重威仪,廉洁乐道,潜心学术,昼诵《书》《传》,夜观星象,常常通宵达旦。这是一个好学的孩子。

不过,他在政治上的遗产不太多。不是他不努力,而是努力无效。

作为“贵N代”,刘向开始是因为祖上的荣光做了辇郎,宣帝时被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但是,千万别以为他就这么心满意足地当着官,就是做一个花瓶,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果不其然,元帝时,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史,两度下狱,被贬为庶人,闲居十余年。成帝即位后被起用,拜中郎,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刘向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受成帝嘉许,但终不见用。刘向喜言五行灾异之说,并据以论证现实政治。如果不是当年向皇帝保证炼金成功,却弄出一套假黄金来,他在政治上还真没有污点。

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任中垒校尉,此后16年的岁月,就在这个官职上度过了。也正是因为有那16年,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文章。

向一个有颜值、有地位、有良知,还比我们勤奋的刘向致敬!

【原文】

秦王(1)使人谓安陵君(2)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3),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5),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6)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7)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8);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9);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10)。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11),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12),长跪而谢之(13)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14)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思维式古文解读】

小国多壮士——《唐雎不辱使命》

这是初中课本上比较有“男人味”的一篇文章。小国多壮士,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没办法。起码从《史记》上的那几个著名的刺客来看,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出于这种特殊情况,有谁喜欢虐杀、喜欢自残、喜欢在最好的年纪把生命还给上天?

战国的壮士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唐雎。

为何?因为唐雎的不辱使命有典型意义。

战国和春秋最大的不同在于,武力是谈判最大的筹码,那么有人就问了,春秋的时候,武力不也是筹码吗?这样说不太对,在春秋的时候,筹码有两个,一个是武力,另一个是道德。很多时候武力解决不了的问题,道德都能解决。而到战国的时候,很多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武力就能解决,甚至武力解决的时候从来不考虑道德,因为很多武力根本就没有正眼看过道德。这是春秋到战国的一个重大转变。春秋时期的人还是有信仰的,因为他们相信世间除了暴力之外,还有一个制衡的因素,那就是道德。

我举个例子——公元前579年的邲之战。

大家知道,邲之战是晋楚争霸的重要一战。这一年的楚王正是说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一金句的楚庄王,他的手下有闻名列国的孙叔敖,他是当时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在他们正确的指挥下,常胜将军般的晋国被打败了。晋国士兵逃跑得非常狼狈,形象不雅,有些兵车直接掉到坑里,楚国军队随后就围了上来。

要我想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出意外,楚国士兵一定齐心合力往坑里扔石头砸死晋国士兵,或者将他们乱箭穿心。但是,楚国人让我们这些精明人失望了,他们说:“你们把车上的横木拿开,战车就可以上来了。”在楚国人的帮助下,晋国的战车终于从坑里出来了,然后晋国人继续跑,楚国人继续追。可是,忙中出错,没跑多远,晋国人发现车速太慢,还没找到原因,楚国人就在后面说:“你们别飘扬军旗了,那会增加阻力,卷起来就好了。”晋国人一听,有道理,就照做了,效果很棒。双方更加激烈地继续追逐。这时,楚国人还不忘挖苦晋国人:你们真蠢!晋国人一边抵抗,一边反唇相讥:哪有你们逃跑有经验?

好多人读出了情人间打情骂俏的味道,这是打仗吗?没错,这就是春秋的战争,因为按照当时通行的军礼,打仗就该“温良恭俭让”。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思维,这样温馨、人性闪烁的场面将不复存在。后来这样的故事又出现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里面,也出现在有一年美国总统的演讲中,他提起“二战”时的一个圣诞夜,几名美军士兵和几名德军士兵在一个德国家庭度过平安夜的故事。如果还有例子,那就是“一战”期间的圣诞夜,各损失了上百万军队的英国和德国的士兵在圣诞节那一天休战一天,他们踢了一场足球赛。

这些事好像很多人是不理解的,他们总是认为:世间除了暴力,哪有什么制衡。这是典型的常识匮乏,就像“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一样,都是谬论。

说回本章的故事。到了战国时期,形势变化了,大环境不一样了,队伍也不好带了,关键是国君压根儿就没来,任务都在唐雎身上。

我们都知道《唐雎不辱使命》当中的秦王,那可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第一位皇帝,也是许多历史故事中的男一号,谁呢?——秦始皇。他不相信道德,十年的统一战争,实际上就是两个字构成的——“暴力”。所以唐雎碰上的是一个不讲道理、不讲道德的人。那么他就要面临一种考验:到底谁比谁更流氓。要知道唐雎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谋略、有智慧的人,一个斯文的人,但是今天他可能要乔装打扮,要变脸了。

因为对付流氓,斯文已经没有了意义。

这件事情的起因非常简单,秦王给安陵国画了一个大饼——“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这个“其”字是“一定”的意思。这话说得粗鲁些,就是你给我方圆50里的安陵国,给我几年时间,我还你方圆500里的安陵国,你务必答应,不要再犹豫了。从表面上看,这利息、这回报,安陵国占了秦国的大便宜,然而,为什么安陵国不要呢?很简单,这是秦王玩的一个庞氏骗局,谁都看得出来。在今天,一种理财产品的利息一旦超过10%,那基本上就是骗局了。但秦王给予的回报远远超过10%,达到了1000%,也就是10倍。谁都知道,天上掉馅饼的概率很小。而且,那么高,馅饼掉下来都能砸死人,高空抛物嘛。

唐雎和安陵国的国君心里都明白着呢,这么大的一个骗局摆在那儿,只要答应了,结局就是安陵国为人所有。他们明白,这是秦国的一个温柔的强拆计划,就是我给你壮大的名义,把你稀释在我强大的秦国当中,而且兵不血刃,这种计谋其实政治家都懂。但是,懂归懂,要靠实力说话,因为在暴力面前,唯一能说话的是实力;在真正的仁慈面前,能说话的是道德。现在唐雎君臣就面对着答应还是不答应的选择。

唐雎一上场,这种选择就像当头炮一样发射过来了。

当时的秦王,后来的秦始皇不太喜欢烦琐,而喜欢直奔主题。唐雎知道秦王给他出的虽然是选择题,可只有一个选项。那么面临着只有一个选项,而且是人家绑定好的选项的情况,唐雎该何去何从呢?这就是不辱使命的非常恢宏的背景。

应该说,历史最幽默的地方就在于,非常时刻有非常之人,非常之事有非常之英雄。这时如果再讲仁义道德,唐雎就不是唐雎了;这时如果能为道德仁义所屈服,嬴政也就不是嬴政了,所以两个人当场展开了一场论战,他们根本不需要说学逗唱——这种中国相声的基本功,而是直接论战,用舌头玩起了沙盘推演。

先出招的是秦王,他说:“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他首先告诉唐雎一个事实,比你们强百倍千倍、经常秀肌肉的韩国(15)和魏国,不也是乖乖地被我消灭了吗?连点基本反抗都没有。你们这个只是魏国附属国的安陵国又能怎样?相当于在沙盘推演当中大军开拔,杀戮征伐,所向披靡呀!气势上那是相当压人,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嘛。我觉得一般人一听基本就要跪了。唐雎呢?没有。他说,您只知道天子之怒,但是您不知道还有比天子之怒更有内涵的玩法——壮士之怒。然后他从容地列举了几个自己的偶像:第一个是专诸,第二个是聂政,第三个是要离,这老三位,在古代,那是壮士里面的三件套。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这三位刺客中,专诸是为了报知己之恩。伍子胥和当时吴国公子姬光,也就是历史上吴王夫差的爸爸联手,结交了渔夫专诸,那可是下了血本的,但是专诸认为这就是知己之恩,他杀死了公子姬光的对手吴王姬僚,自己也是一身窟窿,死在案发现场,他死时,彗星吻别月亮。

聂政,那是另一个版本的士为知己者死,情形与专诸差不多,不过刺杀对象的级别是韩国的宰相,他死时,白色的虹穿过太阳。可谓壮烈淋漓!

要离,他绝对是个变态。看看他的履历,在他那个年代,公子庆忌是天下勇武第一人,他排在第二。他用了苦肉计,要求当时的国君吴王阖闾,即吴王夫差的父亲做一件事——杀死他的老婆、孩子,而且要求杀的时候一定要残忍点。他说:“你杀我的家人,作为交换条件,我杀你的仇人。”这诡异的交易,简直是空前绝后了。

而后,他到了极其欣赏自己的庆忌——前任吴王姬僚的公子身边。庆忌为报父仇,日夜操练,是阖闾的噩梦。但是庆忌知道了要离的“惨剧”,对要离这条毒蛇深信不疑,结果,在一个晚上,身负“血海深仇”的要离趁庆忌不备,背后插了他一刀,更让要离掉价的是,庆忌死前,明令手下,反正自己也要死了,不要杀要离了,他不就是图个壮士之名吗?要离死时,有苍鹰飞到殿上搏斗。虽然唐雎没有解释原因,但我觉得这是上天善意提醒庆忌注意小人。很可惜,结局并不美好。

但是,这都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们的重点在于其中的规律性: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种话摆出来,我想秦始皇也是胆战的。为何呢?因为唐雎不仅是说,还有一个配合动作,现场拔剑而起,虽然他非常温柔地提醒过秦始皇这就是壮士之怒,而他们三个马上就要变成四个,第四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如果说有什么天象,可能来不及准备了,但是善后的事情他想好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秦王明白,今天是遇上光脚的硬汉了。我读过一篇文章,说每个人都有脸,人脸可以制造200万个表情包,当时嬴政的脸部制造了其中的多少个?不得而知。

唐雎此行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结局大家已经知道了:“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翻译过来也非常解气,那就是秦王真的跪了,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不说,还向唐雎道了歉,通过自我批评的方式表扬了唐雎:“我知道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50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秦王很配合的这次演出结束了,正义获得了胜利,而且道德也发挥了约束作用,毕竟秦王要想出尔反尔的话,唐雎只要离开了秦王身边,那就会变成肉酱。说到底,此时的秦王还知道正义,知道道德,还要点儿脸,不敢拿着道德信义去喂狗。这让很多人突然松了一口气,感到一阵快意。

恕我直言,聪明的读者不会这样,因为他还在思辨:这场胜利真的让人如此轻松吗?

这些疑问就是我读初中时的疑问——教材为什么要选择这篇文章真是一个谜。这是一场正义的胜利,胜利来得很悲怆,而更悲怆的还在后面。这场斗争唐雎实现了胜利,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壮士之行在历史上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因为在真正的大一统社会形成之后,这种壮士的气质和环境就不存在了。春秋战国时常见的场景消失了,自然也没有真正的壮士再能进入朝堂,站在君主旁边,三言两语就可以赢得一次胜利。春秋以来,直至战国尾声,历史上最开放、最恢宏的那个时期,终将告别历史,个人英雄主义终究要为集体主义所替代,安陵国的命运自然也躲不过灭亡这一关,在秦国的版图里,除了一个名义上的卫国存在,真实的情形是大一统,天下看起来像是所有人的,其实只属于一个人所有。

所以《唐雎不辱使命》代表着一个侠义时代的谢幕,也代表着道德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丧失了约束的力量。毕竟此时的秦王,还不是秦始皇,此时携带武器的唐雎还有近距离与秦王谈话的资格。可是,秦国在大一统的狂热下,终将走上一条完全告别春秋战国的道路。

《曹刿论战》

【作者简介】

历史上很多人的名字信息含量都不足,但是本章将介绍一个信息满满的名字——“左丘明”。

第一,左丘明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一堆文化常识的集合。丘明,姓姜,丘氏,名明,生于公元前502年,死于公元前422年,享年80岁。他是丘穆公吕印的后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添一“左”字,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这个称呼如果补全了,就是左姜丘明,它是先秦时期一个人名称的标配,相当典型。

第二,左氏世为鲁国太史,左丘明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不过,上述内容的成立必须基于如下前提,那就是左丘明确实写了《左传》《国语》,并且与孔子口中的左丘明是一个人。而这些目前史学界还有争论,但是大多数学者表示认同左丘明完成了《左传》,且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时代无情,岁月久远,今天,我们在仰望左丘明时,发现关于他,已经远没有孔子那样多的文字记载,他没有为自己留下文字,他的文字都给了史书,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坐标。如果非要给他找一个坐标,那就应该是孔子的一句话:“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能被孔子引为同道中人,那就是丰碑。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16)谋之,又何间(17)焉?”刿曰:“肉食者鄙(18),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19),必以分人(20)。”对曰:“小惠未徧(2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22),弗敢加(23)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24),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5)。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6)。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7),登轼(28)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9),公问其故。对曰:“夫(30)战,勇气也。一鼓作气(31),再(32)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3),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4),故逐之。”

【思维式古文解读】

可以雪耻的文书——《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来自初中三年级的教材,是背诵篇章,很多人一听,头都大了。其实,这也是一篇充满了思维挑战的文章,而且不经过思辨,很多人是读不懂的,包括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师,更别提学生或者普通的读者了。

为何说本文离不开思辨呢?因为这篇文章实在是跌宕起伏至极。不信,我们慢慢来看。

话还要从公元前684年春天说起,本来是春暖花开的日子,结果很不和谐的是,齐、鲁两国在长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莱芜地区狭路相逢,上演了鸡蛋碰石头的大戏。带队的一方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另一方是鲁庄公。客观地说,这一战没有任何悬念,齐国在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就像豹子站在羚羊面前,鲁国那是鸡蛋碰石头。

在战场上,盛气凌人的齐军狠狠地擂起战鼓,结果他们擂完三通,鲁国人竟然没有应战,战车原地不动,坚守不出。结果,齐国人一想这是打仗,又不是什么擂鼓大赛,既然他们不应战,我们撤退回去吃饭。没承想,刚一转身,背后便杀声震天,鲁军突然一个全线出击,结果自然不必说,齐军没有任何准备,只好使出了所有的撤退姿势,全线溃退。

这就是第一幕。齐国怎么输了?这需要理解。

齐军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战后,鲁庄公问这场战斗的实际指挥官曹刿获胜的直接原因,由此引发了一次论战,也就是就这场战役本身发表一些看法。

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就是凭借勇气,第一次击鼓,精神抖擞;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如果击三次鼓,那就没有战斗的想法了。曹刿利用人们普遍的心理期待规律,等待齐军松懈下来,打他个措手不及,以弱胜强。这也是“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一局鲁国赢了,曹刿功不可没,明显抢了镜。

大家千万别忘了,问问题的是鲁国的位高权重者,负责解答的则是没有俸禄封地的一个城市平民,曹刿用了22个字就把获胜原因说得非常清楚。贵族们束手无策的一场战役,就这样解决了,在智力水平的较量中,曹刿在**裸地炫智力呀,让贵族们脸红脖子粗!可想而知,那场面一定很美,也让曹刿一时风光无限。

所以,这场战役的胜利,是曹刿智慧的结晶。“一鼓作气”这个词,也成了作战智慧的代名词,很多人做事情的时候,为自己打气就喊出“一鼓作气”的口号。

事实真的如此?

当然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这里需要一种思辨精神。

很多人认为《曹刿论战》很简单,实际上,简单就不是《左传》了。《古文观止》中来自《左传》的散文,没有一篇是简单的。比如,就这么一场战斗,有三个“想不到”:一、赢家竟然不是齐国;二、抢镜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平民曹刿,他竟然抢了齐桓公与鲁庄公的风头;三、这次军事冲突并不激烈,伤亡规模也极小,就是当时成为家常便饭的小摩擦,和后世动辄几十万人战死的那些战役相比,简直不足挂齿,但是,历史学家很在乎它,史称“长勺之战”。

玄机在哪里?作者、编选者的用意又是什么?

我们还得回到这三个“想不到”中,第一个、第二个想不到都和“一鼓作气”有关。

那么第三个想不到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切入。

人们以为鲁国赢在“一鼓作气”上,真有那么简单吗?我的回答是:“一鼓作气”这个战术只是一个条件而已,而且胜利来得特别侥幸。

为何这么说?

按交战原则,擂鼓三通,不应战则视为免战或者停战。但是曹刿取了个巧,齐国本来就轻视鲁国,击鼓三次,鲁国又不应战,齐国军队便可以撤退了,没想到鲁国军队突然出击,这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没有鲁国这么玩的,这大有战国时“兵者,诡道也”的卖相,齐国恃强凌弱是一码事,“一鼓作气”厚不厚道又是一码事。而且,这种战术只能用一次,齐鲁再交站,鲁国敢再“一鼓作气”,估计那就是鲁国的绝唱了。所以,我们说这次战斗胜利只是侥幸,不光彩,卖相很差。

有人说这不就是足智多谋吗?

当然,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曹刿绝对足智多谋。但读《古文观止》,前提是知人论世,在距离流行兵不厌诈的战国时代还有近300年的彼时,规则完全不一样,曹刿那绝对就是使诈,就像打牌出老千一样,破坏了战争规则。这一点,《左传》也非常诚恳地记载下来了,虽然按照史家的要求,什么表达态度的话也没说。

但我们有证据,公元前575年,距离长勺之战一百多年了,晋楚爆发了鄢陵之战,休战期间,晋国的军营竟然来了一名楚国的特使,他来干吗?来慰问晋军将领郤至。原来大战当中,双方都非常规矩地捉对厮杀,结果经常就剩下楚共王带着卫队孤零零地站在指挥所那个地方。按道理这是擒贼先擒王的好时机,要是曹刿有可能就动手了,但是郤至每次追逐对手,经过楚共王这里都要跳下战车行礼,礼毕继续战斗。休战期间,楚王派使者专程到晋国军营来慰问,结果,郤至推辞了赏赐,还恭敬地行礼致敬后送走了使者,推辞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不过就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坚守了‘礼’而已,对‘礼’推崇备至,这是分内事。”别说放到今天,就是放到其后的战国时代,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原因在哪里?春秋时,作战的基本是贵族,最低级别的也是贵族中最低等的士,所以出现了“战士”这个词。这些人打起仗来,肯定和一帮乌合之众不太一样,“温良恭俭让”,非常有规矩。当然,前面我们说过如果这位楚共王恰恰赶上这位曹刿,估计就会生生被活捉,因为反正是整个军队都置礼节于不顾,活捉一个国君算什么。这样简单一梳理,我们就会发现鲁国的做法有点不厚道,作为实际指挥者,曹刿更不厚道。守不守礼,这也是曹刿与贵族的最大区别。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一个非常尴尬的破绽:有道德污点的曹刿为何在惜字如金的史书中占了那么大篇幅?

坏人怎么上了历史光荣榜还被表扬?这需要思辨。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的“荣光”比“污点”大多了,而且这个“污点”反而更加衬托了他的深谋远虑——他发现了民心是胜利之本,超越了一切战术。这也是为何这么一场小规模军事冲突竟然被大写特写的缘由。

齐桓公是来报仇的,不是过来玩玩的,下手也绝对不会客气。没有民心,光靠一鼓作气就是做梦。

那么,长勺之战因何而起?

齐鲁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各种历史仇恨一箩筐。这也没有办法,两国是近邻,都处在齐鲁大地上,共享一块空间。蛋糕只有一块,饿狼却有两只,那冲突还少得了?而且鲁庄公此前所做的一件事,火上浇油,让矛盾一下子升级了,齐桓公每天说梦话都要念叨鲁庄公。

为何?

很简单,鲁庄公介入了当时各国都比较忌讳,但是又乐于参与的一个权力游戏:君位之争。当公元前696年齐襄公死于内乱时,一时群龙无首。按照古代中国的套路,争夺君位成了头等大事,宫廷大戏不断。其中戏份最多的是齐襄公的两位弟弟——流亡鲁国的公子纠与流亡莒国的公子小白。人们立即分成两派,拥立公子纠的“纠”派和拥立公子小白的“白”派。鲁国选择的是全力支持公子纠,鲁庄公想,押对了人就押对了两国前程,自古富贵险中求。剩下的事情就是看谁在路上跑得快了,国君之位先到先得,时间就是权力。成败全凭本事。

结果,没想到的是,公子小白这一支队伍半路遇到了埋伏,当时还是公子纠亲信的管仲,带领鲁国军队截杀公子小白,管仲箭法高超,一箭就射中了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应声落马,鲁庄公帮助公子纠作弊成功。

不过,齐桓公今天既然来到了长勺,那就说明当时笑到最后的一定不是公子纠。当公子纠踌躇满志地到达齐国边境时,公子小白的军队已经严阵以待,他已经成了新国君。想必公子纠都迷茫了,这是为何?

原来,管仲只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名字里虽有“白”字,可不是白痴,他将计就计,假装遇难。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管仲竟然信了,鲁国人就放缓了护送公子纠回国的脚步,而死里逃生的公子小白则是星夜兼程,打了这么一个时间差,夺得先机,让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公子纠坐失了大好机会。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鲁国不得已只能杀了公子纠表示歉意与诚意,还交出了一代能臣管仲。但齐桓公觉得还不解恨,要亲自去教训教训鲁国。这才有了长勺之战。

那鲁庄公在长勺之战的关键节点上,是怎么会选择曹刿来做指挥官的呢?曹刿的民本精神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生死时刻,鲁庄公为何起用一个政治军事方面的“素人”?这不需要思辨?

鲁国已经很危险了,而曹刿这个人属于典型的来路不明,仅仅在《左传》上出现过一次,长勺之战前无任何记载,至于有无带兵打仗的经验,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还真值得玩味。曹刿走上舞台的名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什么是肉食者?古代到了一定级别的人物有特供,一个指标就是每天都能吃到肉,肉食者自然是贵族大夫们。曹刿觉得他们饱食终日、碌碌无为,靠他们去打仗,跟送死没有区别。当然,这话一般不能轻易说出口,也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是对的,而且就凭这一句话,鲁庄公也不可能对曹刿委以重任。

真正征服鲁庄公的是著名的一问三答: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都火烧眉毛了,上来不出主意,反而搞起了问卷调查,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来打这一仗。鲁庄公是个实诚的人,他说:“一来我是一个懂得分享的人,吃的穿的大家一起享用;二来我尊敬神灵,祭祀用的牛羊、珠玉、丝帛等绝不虚报数量、蒙混过关。”结果曹刿说:“你这种小恩小惠其实根本不够意思,人神都不会在意的。”相当于连续灭了两盏灯。

饱受打击的鲁庄公只能试探性地说了另一个答案:“我办案谨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大家可能觉得没戏了,国家有没有冤案跟作战有何关系?都火烧眉毛了,大战在即,还在这里扯闲篇!

但是曹刿却同意了,他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意思是:这才是对百姓尽心,才是百姓拥护你的源泉。这才尽了取信于民的本分。

这句话,就是曹刿比一般人的高明之处:事情很小,觉悟很高,意义重大。

打仗靠什么?当然最根本的还是靠人。人的支持从哪里来?从心里来。最能让老百姓安心的又是什么?当然是正义与公平。

大家别小看了这件事。一来,除非在战乱年代,老百姓的生活中大事并不多;二来,在由诸侯、大夫们领导的国家(诸侯的封地为国,大夫的封地为家)里,本质还是利益的分配、人事的协调问题。如果鲁国老百姓没有冤屈,则水能载舟,他们愿意为国效力;反之,民心离散,水能覆舟,别说以弱胜强,就是以石击卵也未必有戏。多么伟大的春天,也是在片土上开花;多么伟大的事业,也是在大地上发芽——民心无小事。

我认为这次论战才称得上全文最精彩的地方,其精彩的程度远胜于长勺之战。再联系我们本篇第一讲时提到的那个非常尴尬的破绽,战场的智谋与民心或者民本主义有何联系,到了这里,一切豁然开朗。曹刿是让君王认识到了战略是什么,让君王认清了老百姓是战略的核心这样的大问题,无形中提高了老百姓的地位,让老百姓获得了一些尊严。这才是曹刿“论战”的精彩处,也是曹刿对这个民族的贡献。

曹刿的伟大贡献决定了即使他有很多过错也无损英名。这本身就是思辨。

四个跌宕起伏的环节结合到一起,我们说,《曹刿论战》就是一场思辨,全然为了一个伟大的结论。而这个结论,直到今天,都是真理。

《出师表》(35)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当然,由于东汉时代文人与官员多是一体,他留下了《梁甫吟》(后人略有争议)、前后《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品,我们可以给他“文学家”的称号。另外,我们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知道诸葛亮也是一个高明的设计师,他能制作各种工具,包括非常著名的“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属于典型的理工男,动手能力绝对一流,是杰出的动力利用专家,故此后人又追赠了他一个“发明家”的称号。

可是,即使称号再多,234年病逝于五丈原的诸葛亮功业也是没有多大的,很多使命都未能完成,他所效忠的蜀汉也两代而亡,而且亡国后,后主刘禅还发表了“此地乐,不思蜀”的声明,这成为一个历史的遗憾。后人经常用诸葛亮做代言人,凡是功业未就的,不免就想到他,比如古代“赋愁者联盟”的核心人物杜甫就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句子,另一位不遑多让的诗人陆游也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6),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3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38)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39),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40)开张圣听(41),以光(42)先帝遗德,恢弘(43)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44),引喻失义(45),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46)府中(47),俱为一体;陟(48)罚臧否(49),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50)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51),晓畅(52)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53)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54),猥(55)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5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57)。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58)竭驽钝(59),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0)。至于斟酌损益(61),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62),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63),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思维式古文解读】

出师一表真名世——前《出师表》

《出师表》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特别大。有所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心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三句话一出,人们读这三篇文章时,不哭都不好意思。真实情况是在读《出师表》时,其实很多人是没有感觉的,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的老师都说不出哪里好来,他们又怎么知道呢?但是我们又不想被别人说成坏人,只能从众附和了,好好好!

然而我今天还是要特别强调,这篇文章我们先不说它好不好,我们先看它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我先问一个问题:诸葛亮在这篇文章里是个什么角色?

大家一看就回答:大臣。错。

诸葛亮一开篇就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他到底想干什么?他干这个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出师表》里其实说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句话:“我们危险了。”在这个最危险的时刻,对诸葛亮等人而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自然就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等人就想把先帝对他们的这种恩遇,回报到陛下身上,而且方法很简单粗暴,那就是北伐,“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这就是目的。要真这么说下来,不容易看出《出师表》的好。为何?古代的这些《出师表》当中,大概很多人也会写类似的话,因为“出师表”这个文体好多人都写过,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独占版权。那么诸葛亮这篇文章,在众多的《出师表》中能脱颖而出,说明它有与众不同之处,但肯定不在第一个段落。

我们继续往下读,出发前对皇帝的教诲,这应该是本文的第一个特点。

他在出发前,对蜀汉皇帝刘禅做了一番循循善诱的引导。

要知道这个刘禅的智商那可是真的不高,虽然有人为他洗白,说他有道家明哲保身的思想,还活了个善终等,比如最典型的“乐不思蜀”,大智若愚呀!但我觉得他客观上活下来,并不是主观上智力的体现。一个人掉到别人都不会掉进去的坑里了,你还要夸他淡然世外、超脱世俗?

所以诸葛亮太难了,那怎么才能教育好刘禅呢?这就体现诸葛亮的水准了,他就提了一个问题:亲贤臣还是亲小人?这是先汉、后汉一个兴盛一个衰败的直接原因。刘禅无论如何也能看明白这些,尤其是当他还以汉朝刘氏的正统自居的时候,诸葛亮告诉他,他祖宗的历史当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事实,那就是亲贤臣,国家兴;亲小人,国家亡。对比鲜明,没有难度。这是为刘禅量身定做的。

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抓住了几个点。他觉得刘禅再蠢也希望蜀汉的基业是永祚的;他再笨,结局对比如此鲜明,这么简单的道理也应该能明白。诸葛亮为了给他说明道理,那可真是费了一番苦心,尽量用最简单明了形象的东西来引导他。说白了,就像教育一个怎么也不成器的儿子一样,怀着无比的耐心,克制着愤怒,事无巨细地作了对比,事无巨细地说了又说。

所以,这篇文章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像君臣之间的一篇公文,而像一篇标准的《诫子书》。很多老师不给学生解释这个特点是不合理的,当然可能很多人也没有看出作者的这番苦心。

为何有这番苦心?很显然诸葛亮是真心感恩刘备,所以他就把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毫无条件地回报给刘禅。在蜀汉,诸葛亮是实际的当家人,刘禅在诸葛亮心中相当于自己的子侄辈,这份感情早就超越了君臣关系。

但是仅凭这些,我们不见得说好,为何?

训诫子女训诫得好的,并不少见,“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篇文章的第二个特点在于,诸葛亮怀揣着一种巨大的忐忑与不安。

普通人真的读不出来。当诸葛亮解释完了一切、告诫完了一切的时候,其实文章就应该结束了,没有什么必要再继续了。但是他集中全部的精力,写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句话。

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呢?因为诸葛亮一定要讲明白,不然会有嫌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设计了,诸葛亮以这种老父亲的口吻劝谏刘禅之后,他也敏感地意识到,这样写下去,有可能会激怒刘禅,适得其反,像后来的嘉靖皇帝一样。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一段插曲: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有个白帝城托孤,他对诸葛亮说:“我儿子刘禅要行,你就辅佐;要不行,你就取而代之。”这个刘备呀,心眼儿太多了,这叫道德绑架呀。刘备心想:“我把我的心窝子掏给你,你看我儿子行,你就把他扶起来,成为一代国君,不行就换了他,我说到这个份儿上,你还能害我儿子吗?”那就等于把诸葛亮所有的想法,甚至一些不良的想法,全部用这种预演的方式扼杀于未然,吓得诸葛亮就是磕头啊,额头的血都磕出来了,诸葛亮明白这句话让他从此别无选择,只能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史书上说“死诸葛害了活司马”,其实一个死的刘备也把活的诸葛亮给算计了。

刘禅也知道这段往事,他与诸葛亮君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所谓伴君如伴虎,在这种风险的高压之下,即使你有特殊的地位、特殊的功勋,你也得明白他是皇帝。所以诸葛亮在刘禅面前要反复地解释自己今天做这件事是出于什么目的。后文,诸葛亮必须解释他和别人的不同,他为什么要好好地教育刘禅,因为他很纯粹,一切都是为了先帝和刘禅。

而且,为了刘禅与先帝,现在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北伐。“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你看这些话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写出了他的无比忠诚,写出了他对这个王朝的感情,也写出了忠诚背后的忐忑和不安。无论你为国家奉献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但是一旦触及君王的根本利益,或者说底线,那就生命堪忧了,更遑论功业。诸葛亮不怕死,他唯一怕的就是如果自己死了,就没有人去完成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重任了,这对刘备是没法交代的,对于自己的理想更没法交代。

我特别补充一下:刘备和诸葛亮的理想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反复强调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个伟大的理想,他是把自己当作汉朝的臣子来对待的。而刘备呢,刘备未必会这么想,刘备的心中更多的还是权力,在这一点上他比刘禅强不到哪里去,所以刘备对于兴复汉室的事情远远没有诸葛亮那么兴奋,因为他要的只是一个旗号,他刘皇叔本来就是个招牌,这个招牌到底是为了汉朝还是为了他自己,后世的史学家有很多判断,我在“百家讲坛”当中讲过这个问题。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王夫之曾经质疑过刘备,他觉得刘备如果真的是对汉室忠诚,那么221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的时候,刘备就应该兴师北伐,而不应该把整个军队调往南方,为关羽报仇,与孙权玩命。

一个国家的荣辱、列祖列宗的颜面都在北方,于情于理都该向曹丕展开进攻,向曹魏展开进攻。但是社稷、荣誉还比不上他的一个兄弟关羽。这就说明,刘备的心思和诸葛亮是不一样的,刘备更多的心思还是自己的权力,而诸葛亮当时的建议并不是这样,他希望哪怕关羽死了,也要联合东吴,一致抗魏。你看,这两个人的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虽然表象非常相似,因为他们借助共同的平台,但是他们两个真正追求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果老师们不联系历史,就会忽视这个条件,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诸葛亮已经给自己定下了北伐这样重大的目标,这个目标的成败也决定了蜀汉的兴亡。在这个时候,诸葛亮不仅要把北伐的目的说清楚,还必须讲一下北伐的动机以及善后事宜,包括对皇帝得有一些保证,让皇帝宽心。皇帝对大臣其实是怕的,怕大臣做大事,这种心理很矛盾,因为做大事的大臣,一方面江山永固需要他们,另一方面这帮人如果掌握了大权,出了事儿,对自己是具有杀伤性的。所以皇帝对他们若即若离,有所猜忌,这是规律。

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就呈现了两个非常好的要素。第一个,对国君的告诫,有一种做老父亲的真诚和真挚,事无巨细一一叮嘱。第二个,让大家看到他的忠诚是有忐忑在里面的,他并不像别人一样表达完忠诚就算了,《出师表》里有几分忐忑,这种忐忑却充满忠诚,与众不同的忠诚。

所以我们在读《出师表》的时候,如果只看到简单的文辞,那是小学而大遗。我们要做的就是读出它背后的东西,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也许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给我们的也许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个故事,一个多样的人生。但是这样的故事和人生放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就成了一种独有的忠诚。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简介】见《唐雎不辱使命》

【原文】

邹忌(64)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65)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66),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67),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68)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69)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70)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71);期年(72)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73)。

【思维式古文解读】

“八卦”高手有智慧——《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古代,纳谏比进谏更不容易,虽然对皇帝来说纳谏未必有多大风险,但是皇帝的英明无法体现,那可是个大事情。而且即使皇帝一时采纳了臣子的意见,也不能保证以后皇帝不反悔,不和臣子秋后算老账,这说明皇帝是不太喜欢纳谏的。但正因如此,能纳谏的皇帝可以留名青史,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从魏徵那里受了不少委屈,基本上每次都被怼得鼻青脸肿脖子粗,但历史还是比较友善地表扬了他很多次;比如宋仁宗,就是因为喜欢纳谏,他死后外国友人都自发地落泪。相比之下,进谏的风险那可就不一样了,它是一门艺术,做得好的,死后名垂千古;如果不成功,会不会名垂千古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小则降级贬谪,大则现场就义,比如殷商时的比干。在古代,最复杂的关系就是君臣关系,每一个进谏的人都明白,进谏是一门绝顶的艺术。在《战国策》——一本可以视作《进谏高手是如何养成的》小册子当中,我们会看到这篇著名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历史上的齐国发生过很多好玩的事情,这只是其中一桩而已。

那么这桩事情好玩在哪里?把家里的八卦作为朝廷的谈资,成本小,收获大。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进谏事件中,这桩事情是为数不多地打起了家里后院的八卦的,这个小心思,绝对是一绝。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战国策》里面有不少出色的文章,包括《触龙说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虽然在《战国策》当中,那种以家庭或者社会现实作比喻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把家里的八卦新闻,包括家里妻妾的私房话搬到大庭广众之下作例子的,还真是寥寥无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邹忌其实开创了一个新功能:他把一个八卦性的新闻或者八卦性的内幕或者闺中秘籍,用作一份高大上的国家宣传资料。

邹忌的话相当坦率:“我和城北的徐公比美,结果我老婆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其实我心里也知道,城北的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所以我是不自信的。但我的老婆和我的妾,对我十分有信心,而我的门客对我就更加有信心了,在他们眼里,我是天下第一帅哥。”

这实际上讲的是一个社会现实。邹忌明白,他身边的人有的投的是关系票,有的投的是感情票,有的投的是归属票,有的投的是同事票、人情票。结果邹忌当选本城最美男子。邹忌到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刻。我们知道,在掌声和镁光灯下,人往往容易迷失自我,更何况对于邹忌来说,一旦成了最帅的帅哥,加上自己是齐国的国相,那就占据了天下所有美好的东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Perfect,完美,邹忌迷失自我的风险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之下,邹忌把这个人生最重要的考试拿到了朝廷之上,告诉所有的同僚和国君,今天他家里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他要说给所有人听。别人有时也会拿父子关系当范例,但是我们都知道,大家对这种关系有时候不是特别感兴趣。而闺阁之内的秘闻,妻妾的故事就不一样了,一旦碰上,人们还是喜欢打听几耳朵的。

所以邹忌利用了人们的“偏好”,他知道每个人都不会错过这个家庭热点。于是他就用这个成本低廉的“热点”,给国君上了一堂人生规划点拨课。这堂课上得妙,仅仅选“自家丑事”为素材这一招,就已经打破了规矩,石破天惊。这个案例成了《战国策》当中极其著名的一篇,就是因为邹忌有着常人所不及的敏锐与智慧。

别觉得到了这里就没什么可表扬邹忌的了,毕竟我们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式来向齐威王进谏?

八个字,“量身定做,不卑不亢”。

齐威王沉溺于酒色歌舞,邹忌知道齐威王身边人数最多的不是谋臣将相,而是妻妾左右。齐威王在“妻妾左右”这个群中混到了大群主的位置。他每天的生活,大家就可想而知了,所有的声音都是赞美,如果不全是,剩下的声音也一定是歌颂。

齐威王不仅好色,喜欢歌舞,喜欢享受生活,贪图玩乐,而且有很强的反复性,也就是说是个惯犯。这跟历史上很多国君没有区别,巨大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首先会释放出来的就是人性的欲望。据史书记载,大臣们,包括他的一个老婆,都曾经反复劝过他,而且还能屡次成功。“屡次成功”,也就意味着屡次失败,就像戒烟一样,戒了再吸,吸了再戒。根子里的毛病,可见攻坚难度有多大。

而且,时代确实还给了齐威王骄傲的资本,就看“齐威王”这个谥号,就知道他曾经打败过周围的很多国家。齐威王元年,就是公元前356年,赵、魏、韩三国就曾经趁着齐国的国丧之日,攻打齐国的灵丘,齐威王率领大军取得了胜利。在胜利之前,有一个平民出身的琴师,用弹琴的道理开导他团结上下,远离堕落的生活,这个琴师就是邹忌。

既然国家平安无事,齐威王便“旧疾”复发,结果,魏国又来砸场子。领兵的将领叫庞涓,也是大家的熟人,齐国的田忌、孙膑二位上演了著名的“围魏救赵”,齐威王只是幸运的玩家。

齐国不仅仅是战国七雄里最富有的,也是运气最棒的,齐威王实际上一直在打胜仗,因为他手边有重要的人、最好的牌。胜利来得太多,太容易,人们对他的褒奖过于频繁,镁光灯下,很难自拔,嫔妃群中,乐得逍遥,这就造成他的毛病不好改。

邹忌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自家的事情高度还原,拟定了所有细节,他把享受妻妾的奉承与敬畏、享受门客的恭维时那种真实的感受,用照镜子和“忌不自信”就表达出来了。齐威王听到邹忌在家照镜子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其实也该照照镜子。所以我觉得邹忌最大的优点在于,他是怀着一颗对社稷的炽热之心,耐心地把自己生活当中的所有细节放大,使其与齐威王的生活能够一一映射。这种逻辑上的巧妙,全覆盖式的打击方法,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定得是真的有生活的人,而且是能把生活智慧化的人才能做到的。

这样的文章,不看别的,就看技巧,已经成为艺术的范本。称之为千古名文,名副其实。

(1) 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2)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3) 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4)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5) 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6) 直:只,仅仅。

(7) 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8)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想杀吴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古代迷信的说法。

(9) 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色长虹横贯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请聂政去把韩傀刺杀了。

(10) 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吴王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通“苍”,灰白色。

(11) 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的预兆。祲,凶险的预兆。

(12) 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13) 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没有凳椅,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为了向对方表示敬重,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跟,就是长跪。谢,道歉。

(14) 谕:明白,懂得。

(15) 韩国: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16)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17) 间(jiàn):参与。

(18) 鄙:鄙陋,目光短浅。

(19)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20)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1) 徧:通“遍”,普遍,遍及。

(22)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23) 加:虚报夸大。

(24)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25)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6) 败绩:军队溃败。

(27)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28)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29)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

(30) 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1)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鼓,击鼓。作,振作。

(32) 再:第二次。

(33)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34) 靡(mǐ):倒下。

(35) 本文指前《出师表》。

(36) 崩殂(cú):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37)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

(38) 秋:时候。

(39) 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

(40) 宜:应该。

(41)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

(42) 以光:以,来。光,发扬光大。

(43) 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宽。

(44)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小看,轻视。

(45)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

(46) 宫中:指皇宫中。

(47) 府中:指朝廷中。

(48) 陟(zhì):提升,提拔。

(49) 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

(50) 简拔:选拔。简,挑选。拔,选拔。

(51)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52) 晓畅:谙熟,精通。

(53) 亲:亲近。

(54)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

(55) 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56) 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军。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才转危为安。

(57) 不毛:不长草木的荒芜之地。

(58) 庶:希望。

(59) 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

(60)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61) 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

(62)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

(63) 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zōu),询问。

(64) 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65) 孰:谁,哪一个。

(66) 旦日:明日,第二天。

(67)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68) 私:偏爱,动词。

(69) 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70)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

(71)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

(72) 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73)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