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1 / 1)

《桃花源记》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这是网络上给出的简介,很真实,但是有点俗气。更俗气的是这个称号——“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既然是巨匠,那陶渊明就不会专属江西,应该属于不同的时代,属于所有地区的中国人。

但是,这篇文章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私谥的人,他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隐士,也不是一个老学究,他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他笔下的《桃花源记》不仅写出了一种梦想,更写出了一个乌托邦,即使他自己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乌托邦。

还有一个更俗套的概括,但是内容无可厚非: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其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传世诗共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我们不做广告,只是广告的搬运工。

【原文】

晋太元(1)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2),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4),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5),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6)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7)来此绝境(8),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9),处处志之(1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11)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12)者。

【思维式古文解读】

乌托邦里的小隐士——《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美丽极了。我们一开篇就发现这位幸运的武陵人进了一个别样的洞天,他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不仅如此,再往前行,进入一个山谷,发现里面有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声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地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儿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想一想这样的生活,今天的我们都喜欢。

离开桃花源后,那个武陵人可能都要后悔他做的一件事,那就是想把秘密告诉太守,一下子被上天识破,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入口,而且武陵人这个大嘴巴还惹了不止一个祸——又被喜欢八卦的南阳刘子骥探听到了消息,无端地害了一条人命。

读完了《桃花源记》,很多人都想不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其实在很多人的眼里,一讲到陶渊明,那简直就是中学生写作的万金油啊!写到生活中的任何话题,这个陶渊明都是重心。但到底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恐怕很少有学生知道。有人说他是个农夫,庄稼却种得一塌糊涂,陶渊明自己都说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是他写的为数不多的糗事。有人说他是一个隐士,你看他整天宅在他的那一方天地里,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他好像满不在乎。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文人,你看他给后人留下那么多背诵内容,有时中学生说起来牙根都不舒服。还有人说他是一个书生,要知道,他发起脾气来也是金刚怒目,动不动就挂冠而去,老子不干了,绝对不是大家想的那么温和。

总而言之,陶渊明,是个人物。

但是,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这些都不是。他是一个乌托邦主义者,一个把理想藏在心里、把情怀给了文字的人。

那么,极具思辨意义的问题出现了:陶渊明的理想是什么呢?

他的理想其实就是河清海晏,换句话说,就是天下太平。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还要说一说陶渊明在他那个时代大概看到了什么。我们都知道,从西晋到东晋的过渡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充满了人间悲剧,也就是无情的杀戮。有人问,这些事情有证据吗?当然有,我们可以翻看一下史书,比如北齐史,北齐皇帝高洋家族日常生活的内容就包含想杀谁就杀谁。有时一个妃子白天还备受宠幸,晚上就人头落地;一个大臣白天还是重臣,晚上就成了死尸。还有后赵的皇帝石虎,杀人就是日常游戏。他们走过的地方,鲜有遗类,**掳掠,那都是轻的。对乱世中的老百姓来讲,生命安全毫无保障,有的直接被杀,有的被吃掉,还有的是被欺凌够了再吃掉,这些都写在了史书上。后来,宋朝人提出一个名词,叫作“两脚羊”,也就是等着被同类杀、被同类吃的乱世百姓,可以说既形象又惨痛了。

怎么会这样呢?因为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各个民族都想问鼎中原,结果西晋分崩离析,北方一下子进入了十六国时代。尤其当时未曾开化的一些力量侵入中原的时候,由于没有耕种的习惯,粮食匮乏,过游牧生活的他们又习惯了吃肉,就导致了很多极其恶劣的事件。另外,连年累月的战乱,饿殍遍地,无人生产,人就爆发出了那种残酷的生存本能,比如史书记载前秦苻登的部队,就是著名的食人部队,和他们交战失败的后果不仅是死亡,更要被吃掉,真的令对手望而生畏。对于这样的情况,所有有良知的人都一方面正视这个事实,另一方面一定会觉得,当时百姓的生活何其水深火热呀!生灵涂炭,命若蝼蚁,这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陶渊明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的时代”。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没有这种乌托邦的理想,反而才是令人奇怪的事情。

更何况,处在这样的乱世,是没有避难所的。一般老百姓也就只能听天由命。作为精英的士大夫,他们也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了国家的战车之上。其实命运不是交给了天,而是交给了统治者,统治者就是那个“天”。香港电影《太极张三丰》里那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在那样的乱世根本是骗人的,因为普通人根本就成不了“天”,更不用说超越“天”。

陶渊明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法则下运作,他想当官,经过他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忙,就可以谋个差事,比如在《归去来兮辞》里有:“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羞涩的一段话: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说得通透点,就是日子过不下去了,我得出去上班。但是,陶渊明还说了几句话:“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明白,那时社会上动**不安,他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在这一段里,他没有提老婆孩子,专门提了“酒”,就这样一个细节,说明陶渊明所希望的社会起码得有酒喝,能安稳地喝上酒,人生在世才有一点儿意义。这就把对社会的所求放到了最低限,没有办法。即使身处东晋的官场,由于各种骚乱不断,也没有几个人敢说今天在朝堂上,明天还可以准时参加点卯。暴乱是魏晋骨子里就有的东西,比如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又如东晋王敦等人的叛乱,热闹的程度都足以让朝堂实现整体“换代更迭”,就连皇帝都可以轻易被废。陶渊明的熟人——后来的宋武帝刘裕,创造过一个纪录,有统计说他干掉了至少六位皇帝。普通的百姓就更不用说了,能多熬一天,就是赚了。整个社会中人们的想法就是:哪里有乐土?“与世无争,超然世外”,这八个字,就是陶渊明那个时代的梦想,也是桃花源里的座右铭。

可是,继续思辨的话,下一个问题必然是:为何只有陶渊明提出了“桃花源”这个理想?

陶渊明曾说自己“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换句话说,这个人骨子里就是一个纠结的人,身体里住着两个灵魂:一个心怀猛志,金刚怒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另一个忘却尘世,终老丘山,闲云高卧。这样的性格,让他不断挣扎。

至于陶渊明为什么有“桃花源”这个理想,有这种强大的想象力,其实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他的祖先曾经实现过这样的愿望。他的曾祖父叫陶侃,在《三字经》中非常出名。最出名的是什么呢?两件事儿。一件是有一次陶侃从官府拿了一坛腌鱼送给母亲,没想到陶侃的母亲当场就怒了,她告诉自己的儿子,现在你贪的是一坛腌鱼,以后贪的可能就是不计其数的宝贝和财产,那么国家用你这样的人当官有什么用?妈妈发飙教育了儿子一顿,让儿子成为一代良臣,或者说一代名将。另一件事是,他平时没事的时候,有个特殊的癖好——搬砖,早晨把砖搬到室外,晚上再搬回室内。后来人们才明白,他这是在磨砺意志,养兵千日,不是真的养着,而是要积极准备,保持战斗状态,那才能用兵一时。

陶渊明身上背负着祖先遗留下来的使命——他要为国效力,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将祖先的旧勋发扬光大。他写过很多诗文,里面充满了理想,也有理想碰壁后灰头土脸的愤懑,这种失落感让他有些任性,高兴时想治国平天下,不高兴时想归园田居。但是,只要一想起归园田居,他心里就隐约觉得对不起祖先——他们的辉煌断送在自己这一代手中,没有人愿意做荣誉的终结者,即使他超然物外。所以,有时陶渊明发起脾气来,也写写《咏荆轲》这样“嚣张”的诗篇:“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你看看,人家曾经也是一个少年。

第二个原因也很简单,陶渊明也有读书人都有的意向,读书目的何在?肯定不是为了心宽体胖,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大家所讲的修、齐、治、平四件装,这个意向已经刻到了他的骨子里,即使他也要谋生,也得养活家人。但是,他真正的目的可不只是想养活家人,他想养活天下的苍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想法一直在他心里,不管他是住在武夷山下,还是在彭泽任上。所以说,“桃花源”这个理想其实从来没有被磨灭过,祖先曾经追求的和他曾经想实践的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这个原因很重要,那就是陶渊明看清了社会现实,洞悉了老百姓的悲苦。所以他的脑子里就自动产生了一种反向联想。他把现实中所有的真实的痛苦,感觉到的那种悲凉和不能承受的屈辱,全部幻化成了其反方向:告诉世界,其实还有另一个样子。这就是陶渊明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这三个原因解释了为什么只有陶渊明才能提出“桃花源”这个理想,别人可能不具备他那样的基因,可能不具备他那样的思想,可能没有体验过这人世间的悲苦。

你看文章里的话:“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还有更令人心动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种成功的避难,简直就是开了挂,桃花源外的人哪个能做到?他们能做到的就是无难不逢,躲避不成。

可能有人有所怀疑,陶渊明哪里真正地体验过世间悲苦。其实他的很多名篇里都有人间的烟火味道,而且很浓。比如在《五柳先生传》里,陶渊明老先生周身披着破麻袋,家徒四壁,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了,里面接着下,外面刮风了,屋里风更大,夏天中午烈日高悬,他全家在屋子里面晒着大太阳,这就是他的生活。他对下层悲苦生活的感触,那是淋漓尽致的真实。一个人只有真正走到老百姓中间,真正体会到了民生的艰苦,才能真正形成一种乌托邦的想法。虽然人们都知道乌托邦是虚构的,甚至有些乌托邦,比如《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中的乌托邦是罪恶而丑陋的,但是在乱世,乌托邦理想却是真实的一种美丽。

“桃花源”的理想能实现吗?陶渊明心里也没谱,所以安排了一个异常神秘的大结局:“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如前面所说,这位不知感恩的武陵人,忘恩负义,想把这个消息兜售给太守,结果,桃花源就这样消失了,或许那个武陵人会遭到现实的惩罚,而好事的南阳人,也为寻找桃花源,上演了“好奇害死猫”的悲剧。这样的安排,绝对不像一个隐士能想出来的,但是别忘了,他爱极了自己所塑造的这个世界,不希望有人破坏这个乌托邦。他不得已安排了一个结局——凡是知道桃花源或者想知道桃花源真正地址的人都可能没有善终。所以,高士病终,武陵人再也找不到那条去往桃花源的路。

回头再看《桃花源记》,最初是个笑话,后来成了传奇。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

《杂说四(马说)》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一个自称祖籍在今天河北的河南朋友。其实,韩愈的出生地在河阳(今河南孟州),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原人士。

韩愈的名头很响。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了这些名头,有些人一定出去招摇了,君不见各门派就是为了一个正统的接班人或者“掌门人”的名号斗得不可开交?门派还不知道能不能留名,能存在多久,但口诛笔伐、自相残杀的争斗不亚于武侠小说中的描写。

韩愈没有这些想法,也不屑去争斗,他知道名声最终还是后人给的,生前所得不见得都经得起检验。他有更高远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梦,为此,他要付出代价。792年,韩愈登进士第,后因论事被贬至阳山。再后来,那就是真的士大夫所要经历的一切——仕途坎坷与正义抉择。20多年后,这样的历练才正式结束,817年,因参与讨平“淮西之乱”,仕途才有了起色。不过,对士大夫来讲,官位与信仰相比,后者更重。这才是他们成为一代宗主的根本。即使前途大好,但是当皇帝做错了事情,他还是一如当年——进谏,而且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文人,不是只写了文章,而是还要有一颗正义之心,照耀千古——他们敢于发声,他们不平则鸣。他们痛恨那些苟且活着的“鸵鸟”样的人,觉得他们侮辱了“文人”这个词。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13),骈死于槽枥之间(14),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5),食之不能尽其材(1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17)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18)真无马邪?其(19)真不知马也!

【思维式古文解读】

千里马的告世人书——《马说》

中国文人的世界非常复杂,但是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文人相轻,一言不合就动笔,很多优美的文章都是这样问世的;另一个是永远感慨生不逢时,其实这个世界上生不逢时的人太多了,但是一般人又不能写文章,“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所以,这个任务只能交给文人来完成了。为委屈之人说话的文章,一直就是中国文学里的大户。《古文观止》里有两篇特别的文章,它们为沉沦下僚者“鼓与呼”,然而世人只喜赞美,结果它们又成了最委屈的文章,虽然里面能找到关于人才困局的真知灼见。

唐朝文学家,也是当时的大愤青韩愈写了几篇被后人称为《杂说》的文章,其中一篇就是《马说》,谈的就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这里面的比喻非常简单明了,就是朝廷或者各级人才选拔者与真正人才的关系。“选贤举能”这个话题热了几千年,文章多如牛毛,但这篇最牛:他说过这150个字之后,人才与选拔者关系的精髓就都囊括在其中了。

这篇文章为何牛到这个程度?用我的话来讲,因为韩愈提出了一个“千里马困局”,道尽人才受委屈的根由。换句话说,别人一万句都不如他一句。

他的两个悖论,一举击败古今名家。

可能会有人不服,眉毛一挑:“你确定?”我确实很确定,记得我上初中时,因为过于捣蛋,被罚背诵《马说》,为了建立对这篇文章的感情,我发现了很多秘密——文章着实写得不同凡响,开篇便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世间先有伯乐,在这之后才有了千里马。伯乐是谁?伯乐是传说中天上管理天马的神仙,在人间还有一个代言人——孙阳,与秦穆公同时期的人。

大家熟悉的管天马的官“弼马温”,是孙悟空挥之不去的阴影。在电视剧中,只要妖怪提到这个词,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就不客气了。其实“弼马温”是“避马瘟”的谐音,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个官。古代的《马经》《本草纲目》等书中说,古人养马的时候还要养母猴子,因为母猴子的尿液可以有效地帮马躲避瘟疫。这相当于养了一味活体中药,还是由母猴子来担纲的,孙悟空能不尴尬吗?而据说让孙悟空惹了一身骚的《马经》就出自孙阳之手。

这位孙阳有什么本事,竟然有了神仙的美誉?

他有高明的判断力。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发现千里马,而且公信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来看一个《韩诗外传》中的故事:有个人要出售骏马,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却无人问津,他很郁闷,来见伯乐,就一个要求——“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伯乐走过去围着那匹马转圈儿看了看,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恋恋不舍地离开。很快,这匹马的价钱就暴涨了十倍。伯乐效应可见一斑!但是公信力的背后,说明他所发掘的千里马都得到了验证,那些在世人眼中本来平淡无奇,甚至是劣马的马,都逃不过伯乐的慧眼。伯乐识马能力超强,是千里马的知音。

可是,成人的生活总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知人善用的伯乐往往让人寻寻觅觅,却只能凄凄惨惨戚戚。

请看韩愈的起笔。按照逻辑,无论有没有伯乐这种专业人士,千里马这么一个特殊的物种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韩愈的话恰恰相反,没有伯乐,相当于没有千里马。主观竟然决定了客观,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意义。

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悖论,但又特别伟大。伟大在悖谬的无理,无理而妙,妙在世间的事情往往事与愿违。

这还不算完,韩愈的文章,强调穷追猛打。在唐宋八大家里,柳宗元和韩愈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柳宗元字子厚,做人还真厚道,即使情绪很悲愤,他也就是写写寓言,尽量委婉地抒情,比如后面我们要讲到的《种树郭橐驼传》,最终导致英年早逝。根据我的推测,他长久自我压抑,把风景、快乐都给了别人,结果自己成了“心理垃圾桶”,不抑郁才怪,不生病才怪。在《祭十二郎文》中一直哭惨,强调身体不好的韩愈比柳宗元长寿,他活了57岁,比柳宗元多活了十年,要是韩愈晚年生活稍微克制一点,或许还能多活几年。在今天看,活到这个年纪不算什么,但是在唐朝,皇帝的平均年龄都不超过50岁的情况下,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可观的年纪了。为何会这样?你看看韩愈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在战斗,比如《师说》《原毁》等,扔出去都是“文坛原子弹”。他的战斗精神让他把自己的悲愤发泄得干干净净,所以才活得长久。50岁以后的韩愈还是有很多高光时刻的,比如追随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之乱,有可靠资料表明,当时曾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在这个中唐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中,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擒拿吴元济,可惜裴度未来得及行动,当时的驸马爷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

这么一个韩愈,他的进攻很犀利,有孟子的风格。

所以,他要继续抛出悖论,悖论越是荒谬,越能引导真相的浮出。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又是悖论。

按照常理,只要千里马常有,那按道理伯乐也该层出不穷,但是千里马的悲剧在于它出现的概率远远高于伯乐出现的概率。千里马的生不逢时成了常态,伯乐就更珍贵了。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这样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这个说法,韩愈不是空口无凭的。从795年到813年,韩愈经历了长达18年之久的跌宕起伏的生活,让他有了对人才境遇的深刻体验。尤其是贞元十一年(795年)他在一封给宰相的信中写了这样的句子,估计很多古代文人读起来都感觉像是在写自己: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韩愈在他这封非常克制,但是悲愤得都变了声调的书信里,用这几句话破釜沉舟,誓死一搏了:我等了你四十多天,写了那么多自荐信,结果三番五次地就连你家看门人这关都过不了,我们这些人才,还有法活吗?

韩愈擅长现身说法,而且他还不断地通过生活积累阅历。有些功名的千里马尚且仰人鼻息,人见人欺,看人脸色过日子,一般人才的遭遇就可以脑补了。《马说》文章虽短,但却是韩愈用生命写出来的作品,那种身负千里之能,但是只能沉沦下僚的郁闷,能够引起天下人的共鸣。

为何韩愈一文写就,天下停笔呢?

两个字——“良心”。

韩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时,那是直击良心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喂普通的马那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这段话化用了伯乐当年发现千里马的故事,在同等条件下,千里马优势全无,劣势倍显。千里马的养育成本高,成才时间长,需要条件多,而它的优势,包括它的软硬实力,判断起来非常复杂。

结果,当天下的选才者有时自己都未必是人才,也不懂这个规律的时候,千里马就惨了:千里马出来一匹埋没一匹,冒牌伯乐出来一个红一个。“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驱使千里马而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能力,听千里马嘶鸣,却不懂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貌似心酸地说:“天哪,天下竟无一匹千里马!”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尤其“执策长叹”,假伯乐站在千里马面前,大呼时无良驹,就像选才者高呼时无英才!这非常理性地讲了一个道理:不是天下无马,而是天下无伯乐。前面怎么读都是马的悲凉,后面怎么读都是人的遭遇。伯乐与千里马,朝廷与人才的形象一下子合二为一了。还有些不当讲的话,现在都不用讲了,朝廷的那帮当权者低劣的政治素养、令人发指的选拔能力跃然纸上。

要知道,韩愈写这篇文章的后果,是有可能再一次出现在贬谪的路上,如果这样下去,等待他的将是千里马命运中最可悲的一种结局。一般情况下,朝廷用人的政策,很多人心知肚明,但是能像他一样站出来“不平则鸣”的人很少。中唐的中年特征,最重要的不是处于“中唐”这个时间,而是它的气象,已经没有了那种年轻人的盛气,自然也就没有了生气。一帮中年油腻男,在朝廷里混日子,而真的有才之士,不是遁迹于江湖,就是挣扎于草莽,最好的那种,也只是在基层工作,明明是千里马,却和毛驴称兄道弟。

这也符合韩愈的性格。他刚刚仕途无限美好的时候,也就是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发生了一件大事: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史书记载很多善男信女要么倾尽家财,要么自残其身,以表示对佛的虔敬。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谏迎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养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大怒,估计一拍龙椅,青筋暴起,因为他宣布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人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到了潮州,原本以为他会像柳宗元那样游山玩水,结果,他写了一篇非常霸气的文章《祭鳄鱼文》,告诉祸害当地的鳄鱼:“你们都小心点,不怕皇帝的韩愈今天来了,难道我还怕你们?识相的赶紧走,去别的地方,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

正是在这种良知的支配下,在这种一以贯之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九死其犹未悔”“以打不死的心态活到老”的战斗精神的支持下,他敢说这样硬核的话。仅凭这一点,当时的人,还有后世的人就该对他顶礼膜拜。因为在很多朝代,大家考虑的不是如何凭良心进谏,而是自己的谄笑够不够温柔。

所以,这篇文章虽短,读下来却酣畅淋漓,韩愈用两个悖论,点出了伯乐的重要性。伯乐越是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就越是悲哀。自身不是人才却充当了伯乐,去选千里马这样的人才,事情更荒唐、更具悲剧性。这就是“千里马困局”,也是人才屡屡被埋没的根源,一针见血,精辟至极。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一个字多不得,一个字少不得。千里马能不能被发掘取决于伯乐,而千里马出现的概率与伯乐出现的概率却相去甚远,是故悲剧不断,人马殊途。这就是人才的悲哀。韩愈写了这样的文章,后人都不好意思动笔了,因为再也写不出来更好的了。

我最怕这时候的韩愈放下笔,回头说一句:“掌声在哪里?”

(1)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年)。

(2) 鲜美:鲜艳美丽。

(3)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4)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5) 黄发垂髫(tiáo):(借代修辞)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里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6) 要(yāo):通“邀”,邀请。

(7) 邑人:同邑的人,同乡。

(8)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9)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0)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11) 规:计划,打算。

(12)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渡口。

(13)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14)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15)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16)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

(17) 策:马鞭。

(18)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19) 其:大概,表推测语气。