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文学成就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人生在世,很多人都在意名声,但是真正的名声,还需要历史的检验。
范仲淹是经历了检验的人。
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他最重要的人生分野就要开始了。他小的时候,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因此范仲淹还有一个名字:朱说。但是,只要历史记住了“范仲淹”这个名字,那就说明这个倔强的孩子,是不愿意屈服于命运的人,初入仕途,他就把名字改了。名字虽改了,但一心为公、仗义执言的脾气未改。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他一生的大事件很多,其中参加并领导了1043年的“庆历新政”是一件,新政受挫被贬出京,其后不久写下《岳阳楼记》也是一件。1052年,他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虽然他一生抱负不曾展,但凭这两件事,足以名垂青史。
关于范仲淹,还有很多值得了解的。比较要紧的是,他也是一名杰出的边塞将领,西夏人对他还是有几分敬畏的。另外,他是《岳阳楼记》中滕子京的一位诤友,也是知己,可能再也没有人会像范仲淹那样开导滕子京了。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2),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4),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5),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6),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7),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8),皓月千里,浮光跃金(9),静影沉璧(10),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4)?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思维式古文解读】
万古不似长夜都因它——《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给很多同学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老师不断地说这篇文章太棒了,但是老师从来也不给出解释,而麻烦在于,老师认为很棒,就等于给大家派了一个巨大的任务——无条件投降般地背诵。一般情况下,不知道它好在哪里,还能默默背诵全篇的都是英雄,当然,也是蠢蛋。至于为什么,得压住脾气,听我慢慢道来。
这篇文章其实挺让老师为难的,讲吧,不容易出彩,全中国当下的几百万语文老师,加上以前上千万的前辈,都讲过这篇文章,你一看这数字,就知道老师压力多大、多绝望了。但是,不讲,他舍不得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概念:“仁”。读书人,心里放不下这个字。
“仁”在中国是一个非常让人头大的概念。大就大在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听说过“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概念,这几个字就是一套中国的价值体系。说明白点,如果把我们中华民族比喻成一台机车,这几个字就是发动机,而“仁”就是发动机里最核心的那个部件。
但是,就是这个“仁”,让我们很尴尬。
为什么呢?
因为多解。仅仅是《论语》就使用过109个“仁”字,可见当年孔子每天都念叨,但是孔子很好玩,他把“仁”打造成了高频词,每次内涵还不一样,连个定义都没给出,春秋就过去了。到了战国,儒家又出现一位大圣人孟子,他继续讲“仁”,甚至还新推了“仁政”的概念,但是对于“仁”的定义,也学孔子,没有给出。
但是,他们给了一些线索:孔子说过很多与“仁”有关的句子,包括“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等;孟子也不甘示弱,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孟子》这本书里,他也是把“仁”放在重要的位置,为“仁政”做铺垫。大家看,这三句可是孔孟谈“仁”的言论中被后人引用得最多的句子。孔子的话里“仁”是爱人的意思,他还说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孟子提出先从爱亲人宗族开始,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自己的老人孩子,推及至爱护他人的老人孩子,甚至不仅仅限于人类,而且推广到万物,最好形成一种政策稳定下来,这就是仁政。
但是,不难看出,孔、孟两位夫子的“仁”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爱,包括对亲人、对他人的爱,是世间所有爱的总和,即心中有人。这也就是“仁”最基本的定义。
但是,“仁”怎么就成了天下尽人皆知的一种精神呢?
是儒家的集体宣传吗?当然不是。真的让“仁”深入人心,老幼皆知的事情发生在北宋庆历五年,也就是1045年。那年9月,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的嘱托写了一篇《岳阳楼记》。不客气地说,没有这篇文章,岳阳楼绝对和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一样,充其量就是个有文化的楼,而不是精神圣地,而“仁”也不可能通过一种忧乐观,成为一种君子性格,为民众深切接受。
一
一篇文章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
在回答大家的问题前,我想先下手为强,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这篇文章惊天的玄机是什么了吗?
有人刚吃了一口米饭,估计饭就在嘴里,只能发出不是很清楚但尚能辨识的声音:“怎么修个楼还修出玄机来了?”我们先看文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当然,从表面上看没什么大不了的,滕子京是读书人,兴修岳阳楼,把先贤、今人与岳阳楼有关的诗赋刻在上面,表示礼敬,这也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搞好文化建设,大兴教化。这难道还有过错了不成?
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修岳阳楼,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机其实是发泄怀才不遇的苦闷,南宋范公偁认为,重修岳阳楼就是一向自负的滕子京向朝廷隔空喊话:“你委屈我太多了。”
有证据吗?当然有!一是范仲淹在文章里清清楚楚地圈定一类人——迁客骚人;二是滕子京选的诗文。滕子京选了“迁客骚人”的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这四个字大有学问。迁,尤其是左迁,在古代就是贬谪的代称,迁客,也就是那些被贬谪的人;骚人,屈原写了《离骚》,成为文人中第一张专辑,从此写《离骚》等文学作品的“骚人”就成了文人的代称。岳阳这个地方是个交通枢纽,当然也是古往今来迁客骚人的中转站、根据地。不怕官员成了迁客,就怕迁客还是骚人,麻烦的是自唐、宋以来,通过科举选拔官员,这样一来迁客骚人本身就是一体的,他们到这个地方留下的诗赋,踌躇满志远没有牢骚多。滕子京不是选的孔孟文章,而更多的是选了这类人的诗文,大家一想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范仲淹觉得以岳阳楼的景色,假如滕子京或者迁客骚人登楼,不是去国怀乡、牢骚万丈,就是借一时之美景,求得一晌之欢。诸如此类,悲喜循环播放。他把那种强烈的既视感一下子就描摹出来了。
我们看文本: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同是一片天地,阴晴大不相同。这让我想到小时候在《坛经》里读到的一个故事:675年,惠能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内,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当时,法性寺的印宗法师正在讲经,一阵风吹来,寺内悬挂的旗幡随之飘动。印宗即景说法,问听众到底是什么在动。众僧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幡动,有的说是风动,谁也说服不了谁。惠能忍不住插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个小故事,被当作唯心主义的典型批评了几十年,但是,人们却经常为这个故事心动,因为风景是客观的,人心有时并非如此,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心情的样子,就否认心情的存在,尤其是否认那个极富人生经验的、充满人性灵动感的结论:风景,其实是人心的写照。
贬谪之人的心情,包括滕子京的心情,也随着风景改变,**雨霏霏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春和景明时,“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景色写得很有质感,很有张力!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上的天气主要是两种:阴与晴。只要你在乎阴晴,就说明心中没有放下,一个心中没有怨念的人,不会随着景色变换这么悲喜交加地折磨自己,而且找个时间就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那一腔怨念,登一次楼就爆发一次,每望一次,皇帝就要狂打一顿喷嚏。
很多人注意到了岳阳楼的景色之动人,却忽略了这个玄机。景色不重要,楼重要;楼不重要,对朝廷的一腔怨念重要。也只有这一腔怨念,才能酝酿出一部伟大的戏剧。
综上所述,第一个玄机是,重修岳阳楼实际上有滕子京借机泄愤的缘故,虽然这不是唯一原因,比如他确实也重教化,他也是一个正经的读书人,兴文教而修岳阳楼,但起码是其中一个原因。
二
那范仲淹是怎么看出这点的?也就是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这又是一个玄机。
这个玄机就是《岳阳楼记》劝勉的就是滕子京。
我讲一个秘密,真相就会大白: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这段景色描写几乎是凭空想象得来。谁提供的情报呢?欧阳修。欧阳修在同一年所写的《堰虹堤记》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滕侯,就是指滕子京。侯,这里是指君侯,尊称。有位从岳州到滁州来的人,带着滕子京的书信、洞庭湖的全图对我说道:“希望能为滕侯或者这幅图上的风物写篇记。”
信息爆满呀,我们最起码会看到如下几条:
一、滕子京到了岳阳后,不仅给范仲淹写过信,也给欧阳修写过一封信,嘱托他写点东西,当然,也是为了刻在重修的岳阳楼上;
二、每封信还配有一幅图,《洞庭晚秋图》,看来信件、图、任务,范仲淹与欧阳修的基本是同款。
明明没去过,为什么仅凭想象就能这么即时催泪,说明一生仕途跌宕起伏的范仲淹早就沙盘推演了滕子京的心思。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把唐代与今天的迁客骚人的诗赋都刻上,这说明他心里这个贬谪的心结不但没有解开,还打成了死结。
不过,我们的脑子里也有一个大问号:滕子京为何会这么幽怨?文章的信息已经很直白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古往今来,留名青史的人都怕一个字——“谪”,也就是贬谪,古代官员被降级外放或者干脆流放的意思。这类人就是谪臣,几千年来花名册长得很,里面熟人可多了——比如屈原、苏轼等。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包括文学史,很大一部分都是这帮人撑起来的。
从新闻的角度来看——字越少,事越大。
故事来了!
滕子京绝对有才。当年西夏进犯宋朝边境,非常嚣张。要知道,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一直为人诟病,类似于中国男足。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秘密。西夏的几位皇太后,基本都有领兵打败宋军的记录。这都是由于宋朝军事制度上的某些漏洞造成的。但是,我们相信,宋军也有丈夫气,打不过也得打。
有些宋军武将一挺脖子不服气,主动出击,结果,主帅战死,万余人被俘,这可好,西夏人一下子推进到了泾州城下,也就是今甘肃泾川北一带。宋人基本没有抱希望,整个城市里的人们哭成了一团。结果,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泾州军民与西夏人对抗多日,仅凭一座孤城,坚持到了范仲淹的援军到来,里外夹击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大宋朝诸多保卫战中的泾州保卫战,指挥官就是文官知州滕子京,他一战成名。后来,镇守边疆多年的范仲淹转任他职的时候,他推荐的接班人就是滕子京,打算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边境地区的指挥权交给他。
但才华越大,委屈越大。在个人的委屈面前,范仲淹强调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是,能做到这样的有几个?即使是他的好友,也不能。
庆历三年,滕子京刚被调到京城,接风酒还没喝完,祸从天降:有人告发他在泾州任上动用公款作招待费,而且朝廷追查的时候,发现滕子京把账本烧了。其实,他人很仗义,烧账本为的是让与这笔款子有关的人不被追究,事情自己扛下来;另外,这些费用是特别补给军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招待当地的少数民族,以期其配合管理,其实这就是恩威并施的一种策略。但一烧账本,那就等于跟朝廷杠上了,朝廷不依不饶,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就被贬到了偏远的岳阳。在滕子京看来这委屈比天大,所以范仲淹略微一猜测,就知道滕子京在这岳阳楼上干了些什么。范仲淹成了一个心理疏导员,他知道滕子京心里的痛。
所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花很大篇幅写岳阳楼的风景,那不过是告诉滕子京,这风景也是你心里的风景。范仲淹有过与滕子京相似的经历,“庆历革新”之前,他已经在宋朝的很多州经历了“锻炼”,贬谪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庆历革新”失败后,他也没有料到此后大约十年,他会不断地走在贬谪路上,再也没有了回京的机会。他走过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他扶疾上任,于途中病逝,时年64岁。
而且,范仲淹才是“庆历革新”真正的核心人物,自然,滕子京的委屈与范仲淹的相比,不能同日而语。
庆历年间,看起来国家无事。但是有识之士,虽然人数永远那么少,都知道宋朝这台机器出了大问题:缺钱,就是朝廷发生了财政危机,这跟《清明上河图》留给大家的富裕印象不太一样,朝廷穷呀!宋朝的行政机构就十二个字:“机构臃肿,管理低效,成本巨大”。结果政府患上了“三高症”——“三冗”就是冗官、冗费、冗兵,“冗”是多余的意思,官员、士兵、行政开销数量都很大。这些都需要钱,没有钱,那这些都是炸雷。这么一个班底,麻烦很大,对外作战特别像国足,难求一胜,辽、金、夏轮番骚扰北宋,北宋地大物博人口多,竟然谁也打不过,弱到没了底线,这叫积弱,仗虽打不赢,这么多人还得养活,谁出钱?自然是老百姓,收他们的税,赋税越多越好,苛政猛于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自由落体式下降,这叫积贫。火上浇油的是“三冗二积”之间还形成了死循环,机构越大效率越低,效率越低就越要增加赋税扩充人员,人员越多机构越大。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套用一句话:留给宋朝的时间不多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革新”,为的是诊治、挽救宋王朝的国运,结果,一路贬谪就成为范仲淹的人生使命,按道理说,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比滕子京委屈。
然而,真有宰相之才,且有宰相之度量的范仲淹却要告诉滕子京一个经验:“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说得通俗点,那就是在朝廷上做官时,头顶乌纱,就为百姓担忧;远在江湖时,哪怕人生坎坷,万般困顿,还是为国君担忧。一个真的士大夫,一个真的贤君子,注定是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
这也就解决了我们在本节开头提出的问题:这篇文章旁敲侧击劝的是谁?毫无疑问,就是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同时,我们也明白了范仲淹的意思,他担心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更担心自己的这位好朋友做不到这一点,不仅会影响整个革新派的政治命运,也会让自己的人生价值黯然失色。不承想,这一篇主要目的是开导朋友的文章,竟然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尤其是这个民族在过去几千年里真正的读书人的精神,在浩渺湘水上,筑起一座文化之楼。
这篇文章,其实还有几个秘密,也已经在2017年完稿,但是限于篇幅,正如我的其他文章一样,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呈现给读者,如果有缘,等我数年后修订此书时,再相逢于江湖。眼下,当务之急是朗诵这两个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
若没有知己,“吾谁与归?”说得真好!
《醉翁亭记》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
我们知道,古代的士大夫是全面发展的精英人士,也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所以,我们会自然地为欧阳修加上这么几个称号——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可是,一个人名誉的获得,不是靠他人的吹捧,而是真的要用一个人一生所坚持的事情去换取的。
欧阳修有过一段苦日子,幼时只能用荻秆(芦秆当笔)来练字,但是做起官来,绝不混日子。政治上,他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文学上,他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他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死后谥号“文忠”,累赠太师、楚国公。
尤其让人羡慕的是他还有五位学生——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还有一个让人羡慕的称号,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醉翁”。当“醉翁”这段难得的时光,正是他把苦难过成了辉煌的明证,证明一个读书人不会被打倒,除非被消灭。
【原文】
环滁(15)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16),有亭翼然(17)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18)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19)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20)开,云归而岩穴暝(2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23)提携(24),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25)为酒,泉香而酒洌(26)。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7),射(28)者中,弈(29)者胜,觥筹交错(30),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31),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思维式古文解读】
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亭记》
大宋庆历年间,有几位官员先后走在被贬谪的道路上。一位叫滕子京,被写到了《岳阳楼记》里面。悲剧的是写《岳阳楼记》的这个范仲淹也走在同样的道路上。在滕子京和范仲淹走向贬谪的道路之后的次年,还有一位被贬谪的人,他就是欧阳修。
一
《醉翁亭记》具有传奇色彩,传奇一:三个男人一台戏。
滕子京所在辖区的岳阳有了重修的岳阳楼;范仲淹有了千古名文,一篇《岳阳楼记》;而作为滕子京、范仲淹好朋友的欧阳修,则在安徽滁州做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出色的大酒鬼,前有嵇康、阮籍、刘伶、陶渊明、李白一众,这支队伍越发庞大。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律:没有经历过贬谪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酒的人生,简直是白活。换句话说,中国文学史上真正优秀的作品,离不开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道路越曲折,文章越优秀。人生有波澜,三杯酒下肚,浪头更高,恰能创作出传世佳作。在清朝人赵翼看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就是个普遍规律,其实还有一个条件加持,那就是酒。一言以蔽之,好的文章都是好酒的命运多舛者所作。他们在一个不该坎坷的年纪,经历了那么多坎坷,一旦有了酒,满腔悲愤不喷薄而出都对不起薄情的社会。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你听听这段话,一口气说下来,还有很多发问,但是都不给你回答的时间,自己就抢答了,为什么要这样?可能欧阳修是这么想的:“来到滁州,天高皇帝远,这就是我的地盘,我这个老家伙还不能肆意一把?管他呢!嗨起来!至于别人怎么说,说什么,与我何干?一醉解千愁,何况醉在琅琊山间。”酒喝多了,就留下了《醉翁亭记》,闲暇的时候还替好朋友滕子京写了一篇《偃虹堤记》。
就凭这三篇文章,这三位就可以不朽。任何时代,文人对平庸的抵抗大抵是风雅,对困境的倔强是著文章。
二
传奇二:贬谪路上不孤独。
欧阳修等人为何齐聚贬谪路?我给的答案很奇葩,原因是太爱国了。
欧阳修有不幸的命运,比如1010年,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只得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年方29岁的郑氏携年仅4岁的儿子欧阳修,孤儿寡母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幸运的是,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审判官)长达25年,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持。欧阳晔的为人对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换句话说,叔叔成了他的一个榜样。宋朝文官的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因为非常清廉,欧阳晔家也不是很富裕,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达理,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她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画荻教子的典故即出于此。
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使欧阳修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些与众不同,不然,历史不会记住他的名字,对史官来讲,他们不会浪费笔墨,史书更讲究惜字如金。
那欧阳修为何会来到滁州?
原来,庆历三年(1043年),欧阳修担任右正言、知制诰,这是皇帝身边负责进谏、拟定文书的官职。结果,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一代名臣推行“庆历新政”,关于改革的原因,我在《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里都提到了,即“三冗”(冗官、冗费、冗兵)与“两积”之间的恶性循环造成国家大动脉阻梗,此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那这与欧阳修有何关系呢?大家要知道,中国的读书人与西方的读书人不同,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着一种使命感,孔夫子教育读书人要“学而优则仕”,这就使读书人和官员这两种身份彼此交织在一起,读书就是要出仕治国平天下,要治国平天下必须是读书人。所以,当西方的读书人有可能还是一个职业的时候,中国的读书人就已经将读书做学问与仕宦结合到一起了。
所以,古代的那些文学大家,基本上没有几个是布衣,即使是布衣,也一定有很多不是布衣的朋友。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狭义上的名利,而是为了不朽的事业——功名。这正如《蜘蛛侠》里面的那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欧阳修等精英,对大宋王朝一直心怀感恩,也想成就一番不朽的事业。欧阳修参与了“庆历革新”,而且成为这支队伍里的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是,革新派低估了保守派的力量,结局就是中国历史上进步事业常常遇到的那几个字——“失败了”。这个我后面会说。
失败者的命运就是付出代价。悲哀的是只有精英读书人才有资格成为“代价”,这是他们的荣光,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敬重读书人的原因。主要的改革者都走在了贬谪的路上。两年后的一天,欧阳修也走在了贬谪的路上,原因是他替这帮改革者抱不平,他的目的地:滁州。
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那时的欧阳修,每天忙完公务之后,也就是他的朋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里所讲的“公退之暇”,就马上进山,不同的是,王禹偁式的生活,被他做了一个改编,王氏“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这是一种道家的生活;欧阳修则是过起了“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生活,具有浓浓的烟火气。
这帮精英在贬谪路上齐聚,是精神与文学作品的齐聚,而他们本人,天各一方。
三
传奇三:文人的文章,大抵还是有骨气的。
欧阳修朋友圈里的人都站在了“社稷至上”的角度,换句话说,这帮人,就连做梦都盼着大宋朝永远强大,这帮人无论是醉还是醒,都期望天下太平。他们在心里大声疾呼:“朝廷不用客气,有本事让我用尽才华。”这帮人对国家的爱不是空喊口号,完全是在脚踏实地地去做。
不过话说回来,人性是有弱点的,当它成为朝廷的潜规则,那就是历史的悖论了。历史的悖论是,你越想为朝廷做大事情,朝廷就越给你等同的打击,你想飞得越高,它就想把你摔得越重,这在历史上已存在无数明证。比如李白,人们不难感知他的梦想之宏大;曹植,我在“百家讲坛”也讲过,他的诗歌里到处都有伟大理想,他们最后的命运都是事与愿违,虽然有他们个人能力的问题,但也有大环境的不尽如人意。
“庆历革新”时,那些有为之士,站在了朝堂的前面,意气风发,脸上洋溢着青春。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对面有一帮老家伙,老家伙想的是什么呢?守成。革新和守成,一个看的是未来,一个看的是过去,未来和过去永远是要发生争斗的。所以很多文人的命运,不仅仅是复杂的政治背景或各种斗争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人性当中天然就有守成和改变的这种斗争。
年轻、才华、变革一旦为时代“加热”,产生的“化学反应”天然就是命运杀手。
这种定数,欧阳修看得比较明白,明白了也就感到无奈。他玩起了《陋室铭》的套路,我要特别强调,在那个时候,《陋室铭》还没有登上大宋朝名文的排行榜。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它的现代版相当调皮: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来吃;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来喝;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放在面前,来尝;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人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来玩。最后的C位就是我——一个苍颜白发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那是喝醉了“葛优躺”的欧阳修,旁边酒杯里的残酒洒在地上,流到今天。
这段话,其实没有太多的人注意,不过回头一看,跟《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得一拼,绝对姊妹版。
只不过《陋室铭》很傲娇地说了一句:“何陋之有!”战斗气息扑面而来。而《醉翁亭记》只是戏谑一笔:“我这个年轻的醉老头,你能奈我何?”要知道,那时的欧阳修,人生当是壮年,结果,在滁州,除了文章,除了政声,一切都见了鬼。这是温柔文雅的抵抗,欧阳修默默地说:“虽然我对朝廷的命运无奈,但我有办法对付我的肉体与精神。喝起来!”喝什么呢?当然是酒,用酒来浇灌痛苦愤懑。
别以为你看透了,这篇文章的生命力在于,酒里有一种气质。
什么气质?
不要绝望。
孔子曰:“哀而不伤,乐而不**。”这才是整篇《醉翁亭记》的灵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段话都接近白话文了,欧阳修说得很清楚,高兴的事情,有一部分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还有各自的高兴。只要高兴即可。
宋代文人的一大特点是:不用自己的哀伤伤害别人。很多朝代的文章,那可真是竭尽全力,让你读完一起刷泪。现代诗人张峰曾有一首诗《本草纲目》,写得很洒脱,里面有一个段落:“杨贵妃深红醉花/剧毒不可服/梁山伯祝英台两只蝴蝶/可逾千年中国的相思病/一两马志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三钱李商隐家的寒蚕/半勺李煜的一江春水煎煮/所有的春天喝下/皆染上中国遗传的忧郁。”这就是张峰读完了中国的“赋愁者联盟”之后的感受。但是宋朝人,热闹过后,被伤害之后,一把抹掉眼泪,然后大家带着美好的心情回家。
欧阳修大手一挥:笑起来,回家。
这才是宋朝人最美的地方,这些人才是最可爱的人。
孔夫子觉得这样的东西最美:哀但不伤感至深;兴奋但不失去分寸。关于这种美,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过:
“情感的人际化引向种种仁爱为怀、温情脉脉的世间留恋,各种自然放纵的情欲、性格、行为、动作,各种贪婪,残忍,凶暴、险毒的心思、情绪、观念,各种野蛮、狡狠、欺诈、****、邪恶,那种种在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中虽英雄天神们也具有的恶劣品质和情操,在中国古典诗文艺术中都大抵被排除在外。”
原因无他,大宋朝的读书人,心里装的是天下,这是他们不能丢弃的斯文。于是乎,心里装着天下的人,不是给天下人哀苦,而是给天下人慈悲。欧阳修的朋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言不假。
现在,每当我喝醉了,脑海里总是出现一幅画:滁州的琅琊山中,坐着一个年轻的“老翁”,他身上的酒香飘了千年。
(1) 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
(2) 胜状:胜景,好景色。
(3)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域边界。
(4) 若夫**(yín)雨霏霏(fēi):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5) 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不为耀,古文中以此曜做日光),光辉,日光。
(6) 薄暮冥冥(míng):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7)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8)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9) 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10)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里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
(1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1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则担忧百姓。居庙堂之高,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对应“居庙堂之高”。进,在朝廷做官。
(13)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则为君主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对应“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退,不在朝廷做官。
(14)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15)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16)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7)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8) 辄:就。
(19) 寓:寄托。
(20)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21) 暝:昏暗。
(22)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23) 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24) 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25) 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琊山醉翁亭下。
(26) 洌:水(酒)清。
(27) 非丝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箫。
(28)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29) 弈:下棋。这里用作动词,下围棋。
(30)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31)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